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碩第,萬 濤
(南昌航空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西 南昌 330063)
《麥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國當代作家大衛(wèi)·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由26個小章節(jié)組成,結(jié)構(gòu)緊湊,思路清晰,情節(jié)發(fā)展自然順暢,內(nèi)容主要圍繞主人公霍爾頓是如何掙扎于學校、社會、家庭等三處“困境”而展開的。在小說中,作者依據(jù)創(chuàng)作需要,安排、塑造了各種各樣的人物,他們在故事中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本文首先從故事情節(jié)出發(fā)來分析其中的“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塞林格在主人公學習、生活的道路上塑造了兩類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它們能夠很好地加速故事的進程,烘托小說的主題。
小說的敘事必然涉及到人稱機制和敘述視角。為此,塞林格選擇了第一、二人稱巧妙結(jié)合的方式,力求最大程度地給讀者展現(xiàn)人物與情節(jié)的精彩。因此,本文將運用敘事學理論,分析人稱機制和敘述視角在小說中的運用。
“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是由20世紀英國著名作家E.M.福斯特首先提出來的。他認為:一部構(gòu)思復(fù)雜的小說,在故事中不僅要有扁平人物,更要有立體的、具備復(fù)雜性格的圓形人物,因為他們之間的沖突矛盾反而使人生顯得更真實。[1]盡管這一看法存在著爭議,但一直沿用至今。扁平人物也稱為性格人物或漫畫人物,福斯特認為扁平人物有兩大優(yōu)點:一是容易辨認,二是容易記憶。扁平人物一出場,很快就能被讀者敏銳的眼睛看出本質(zhì)。在《麥田里的守望者》中,塞林格是從一位16歲少年的視角出發(fā)來敘述故事的,可以說作品所涉及的人物,本質(zhì)上并不復(fù)雜多變。可時代的進步讓他們又區(qū)別于早期文學作品中以最單純形式出現(xiàn)的扁平人物,因為我們很難用簡短明了的語言來準確地概述他們的特點,以主人公的室友斯特拉雷德為例,小說中有兩段關(guān)于他的描寫——“假如你很喜歡斯特拉雷德的領(lǐng)帶,你知道他會怎么做嗎?他很可能會取下來送給你,他真的會這么做”[2]“他是那種沒有多少人了解的邋遢貨??瓷先タ偸遣诲e,可是你應(yīng)該見識下他的東西。他只會把自己外表收拾的干干凈凈”。[3]從這里,讀者可以了解到斯特拉雷德是一個既慷慨大方又邋遢自私,且表里不一之人。為了能夠及時交上作業(yè),他可以懇求霍爾頓代寫作文,而在爭奪與女孩約會權(quán)利時,他又與霍爾頓大打出手,甚至揍得后者不輕,最后加速了霍爾頓逃離學校的進程??杉幢闳绱耍≌f中諸如斯特拉雷德式的人物,準確來說并不是性格多變的圓形人物,因為作者貼在他們身上的標簽是:虛偽、懶散、自私、墮落等美國“垮掉一代”的顯著特點,這也是他們的性格主線。他們的存在能夠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人物的多重面貌,也非常符合現(xiàn)實生活中叛逆少年間不成熟的情感和微妙關(guān)系,能夠引起許多讀者的共鳴,讓人們產(chǎn)生了一種仿佛與霍爾頓一起面對“困境”的體驗,這種感覺自然而真實。
另一個重要的扁平人物就是主人公的妹妹——菲比,她在小說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正是她的出現(xiàn)才真正激起了主人公想成為“兒童世界守護者”的動力。當哥哥霍爾頓處在人生重要轉(zhuǎn)折階段,而且精神世界變得空虛、孤獨、焦慮時,正是菲比的關(guān)愛和支持重新喚起了他對世界的認識,并從壓抑已久的感情中解脫出來,逐漸恢復(fù)了對自由的渴望。表面上看,小說后半部分多是些兄妹間的交談對話,可實際上作者賦予他們的已經(jīng)超出了普通的交流和講述,更多的是想展現(xiàn)一個鮮為人知卻豐富多彩的兒童世界??偟膩砜?,扁平人物的出現(xiàn)使得純潔、真誠、善良的兒童世界與虛偽、貪婪、自私的成人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
