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鳳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經濟與管理系,湖南 婁底417000)
我國的“經濟法”課程教學一直沿襲“大陸法系”的法學教學模式,注重純法學理論的講授,以教師為中心的講座式教學占據(jù)了主導地位。這種傳統(tǒng)的法學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綜合性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更不適應經管類專業(yè)的“經濟法”課程教學。因此,經管類專業(yè)“經濟法”課程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及應用已迫在眉睫。
一切以學生為本,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角,學生的“學”是關鍵、是重點,教師只引導、啟發(fā)學生。即教師應根據(jù)經管類專業(yè)學生的需求,結合學生的專業(yè)特點與知識結構,為學生提供相關的經濟法案例,設計模擬法庭,擬定經濟法律專題,將學生引進法學殿堂,啟發(fā)學生的經濟法律思維,引導學生運用經濟法理論分析解決法律問題。“經濟法”課程的實踐教學模式能有效改變教師的“一言堂”,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一切教學為了學生。
實踐性的“經濟法”課程教學模式,結合經管各專業(yè)的專業(yè)特點,使學生更易理解與掌握經濟法知識,能解決實際法律問題,從而使學生由被動機械接受到積極主動學習法律知識。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這就要求廣大工作者必須具備必要的經濟法律知識。社會需要的是既具有專業(yè)知識又有一定的經濟法律素養(yǎng)的綜合性人才,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也隨之定位為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敖洕ā闭n程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在經濟法理論的傳授與引導下,更突出經濟法律實踐的操作,旨在使各專業(yè)的學生通過“經濟法”課程的學習,不僅能掌握相應的經濟法知識,而且還能獨立地解決經濟法律問題。
在科技日益發(fā)展的今天,很多學科出現(xiàn)了專業(yè)性、邊緣性的發(fā)展趨勢,這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tǒng)的單一的理論教學模式不能滿足經管類“經濟法”課程的需要,而本文研究的“經濟法”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恰恰能彌補這一缺陷。經管類“經濟法”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涉及經管類專業(yè)和法學專業(yè)至少2 個不同的專業(yè),必須充分考慮經管類專業(yè)的特點,并結合經管類專業(yè)的實際來構建,其實用性特征更為突出。它能為其他課程的教學提供一個具體的參考模本,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經管類專業(yè)“經濟法”課程的課時普遍少,在很多高校,“經濟法”課程的課時只有36 學時左右,比其他專業(yè)課的課時要少一半。但是“經濟法”課程容量非常大,既包括經濟法理論概述、經濟訴訟與仲裁法律制度,還包括市場主體法律制度、市場秩序法律制度、市場調控法律制度以及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等等。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教師被迫采取理論教學模式,以教師講述理論為主,有的甚至整堂課都是闡述理論。即使這樣,經濟法課程的內容也無法全部講授完畢,有的教師也會偶爾嘗試采取實踐教學模式,但是僅限于少數(shù)的案例。
而相對來講,經管類專業(yè)學生的法律基礎薄弱,在極為有限的時間里,教師教好“經濟法”課程、學生學好“經濟法”課程,已成為不可能的事情。很多學生在課程結束后,對繁雜的經濟法的知識還是一知半解。當他們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遇到經濟法律問題時候,依然不能獨立解決。
由于課時的限制,再加上很多教授“經濟法”課程的教師一般是非法學專業(yè)的教師,對經濟法的實踐運用不太熟悉,因此,駕馭經濟法案例的能力非常有限。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許多教師在教學中也逐漸重視案例。但是,由于實踐經驗的限制,運用的案例很少,而且這些案例往往是脫離實際,缺乏新穎性與針對性。有限的案例,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對“經濟法”課程學習的需要。另外,對于案例的運用,很多教師也僅限于就案例而論案例,不能延伸與擴展,導致案例教學限于形式。
“經濟法”課程的考核主要是采取期末閉卷考試的方式進行,一紙定成績是各大高校的傳統(tǒng)方式。閉卷考試的題型一般包括填空題、名詞解釋題、選擇題、簡答題以及案例分析題,絕大部分是考查學生對經濟法律知識的記憶。這種期末考試方式,學生在考前一個星期對教材死記硬背即可應付通過。因此導致學生平時上課的積極性不高,曠缺現(xiàn)象比較嚴重?!敖洕ā闭n程的實踐性強,閉卷考試的結果不能真實地反映學生法律實踐能力的高低。
