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波 李娜 李曉娟 白曉暉 李靜 白明華 金鐘曄 陳家旭
·臨床經(jīng)驗·
中醫(yī)分型辨治廣泛性焦慮障礙及病案舉隅
趙宏波 李娜 李曉娟 白曉暉 李靜 白明華 金鐘曄 陳家旭
近年來,廣泛性焦慮障礙發(fā)病率逐漸升高,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關(guān)注。現(xiàn)有的藥物治療存在一定的耐藥性和不良反應。本研究團隊認為,該病病機主要以肝郁氣滯、心脾兩虛、陰虛內(nèi)熱為本,瘀、熱為標,病位多責之于肝、心、脾、腎。治療上以疏肝為本,兼以益氣養(yǎng)血,補腎健脾,清熱活血,臨床應用審證求因,療效確切。
廣泛性焦慮障礙; 分型辨治; 病案
現(xiàn)代社會,人們由于工作壓力增大,生活節(jié)奏加快,容易處于各種各樣的急慢性應激環(huán)境中,長此以往,就會出現(xiàn)輕重不等的焦慮抑郁。廣泛性焦慮障礙是以持續(xù)、過度、難以控制的擔憂為特征的慢性焦慮障礙,常伴有精神或軀體癥狀。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該病的社區(qū)發(fā)病率為1%~3%,終生患病率為6%。大多數(shù)患者至少同時伴有一種其他精神障礙,主要是抑郁[1]。
究其病位,古代醫(yī)家多認為與肝、膽、心、腎有關(guān),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云:“膽病者,善太息……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內(nèi)經(jīng)》:“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薄端貑枴づe痛論》:“時驚……是腎不足也。”《諸病源候論》:“夫奔豚氣者,腎之積氣。起于驚恐、憂思所生?!迸R床辨證分型也多有不同,沈潔等[2]對焦慮病人進行心理學量表和中醫(yī)辨證測評,發(fā)現(xiàn)肝郁痰阻型最多,其次是肝郁氣滯型;郭蓉娟等[3]進行中醫(yī)癥狀學調(diào)研,通過對78例廣泛性焦慮和78例非焦慮患者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該病中醫(yī)證型主要涉及氣郁化火、心脾兩虛、肝陰虧虛、肝氣郁結(jié)、心膽氣虛、血行郁滯、痰氣郁結(jié),其中氣郁化火型最多;李濤等[4]采用多元統(tǒng)計方法分析中醫(yī)癥狀、證型分布特征,通過聚類分析將臨床的10多種證型簡化為5種證型,分別為:肝郁氣滯夾痰型、肝郁脾虛型、陰陽失調(diào)型、肝腎陰虛夾痰型、心脾兩虛型。其中心脾兩虛型最為多見,而肝郁氣滯夾痰型最少。
綜合各家報道,再結(jié)合臨床收集到的病例,本研究團隊認為,肝郁氣滯、心脾兩虛、陰虛內(nèi)熱證為廣泛性焦慮障礙的三個基本證型,其中,又以肝郁氣滯證為主證。因此,臨床治療焦慮,主要從肝郁著手,常用方劑為逍遙散化裁。又因廣泛性焦慮障礙多表現(xiàn)為精神高度緊張,惶恐不可終日,伴脅肋疼痛、頭暈目眩、失眠多夢等身體不適,因此,安神定志、平肝潛陽藥物也應常常貫穿其中。當然,治病求本,在改善臨床癥狀的同時,還應明辨病機,仔細分析,從而達到陰陽氣血平衡,真正消除疾病。中醫(yī)辨治廣泛性焦慮障礙探討如下。
肝臟體陰而用陽,肝喜條達。各種急慢性應激可導致人情緒波動、壓抑,使肝失疏泄,肝郁氣滯,患者出現(xiàn)心煩易怒,兩脅脹痛,胸悶氣短,喜嘆息等癥狀,如不及時治療,肝氣橫逆易犯脾臟,出現(xiàn)肝脾不和;脾主運化,肝氣犯脾則脾失運化,水濕潴留,日久易生痰化濁,食物水谷失于運化則易食滯于胃,腑氣不通,《內(nèi)經(jīng)·逆調(diào)論》云:“胃不和則臥不安?!迸R床主要表現(xiàn)為胃脘脹痛,便秘或溏泄,痰多,失眠多夢等;肝郁日久亦可化火,肝火上灼,擾動心神,表現(xiàn)為心悸心煩,口苦咽干,情緒急躁,頭暈目眩等。因此,治療上主要應以疏肝解郁為主,方藥以逍遙散化裁;肝脾不和應以疏肝健脾為主,如遇肝胃不和則應兼顧和胃降逆,方藥主要以柴苓湯為主;肝氣郁久化火則應疏肝清熱,熱入營血者,則配伍清營涼血之品,如:焦梔子、牡丹皮、側(cè)柏葉、淡竹葉、生荷葉等,方藥以丹梔逍遙散化裁。
