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顯錦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塔依卜·薩利赫是蘇丹最著名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宰因的婚禮》《北遷的季節(jié)》《家庭之光》等。出版于1967年的《北遷的季節(jié)》(以下簡稱《北》)是薩利赫的代表作,并被前沿的阿拉伯學者評為阿拉伯文壇的當代奇葩。作品一出版,尤其是有了英譯本之后就受到阿拉伯文學界和西方學界的關注。國內(nèi)學者對《北遷的季節(jié)》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后殖民角度,國外學者Mike[1]雖從地點和空間角度研究過《北》,但他的研究還是屬于地質(zhì)空間范圍的研究,并未涉及到文本空間和社會空間。本文將主要運用列斐伏爾在《空間的生產(chǎn)》中提出的“社會空間”以及加布里爾·佐倫在《走向敘事空間理論》一文中提出的“地質(zhì)空間”和“文本空間”三個概念來研究《北》的空間敘事藝術。
佐倫[2]在《走向敘事空間理論》一文中提出了敘事中空間再現(xiàn)的三個層次,分別是地質(zhì)空間、時空體空間和文本空間。佐倫[2]認為,地質(zhì)空間是一種靜態(tài)的實體,可以是一系列對立的空間概念,例如,內(nèi)部與外部、遠處與近處、中心與邊緣、城市與鄉(xiāng)村等。建構這一空間可以通過直接描寫達成(如巴爾扎克的小說開篇一貫直接描寫環(huán)境、背景),也可以通過敘述、對話或散文式的文本來完成這一空間的重現(xiàn)。在《北》中,薩利赫就是以直接描寫、敘述的方式來體現(xiàn)地質(zhì)空間這一結(jié)構。小說中地質(zhì)空間的對比通過一系列對立的空間概念得以實現(xiàn),薩利赫將蘇丹描寫為“邊緣”和落后的“農(nóng)村”,而倫敦則是“中心”和“城鎮(zhèn)”。
在敘述者的家鄉(xiāng),一個蘇丹北部的鄉(xiāng)村,可以聽到風吹過的棗椰林的風聲、斑鳩的咕咕聲、水車的咕嚕聲、田野里人們的吆喝聲、牛哞或驢叫聲。這里的生活節(jié)奏緩慢,也相對原始。外面的人對蘇丹的了解少之又少,以至于穆斯塔法利用他的“獵物”的東方主義思想將蘇丹描述成金沙滾滾的大漠,怪獸亂吼的密林。“首都獅子大象到處漫游,正午時分鱷魚會爬到街心曬太陽”。[3]薩利赫也借敘述者的口描述了蘇丹沙漠的荒蕪,無半點悅目的景致。在作者筆下蘇丹南方鄉(xiāng)村與英國形成強烈的反差。與蘇丹鄉(xiāng)村的落后、荒蕪相比,英國卻是“花園里的柳樹白了黃,青了黃,布谷鳥每年都在為春天歌唱。30年來,埃勒貝特音樂廳每天都擠滿了貝多芬和巴赫的崇拜者。印刷廠印出了成千上萬冊論藝術和思想的書籍……湖濱年夏一年郁郁蔥蔥、生意盎然”。[3]現(xiàn)今的蘇丹在慢慢受到西方的影響,蘇丹的鄉(xiāng)村自從有了抽水機以后,水車就再也賣不出去了。《北》中兩個主人公都曾北上歐洲,到英國接受高等教育,都在英國和蘇丹生活過。兩個主人公和蘇丹農(nóng)村一樣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薩利赫通過地質(zhì)空間對比的手法來強調(diào)蘇丹北部鄉(xiāng)村與大都市倫敦之間的差異,突顯人物所處環(huán)境的不同,從而表現(xiàn)地質(zhì)的文化差異。蘇丹農(nóng)村和倫敦之間的差異也是農(nóng)業(yè)文明和工業(yè)文明之間差異和沖突的體現(xiàn)。北方城鎮(zhèn)倫敦和南方農(nóng)村蘇丹,這二者之間的差異正是敘述者和穆斯塔法在返回蘇丹后無法真正融入當?shù)厣?,而后導致穆斯塔法自殺,敘述者失望的原因之一。正如程錫麟所說的那樣,“采用地志空間對比的手法來表現(xiàn)地志空間的差距和象征意義,凸現(xiàn)人物所處環(huán)境的不同,從而表現(xiàn)地志的文化差異、特別是與地方相關聯(lián)的價值觀念的差異,以及地志差異所蘊含的社會空間差距。這樣的空間敘事對于小說氛圍的描寫、人物的刻畫和主題的表達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4]
