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婷
(集美大學外國語學院,廈門 361021)
焦慮的意義
——《天黑前的夏天》羅洛·梅焦慮理論解讀
甘婷
(集美大學外國語學院,廈門 361021)
試圖通過羅洛·梅的存在主義心理學的焦慮理論來分析萊辛的《天黑前的夏天》。萊辛在這部小說中所刻寫的焦慮問題具有社會普遍性,而且這種焦慮正如羅洛·梅所言,具有雙重作用。焦慮它既可以使人產(chǎn)生勇氣,也可能使人頹廢失望。但萊辛更想強調(diào)的是它的積極意義:如果焦慮促使我們進行自我存在的尋求,那么,對這種尋求提供信息并加以指導的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力。
《天黑前的夏天》;焦慮理論;意義
多麗絲·萊辛,英國著名女作家,為數(shù)不多的諾貝爾文學獎女性得主。在其五十多年漫長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她的作品不僅數(shù)目頗豐,主題多樣,而且涉獵的內(nèi)容層出不窮。有前期的批判現(xiàn)實,也有中期的心理分析和蘇菲主義迷思,更有晚期的“內(nèi)太空”探索?!短旌谇暗南奶臁?,發(fā)表于1973年,是萊辛創(chuàng)作中期的一部作品。它雖稱不上是鴻篇巨制,但作者對中年女性情感變化和心理體驗的細膩刻寫,為它獲得了如潮好評,被紐約時報譽為:“繼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之后最好的小說?!保?]然而,這樣一部小說受到的關(guān)注度卻不高,國內(nèi)的大部分的文學評論都集中在萊辛公認的代表作《金色筆記》上,對于《天黑前的夏天》的研究不多,且大多從女性主義和蘇菲神秘主義的角度出發(fā)。本文試圖通過羅洛·梅的存在主義心理學的焦慮理論來分析萊辛的《天黑前的夏天》。筆者認為,《天黑前的夏天》雖主要講訴了一位20年來忘我投身于家庭事業(yè)的主婦凱特·布朗遭遇丈夫的背叛和子女的不理解后,悵惘若失地開始焦慮自我存在的價值。一次偶然的機會,凱特走出家庭,通過工作和旅行重尋自我的故事,但它反映了整個社會普遍存在的焦慮,且這種焦慮隨著個體的存在而存在。凱特的焦慮幫助她重新審視自我,傾聽內(nèi)心的需求。由此可見,個體焦慮的釋放和自愈往往能激發(fā)人們尋找存在的真諦,這就是焦慮的意義所在。
羅洛·梅(Rolly May)被稱作“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2]。他在吸收和借鑒精神分析學說和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自己的心里咨詢和治療實踐,通過對他所生活的當代社會現(xiàn)實的觀察和反思,逐步建立了他自己的存在分析心理學體系。焦慮理論成為其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羅洛·梅的焦慮理論把焦慮視為人存在的一種本體論結(jié)構(gòu),也就是說在人類生活中焦慮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它是人的基本存在結(jié)構(gòu)一個重要成分?!霸诹_洛梅那里,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結(jié)構(gòu),存在感在其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在人的整體結(jié)構(gòu)中,焦慮有可能成為存在的一種主要的、壓縮的方式,或者成為一種能表現(xiàn)人的創(chuàng)造性個性和進行積極參與的創(chuàng)造性情感。正是由于個體的焦慮,才促使人們?nèi)グl(fā)現(xiàn)自己的存在,努力爭取人性的自由?!保?]根據(jù)羅洛·梅的焦慮理論,焦慮普遍存在于社會正常個體中,且焦慮并不僅有消極意義,它的積極意義在于個體存在焦慮釋放和自愈正是個體追尋存在的價值的過程。
在羅洛·梅看來“個體作為人的存在的最根本價值受到威脅,自身安全受到威脅,由此引起的擔憂便是焦慮”[4]。萊辛在《天黑前的夏天》中所刻畫的主要人物生活的焦慮都很明顯,雖然他們焦慮的內(nèi)容不盡相同,但他們的焦慮都具有社會普遍性的特征。
故事的主人公凱特·布朗是一位中產(chǎn)階級富太太,丈夫邁克爾是頗有地位的神經(jīng)病科專家,四個子女已經(jīng)長大成人,生活富足而安逸,然而她的焦慮卻隨處可見。萊辛在小說開篇就對凱特的焦慮做了細微入致地刻畫:“最近一段日子里,她腦海里的種種想法多如衣架上的衣服,她一件件取下‘試穿’?!保?]焦慮的具體內(nèi)容很快就有了展示:“這是她平生第一次不被需要。她成了可有可無的人。多年來他心里一直很清楚,這樣的時刻快要來臨了。她甚至為此作了應對計劃?!保?]18將近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歲月,凱特的生活目標是照顧家庭,“她的生活的特點就是——服從和適應他人”[5]18。她背叛了自己的內(nèi)心,壓抑了自己的需求,全身心地照顧丈夫和四個子女,換來的卻是丈夫認為不影響婚姻的出軌和子女們的不理解。現(xiàn)如今丈夫與四個子女在這個夏天各有安排,她的存在已經(jīng)不被需要。不僅如此,丈夫不與她商量就幾乎替她決定了婚后第一次外出工作的計劃,而且,還決定租出他們的房子,根本不替她考慮住所問題。在多重打擊下,凱特多年焦慮的問題終于爆發(fā)。凱特的焦慮是中年女性普遍存在的焦慮。古往今來,女性都被定義在家庭的角色上,同時也是通過家庭來實現(xiàn)存在的價值。被家人需要,是實現(xiàn)自我存在的條件。正因如此,自我存在感的控制權(quán)就沒有辦法掌握在女性自己的手中,焦慮也就隨著不被需要、不被理解而爆發(fā)。