臨床驗案:
案1:患者,女,31歲,2012年5月來診。主訴:半年來心煩易怒,食欲不振,兩脅脹痛,偶有情緒低落,乳腺脹,夜眠差。曾在外院診療,診斷為輕度焦慮障礙,給予苯二氮卓類藥物治療,效果欠佳?;颊呱嗟t苔薄白,脈弦滑。辨證為肝郁氣滯證,兼有脾胃不和。治療當以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為法。方藥以逍遙散化裁,柴胡9 g、黃芩12 g、白芍12 g、當歸15 g、木香9 g、香附9 g、雞內(nèi)金15 g、炒白術(shù)12 g、茯苓15 g、山藥15 g、炒麥芽15 g、陳皮10 g,7劑,水煎服。
一周后復診,不適癥狀較前緩解,繼以原方再服兩周。
案2:患者,女,56歲,2012年4月來診,主訴:近1年來生氣后容易情緒激動,胸悶氣短,急躁易怒,夜間難以入睡,睡后易醒,善太息,口苦目赤,曾在心理門診就診,但易反復,患者舌紅苔少,脈弦數(shù)。辨證為肝郁氣滯,郁久化火證。治療當以疏肝理氣,清肝瀉火為法。方藥以丹梔逍遙散化裁,柴胡9 g、黃芩12 g、梔子12 g、牡丹皮12 g、赤芍12 g、百合10 g、玫瑰花10 g、炒酸棗仁15 g、柏子仁15 g、生龍齒先煎20 g、 川芎15 g、丹參12 g,7劑,水煎服。
服藥一周,患者諸證皆減,但仍有難以入睡,睡后易驚,乏力氣短,口干,舌紅少苔,脈弦細?;颊呋疾∪站?,加之火旺傷陰耗氣,故有患者氣短乏力,口干,因此,在原方基礎(chǔ)上,加用滋陰補氣之品,方藥如下:柴胡6 g、黃芩9 g、生黃芪12 g、黨參10 g、百合10 g、玫瑰花10 g、炒酸棗仁12 g、柏子仁12 g、夜交藤15 g、石斛15 g,14劑,水煎服。隨訪1月,患者諸癥消失,無不適。
按 該病多因患者生氣或情緒波動后出現(xiàn),肝失疏泄,兩脅脹痛,心煩易怒,緊張焦慮。逍遙散中柴胡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yǎng)血柔肝活血,白術(shù)、茯苓健脾祛濕,促進脾臟運化,炙甘草補中益氣,配以薄荷解郁。如遇患者病程較久,肝郁化火者,給予牡丹皮、梔子清熱化火。臨床上,本研究團隊曾對逍遙散和柴胡疏肝散進行過對比觀察,發(fā)現(xiàn)逍遙散效果更佳。究其原因,柴胡舒肝散主要用于肝郁氣滯,兼有瘀血阻滯的實證,其行氣力量較大;而逍遙散疏肝兼有健脾,養(yǎng)血和營,適用于臨床上更多見到的虛實夾雜證。
逍遙散及其化裁方不但可以用于情志疾病,近年來,適應癥范圍更是擴大到了內(nèi)分泌、心血管、消化等多個疾病領(lǐng)域,常見有臨床觀察報道。
心藏神,主神志。心血充盈則精神振奮,神志清晰,思維敏捷,心血不足則心虛膽怯,處事易驚,健忘,失眠多夢,乏力氣短,心悸汗出。脾主運化水谷精微,水液代謝,《素問》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氣虛則運化無力,氣血生化無源,易波及其他臟腑,故《慎齋遺書》云:“脾胃一傷,四臟皆無生氣?!北狙芯繄F隊臨床所見焦慮癥不僅表現(xiàn)為實證,亦有很多以虛證為主。治療上應以補氣養(yǎng)血,寧心安神為主,方藥主要以歸脾湯或生脈散化裁,同時配伍行氣活血之品,從而達到補而不滯,通補兼顧的效果。
臨床驗案:
案3:患者,女,53歲,2011年6月來診,患者大半年來無明顯誘因緊張害怕,心悸氣短,全身乏力,汗出較多,心煩,右脅下脹,舌淡紅,苔薄白,脈沉弱。根據(jù)患者臨床表現(xiàn)及舌脈,一派虛象,辨證為心脾兩虛證,治療以歸脾湯化裁,方藥如下:生黃芪18 g、太子參12 g、遠志10 g、石菖蒲10 g、郁金10 g、麥冬12 g、五味子6 g、炒酸棗仁12 g、柏子仁12 g、生地黃10 g、熟地黃10 g、香附9 g、木香12 g,大棗3枚,7劑,水煎服。
一周后復診,患者仍自覺緊張害怕,右側(cè)脅肋部不適,胸悶氣短,胃脘部皮膚發(fā)緊,夜眠差、汗出癥狀緩解,舌淡紅,苔白膩,脈沉澀?;颊甙Y狀較前改善,但仍有脾虛痰濕阻滯,氣血不足而有瘀血,因此,治療上減少安神定志之品,增加健脾祛濕,疏肝行氣,活血藥物,方藥如下:生黃芪30 g、太子參15 g、麥冬15 g、五味子6 g、遠志10 g、丹參12 g、川芎9 g、枳殼16 g、炒白術(shù)6 g、川楝子6 g、杜仲10 g、佛手10 g,7劑,水煎服。
