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菁, 黃廣芳
(湖北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8)
感受質與話語誤解
王 菁, 黃廣芳
(湖北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8)
常規(guī)關系可以解釋會話含義,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釋交際中的話語誤解現(xiàn)象。通過分析常規(guī)關系與感受質之間的關系,在實例論證的基礎上得出引起話語誤解的根本原因源自交際雙方的感受質的不同,且引起不同的感受質的原因主要體現(xiàn)在文化、社會、情景因素這三個層面。由此,從感受質的角度來解讀話語誤解現(xiàn)象,有利于深刻理解交際中話語誤解產生的機制,從而達到降低或避免話語誤解的目的。
話語誤解; 常規(guī)關系; 感受質
話語誤解是交際中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國內的話語誤解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馮壽忠發(fā)表的《誤解初探》(1983)一文。進入21世紀,這一研究領域變得尤其活躍。我國學者從多個角度對話語誤解進行了研究和探討,認為它的形成機制和語言、語用以及心理層面的因素有關。其中,最為大家接受的是從認知層面對話語誤解的分析,即認為誤解和認知語境有關,因此,在交際情況不確定下聽話人會依據(jù)自己的認知語境(邏輯、百科以及語言知識)來推導說話人的意思,最終因對一系列的語境假設錯誤而產生話語誤解[1]。由于交際的行為從本質上說是信息的編碼和解碼的過程,所以有研究認為說話人是利用常規(guī)關系簡化顯性表述,受話人根據(jù)常規(guī)關系推理而用隱形表達闡釋字面意思[2]。然而,常規(guī)關系并不能完全解釋個體為什么會存在差異,這進一步說明造成話語誤解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常規(guī)關系。
話語誤解歸類于語言學和語用學范疇,但又和哲學存在著很深的淵源。哲學中的“認知轉向”促成了上世紀70年代心智哲學的形成與發(fā)展。而在近二、三十年中,心智哲學又成為哲學研究的核心,為研究人類的認知打開了大門。這樣的發(fā)展趨勢說明,對語言的研究需要更加重視心智和腦的科學解釋。正如有學者所言,當前語言研究的趨勢是越來越重視人的因素,人的大腦功能和認知狀態(tài)對語言使用的解釋被更加重視,這些都被用來說明意義是如何建構于更具生物學意義的心腦關系之上的[3]。因此,話語誤解的深層原因應該從哲學的角度來分析,而不是單單從語言學或語用學本身來分析。鑒于此,本文嘗試從哲學角度即感受質的理論視角出發(fā)來解讀造成話語誤解的深層原因。
我國學者徐盛恒將常規(guī)關系在格式塔心理學的基礎上進行認知化來囊括認知語境因素中的會話含義的推導[4]。經驗是常規(guī)關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常規(guī)關系不是先驗的,而是在經驗記憶的基礎上形成的。過去的記憶儲存在大腦中,被人們認識以后會以概念的形式作為認識成果固定下來,于是某一事物的某一狀態(tài)就會比較經常性規(guī)約性的同某一時間、空間、功能、變化等聯(lián)系起來,這些就成為常規(guī)關系的基本內容。常規(guī)關系被進一步抽象化為相鄰和相似,特別作用于話語的隱性表述,補充顯性表述,形成完備的表達,從而推導出會話含義[5]。所以,常規(guī)關系在大部分情況下是可以解釋會話含義的。例如,如果兩個人在一個房間中,一個人說:“今天真熱阿!”另一個人就會因為常規(guī)關系的作用明白,應該去把電扇打開來讓說話人涼爽些。然而,人們之所以把這樣的關系稱之為常規(guī),是因為這些都是社會共識。然而,常規(guī)關系很難解釋為什么個體的認知存在差異。例如,對于同一個動物“狗”來說,既有中國的“喪家之犬”,又有西方的“Love me, love my dog”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對于同一個事物,不同個體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這就涉及到了另外一個哲學術語—感受質。感受質是當代西方心智哲學的核心問題,對感受質的感受是一個智能體擁有的意識的核心條件。它是事物所體現(xiàn)的和所具有的某種現(xiàn)象質,并可反映為主體在感受過程中對意識對象的某種獨特的像什么的主觀感受[6]。我們無法說出感受質,但是我們所說的都能被聽話者以聽話者的感受質理解,就如劉易斯所言,感受質是“無法言傳的個人感受”[7]。由于個體經驗的不同導致了感受質的不同,所以對于同一句話就有了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由此得知,常規(guī)關系和感受質是對立而統(tǒng)一的。兩者都指的是人對自然事物的感受,但是常規(guī)關系是指那些成為共識的感覺(如海是藍的),而感受質是指個體對于某一事物的獨特感覺。當話語出現(xiàn)誤解時,也就是感受沒有達成共識時,就不是因常規(guī)關系而是因感受質引起的。當聽話者與說話者的感受質不同的時候,話語誤解就出現(xiàn)了。那么,影響感受質的不同因素也就是造成話語誤解的根本原因。
感受質的外在形式是語言,表達了說話人對感受對象的感覺經驗。那么,不同的感受經驗就造成了不同的感受質,也就引起了話語誤解。通過對典型的話語誤解分析后得知,產生不同的感受質也即造成話語誤解的因素主要有文化因素、社會因素和情景因素。
2.1文化因素
感受質影響著語言表達,而語言表達方式又受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制約。因此,文化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感受質。例如,下面是選自中韓合拍電視劇《北京,我的愛》中的一個例子:
(韓國青年羅民國由于被冤枉抓進了監(jiān)獄,中國女孩楊雪想盡辦法將他救出,在剛出監(jiān)獄時,他們產生了如下的對話)
楊雪:恭喜你出獄了,下次可一定要注意阿,這里可不是韓國。
羅民國:可不是嘛,真是倒霉,瞧這一身的晦氣。對了,說到晦氣,你不覺得咱們有啥重要事沒做么?