“圓形人物”具有復(fù)雜的矛盾性,他們往往在小說故事情節(jié)中呈現(xiàn)出多變性。毫無疑問,《麥田里的守望者》中最具有圓形特性的人物便是主人公霍爾頓了,可人們不禁會問一個16歲的單純少年真的符合條件嗎?實際上,這種結(jié)論并不與年齡大小相矛盾,相反更符合青春叛逆期少年內(nèi)心的叛逆與善變,心理狀態(tài)的不協(xié)調(diào)反而令人物更為生動、真實。
處于青春叛逆期的霍爾頓疏于學習、不求上進、玩世不恭,而憤世嫉俗的思想又令他對成人世界產(chǎn)生消極抵抗的情緒?;魻栴D因為掛科過多將被學校開除之際,歷史老師斯潘塞先生邀他當面談心,霍爾頓則一臉不情愿,甚至不停地從內(nèi)心譏諷老師的衣著與動作——“他正在讀《大西洋月刊》,房間里到處是藥丸味,真叫人沮喪,我不太想見到病人。斯潘塞先生穿了件破舊不堪的浴袍,大概他生下來就穿的是這件吧”[4]“他開始了點頭的那一套,你這輩子也不會見過有誰像他那樣愛點頭。一個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楚的老頭?!边@兩處對于斯潘塞先生的評價,讓讀者深刻體會到了霍爾頓對于學校教育的抵觸和厭惡。逃離學校后,霍爾頓又開始了短暫游蕩社會的生活,期間他留戀于酒吧、舞廳,染上抽煙、酗酒、招妓等惡習,這些都使的讀者腦海里呈現(xiàn)出一個不良少年的形象。
但是霍爾頓始終保持著一顆純潔善良、追求美好生活的童心,而且無論是在學校還是社會,他都未曾停止過追尋夢想的步伐,未泯的童心令他極力維護美好的事物,這點在與妹妹菲比的相處中可見一斑。當霍爾頓在菲比的學校看到有人在墻上涂寫下流詞語時,他非常生氣,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如果妹妹和其他小孩看到了會是什么感受,內(nèi)心懦弱的他產(chǎn)生了想揍扁涂寫者的沖動??梢钥隙ǖ氖?,霍爾頓絕不是第一個目擊者,可只有他才會如此熱衷于保護純真的兒童世界。不僅如此,霍爾頓善良富有同情心,向往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情感,厭惡虛偽的人情世故和庸俗的成人世界,他向往與女友過著隱居的田園生活,逃離這個與之格格不入、物欲橫流的社會。顯然,他的形象不僅僅是叛逆少年,更多的是孤寂無助的守望者。這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呈現(xiàn),使讀者在膩煩了霍爾頓的憤世嫉俗之后,漸漸轉(zhuǎn)變了對他的看法,這樣一來,主人公擺脫了單一的人物角色,呈現(xiàn)出立體感??傊?,扁平人物與圓形人物的交融襯托,使故事情節(jié)更具可讀性。
素有“好萊塢編劇教父”之稱的羅伯特·麥基曾說,生活交給我們這一無可辯駁的原則:人的表面特征下面掩蓋著一個深藏著的本性,文學創(chuàng)作的目的就是要揭示人物的這些隱藏的本性。人物真相只有當一個人在壓力之下作出選擇時才能得到揭示,壓力越大,揭示得就越深,他在壓力之下的選擇便越能真實表達人物的本性。[5]霍爾頓表面上不思進取,消極對待生活,可實際上他一直試圖在難以回避的現(xiàn)實和難以實現(xiàn)的幻想中尋找自己的歸宿,無奈的他采取了一種自欺欺人的幻想來慰藉自己,可最后還是妥協(xié)于殘酷現(xiàn)實,這也正是霍爾頓的悲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塞林格正是借助霍爾頓對純真美好生活的向往,來表達自己的心聲,給物質(zhì)文明高度發(fā)達而精神文明衰落的社會留下了一道警示。
對于人物類型來說,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象,不同的人眼里也會存在不同的價值, 這些因素會直接影響到作者、讀者和小說人物三者之間的溝通,而敘述視角的恰當選擇能幫助作者實現(xiàn)創(chuàng)作的初衷,同時也便于讀者更好地理解小說主題和思想。由于敘述過程必然會涉及人稱機制,[6]因此,下文將從敘事的人稱機制入手來分析作者對敘述視角的取舍。