三診,患者諸癥緩解,仍有脅肋部脹,腹脹呃逆,納差,舌淡紅,苔白膩,脈沉。原方基礎(chǔ)上給予疏肝理氣之品,以促進疾病恢復,方藥:生黃芪18 g、太子參12 g、麥冬12 g、青皮10 g、 遠志10 g、丹參12 g、川芎9 g、枳殼6 g、炒白術(shù)6 g、柴胡6 g、生地黃12 g、佛手10 g,10劑,水煎服。后電話隨訪,患者無不適,癥狀消失。
按 該類患者多年齡偏大,或素體虧虛,或勞累過度,脾虛化源不足,氣血虧虛,心失所養(yǎng)。歸脾湯中黃芪、龍眼肉補益脾氣,兼養(yǎng)心血,人參、白術(shù)、當歸輔助君藥增強益氣養(yǎng)血功效,茯神、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改善睡眠,木香行氣,使補而不滯,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全方補中有通,攻補兼施,調(diào)和氣血。
相對于既往文獻對該病病位的認識,本研究團隊更注重脾臟在焦慮中的作用?!度蚍健吩疲骸捌⒅饕馀c思,意者,記所往事,思則兼心之所為也。”《類經(jīng)》云:“脾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脾藏意,神志未定,意能通之……勞倦過度,則脾神散失矣。”脾藏意,意可周慮諸事;脾主思,屬思維意識活動,又主情感之思,與情志關(guān)系密切。同時,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是情志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chǔ),脾虛則水液精微運化不足,機體失養(yǎng),臟腑功能失調(diào),表現(xiàn)為一派虛象。此外,脾胃處中焦,脾升胃降為氣機之樞,對情志活動也起著調(diào)衡作用。
腎為先天之本,陰陽之根,水火之宅。腎陰不足則虛火內(nèi)擾,心火失濟,水不涵木則肝陽上亢,臨床表現(xiàn)為過分緊張,容易擔心,腰酸腰痛,潮熱盜汗,呼吸急促,頭暈目眩,甚則肢體震顫等等。該類患者多見于中老年人群,或是生活作息不規(guī)律,常常熬夜,或房事過度,飲酒無節(jié)制者。治療應當根據(jù)具體的病機對癥治療,以滋補腎陰為主,輔以清熱涼血,平肝潛陽之品。
臨床驗案:
案4:患者,男,45歲,主訴平時工作壓力較大,飲食作息時間不規(guī)律,近半年來精神緊張,腰酸痛,眠差夢多,常夢到工作失誤,易驚醒,盜汗,偶有頭暈頭痛,雙目干澀,曾口服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藥物,但因健忘不能按時服用,患者舌紅苔白,脈細數(shù)。辨證為肝腎陰虛,虛熱內(nèi)擾,治療應以滋補肝腎,清熱為法,方藥以一貫煎或二至丸合丹梔逍遙散化裁,生地黃15 g、麥冬15 g、石斛15 g、柴胡9 g、黃芩12 g、牡丹皮12 g、梔子12 g、女貞子15 g、墨旱蓮15 g、生側(cè)柏葉15 g、赤芍12 g、百合10 g,14劑,水煎服。
兩周后復診,患者頭暈頭痛好轉(zhuǎn),腰酸痛減輕,但仍有精神緊張,盜汗,多夢易醒,雙目干澀,舌紅少苔,脈細澀。患者陰虛內(nèi)熱,熱邪燒灼,津虧血少,治療上應繼續(xù)滋補肝腎之陰,涼血活血,安神定志。方藥如下:柴胡9 g、黃芩12 g、梔子12 g、牡丹皮12 g、女貞子15 g、墨旱蓮15 g、玫瑰花10 g、生地黃12 g、玄參10 g、麥冬12 g、石斛15 g、炒酸棗仁15 g、柏子仁15 g、赤芍12 g、白芍12 g、當歸12 g、紅花10 g,14劑,水煎服。兩周后電話隨訪,患者諸癥緩解,囑其放松心情,適當運動,規(guī)律生活習慣。
按 該證型常見于年齡偏大的患者,由于平時工作、生活中養(yǎng)成的一些不良習慣,日久及腎,腎為先天之本,腎陰不足則易陰虛內(nèi)熱,肝陽上亢,患者常有精神緊張、口眼干燥、腰酸腰痛等不適。治療上給予生地黃、麥冬、玄參、女貞子、墨旱蓮等養(yǎng)陰生津,牡丹皮、赤芍、紅花活血涼血,另配伍安神定志藥物,緩解癥狀。