楊雪:什么事?
羅民國:當然是吃豆腐了,你得讓我吃你的豆腐啊。
楊雪:什么?你竟然是這種人!
羅民國:啊?……
上述對話反映了因文化不同而產生話語誤解的現(xiàn)象。從最后交談的結語可以看出,因為“吃豆腐”這種表達使得楊雪和羅民國之間的交談開始出現(xiàn)了不愉快的氣氛。楊雪認為羅民國是個花花公子,而羅民國卻一頭霧水。這就涉及到了兩個國家的文化的不同。在韓國,出獄的人都會要求接他出獄的人請他“吃豆腐”以洗去自己一身的晦氣。然而,在中國,“吃豆腐”已經成為一個專業(yè)的貶義詞,即“占女孩子便宜”。所以,剛出獄的羅民國腦子里會有因為韓國文化中的這個習俗而形成的感受質,那就是出獄就應該“吃豆腐”,進而因為這個感受質而產生讓楊雪請吃豆腐的話。然而,這個話到了中國女孩耳中,就會因為文化的不同而產生不同于羅民國的感受質的感受質。于是,就出現(xiàn)了話語誤解。
再如,一位法國老人與中國導游一起負重爬山,爬到半山腰,導游已經覺得有些吃力,便決定幫那位法國老人背包,于是產生如下對話:
A: Avez-vous vraiment été très fatigue?(您一定很累了吧?)
B: Non, non, je suis jeune.(不,不,我還年輕。)
很明顯,中國導游的親切詢問讓法國老人非常不高興。因為,在西方國家,大家都盡量避免對上了年紀的老人說“您一定很累吧”或“您辛苦了”,這句話在西方人的感受質中被解釋為“您老了”或“您不能動了”。在西方人的文化中,“老”和“沒用”是具有等同涵義的,因此最怕別人說他老了。顯然,這句在中國文化中表示友好和關心的話語在法國老人的感受質中則被錯誤理解為這位導游覺得自己的身體很差或很虛弱,自然就馬上拒絕了導游的好意。這里,針對同一句話,中國人的感受質受到中國文化“尊老愛幼”的熏陶,而法國老人的感受質則受到了西方文化的“需要被人照顧”或“人老了就沒用”的影響,最終造成了話語誤解的產生。
從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就會產生不同的感受質,而交際雙方的感受質的不同必將影響其相互交流。所以,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談的時候,如果沒有考慮到由文化因素的影響而引起的感受質的不同時,談話雙方或一方就很容易產生話語誤解。
2.2社會因素
言者與聽者的社會關系或者社會地位的不同,也會造成他們的感受質的不同,這一不同自然就體現(xiàn)在他們的言語表達中。而當交際雙方忽視這種因社會關系或者社會地位的不同而引起的感受質的不同時,就會引起話語誤解。例如,《老友記》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Monica: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are omnipotent?
Joy: Kill myself.
Monica: Excuse me?
Joy: If little Joy′s dead, then I got no reason to live.
Ross: Joy, omnipotent.
Joy: You are? Ross, I am sorry, I got no idea. I thought it was just a theoretical question.