穆斯塔法無法在蘇丹獲得內(nèi)心的寧靜而屬意英國文化的另一原因,從社會空間角度看,是由于當時蘇丹的社會大背景,即新政府的貪污腐敗、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差異等等。由于當時的社會大背景穆斯塔法和敘述者都無法真正認同蘇丹文化,間接導致了穆斯塔法和敘述者跳河自殺。列斐伏爾[5]在《空間的生產(chǎn)》中提出了“社會空間”的概念。他將空間分為物理空間(自然)、心理空間(空間的話語建構)和社會空間(體驗的、生活的空間)。本文在社會空間部分從宗教空間和政治空間來論述。
蘇丹大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北》中敘述者的父親、爺爺都是虔誠的穆斯林。敘述者的爺爺在生活上十分節(jié)儉,但在置辦禮拜用品上卻毫不吝惜,很舍得花錢。他做禮拜用的毛皮是三張虎皮拼成,念珠是檀香木做成。敘述者和穆斯塔法都曾在英國接受過高等教育,英國又是信奉基督教的大國,因此很難不讓人聯(lián)想到二人在英國期間受到基督教的影響。敘述者在英國呆了七年完成學業(yè)后返回故鄉(xiāng)時,賓特·曼吉楚比就打趣敘述者說“我們真怕你帶回一個信奉基督教的騷婆娘來哩!”[3]由此可見,鄉(xiāng)親們還是害怕基督教對他產(chǎn)生的影響。其次,穆斯塔法在敘述者眼中是一個彬彬有禮的人,與村里其他人不一樣。本地人是不會講這種客套的,他們說話開門見山,有啥說啥,更不會道歉。這也是穆斯塔法受到基督教影響的一個體現(xiàn)。顯然穆斯塔法和敘述者既受到自己本民族所信仰的伊斯蘭教的影響,同時也受到了英國基督教的影響。另一個體現(xiàn)穆斯塔法受到兩個不同信仰影響的人——哈賽娜。在邁哈竹卜和敘述者的一次談話中二人談到,“哈賽娜嫁給穆斯塔法之后人變了……她的變化大到無法形容,簡直判若兩人了……她變得像個城里的太太了”。[3]哈賽娜變化的原因就是穆斯塔法深受基督教的影響,潛移默化中將哈賽娜改變了,變成了“城”里人。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思想,哈賽娜才會在所有人逼她嫁給大自己40多歲的老頭瓦德·利斯時選擇抗爭。這樣的行為在穆斯林眼里不是人干的,是魔鬼才做得出來的事。整個村莊的人對哈賽娜殺夫以及自殺的行為避之唯恐不及,沒有人敢談起這件事。唯有敘述者贊揚這種行為,認為“哈賽娜沒有瘋,她是本村鎮(zhèn)最有見識的女人”。[3]敘述者在說這番話時受到了好友邁哈竹卜的嘲諷,罵敘述者是“亞當?shù)淖訉O”。這一極具象征意義的詞,從一個側(cè)面說明了兩個主人公在蘇丹的不適時宜,格格不入的原因之一就是二人身上流淌的雖是蘇丹伊斯蘭的血液,卻受到了基督教的影響。兩個信仰之間的差異與矛盾在二人身上顯露無疑且無法調(diào)和。
另一個原因是當時的政治空間。小說的背景是蘇丹剛剛獨立后不久,新政府的建立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帶來了自由和民主。相反,民眾并沒有發(fā)現(xiàn)新政府的好,而是覺得政府盡放空炮。官員們的腐化、墮落、受賄之類的丑聞更是被老百姓們津津樂道。連敘述者的好友邁哈竹卜也抱怨“(政府官員)把時間都浪費在開大會、講空話上……孩子上學要走好幾里路……國家的財政預算都花在喀土穆(蘇丹首都)了……我們這一代只有馬拉維一家醫(yī)院,到那要三天的路程。我們村鎮(zhèn)里連個有文化的助產(chǎn)士都沒有,女人生孩子只能聽天由命”。[3]這些官員毫不避諱自己的丑聞,下面的人都直言不諱地說他們沉湎酒色、收受賄賂、揮金如土,從那些衣不蔽體、棲身樹下的可憐人身上榨取血汗、積攢錢財。這些非洲新貴借開教育問題會議的名義修建奢華無比的“獨立宮”,耗資一百萬鎊以上。某位部長大人每年夏季都要離開非洲,到瑞士南部邊境的風景勝地洛迦諾的湖濱別墅里去避暑幾個月。他夫人的日用品是用專機從倫敦運來。敘述者滿懷著希望和喜悅從倫敦返回蘇丹,而新政府的腐敗不堪卻抹殺了這份希望,讓敘述者失望至極。這也正是敘述者和穆斯塔法內(nèi)心糾結(jié)痛苦最終選擇跳入尼羅河的原因之一。不同的是,穆斯塔法選擇自殺以尋求解脫,從蘇丹文化中解脫出來,奔向他日思夜想的英國。而敘述者卻是想以這樣的方式得到救贖,找到解決方法,尋求新生。正如Tarawneh所說的那樣,尼羅河具有兩種力量,分別對應穆斯塔法和敘述者各自的命運,一種是破壞性的力量,另一種則是浸洗式的力量,讓人重獲新生。[6]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差異及矛盾和新政府的腐敗、墮落讓穆斯塔法和敘述者看清了自己與蘇丹社會、周圍的人之間的隔閡和鴻溝。二人的不適時宜、格格不入正是由于地質(zhì)空間和社會空間的巨大差異和矛盾,并導致了最后兩位主人公各自的命運。