杰弗里是凱特在1972年夏天結(jié)識的旅途情人,一個32歲的美國小伙。他英俊聰明,家境優(yōu)渥,受過良好教育,也曾把工作做得風聲水起,但他心里卻憂慮重重:“若是在二十歲或二十五歲‘退出’,無可厚非;同一個自己喜歡或喜歡自己的姑娘在加州的沙斯塔山活在佛蒙特州共度夏日,也可以理解(這些事兒他都做過了);靠已故祖母的錢(他急忙指出,錢是“他的”,不是他父母的)過日子,同樣沒什么不行。但是已經(jīng)三十多歲的他,還不知道自己想過什么樣的生活,才是要命之處?!保?]5他邀請凱特與他一同出游,但實際上凱特更像一個接受他發(fā)泄焦慮的機器:“凱特像聽兒子說話似的聽他絮叨,聽得出他心里矛盾重重,很不平靜?!保?]56“要么我找份合適的事兒做,然后娶個老婆成個家,生幾個孩子,要么就像現(xiàn)在這樣繼續(xù)四處游蕩……我該怎么辦?是要自由,還是跳進經(jīng)濟的羅網(wǎng)和陷阱?”[5]57杰弗里的焦慮跟他后來在旅途中一病不起有很大的關(guān)聯(lián)。他似乎很享受生病的過程,或者說他主觀上就想生病。在被送到修道院療養(yǎng)后,他說“待在在這里很高興:躺在這個樸素的小屋里,看著窗外的那棵樹,那一簇牽?;ê蛶字贶岳?,沐浴在陽光之下,這是他一直想要的生活……但他不知道自己能待多久。”[5]121他的生病看起來更像是他想從現(xiàn)實焦慮中逃避出來的一種方式。
莫琳是《天黑前的夏天》的另一個主要人物。她是凱特的房東,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女孩。她渴望愛情,但她卻對婚姻充滿焦慮。當她聽說凱特很早結(jié)婚,她“驚恐地再次深深倒吸了一口涼氣……,問:‘可是,你后悔嗎?后悔嗎?后悔嗎?’”[5]176。她愛菲利普,可是她又拒絕他的求婚。當她看見凱特“專心致志”地開始回歸家庭主婦的角色時,她覺得未來暗淡無光而失聲痛哭。她覺得“叫我做什么都行,我寧可一個人過一輩子,也不愿變成那個樣子”[5]196。她對婚姻的焦慮來源于她的母親:她覺得她的媽媽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雖然萊辛并沒有正面描述她的母親,但在莫琳的眼中,她母親的“一輩子活得亂七八糟,什么都沒有做,只是對著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嘮嘮叨叨,嘮嘮叨叨”[5]197。可見,莫琳的母親應該是和凱特一樣,傾其所有的精力滿足家人需要,久而久之都忘了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求是什么的“賢妻良母”??删褪沁@樣的母親卻讓身為女兒的莫琳對婚姻充滿了焦慮和恐懼。她不是針對某個男性,而是對婚姻本身焦慮害怕。
羅洛·梅把焦慮分為兩種:正常焦慮和神經(jīng)癥焦慮。他認為正常焦慮是人成長的一部分。根據(jù)他的存在主義心理學理論,有勇氣從心靈深處承認人的不確定性和焦慮,是人尋求新的價值觀和存在基礎(chǔ)的前提條件,是尋求對其存在感進行重新闡述的前提條件。據(jù)此他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目標、力量和統(tǒng)一性。多麗絲·萊辛在《天黑前的夏天》也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種焦慮的意義。凱特的焦慮源于她的現(xiàn)實處境:多年來,她壓抑自己的需求,一味滿足他人的期待。為家庭辛勤勞作數(shù)十載,換來的卻是丈夫和孩子的冷落。她對自己處境的焦慮讓她有勇氣走出家庭,外出工作。正是外出工作的這次機會,讓凱特重新找回了自我。一開始,她擔心自己不能勝任工作,沒想到她不僅在工作中如魚得水,還能獲得與自己的丈夫幾乎相當?shù)氖杖搿晃皇苡柖嗄杲?jīng)驗豐富的神經(jīng)病科專家的待遇。存在的焦慮讓凱特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也讓她有了追尋自身價值,證明自己存在的機會。雖然凱特最后還是回歸了家庭,但我們可以推測經(jīng)歷過焦慮,嘗試過別樣生活的凱特肯定能更好地把控自己的家庭生活:她不會再完全背叛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而在家庭生活中迷失自我——實際上我們從小說末尾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可以看出她的未來:她在得知家庭成員要回家之后決定留下來陪莫琳,而把家交給女兒艾琳管。對于原來一直放心不下的兒子蒂姆第一次狠下心說“很抱歉不能照顧你,房子后天可用”[5]200,可見凱特這個夏天的外出令她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凱特與莫琳的交往可以說令雙方焦慮的問題都得到了爆發(fā)和自愈。凱特最終意識的覺醒來源于與莫琳的相處。在莫琳面前凱特展示了真實的自我:“這是她這輩子第一次獨自一人,待在一個地方,……莫琳直接面對的一直都是凱特,真正的凱特,是莫琳眼中的凱特?!保?]165與莫琳的交往,讓凱特明白了過去的她“扮演的是一個沒有選擇余地的角色,一個注定會遭到抵制和反抗的母親——因為她不能總是被愛、被感激,所以她就以為事事都不如意……”[5]222她把自己做的關(guān)于海豹的夢告訴莫琳,莫琳沒有像她的家人那樣嘲諷她,而是鼓勵她把夢做完。她們像朋友一樣談心,又像母女一樣爭吵。在與莫琳相處的短短幾周,“她無比快樂,而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她從未享受過這種快樂”[5]222。她的想法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她極端地認為“自己、家人,以及丈夫都生活在一張自欺欺人的可惡的網(wǎng)中”[5]223,而現(xiàn)如今她認為:“她以什么樣的心情再次走進自家的前門,無關(guān)緊要:現(xiàn)在,事情的關(guān)鍵是那個,是真相。我們窮盡一生評價、權(quán)衡、盤算自己的想法、感受……結(jié)果都是扯蛋?!保?]223
