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巖
背景介紹:
6年前,我作為黑龍江省小學數(shù)學論壇“名師在線”板塊推出的第一位老師,全程關(guān)注了論壇對四年級“數(shù)學廣角——合理安排時間”一課的研討。
大多數(shù)參與研討的教師感嘆這節(jié)課難上,原因有二:一感覺課的容量大,尤其“烙餅中的學問”部分學生掌握得不好。二感覺上完了課學生收獲不大,甚至還有沒明白教學內(nèi)容的學生??吹浇處煹睦Щ?,激起了我的“攻堅欲望”,想親自上一堂。于是,在一次哈爾濱市骨干教師培訓會上,我教學了一節(jié)“數(shù)學廣角——合理安排時間”。因課的設(shè)計層次分明、學生合作學習有效、教師的評價精當受到了與會教師的好評??墒呛迷u過后,我不禁問自己:“這個班級的所有學生都學會了嗎?教學內(nèi)容容量過大,為追求完美效果我是否有走過場的嫌疑?”……這些問題不斷地纏繞著我,使我不敢放棄對這節(jié)課的思考。因為我深深知道,這個“坎”絕不是一節(jié)課的問題,更是好多教師在那個時期專業(yè)發(fā)展道路的至關(guān)重要的“關(guān)卡”,如果逾越了這個障礙那么教師將迎接一個新的教育里程。所以,帶著不斷的思考再次迎接挑戰(zhàn),我時刻準備著。
一、課時分布不同——大膽取舍
【再回首】
面對教材,不敢隨便地逾越,于是一節(jié)課把沏茶問題、烙餅問題全部容納進來。
感受:容量大,教師講不透,學生吃不透。教學大部分時間是優(yōu)生的天地,因為只有提問優(yōu)生才能夠讓我的課講得順利,才能在規(guī)定的40分鐘里把教學設(shè)計全部完成??墒沁@絕不是我所追求的“對話式課堂”。
【新思考】
為了解決前次的困惑,我決定再次教學不追求量要追求質(zhì)。于是,我把本課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為《烙餅中的學問》,第二課時為《沏茶問題》并加上練習。這樣每節(jié)課既飽滿又學得深透。課堂不再為完成任務(wù)而努力,而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學會統(tǒng)籌思想而進發(fā)。
二、教學策略不同——走向?qū)嵭?/p>
【再回首】——課堂再現(xiàn)
師:烙熟三張餅需要多長時間?怎么烙?
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1)請同桌兩人合作,拿出三張圓片,擺一擺,看看用多長時間。
(2)小組活動,老師巡視了解情況。
(3)全班交流,展示學生不同的烙法。(切換為實物展臺。)
(請學生上臺邊說方法邊演示及所用時間。)
方法一:先烙兩張再烙一張:12分鐘。
方法二:三張輪換烙:9分鐘。
師:兩種方法哪種更省時?
課件展示:兩種方法
師:都是烙熟三張餅,為什么方法二比方法一節(jié)省了3分鐘?
(生無語。)
師:我們在烙餅的時候,鍋里每次都放幾張餅,才能保證是最省時間的?
生:在烙餅的時候保證每次鍋里有兩張餅是最省時間的。
師:為了保證每次鍋里都是兩張餅,烙熟三張餅,我們可以采用哪種方法?(出示課件。)
師:我們給烙三張餅的方法起個名字:三張輪換烙。(板書:三張輪換烙9分鐘。)
從教學過程中,我感受到6年前的教學看似以操作為依托,操作過后也有交流,甚至步步為營,步驟清晰,但是教師過早地追問給學生的空間過少。急于尋求答案,總怕學生感受不到,說不出來,不能理解,所以在操作后沒有更好地從學情出發(fā),而是從師情出發(fā)。另外,學生在展示思路的過程中沒有記錄,只是少數(shù)孩子理解,一旦進行對比研究學生沒有抓手,更不利于數(shù)學建模,這樣沒有達到教學預定的效果,學生不是真正地學會,而是優(yōu)生與教師展示的課堂。
怎樣解決上次執(zhí)教出現(xiàn)的問題?怎樣讓學生體會方法的最優(yōu)化?怎樣讓全體學生學會?這個問題一直縈繞著我,也是我近期要突破的教學問題。于是就出現(xiàn)了這樣的課堂。
【新思考】——課堂再現(xiàn)
師:烙熟三張餅需要多長時間?怎么烙?
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1)請同桌兩人合作,拿出三張圓片,擺一擺,看看用多長時間。
(2)小組活動,老師巡視了解情況。
(3)全班交流,展示學生不同的烙法。
學生在展臺上演示方法,教師幫助學生把烙餅的過程填寫在黑板上的表格里。
師:同樣烙三張餅為什么第一種方法用了僅僅9分鐘,而第二種方法用了12分鐘?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與身邊的同學交流一下。
生1:我發(fā)現(xiàn)第一種方法烙了3次,第二種方法烙了4次。所以第一種方法省時間。
生2:第一種方法三次烙餅每次鍋里都是兩張餅,而第二種方法烙第三次和第四次的時候鍋里只有一張餅,浪費了地方。
師:是呀,這也正是第二種方法烙四次,第一種方法烙三次的原因呀。
生3:老師我發(fā)現(xiàn)只要不讓鍋里閑著就能節(jié)約時間。
生4:對,我同意,讓鍋里總保持烙兩張餅就行。
師豎起大拇指:好,你們的發(fā)現(xiàn)太有價值了。也就是說只要鍋里不空位就能保證節(jié)省時間,對嗎?
