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詩歌翻譯的美學再現(xiàn)*——評張廣奎譯《坎特伯雷故事集》序詩

2014-03-30 04:40:18唐亞琪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4年2期
關(guān)鍵詞:音美意美張譯

唐亞琪

(廣東財經(jīng)大學外國語學院,廣東廣州 510320)

詩歌翻譯的美學再現(xiàn)*
——評張廣奎譯《坎特伯雷故事集》序詩

唐亞琪

(廣東財經(jīng)大學外國語學院,廣東廣州 510320)

詩歌因其“意”“音”“形”的獨特形式成為文學翻譯中的難中之難。許淵沖提出了詩歌翻譯的本體論——“三美論”,指出詩歌翻譯需要傳達原詩的“意美”“音美”“形美”,這是可以用來評價詩歌翻譯優(yōu)劣的重要美學標準之一,而“三美”的實現(xiàn)是詩歌翻譯的最高境界。從“三美論”出發(fā),評析張廣奎教授翻譯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序詩,并與另本進行比較分析,認為張的譯詩在意、音、形方面都比較成功地再現(xiàn)了原詩之美。

詩歌;翻譯;坎特伯雷故事集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并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通過凝練而形象的語言及鮮明的節(jié)奏與和諧的音韻,充滿音樂美地將詩人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充分地傳達出來。因其獨特的文學風格,詩歌翻譯成為翻譯中的難中之難。詩歌翻譯是翻譯藝術(shù)的頂峰,它需要意美、音美、形美融于一體,是一門復(fù)雜的綜合性藝術(shù)[1]203。

1 詩歌翻譯的美學標準

關(guān)于翻譯標準的問題,縱觀中外翻譯史,各家各派,理論紛紜。著名的有美國尤金·A·奈達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德國漢斯·弗米爾的“目的論”、中國近現(xiàn)代嚴復(fù)提出的“信、達、雅”、魯迅的“以信為主,以順為輔”和“三美”說、朱光潛的“藝術(shù)論”、錢鐘書的“化境”等。而詩歌以其特殊的形式,對翻譯的標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國著名詩歌翻譯家許淵沖在多年的詩歌翻譯實踐中,結(jié)合前人的翻譯理論實踐,提出了詩歌翻譯的本體論——“三美論”,即“意美”“音美”“形美”?!叭馈笔窃姼枳顬橥怀龅娜齻€特點,而譯詩本身也應(yīng)當是詩,所以譯詩不僅要富有“三美”,還要盡可能地對原詩的“三美”進行傳達,而“三美”的成功再現(xiàn)是詩歌翻譯的最高境界。

“意美”,即意象之美。指的是詩歌字詞句或整首詩的意蘊、義理作用于大腦而產(chǎn)生的美感[2]28。許淵沖認為,“意美”是語言的深層結(jié)構(gòu),是三美中最重要的。譯者要充分領(lǐng)會原詩中意象所要表達的深層含義,才能在譯詩中再現(xiàn)“意美”,而意美的完整再現(xiàn)幾乎是難以實現(xiàn)的。朱光潛先生在《中西詩在情趣上的比較》一文中說:“總觀全體,西詩以直率勝,中詩以委婉勝;西詩以深刻勝,中詩以微妙勝;西詩以鋪陳勝,中詩以簡雋勝。”[3]92可見中英詩歌“意美”之差別。

詩要有節(jié)調(diào)、押韻、順口、好聽,這就是詩詞的“音美”。郭沫若也曾說,詩的生命在他內(nèi)含的一種音樂的精神[4]15??梢娨繇嵜朗窃姼鑵^(qū)別于其他文學體裁的一個關(guān)鍵特征。一首詩的音美若得不到好的傳達,其詩原有的風韻便失掉大半。許淵沖先生在《翻譯與藝術(shù)》中談唐詩的翻譯時提到,“音美”有三方面,首先是押韻,其次是重復(fù),最后是節(jié)奏。這三方面在英詩中譯的過程中也同樣能得到體現(xiàn)。

