馬 瀚,黃炎霞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 100038)
近年來,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屢屢發(fā)生,這種非法獲取公民信息的行為已構成刑事犯罪。
《刑法修正案(七)》第253條之一規(guī)定:“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y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guī)定,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上述信息,情節(jié)嚴重的,依照前款的規(guī)定處罰?!薄皢挝环盖皟煽钭锏?,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款的規(guī)定處罰?!?/p>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guī)定(四)》規(guī)定:觸犯刑法第253條之一第1款之規(guī)定,構成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觸犯刑法第253條之一第2款之規(guī)定,構成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
隨著電腦普及率的提高,QQ軟件的不斷升級,許多公民開始利用網絡QQ、微信等軟件來聊天、交流。很多網民危機意識不夠,將個人真實的信息置于網上,不法分子趁機大量盜竊、銷售公民的個人信息,發(fā)不義之財。這種行為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權益,破壞了網絡健康的發(fā)展環(huán)境。此外,許多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團伙,利用QQ群作為他們的交易工具,利用QQ群招攬生意,為不法買家提供非法信息渠道。不法買家在QQ群中交流經驗,互相交換手中的不法信息。
很多不法分子通過設立虛假公司,以數(shù)字營銷、支付營銷、市場調查、手機廣告、招聘人才為幌子,收集或購買數(shù)量龐大的公民個人信息,通過各種方式將公民個人信息予以出賣,為實施敲詐勒索、電話詐騙等犯罪行為提供方便。
一些機關、單位缺乏對于用戶信息的保密意識,沒有盡到妥善保管的義務,導致用戶信息保密程度不高,可以接觸用戶信息的權限較低,使得用戶信息容易遭到泄露。一些員工法律意識淡薄,對于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沒有正確的理解。再加上,這類人員有著便利的條件,往往可以接觸到機關、單位的數(shù)據(jù)信息,使其容易成為不法分子引誘的對象。面對龐大的利益誘惑,放棄了職業(yè)操守,利用職務的便利竊取用戶個人信息。這類竊取的方式,造成的社會危害較大。松江警方破獲的一起案件中,竊取公民個人信息的“上家”竟是某電信行業(yè)的工程師。雖然他是“免費提供幫助”,但是他的行為直接導致了大量的公民個人信息的泄露,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1]這類為了個人一己之私利,違反國家規(guī)定,將自己通過職務行為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予以出賣,置公民的安危于不顧的行為,嚴重侵害了公民的隱私,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權益。
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最常見的作案方法,是特殊崗位的職員利用職務的便利,將經手的個人信息,或者是自己能夠管理的個人信息非法地復制和竊取。接著,將竊取的用戶信息打包,轉賣給“中間人”?!爸虚g人”經過篩選后,根據(jù)買家的要求,提價后出售給買家。買家獲取個人信息后,再進行其他非法活動,如短信詐騙、敲詐等。
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過程,主要有三個行為階段。
第一階段,“上家”非法獲取被害人的個人信息。不法分子非法竊取公民個人信息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利用職務便利,直接在部門、公司非法復制個人信息;登陸專門招聘網站,非法收集個人信息;利用技術手段,尋找網站漏洞,竊取個人信息。這些利用職務便利或技術手段非法獲取個人信息的不法分子,統(tǒng)稱為“上家”。
第二階段,“中間人”出場,招攬“生意”,聯(lián)系買家。根據(jù)買家的要求,向“上家”提供目標。然后,向“上家”收購指定的公民個人信息。這里的買家,便是產業(yè)鏈中的“下家”。
第三階段,“中間人”將收購的公民個人信息,轉手“下家”?!跋录摇笔盏焦駛€人信息后,再根據(jù)自己的非法目的,進行各類非法活動,如短信詐騙、短信敲詐、惡意傾銷等。