腎與情志的關(guān)系表現(xiàn)在,一方面,腎在情志屬恐,《靈樞》云:“腎足少陰之脈……氣不足則善恐。”腎虛在臨床常表現(xiàn)為緊張不安,過分警覺,容易擔心;另一方面,“五臟所藏……腎藏志”,“志”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志”泛指各種精神和心理活動,而狹義的“志”指記憶力、意志力等。在上述病例中,該患者不僅表現(xiàn)為焦慮緊張,擔心警覺,而且伴有記憶力下降,抗壓能力減低,皆與腎臟關(guān)系密切。
古代醫(yī)籍雖未明確提出焦慮,但在“郁證”、“心悸”、“怔忡”等疾病中已有籠統(tǒng)論述。到近現(xiàn)代,隨著人們對疾病認識的不斷提高,焦慮癥作為單獨的病種越來越受到關(guān)注,有不少醫(yī)家對該疾病的病因、病機、辨證論治提出自己的認識和見解。其中,有醫(yī)家認為該病屬單純的實證或者虛證,也有醫(yī)家認為該病以虛實夾雜為主。
本研究團隊[5]認為在治療焦慮癥過程中應特別注重肝臟的作用,疏肝幾乎在各個證型的治療中均可見到。情志疾病多由肝起,肝氣不疏則氣機郁滯,氣血是人體的物質(zhì)基礎(chǔ),肝不但為氣血調(diào)節(jié)之樞,而且為五臟萬病之賊。肝氣不舒最易橫逆犯脾、犯胃,臨床上表現(xiàn)為大便不爽、食欲不振、身體消瘦、乏力等,因此,在治療主證的同時應兼顧脾胃。
心脾兩虛證臨床上也多見到,治療上不光要給予補氣養(yǎng)血,還應疏肝行氣活血,調(diào)暢氣機,疏通血脈。此外,對于腎陰虧虛者,發(fā)現(xiàn)臨床上除心腎不交證外,還多見肝陽上亢證,治療上在滋補腎陰的同時,還要平肝潛陽,必要的時候少加一點清熱涼血之品,效果更佳。
[1]李清偉,吳文源.加拿大精神病學學會“廣泛性焦慮障礙”臨床診療指南[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08,35(2):103-107.
[2]沈潔,張謙,潘能榮,等.焦慮、驚恐和抑郁病人的中醫(yī)辨證分型[J].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學報,2009,45(2):113-118.
[3]郭蓉娟,王穎輝,韓剛,等.廣泛性焦慮癥的中醫(yī)癥狀學調(diào)研[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中醫(yī)臨床版),2006,13(5):1-7.
[4]李濤,楊春霞.焦慮癥中醫(yī)證候多元分析初步研究[J].中國中醫(yī)基礎(chǔ)醫(yī)學雜志,2006,12(2):127-129.
[5]陳家旭.論肝為氣血調(diào)節(jié)之樞[J].中醫(yī)雜志,1998,3(1):9-12.
(本文編輯:蒲曉田)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072756);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創(chuàng)新團隊資助項目(2011CXTD-07)
100029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基礎(chǔ)醫(yī)學院[趙宏波(博士研究生)、李娜(博士研究生)、李曉娟、白曉暉(碩士研究生)、李靜(博士研究生)、白明華、金鐘曄(博士研究生)、陳家旭];北京市石景山區(qū)中醫(yī)醫(yī)院腎病科(趙宏波)
趙宏波(1981- ),2011級在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醫(yī)證候生物學基礎(chǔ)。E-mail:zhaohongbo2007@sina.com
陳家旭(1966-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醫(yī)證候生物學基礎(chǔ)。E-mail:chenjiaxu@hotmail.com
R277.7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4.02.019
201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