詩歌的“形美”,主要通過詩行來體現(xiàn)。詩一旦依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采取了相應(yīng)恰當?shù)脑娦行问剑蜁哂幸曄衩?,也就是“形美”。?jīng)過長期的無序淘汰過程,五言和七言成為漢詩詩行長度核心模式,而十音詩最終成為西詩的核心模式。由核心模式相較可見,漢詩的簡潔、凝練確乎超過英詩。因中文的詞匯涵義深廣度遠超過英文,且連接邏輯的虛詞可省略而英文中卻不行,使得用漢語譯西詩,通??梢院翢o困難地逼真地模擬西詩的建行形式,而用英語譯漢詩,卻通常很難逼真地模擬漢詩的建行形式,有時甚至連近似都辦不到[2]14-17。許先生認為,如果三美不可兼得,可以不必要求“形似”[3]95。

由此可見,所謂詩歌難譯,難就難在對原詩“意美”“音美”“形美”的再現(xiàn),而“三美”的還原再現(xiàn)程度可視為詩歌翻譯優(yōu)劣的美學標準。最重要的是“意美”,押韻的“音美”和整齊的“形美”是必需條件,而“意美”卻既是必需條件,又是充分條件[4]74。

2 張譯本的“三美”再現(xiàn)

張廣奎譯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序詩比較好地把握了原詩的“意美”“音美”“形美”的再現(xiàn):

原詩:Whan that April with his showres soote

The droughte of March hath perced to the roote,

And bathed every veine in swich licour,

Of which vertu engendred is the flowr;

Whan Zephirus eek with his sweete breeth

Inspired hath in every holt and heeth

The tendre croppes,and the yonge sonne

Hath in the Ram his halve cours yronne,

And smale fowles maken melodye

That sleepen al the night with open ye—(Verse Version,2012)

張譯:三月天旱根裂隙,

四月甘霖甜依依。

千草萬木競沐浴,

百花即開于露雨。

芬芳西風勁吹拂,

吹綠荒原與林谷;

嫩秧青;晨陽旭,

白羊星座半已去;

鳥兒歌喉美清脆,

誰愿入眠誰愿睡?(Verse Version,2012:49)

這是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序詩開場的前十詩行,描繪的是去朝圣的四月一派生機勃勃的春景,以歡快的筆調(diào)為全篇鋪陳氣氛,十分具有感染力。

“Whan that April with his showres soote/The droughte of March hath perced to the roote”,四月帶著甘霖,滲透三月干旱中枯竭的根須。張譯為“三月天旱根裂隙,四月甘霖甜依依”,第一二詩行順序的調(diào)換更加符合中文的語言邏輯?!案严丁?字將三月的天旱形容得十分生動,原文中雖沒有“裂隙”的直接描繪,但我們由“perce”卻能體會,“perce”即現(xiàn)代英語中的“pierce”,意為“滲入、進入”。如無“裂隙”,何以“滲進”?這里譯者采用了增譯的手法,卻更能體現(xiàn)“意美”。

“Whan Zephirus eek with his sweete breeth,Inspired hath in every holt and heeth”,西風之神澤費羅斯帶著芬芳而來,喚醒了山林和莽原,張譯為“芬芳西風勁吹拂,吹綠荒原與林谷”。“Zephirus”是希臘神話里的西風之神,在這里詩人運用擬人的形象用法,并且蘊涵了西方獨特的文化因素,提到“Zephirus”,人們會自然地聯(lián)想到“西風”。而在中文中我們卻沒有相同的文化體驗,如直譯為“澤費羅斯”,我們便會不明其意。這里譯者轉(zhuǎn)譯為“西風”更能夠直觀的表達內(nèi)涵,但于原文而言,“意美”也有所流失,就如許先生說過的,“沒有相同的歷史原因,就引不起相同的聯(lián)想”,這是文化因素造成的“意美”流失,是難以避免的。張譯的一個“勁”,一個“吹綠”,把“inspire”給譯活了。“inspire”原意為“激發(fā)、鼓舞、使產(chǎn)生靈感”,這是一個非常生動的詞,“勁”體現(xiàn)了它的力量之強,“吹綠”充分體現(xiàn)了它的動感,譯得十分貼切,深化了原詩的“意美”。