老友記中的六個人分別有著不同的職業(yè)和社會地位。其中,Joy是一個近乎于無業(yè)的臨時演員,屬于社會中職業(yè)比較底下的。因所受的教育程度不高,他自然不懂omnipotent(無所不能)這樣的高端詞匯。與Joy不同的是,Ross作為一個生物學家,受到良好的教育,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所以,在Ross詢問他“如果他無所不能的時候會做什么時”,Joy自然不懂omnipotent的意思,而憑借自己平時生活中經驗所形成的感受質誤解成為“I am impotent”,因而給出了啼笑皆非的答案。
從此例可以看出,處在不同的社會群體的人們有著不同的社會地位和生活閱歷,進而就形成了他們所獨有的感受質。因此,在交談的過程中,這種由于社會因素而帶來的不同的感受質,很容易對同一句話產生不同甚至完全錯誤的理解,最終就無法避免話語誤解的出現(xiàn)。
2.3情景因素
這里的情景指的是說話人和受話人在交流的過程中所處的環(huán)境或者狀況。有時,說話人和受話者處在兩個不同的情景中,往往就會引起話語誤解。譬如,在一個寒冷的冬天的下午,兩個人一同去銀行取錢,正好遇見運鈔車來加鈔。無奈之下兩人只好站在一旁苦苦等候:
甲:凍手不?
乙:凍手。
四桿槍瞬間指向他們,被立即抓住送往派出所。在路上,兩人一直沉默,快到派出所時才說話:
甲:你怎么一直不開腔呢?
乙:開腔有用么?
結果八桿槍瞬間指向他們……
顯然,這是一則笑話。在這則笑話中,取錢的兩個人和運鈔的人雙方處在兩個完全不同的情景中。在第一輪對話中,取錢的兩個人由于天氣的原因促使他們的感受質發(fā)出詢問對方身體狀況的話語即“是否感到手冷”,但由于運鈔的人處在一種戒備的情景中,此種感受質使他們對取錢的兩個人所說的話理解成為“動手搶錢”的意思,于是這一話語誤解就造成了后來把兩人抓起來送往派出所這一錯誤而可笑的行為。與此相似,在第二論對話中,因雙方所處情景的不同而造成不同的感受質,運鈔的人把取錢的人所說的“開口說話”這一話語誤解為“開槍”了,因此再一次造成了后來更可笑的錯誤行為。
由上例得知,在交際中,談話雙方若處在不同的情景中,聽話者就會以自身所在情景下感受質所發(fā)出的信號來理解說話者的會話含義,從而使聽話者解讀出有別于說話者本意的其他含義。
順利而有效地展開交際直至達到預期目的,這是任何一次交際活動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但是,在很多場合人們又無法避免話語誤解這一現(xiàn)象。為了確保交際活動的順利進行,我們必須對話語誤解現(xiàn)象進行長期的觀察與深入的研究,進而提出避免或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本文受心智哲學的啟示,通過研究認為感受質是造成話語誤解的根本原因,其具體原因又體現(xiàn)在文化、社會以及情景因素這三個層面,這進一步說明了語境自始至終是理解話語的核心因素。因此,交際雙方應該強化語境意識,堅持動態(tài)的語境觀和跨文化視野,這樣才能有效降低或避免話語誤解現(xiàn)象的產生。然而,如何避免和減少交際中的話語誤解是一個長遠而又深刻的研究話題,需要我們更深入地實踐與理論思考。
[1] 張春輝.認知語境與話語誤解[J].邵陽學院學報, 2012(02): 76-78.
[2] 許 靜.從常規(guī)關系推到跨文化語境的含義[J].時代文學, 2009(11): 22-24.
[3] 徐盛恒.心智哲學與語言研究[J].現(xiàn)代外語, 2011(02): 1-5.
[4] 徐盛恒.語用推理的認知研究[J].中國外語, 2005(05): 10-16.
[5] 黃 緬.感受質與一般會話含義[J].外語研究, 2013(04): 1-4.
[6] 徐盛恒, 陳香蘭.感受質與感受意[J].現(xiàn)代外語, 2010(03): 11-15.
[7] Lewis C I. Mind and the world order: outline of a theory of knowledge[M].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 Inc, 1929.
[責任編校:張巖芳]
QualiaandDiscourseMisunderstanding
WANG Jing, HUANG Guangfa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China)
Conventional relation can explain th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but it can not provide a basic interpretation for the discourse misunderstanding in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ventional relation and qualia, it is found through typical examples that the primary cause for discourse misunderstanding results from the different qualia of both sides whose causes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cultural, social and situational factors. Thus, to interpret discourse misunderstanding from qualia is more conducive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its mechanism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reducing or avoiding discourse misunderstanding.
discourse misunderstanding; conventional relation; qualia
1003-4684(2014)03-0067-03
H315
: A
2014-03-19
王 菁(1991-), 女,湖北武漢人,湖北工業(yè)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黃廣芳(1976-), 女,湖北十堰人,文學博士, 湖北工業(yè)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