小說敘事的人稱機制是指作者敘述故事的立足點、出發(fā)點,也就是故事是由誰講的,或者誰想的。根據(jù)作者與所敘述對象的關(guān)系,敘述的人稱主要有第一和第三人稱兩種,第二人稱則相對運用較少。而敘述視角是敘述過程中對故事內(nèi)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特定角度,同樣的事件從不同的角度看就可能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7]
《麥田里的守望者》中采用最多的是第一人稱敘述,霍爾頓耿直率性的言語雖帶有憤世嫉俗、叛逆幼稚的孩子氣,卻給人以真實、貼近的感覺?;魻栴D在講述自身經(jīng)歷和表達情感時,完全袒露出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想法,即便有時候顯得夸張甚至粗俗,讀者們也會把這視作他性格的真實寫照。第一人稱機制的主要受限于視點人物本身條件,如年齡大小、文化程度、生活閱歷、思想性格等,所以僅單純地套用第一人稱機制,容易造成主人公本人與小說主旨之間的錯位,小說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也會大打折扣。為了避免出現(xiàn)這種情況,塞林格在小說中營造出了兩種聲音共存的氛圍。由于霍爾頓與塞林格生活閱歷以及對同一事物認識程度上存在著差異,所以兩個敘述者之間的張力和互補就形成了小說復(fù)調(diào)雙聲的特點。
“我會站在一道破懸崖邊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個跑向懸崖的孩子——我是說要是他們跑起來不看方向,我就得從哪兒過來抓住他們。我整天就干那種事,就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得了?!盵8]這句話雖出自小說主人公霍爾頓之口,但我更認為是作者塞林格在借助霍爾頓的口吻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讀者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理想主義者,他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給善良、純潔的孩子們提供幫助,盡力讓他們遠離成人社會的污染。這樣一來,高尚的人格情操與桀驁不馴的形象形成對比,可以說這種程度的思想覺悟并不是一個16歲美國中產(chǎn)階級少年所完全具備的,這使讀者感覺到了敘述者之外還存在一個熱心、正義的成年人的聲音,從而使小說傳達出不同的聲音,這種新穎的復(fù)調(diào)效果更能引起讀者的深思。
雖然我們能從小說中領(lǐng)悟出作者的心聲,但塞林格并沒有對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加以主觀評論,他選擇客觀地描寫人物的思想和行為,并與作品中的人物保持適當距離。對于一部成功的作品來說,作者的思想感情應(yīng)該是通過自身塑造的人物形象來客觀呈現(xiàn)的,而不是憑借主觀的解釋說明?!尔溙锢锏氖赝摺肪腕w現(xiàn)了這一點,它讓讀者參與到了小說的創(chuàng)作之中,給予讀者足夠的思想空間??傊?,由于塞林格追求客觀敘述,通過涉世未深的少年的視角,毫無掩飾地把人物之間的對話、內(nèi)心活動原原本本地記錄了下來,使讀者幾乎感覺不到“中介”的存在。在對社會、人物進行觀察和敘述的過程中,作者沒有摻雜任何個人喜好、偏見,小說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個虛偽冷漠、物欲橫流、精神空虛的世界。