“And smale fowles maken melodye/That sleepen al the night with open ye”,小鳥啼唱美妙的樂音,徹夜睜著眼入眠?!癟hat sleepen al the night with open ye”,直譯過來就是整晚睡覺睜著眼,而張譯為“誰愿入眠誰愿睡”是何故呢?深掘原意便能發(fā)覺個中巧妙。鳥兒能徹夜睜著眼睡嗎?答案是,鳥兒和人一樣,是不行的。那為何要睜眼呢?是因為該睡了卻不愿睡去!四月陽春撩撥著它們的心弦,它們興奮地啼囀,遲遲不肯入眠,所以才會徹夜睡覺都忍不住睜眼。所以張譯“誰愿入眠誰愿睡”看似離奇,實則揭示玄機,可謂充分傳達了“意美”。

再看原文的“音美”和“形美”。該序詩采用的每行都是整齊的十音節(jié)五音步,一抑一揚,后成為英語詩歌的核心模式。韻式采用了“偶韻”(couplet),即雙行為一單元,同押一韻。在前十詩行中,韻腳分別為“soote”—“roote”,“l(fā)icour”—“flowr”,“breeth”—“heeth”,“sonne”—“yronne”,“melodye”—“ye”,讀起來錯落有致,有種行云流水的樂感,可謂“音美”“形美”都達到了極致。在譯詩中,張采用的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核心模式之一——七言詩,保留了原詩詩行的工整嚴謹,再現(xiàn)了原詩的“形美”。而在詩韻上,張譯文也模仿了原詩的“偶韻”體,“隙”—“依”,“沐”—“雨”,“拂”—“谷”,“旭”—“去”,“脆”—“睡”,不僅完美再現(xiàn)了“音美”,還一定程度上補償了譯文的“意美”。同時,譯文中還使用了疊詞和疊韻詞,如“依依”“沐浴”“露雨”;以及行內(nèi)韻(internal rhyme),如第七詩行中的“秧”和“陽”,在再現(xiàn)原詩“音美”的同時,運用中文的語言優(yōu)勢,深化了譯文中的“意美”。再如:

原詩:Hir mouth ful smal,and therto softe and reed,

But sikerly she hadde a fair forheed:

It was almost a spanne brood,I trowe,

For hardily,she was nat undergrowe.

Ful fetis was hir cloke,as I was war;

Of smal coral aboute hir arm she bar

A paire of bedes,gauded al with greene,

And theron heeng a brooch of gold ful sheene,

On which ther was first writen a crowned A,

And after,Amor Vincit Omnia.(Verse Version,2012:61)

張譯:櫻桃小口殷紅柔,

1.4 療效判定 好轉(zhuǎn):臨床癥狀好轉(zhuǎn),終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評分下降5分以上,且患者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查逐步好轉(zhuǎn);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MELD評分無下降,或患者病情惡化、死亡或需行肝移植。MELD評分計算公式:R=9.6×ln(肌酐mg/dL)+3.8×ln(膽紅素 mg/dL)+11.2×ln(INR)+6.4×(病因:膽汁性或酒精性 0,其他1)。

額眉清秀無皺紋,

天庭飽滿貴人相;

窈窕恰好無需妝。

披風簡潔但雅致,

珊瑚念珠飾手臂,

珠珠華麗綠瑩瑩;

金質(zhì)飾針亮晶晶,

“A”字王冕鏤其上,

這是修女出場時的一段描述,細節(jié)描繪生動細致,一個愛慕虛榮、附庸風雅的修女形象活靈活現(xiàn)。

“But sikerly she hadde a fair forheed”,原意為:當然她有個漂亮的額頭,張譯為“額眉清秀無皺紋”。這里譯者采取了增譯的手法,將“fair”的涵義進行了延展。一般說額頭“fair”,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白皙、光潔、無皺紋”,所以張譯為“清秀無皺紋”較為貼切。同樣,“It was almost a spanne brood,I trowe”,張譯為“天庭飽滿貴人相”?!皊panner brood”譯為“天庭飽滿”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描述,而“貴人相”在原詩中毫未提及,實屬譯者結(jié)合中國審美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增譯,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意美”。