經管類專業(yè)“經濟法”課程的教學,首先要更新教學教師的教學理念,轉變傳統(tǒng)的“以師為本”理念,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經管類專業(yè)的學生法律基礎薄弱,學習法律的方法欠缺。以往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基本上不能顧及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教”與“學”完全分離?!耙陨鸀楸尽钡慕虒W理念,要求在課程的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教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要結合經管類專業(yè)學生的特點,真正做到從經管類專業(yè)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fā),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構建創(chuàng)新型實用型的實踐教學模式。
“經濟法”課程的內容繁多,體系龐大。要使經管類專業(yè)的學生學好“經濟法”課程,前提是必須對該課程的內容進行梳理,按照經管類各專業(yè)的培養(yǎng)方案,選取對學生以后的工作與生活有關的實用型的法律內容,不能將所有的經濟法內容無重點地一一講述。
綜合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及往屆學生工作的需求,“經濟法”課程的內容應包含經濟法理論概述、經濟訴訟與仲裁法律制度、市場主體法律制度、市場秩序法律制度、市場調控法律制度以及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等6 大模塊。其中經濟法理論概述要涉及到法學理論基礎;經濟訴訟與仲裁法律制度包括訴訟與仲裁兩大部分;市場主體法律制度包括個人獨資企業(yè)法、合伙企業(yè)法、公司法、外商投資企業(yè)法與破產法;市場秩序法律制度包括合同法、競爭法、知識產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與產品質量法;市場調控法律制度包括稅法、金融法與票據(jù)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包括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經管類各專業(yè)的需求不同,因此,“經濟法”的教學內容在各專業(yè)的重點也不同。另外,還應根據(jù)經管類各專業(yè)的特點以及課程的設置情況,對上述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適當?shù)丶右哉{整。比如,財會專業(yè)在開設“經濟法”課程的同時還開設了稅法課程,那么稅法的相關內容在經濟法的教學中可以省略。
在“以生為本”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經管類專業(yè)“經濟法”課程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是對原有的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更適合經管類專業(yè)學生的學習。該實踐教學模式主要包括案例教學、情景模擬以及法律辯論與法律實踐。
1.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又稱情境教學法,即選取典型案例,用法律事件提供的虛擬環(huán)境進行情景教學,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讓學生通過自己或群體對法律事件的閱讀、分析和討論,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最佳方案,從而深化對相關原理的認知和對科學知識的系統(tǒng)掌握,促進學生能力素質發(fā)展、提高的一種教學方法[1]。
案例教學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式。首先要求選取典型的經濟法案例,這些案例既能涵蓋所要講述的知識點,同時又能體現(xiàn)生活的熱點和焦點,能使學生真真實實地感受到經濟法就在身邊。比如教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時,可以選取每年全國10 大侵犯消費者權益的案例,也可以讓學生列舉一些自己身邊的真實案例。其次,讓學生結合預習的法律知識或者根據(jù)生活常識對案例進行簡單的分析。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對所學的法律知識有所了解,并能簡單地運用。最后,歸納學生案情分析的優(yōu)缺點,重點分析案例及講述相關的法律知識。以案例帶出本堂課要學習的法律知識點,闡述法律知識,并運用這些法律知識去分析案例、解決案例。
筆者在1 次教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課堂上,讓學生自己來舉例。有學生舉出了1 個很有代表性的案例:1 次班級聚餐,學生們在1 個飯店吃飯。飯店只提供一些包裝好的消過毒的碗筷,每1 份碗筷收取1 元。學生起初拒絕使用該收費碗筷,但是飯店沒有可備選擇的碗筷,學生無奈只得使用收費碗筷。在就餐完畢付款時,學生要求飯店開具發(fā)票,飯店要加收學生5%的稅費。學生只得作罷。在這個案例中,筆者先引導學生討論消費者享有哪些權利以及經營者有哪些義務。隨著討論的深入,學生逐漸明白了消費者的權利和經營者的義務分別有哪些。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本案中飯店侵犯了學生的什么權利、違反了什么義務,最后引導學生學習如何維權。
2.情景模擬
在案例教學中,教師的引導必不可少。情景模擬與案例教學不同,情景模擬將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直接讓學生來模擬一定的情景,設計解決法律問題的方法。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動手設計來掌握相關的法律知識。比如公司的模擬設立,學生在設立公司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公司的設立條件和設立程序,還要設立公司的組織機構,以及資金、設備與相關人員等資源的配置。學生在設立公司的過程中,就無形之中掌握了這些法律知識。另外公司的設立,由于工作量大,學生需要分組進行,在每一組里,各組員要分工合作,這可以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此外,格式合同與勞動合同的簽訂也可以采取情景模擬的方式來學習。通過情景模擬學到的知識以及模擬的經歷,學生會終生難忘。