佐倫[2]在《走向敘事空間理論》一文中提出了文本空間,他認為文本空間是通過言語文本中所表示的內(nèi)容作用于空間,主要與語言的選擇、文本的線性、視角等有關。大衛(wèi)·米克爾森也在《敘事中的空間結(jié)構類型》中指出:并置的情節(jié)線索、回溯和閃回的敘事手法和反復出現(xiàn)的意象等都是中斷和破壞時間順序、取得敘事結(jié)構空間性的手段。正是這些敘事結(jié)構空間性的手段在人物的塑造、主題的表達和深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4]
在《北》中,情節(jié)主線是并置的兩條線索,一條是以穆斯塔法為中心而展開的故事情節(jié),講述了穆斯塔法的一生。穆斯塔法自幼喪父,憑著自己非凡的表現(xiàn),先后到了開羅和倫敦深造。在英國,他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先后招致了幾個女性的死亡,因而被判處七年徒刑。刑滿釋放后穆斯塔法回到了蘇丹鄉(xiāng)村即敘述者的故鄉(xiāng)定居,過著看似平靜舒適的生活。另外一條是以敘述者與穆斯塔法兩人的相遇以及后來發(fā)生的事情為中心展開的故事情節(jié)。二人的相遇使得穆斯塔法平靜的生活畫上句號,也使得敘述者日夜飽受穆斯塔法身影的縈繞。在蘇丹文化和歐洲文化之間,穆斯塔法最終選擇了歐洲文化,也導致了他跳尼羅河自盡以尋求救贖。由于蘇丹政府及官員的腐敗,敘述者在摒棄歐洲文化轉(zhuǎn)而走向蘇丹本民族文化時失望至極,也像穆斯塔法一樣跳入尼羅河。和穆斯塔法不同的是,敘述者獲得了新生。這兩條線索對敘述者和穆斯塔法的刻畫都入木三分。
其次,在小說中薩利赫多次采用了回溯和閃回的敘事手法。小說中一共分為十個章節(jié)。第一章是描寫敘述者在英國學成歸來回到家鄉(xiāng)后在歡迎會上與穆斯塔法的相遇。第二章薩利赫就采用回溯的敘事方法,從“現(xiàn)在”一下子回到四十年前。穆斯塔法開始對自己人生的回憶,從自己的家庭到進學校念書,再到去開羅、倫敦求學的過程。第三章開始,薩利赫又采用了閃回的敘事方法。敘述一下子又回到了“現(xiàn)在”,敘述者講述了穆斯塔法的死亡。正如程錫麟所說的那樣,這樣的回溯和閃回的敘事手法破壞了時間順序,使過去與現(xiàn)在并置,使作品的敘事呈現(xiàn)出一種空間性結(jié)構。[4]
再次,在小說中反復出現(xiàn)了三個空間意象在人物的塑造,主題的表達和深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三個意象分別是穆斯塔法在倫敦的臥室、穆斯塔法在蘇丹的私室和尼羅河。穆斯塔法在倫敦的臥室是個“充滿東方主義色彩的空間。室內(nèi)充滿著裊裊的奇南香、龍涎香的芳香、盥洗室里有各種沁人心脾的東方香水、化學制劑、香膏、撲粉、丸?!?。[3]穆斯塔法引誘了多名白人女性來到這個充滿東方主義色彩的空間,利用他們對東方的幻想,編織各種故事和謊言。穆斯塔法一直不斷地在強調(diào)自己是狩獵者,那些白人女性是獵物,一心想從被殖民者變成殖民者,改變蘇丹被殖民的命運。而他在蘇丹的私室則是一個充滿不可告人秘密的空間。這個私室里充滿各種西方經(jīng)典書籍,英文版的可蘭經(jīng),英文版的圣經(jīng),總之沒有一本阿拉伯文版。這個私室恰恰揭示了穆斯塔法貌似寧靜的生活背后全是自欺欺人,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渴望的依舊是倫敦。但是這個秘密卻不能示人,一旦曝光他將無處可去。他不可能返回英國,而蘇丹本國的人也容不下他。所以第三個意象——尼羅河就變得十分重要。穆斯塔法和敘述者最終都選擇跳入尼羅河以獲得救贖,尼羅河的象征意義可見一斑。Tarawneh曾論述說《北》中的尼羅河同時具有兩種力量,一是破壞性、毀滅性的力量,二是浸洗式的力量,使人重獲新生。[6]顯然,穆斯塔法屬于第一種。他的內(nèi)心雖然向往英國,可是他回不去那里,但他又不認同蘇丹本民族的文化,這使得他也無法在蘇丹立足。陷入這樣一種兩難的境地,穆斯塔法唯有選擇死亡來結(jié)束這一切,這就是尼羅河的第一種力量。敘述者則屬于第二種。