“For hardily,she was nat undergrowe”,張譯為“窈窕恰好無需妝”。“undergrowe”意為“發(fā)育不全的”,張譯為“窈窕恰好”,“窈窕”二字譯得甚妙,不僅傳達了原詩中“身材好”的原意,還賦予了一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感,深化了原詩的“意美”。而“無需妝”,則是譯者采取的增譯所添。原詩雖表達了身材好的含義,但卻沒有“無需妝”的描述,我們從邏輯上也無法做出“無需妝”的推斷,所以這里的增譯有失妥當。而這一詩行的“無需妝”與上一行的“貴人相”尾韻相呼應(yīng),我們可以理解為譯者為實現(xiàn)“音美”而一定程度上犧牲了“意美”。

同樣,這一段詩行里原詩采用了非常嚴謹?shù)呐柬崳g文也工整對應(yīng),保存了原詩的“音美”。張譯在這一段里也多次使用了疊詞和疊韻詞,如“窈窕”“珠珠”“瑩瑩”“晶晶”,進一步強化了“音美”。

2 他譯本與張譯本之比較

以許淵沖先生的“三美”理論作為詩歌翻譯的美學標準,張廣奎翻譯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序詩可謂可圈可點。下面以黃杲炘和孫大雨的譯本與張譯本進行比較評析如下:

原詩:Embrouded was he as it were a mede,

Al ful of fresshe flowres,white and rede;

Singing he was,or floiting,al the day:

He was as fressh as is the month of May.

Short was his gowne,with sleeves longe and wide.

Wel coude he sitte on hors,and faire ride;

He coude songes make,and wel endite,

Juste and eek daunce,and wel portraye and write.(Verse Version,2012)

黃譯:他繡花的衣裳像是草地一片,

滿是白花和紅花,新鮮又嬌艷。

整天里他不是唱歌就是吹笛,

就像五月天充滿了青春朝氣。

他穿著短衫,那袖子又肥又大。

他精于騎術(shù),善于駕御他的馬;

他能文能詩,能作曲又能跳舞,

能繪畫還能騎馬執(zhí)矛去比武。(喬叟,2007)

孫譯:紅白各分明,他衣衫熠熠粲錦繡,

像碧草坪上的鮮花朵朵開蕾秀。

他成天不是唱著歌,便是吹著笛;

真好比陽春五月間,韶華甘如蜜。

他短短的長袍,長袖翩翩大而闊。

他跨上了坐騎,緩急疾徐神出沒。

他會編歌曲,制曲譜,飛馬掄槍,

競戳刺,又能跳舞、繪畫、作文章。(孫大雨,1999)

張譯:衣著俏,似草地,

風姿如花鮮艷麗。

早晨曲,晚笛樂,

終日快樂似五月。

袖闊長,袍精短,

善騎馬,英姿展。

能曲詞,才橫溢,

文武雙全少匹敵。(Verse Version,2012)

“Embrouded was he as it were a mede,Al ful of fresshe flowres,white and rede”,他衣裳妝扮得似一塊草皮,綴滿了紅的白的鮮花。黃譯為“他繡花的衣裳像是草地一片,/滿是白花和紅花,新鮮又嬌艷”,語言相對略顯平白,句式也比較松散,對于原詩而言來說是“意達”了,可談不上“意美”。孫譯為“紅白各分明,他衣衫熠熠粲錦繡,/像碧草坪上的鮮花朵朵開蕾秀”,孫的語言明顯更為精致,“熠熠如錦繡”“朵朵開蕾秀”,通過增譯發(fā)揮漢語優(yōu)勢,盡顯“意美”。同時,“熠熠”“朵朵”以及“銹”“秀”,疊詞、韻音和近形字的使用還加強了譯文的“音美”和“形美”。張譯為“衣著俏,似草地,風姿如花鮮艷麗”,采取了減譯的手法,略去“white and rede”不譯,直接用“鮮艷麗”來描繪,言簡意達無綴飾,雖“意似”稍損,卻不減“意美”。