3.法律辯論
法律不是萬能的,由于法律的局限,很多經濟法現(xiàn)象是利弊并存的,存在很大爭議。因此在經濟法課程的學習中,經常需要運用法律辯論這個方式來進行教學。比如格式合同,有利也有弊,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辯論。法律辯論的方式,通常是將同學分成2 組。1 組闡述格式合同的優(yōu)點,另1 組則專門闡述合同的弊端。要求兩組在辯論的同時要舉出生活中的實例并簡單分析。通過辯論,學生對格式合同的利弊一目了然。法律辯論可以在課堂中隨時運用,也可以進行專題辯論。對于一些爭議性的問題,相關的法律知識是越辯越明,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法律知識。
4.法律實踐
如果說前述的實踐教學模式還停留在虛擬的過程中,那么法律實踐則是讓學生參與到真實經濟案例的解決。法律實踐的主要方式是通過模擬法庭來解決實際案例。模擬法庭能反映學生的法律綜合素養(yǎng)。在模擬法庭的準備與演練過程中,全方位地將學生的理論知識、案件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辯論能力、組織能力、協(xié)調配合能力、駕馭能力應變能力了社會交際能力等綜合能力表現(xiàn)發(fā)揮得淋漓盡致[2]。
由于經管類專業(yè)“經濟法”課程課時的有限性,法庭模擬在經濟法的學習過程中只能進行一次。根據(jù)筆者的教學經驗,模擬法庭一般是在合同法律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和訴訟法律學習完畢后進行的。比如將一個典型的有爭議的貨款糾紛案例交給學生去處理,讓學生通過模擬法庭的形式,來模擬案例的解決。學生拿到案例后,首先要分工,需要選取原告與被告,以及雙方的代理人,還要決定合議庭的組成,然后要組織庭審。這需要學生對訴訟以及合同法律知識熟悉,最后合議庭要判決該貨款糾紛。在模擬法庭庭審之前,原被告以及合議庭要進行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原告書寫民事起訴狀、收集有關的證據(jù)材料;被告要書寫答辯狀和收集有關的證據(jù)材料;原被告雙方還要聘請律師,書寫代理合同與授權委托書提交合議庭。這些準備工作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教師應及時地指出其不足,并幫助學生完善。模擬法庭正式開庭審理時,需要將教室設置成法庭的模樣,一般高校的法學專業(yè)都有模擬法庭教室,可以直接借用。在模擬法庭教室,學生有種如臨其境的感覺,可以感受法律的莊嚴與神圣。庭審是最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般在庭審前,教師要帶著參與模擬法庭的學生去法院旁聽一二次,讓學生熟悉庭審的程序,以便在模擬法庭進行時候能熟練向全體同學展示。旁聽后,訴訟參與學生要小范圍地模擬預演,以便發(fā)現(xiàn)問題與解決問題。參與法庭模擬的同學按照嚴格的法律程序來進行開庭審理,包括法庭調查、法庭辯論及判決。合議庭組織庭審,避免電視劇中英美法系國家庭審隨意性的出現(xiàn)。尤其是辯論階段,在合議庭的主持下,原告與被告要緊緊圍繞案件的爭議焦點來展開辯論,不能天馬行空。庭審完畢后,合議庭要對案件判決。最后,要求全體學生每人提交一個書面的總結,總結自己對法律以及法律的運用的認識。這個總結是作為階段性考核的一個依據(jù)。在庭審結束后,教師要及時地對模擬法庭進行總結評價,以便學生進一步掌握有關的法律知識和熟悉訴訟程序。
法律實踐還可以采取非訴的方式進行,比如雙方當事人協(xié)調談判,擬定合同,或者解決法律糾紛。有條件的,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參與法制宣傳活動。無論是哪種方式,學生均可以真實地參與案例的解決,為以后處理法律問題奠定良好的基礎。
“經濟法”課程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為期末的閉卷考試,單一的考核方式不能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水平與能力。與該課程的實踐教學模式相適應的是改變傳統(tǒng)的課程考核方式,采用平時考核、階段性考核、期末考核三者相結合。平時考核主要是考查學生的出勤、課堂表現(xiàn)及作業(yè)等情況,階段性考核是在案例教學、情境模擬等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進行,期末考核以閉卷的形式考核全期的所講授的內容。
“經濟法”課程的考核成績由平時成績、階段性成績、期末成績3 部分組成。根據(jù)“經濟法”課程的特征,各部分所占的比例為3:4:3。平時考核成績由學生出勤與課堂表現(xiàn)(20 分)及作業(yè)情況(10 分)組成,共占期評成績的30%。根據(jù)所授“經濟法”課程的知識點,可以進行4 次階段性的考核,考核形式采用案例分析或情景模擬,分組進行,每次考核成績以10 分計算,共占期評成績的40%。4 次考核的知識點可以根據(jù)不同的專業(yè)來選取,比如人力資源專業(yè)的“經濟法”課程可以選取以下4 個知識點來進行階段性的考核:生活中格式合同合法性的分析、各種企業(yè)的模擬創(chuàng)設與運作、消費者權益保護案例的模擬與分析與勞動案例的模擬與分析。期末考核形式為閉卷,主要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考查學生對經濟法律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小案例以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和判斷題形式來考查,大案例就采取案例分析題型,期末考核成績占期評成績的30%。
[1]徐麗.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非法學專業(yè)經濟法案例教學模式探究[J].長春金融高等??茖W校學報,2011(3):52—54.
[2]房朔楊.高職經濟法課程實踐化教學模式新論[J].職教探索,2011(7):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