在偵破的一些案件中,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案件已經顯露出了團伙化的趨勢。犯罪團伙中分工明確,各部分合作密切?!吧霞摇必撠煾`取公民個人信息,“中間人”負責尋覓“下家”,“下家”只需要通過搜索引擎、淘寶網、QQ群、論壇等方式,找到“中間人”,提出自己的要求,便可以獲取想要的公民個人信息。
“下家”在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后,根據(jù)不同的非法目的,實施下游犯罪。例如,利用相關信息,冒充熟人親屬借錢詐騙;利用關鍵信息進行敲詐等;部分非法公司打著尋人、追討債務的幌子,從事敲詐勒索、詐騙、綁架、非法追債、欺行霸市等犯罪活動。這些下游犯罪嚴重侵犯公民人身財產權利,給社會治安造成重大危害。
部分單位缺乏對于用戶信息的保密概念,對于用戶的信息甚至沒有加密保存,或者使用的加密方法過于簡單,導致犯罪分子竊取時沒有遇到多少障礙。相較于成本,“上家”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的收益要大得多?!爸虚g人”作為聯(lián)系人,從中賺取的差價也十分豐厚。據(jù)調查,一般一條個人戶籍資料購買40元,出售70元,中間人獲利30元;車輛檔案信息獲利30元/條;賓館住宿記錄獲利40元/條,手機號碼機主信息獲利60元/條等,而較高的如個人銀行交易明細獲利達200元/條。[2]
針對具體的下游犯罪,分析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種類,尋找公民個人信息泄露源頭。當發(fā)現(xiàn)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案件的下游犯罪時,要深挖余罪,擴大戰(zhàn)果。往往在這些下游犯罪中隱含著具體的公民個人信息的來源。分析下游犯罪使用的公民個人信息,尋找其中較為特殊、全面、更新及時等方面的信息,分析其可能的來源。利用偵訊手段或技術偵查手段,分析其與“中間人”的聯(lián)系方式。利用其聯(lián)系方式,引誘“中間人”上鉤,順藤摸瓜,尋找“上家”,最終將整條產業(yè)鏈粉碎。例如,上海警方破獲的“3·15”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案,專案組在抓獲下游犯罪嫌疑人后,分析其傳播的非法信息。經研究發(fā)現(xiàn),其傳播的非法信息內容涉及新生兒,信息量大,并且更新及時全面。走訪上海市衛(wèi)生系統(tǒng),專案組發(fā)現(xiàn)負責開發(fā)、維護市衛(wèi)生局出生系統(tǒng)數(shù)據(jù)庫的員工有重大作案嫌疑,專案組立即實施緝捕。犯罪嫌疑人到案后交代了犯罪事實:其利用開發(fā)、維護市衛(wèi)生局出生系統(tǒng)數(shù)據(jù)庫的職務便利,于2011年初至2012年4月,每月2次非法登陸該數(shù)據(jù)庫,下載新生兒出生信息累計達數(shù)十萬條,并出售給他人非法獲利3萬余元。[3]
從作案流程上,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重點在于“上家”,“上家”與“下家”聯(lián)系的關鍵在于“中間人”,公民個人信息的市場需求來自于“下家”。倘若切斷了利益鏈條,那么整個犯罪鏈條便無法運轉。資金的流轉,主要依靠“中間人”與“下家”之間聯(lián)系。倘若切斷了“中間人”與“下家”之間的聯(lián)系,那么整條產業(yè)鏈便失去了資金的供應,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將無利可圖?!爸虚g人”與“下家”主要是通過QQ群、論壇等方式進行聯(lián)系,其資金的流轉主要是通過淘寶、網上銀行等方式。所以,我們應該加大對相關QQ群、論壇的監(jiān)管力度,增大“中間人”與“下家”之間聯(lián)系的難度,提高非法行為的成本。此外,應關注可疑對象的資金流動,凍結非法的資金鏈。
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案件中,團伙成員大多異地流竄作案,跨地跨行提款,利用網上購物洗錢,大大增加了破案難度和辦案成本。有必要加大對該類案件的打擊力度,同時建立監(jiān)控體系。具體而言,有以下幾種方式:(1)加強機關、單位的監(jiān)管力度,明確機關、單位保密義務。因合法目的收集或使用公民個人信息的機關和單位,應盡到保密的義務。因機關或單位的管理不善,導致信息泄露,相關機關或單位應承擔相應的責任。(2)加強網絡的監(jiān)管。充分發(fā)揮網絡動態(tài)監(jiān)控的力量,收集販賣公民個人信息的信息,監(jiān)控可疑商家的廣告信息以及交易信息。(3)加強對販賣該類信息的限制,嚴格控制該類不法商家的產生。
[1]松江警方破獲一起重大非法獲取出售公民個人信息案[EB/OL].http://www.shzfzz.net/node2/zzb/shzfzz/gjfs/node1816/u1ai211078.html
[2]警方揭秘網絡倒賣公民個人信息網絡鏈條——QQ群成非法獲取個人信息平臺[EB/OL].http://sywb.10yan.com/html/2012050 8/248454.html
[3]上海警方偵破一起非法買賣個人信息案[EB/OL].http://www.mp s.gov.cn/n16/n1237/n1402/3358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