生齊答:對!
師追問:那我們用什么方法才能夠保證鍋里不空位呢?清你觀察表格里的內(nèi)容。
生1:老師就是讓第二張餅烙著烙著出去休息一會兒,就可以。
生2:只要第二張餅休息一會兒,就會把機會給第三張餅,這樣就可以鍋里總有兩張餅了。
師:哦,看來你們的方法就是讓其中的一張餅在關(guān)鍵的時候“休息”一會兒,對嗎?我們給烙三張餅的方法起個名字:三張輪換烙。(板書:三張輪換烙9分鐘。)
烙三張餅的方法正是學生建模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所在,所以我要用觀察、對比、交流的方法讓學生充分地學,不惜花費大量的時問、空間。
在學生操作過后,我讓學生通過表格的記錄進行觀察、研究,一句“同樣烙3張餅為什么第一種方法用了僅僅9分鐘,而第二種方法用了12分鐘?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波瀾。學生在交流中馬上意識到原來“不空位”才能讓時間最短。于是一句及時的追問:“我們用什么方法才能夠保證鍋里不空位呢?”這句追問的價值是把學生引向了知識的根本,這就是最優(yōu)化思想的根本。學生在我如層層剝筍般的追問中讓知識達到了縱深,同時透澈地理解了怎樣找到最佳策略,建立了數(shù)學模型,后面的教學水到渠成。這次教學我們可以看到,教學內(nèi)容沒有變化,變的是教師的教學策略,而這種教學策略的轉(zhuǎn)變源于對學情細致的分析,只有發(fā)現(xiàn)學生為什么學不會,為什么沒有理解,我們才能正確調(diào)整教學策略,才能夠觸及學生的心弦,課堂就會生成一片蔚藍的天空,讓我們的教學為學生服務(wù),走向?qū)嵭?。endprint
三、學生收獲不同——落實“生本”
【再回首】
6年前的課堂教學師生一問一答,學生發(fā)言面比較少,語言和思維干癟,應(yīng)該說優(yōu)生成就了那節(jié)課的精彩,這也是我一直隱隱的“痛”,但這就是那個時候的我。我認識這個“痛”,只有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否定,不斷地思考,實踐才能破繭化蝶。
【新思考】
學生妙語連珠
學生語言一:老帥就是讓第二張餅烙著烙著出去休息一會兒,就可以。
學生語言二:只要第二張餅休息一會兒,就會把機會給第三張餅,這樣就可以鍋里總有兩張餅了。
學生語言三:我知道了,烙四張餅就是與兩張餅的方法一樣,正反正反。
學生語言四:烙5張餅也好辦,把5張分成2張和3張,就是6分鐘加9分鐘唄。
學生語言五:那也好辦了,就是把餅的總數(shù)分成單和雙。雙數(shù)餅就按照有幾個2張那樣烙,單數(shù)餅就是按照先2張2張烙,最后只要剩個3張就行了。
學生語言六:原來不管烙幾張,就是餅數(shù)乘時間呀,這也太簡單了吧!
如今“對話式課堂”深深地根植于我的思想之中,它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境界,更是我的追求。所以在與學生看似隨意實則精心的對話中,我們感受到的是教師有意識地暴露著學生的思維,同時又在積極地不斷地尋找著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恰當?shù)刈儞Q著自己的教學策略。所以只有“對話”才能實現(xiàn)“以學定教”。綜觀本節(jié)課有生生的對話,有師生的對話,每一次對話都在訓練著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同時積累著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每一次合作都是對問題深度的剖析。學生經(jīng)過對對錯錯的曲折過程,不斷修正自己的思考,用整個身心去感受、去理解,最終尋找到最優(yōu)化的方案,這樣學到的知識才最扎實、最牢固,那種成功滿足感就更深刻,這是數(shù)學本身的魅力,是更高層次的情感體驗,很好地落實了生本思想。
實際上,以上的案例是我磨課的經(jīng)歷,對于這節(jié)課的思考還沒有停止,可能若干年后又會有不同的呈現(xiàn),這一定與教師的教學理念的攀升有著絕對的關(guān)系。真的,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再回首這些年的教學經(jīng)歷,之所以還有點成功感,完全是在“磨課”的過程中成就的。我一直就相信一句話“磨課”即“磨人”。磨課磨的是教師,是教師對自身專業(yè)成長的求索與歷練;磨課又是對教師團隊的錘煉,是集體智慧的交融,是團隊素養(yǎng)的并進,是教育均衡的助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