“Wel coude he sitte on hors,and faire ride;He coude songes make,and wel endite,Juste and eek daunce,and wel portraye and write”,他擅長騎馬,還能作詞寫曲,競技舞蹈,畫畫書寫樣樣精通。黃、孫、張譯分別為:1)“他精于騎術(shù),善于駕御他的馬;/他能文能詩,能作曲又能跳舞,/能繪畫還能騎馬執(zhí)矛去比武”;2)他跨上了坐騎,緩急疾徐神出沒。/他會編歌曲,制曲譜,飛馬掄槍,/競戳刺,又能跳舞、繪畫、作文章。3)善騎馬,英姿展。/能曲詞,才橫溢,/文武雙全少匹敵。從“意達”角度看,黃譯和孫譯較張譯更加完整,名目一一列舉,可是論“意美”,前二者卻不及后者。張譯充分利用了漢語意合的特點,用詞簡練卻涵蓋深廣?!澳茉~曲”“文武雙全”,不僅囊括了原詩中的各項名目,且熟語、成語的使用更能引起漢語讀者的審美共鳴,也更能體現(xiàn)詩歌獨特的“意美”。

從譯詩的詩行形式來看,黃譯采用的是十二言詩,孫譯十三言,張譯為七言,間或中頓為六言。與中國古典詩歌的詩行核心模式相比,黃、孫譯本詩行偏長,句式結(jié)構(gòu)較松散,音節(jié)欠緊湊,有損譯詩的音樂性,從而造成“詩韻”的相對流失。筆者認為,鑒于原詩采用的為五音步的中古英語,譯詩也應(yīng)當保留原詩的古韻。而張譯本高度利用了漢語言凝練的特點,采用中國古詩的核心模式——七言詩,更好地再現(xiàn)了原詩風格。全篇七言為主,或中頓一分為二成六言,節(jié)奏緊湊而錯落有致,兩行一韻,朗朗上口,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xiàn)了“音美”。同時,黃譯和孫譯的長處在于他們的譯本更注重意義的整體轉(zhuǎn)化,信息缺失較張譯本少。當然,張譯本為了譯文的三美,時而犧牲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信息是可以接受的,也是不得以而為之。

綜上分析,三譯本“意美”的呈現(xiàn)各有千秋,如論“音美”和“形美”,黃譯和孫譯則稍遜張譯。而張譯本總體說來在“意美”“音美”“形美”三方面較好地把握了對原詩的再現(xiàn),“意美”在意蘊深長,“音美”在音韻節(jié)奏,“形美”在整齊凝練,比較符合詩歌翻譯的美學標準,可謂較為理想的譯本。

[1]李 明.翻譯批評與賞析[M].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2]辜正坤.中西詩比較鑒賞與翻譯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3]許淵沖.文學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郭沫若.批判《意門湖》譯本及其他(節(jié)錄)[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H315.9

A

1674-5884(2014)02-0151-03

2013-11-01

唐亞琪(1990-),女,湖南邵陽人,碩士生,主要從事翻譯、英美文學研究。

(責任校對 謝宜辰)

猜你喜歡
音美意美張譯
40公里與5個字
古鎮(zhèn)中的小池塘
Summer Holiday
許淵沖的“三美”論對中國古代文學翻譯的指導(dǎo)探究
張譯自稱不是明星
李白《蜀道難》兩個譯本比較
文教資料(2016年27期)2017-02-23 21:04:58
探析《紅樓夢》對聯(lián)翻譯中三美的再現(xiàn)
大學教育(2016年4期)2016-04-07 00:13:30
挖掘漢字之美,打好語文基礎(chǔ)
英語課堂中的美
從“三美”論的角度賞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兩個英譯本
青春歲月(2015年16期)2015-08-29 13:37:03
仁布县| 定南县| 琼海市| 福泉市| 大田县| 黄龙县| 海晏县| 日照市| 金塔县| 大连市| 德清县| 增城市| 定边县| 海城市| 灵璧县| 砀山县| 尉氏县| 巨野县| 竹山县| 林州市| 连州市| 那曲县| 阆中市| 洛南县| 东源县| 五常市| 礼泉县| 砀山县| 镇雄县| 东阳市| 大厂| 赞皇县| 平昌县| 徐汇区| 项城市| 武安市| 寿宁县| 资溪县| 分宜县| 文登市| 金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