相對第一人稱的運用,第二人稱在《麥田里的守望者》中扮演著輔助作用。雖然前者在親和力、真實感方面效果顯著,但它畢竟是有限的敘述視角,其比較明顯的弊端就是敘述者與小說人物知道的內(nèi)容是一模一樣的,小說人物不知道的內(nèi)容,“我”也不知道,這樣容易造成主人公活動受限。而第二人稱的介入則可以幫助敘述視角變得更加靈活,用“你”來代替“我”以達到拓寬領(lǐng)域的效果,更好地協(xié)助第一人稱敘述的發(fā)揮。塞林格用第二人稱“你”來指代敘述對象,小說開頭便是如此:“你要是真想聽我講,你想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我倒霉的童年是如何度過的,可我老實告訴你,我無意告訴你這一切?!盵9](1)諸如“我”“你”之間的對話情節(jié)在小說中并不少見,作者在開頭就虛構(gòu)出了“你”這個敘述接受者角色,讓“我”與“你”形成一種心靈上的對話,主人公用“我”的口吻不斷傾訴著他對身邊各色各樣人物的看法,而“你”在小說中始終是個聆聽者,“不厭其煩”地接受“我”的喜怒哀樂。敘述者“我”向敘述對象“你”傾訴,其實是向讀者傾訴。聆聽者“你”總是先于讀者來接受“我”的言語,因為只有那些得到“你”認可的東西才能更好地被讀者所接受、理解。
《麥田里的守望者》在第一人稱視角的基礎(chǔ)上融入了第二人稱敘述視角,這種復(fù)合視角的運用,是對單一視角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v觀全文,作者并沒有在“我”和“你”角色轉(zhuǎn)換過程中體現(xiàn)出自然過渡的傾向,可以說視角的轉(zhuǎn)換是跳躍式的。雖然這種視角的變異有悖于傳統(tǒng)的視角運用理論,但它的出現(xiàn)并沒有破壞故事情節(jié)的邏輯和脈絡(luò),相反,故事朝著多角度方面發(fā)展,內(nèi)容也更加豐富多彩。
小說敘事中人物類型的合理選擇可以巧妙地推動故事發(fā)展的進程,突出小說所要表達的主題,這種運用手法關(guān)系到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溝通。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塞林格筆下的扁平人物是在傳統(tǒng)觀念上有所改進的,它們表面上看似是扁平、缺乏性格的,實際卻不是粗糙單調(diào)的,因為我們不能簡單地概括出來它們的本質(zhì)。而且人物形象也十分活靈活現(xiàn),既展現(xiàn)出高超的文學藝術(shù)價值,又非常符合當時美國社會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在敘述視角方面,塞林格為了讓人物形象更加逼真,主要采用了第一人稱,首先給予讀者身臨其境之感,其次可以使小說情境更為真實,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第二人稱的運用則恰好彌補了第一人稱的不足之處,形成一種小說復(fù)調(diào)雙聲的特點,兩者的結(jié)合豐富了敘事視角以及小說主題?!尔溙锢锏氖赝摺方o美國流浪漢小說提供了“反英雄”這一新的人物形象,擴展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空間。
[1]徐岱.小說敘事學研究[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8:168.
[2] [美] J.D 塞林格.《麥田里的守望者》[M]. 孫仲旭,譯.譯林出版社,2007:96.
[3]申丹.英美小說敘事理論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98.
[4]申丹.西方敘事學:經(jīng)典與后經(jīng)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1.
[5]E.M.福斯特.小說面面觀[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179.
[6]萬濤. 嚴歌苓新移民小說敘事的人稱機制和敘述視角[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132.
[7]趙鵬飛. 成長叛逆與精神守候——《麥田里的守望者》人物簡析[J].海外英語,2010(3):168.
[8]蘭一兵. 孤獨的守望者——解讀《麥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爾頓[J].名作欣賞,2011(9):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