他不像穆斯塔法那樣對英國文化念念不忘,相反他覺得“那邊”和“這邊”一樣。他滿懷信心和喜悅回到蘇丹,而蘇丹政府及官員的腐敗、哈賽娜的死亡使他對這片土地十分失望。尼羅河冰冷的河水使他明白了自己離不了蘇丹的根,盡管自己本民族內(nèi)部仍有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敘述者對二元對立的解構說明了事物并不是非黑即白,非東即西。不能當意識到自己民族內(nèi)部矛盾時就放棄或拋棄自己本民族文化的根,像穆斯塔法一樣。當然也不能一昧的抵抗代表北方的西方文化,處在任何一種極端都是致命的。敘述者最后那聲“救命”也象征著尼羅河浸洗式的力量使人重活了新生,看到了新的希望。無論是并置的情節(jié)線索、回溯和閃回的敘事手法還是小說中反復出現(xiàn)的意象都是中斷和破壞時間順序、取得敘事結(jié)構空間性的手段。正是這些敘事結(jié)構空間性的手段在人物的塑造、主題的表達和深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約瑟夫·弗蘭克的《現(xiàn)代文學中的空間形式》發(fā)表以來,空間問題逐步受到批評理論界的重視。近年來,空間問題也成為敘事理論關注的焦點之一。本文運用列斐伏爾以及佐倫的空間敘事理論,從地質(zhì)空間、社會空間和文本空間三個方面來分析《北遷的季節(jié)》的空間敘事藝術。薩利赫采用地質(zhì)空間的對比手法來體現(xiàn)蘇丹北方農(nóng)村和大都市倫敦的差距和象征意義,突顯人物所處環(huán)境的不同,從而表現(xiàn)地志的文化差異、特別是與地方相關聯(lián)的價值觀念的差異,以及地志差異所蘊含的社會空間差距?;浇毯鸵了固m教之間的差異及矛盾和新政府的腐敗、墮落讓穆斯塔法和敘述者看清了自己與蘇丹社會、周圍的人之間的隔閡和鴻溝。敘述者和穆斯塔法所在的社會空間注定了二者無法真正融入蘇丹鄉(xiāng)村的生活。二人的不適時宜、格格不入正是由于地質(zhì)空間和社會空間的巨大差異和矛盾,并最終導致了兩位主人公前后跳入尼羅河尋求救贖。從文本空間角度來說,薩利赫使用的“并置的情節(jié)線索”“回溯和閃回的敘事手法”以及“反復出現(xiàn)的空間意象”等敘事結(jié)構空間性的手段在人物的塑造、主題的表達和深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對《北》的空間敘事進行深入而細致的分析,我們能夠更好地探索作品中人物的悲劇根源,解讀薩利赫的敘事技巧。同時我們也認識到,薩利赫是一位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作家,時刻關心著社會的變化與蘇丹人民的命運。也正因為這樣,《北》才被前沿的阿拉伯學者評為阿拉伯文壇的當代奇葩。
[1]Velez,Mike."On borderline between shores:Space and place in Season of Migration to the North."College Literature 37.1(2010):190+ .Literature Resource Center.Web.16 Nov.2013:190.
[2]Gabriel Zoran.Towards a Theory of Space in Narrative.Poetics Today.Vol.5:2,(1984)309 -335.
[3]薩利赫·塔伊布.風流賽義德[M].張甲民,譯.阿拉伯小說選集第2卷[C].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145-218.
[4]程錫麟.論《了不起的蓋茨比》的空間敘事[J].江西社會科學,2009(11):28-32.
[5]Lefebvre,Henri.The Production of Space [M].Malden:Blackwell,1991:32.
[6]Tarawneh,Y;John,J Arabica.Tayeb Salih and Freud:The Impact of Freudian Ideas on"Season of Migration to the North".Jan 1,1988;35,Periodicals Archive Online pp.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