莫琳也從凱特身上發(fā)現(xiàn)并基本自愈了自己焦慮的問題。莫琳這個年紀的女性,對感情充滿向往又恐懼婚姻。凱特操持家務的樣子觸動了她敏感的神經(jīng),她不惜毅然決然地拒絕了她所愛的菲利普的求婚,而同時她又痛苦不堪。她纏著凱特給她講故事,尤其想讓凱特講她和她丈夫邁克爾的高興事,實際上是想從凱特那里尋求鼓勵。然而凱特卻真實地把一個中年婦女的困境展示在她面前,讓她自己決定要不要去經(jīng)歷。因為“莫琳已經(jīng)成了她的孩子;她為她著想,就像為自己那幾個孩子著想一樣。不止如此,她告訴自己,她這么固執(zhí),說明她在保護什么東西,在固守什么不該屬于自己的東西——不配獲得的東西”[5]222。或許凱特深知,生活是需要自己親身去經(jīng)歷的。雖然凱特自己覺得幫不上莫琳什么忙,但從小說的結(jié)尾我們看到莫琳向生活邁出了勇敢的步伐:她和前任戀人威廉重修舊好。
《天黑前的夏天》于1973年面世,而故事的時代背景也被萊辛框定在1973年。進入現(xiàn)代社會的西方社會,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在人們心靈深處留下的創(chuàng)傷還沒有完全愈合;另一方面充滿競爭的社會生活,動蕩不安的政治局面,以及經(jīng)濟危機、失業(yè)、通貨膨脹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在時時沖擊著人類脆弱的心靈。萊辛在這部小說中所刻寫的焦慮問題具有社會普遍性,而且這種焦慮正如羅洛·梅所言,具有雙重作用。焦慮它既可以使人產(chǎn)生勇氣,也可能使人頹廢失望。但萊辛更想強調(diào)的是它的積極意義,也就是焦慮的意義:如果焦慮促使我們進行自我存在的尋求,那么,對這種尋求提供信息并加以指導的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力。
[1]Sale,Roger.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N].The New York Times,1974-10-13.
[2]羅洛·梅.自由與命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楊紹剛.尋找存在的真諦:羅洛·梅的存在主義心理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82.
[4]羅洛·梅.心理學與人類困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22.
[5]多麗絲·萊辛.天黑前的夏天[M].???南海出版公司,2009.
[6]Karen Horne.焦慮的現(xiàn)代人[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
[7]夏瓊.多麗絲·萊辛的文學道德觀闡釋[J].外國文學,2009(3):19-21.
S
ense of anxiety——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 basic on Rollo May's anxiety theory
GAN Ting
(Dept.of Foreign Languages of 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This essay focuses its attention on analyzing Lessing's 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ollo May's Anxiety Theory.The anxiety problems represented in this novel by Lessing are common in the society and the anxiety has a dual role according to Rollo May's Anxiety Theory.Not only does the anxiety will enable human beings to become disappointed or even decadent but also bring courage to them.But Lessing in this novel has more intention to emphasize its positive significance.This is the sense of anxiety:if anxiety could push us to seek the meaning of self-existence,it can be considered as creative vitality.
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anxiety theory;sense
I561
A
1009-8976(2014)01-0087-03
10.3969/j.issn.1009-8976.2014.01.026
2013-10-30
甘婷(1983—),女(漢),福建莆田,碩士,講師主要研究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