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口譯認知心理學:范式與前瞻

2014-03-29 09:29康志峰
當代外語研究 2014年11期
關(guān)鍵詞:譯員口譯心理學

康志峰

(復旦大學,上海,200433)

口譯認知心理學:范式與前瞻

康志峰

(復旦大學,上海,200433)

本研究提出了口譯認知心理學(CPI)的新概念,并以這一概念的緣起、衍進、定義、特征、對象以及前瞻等范式為主線進行研究。這一概念的提出不僅預示著CPI將作為新興的研究課題供專家、學者進行深入的理論和實證研究,而且作為一門獨立的新興學科將在日后研究型課程中供研究生學習研究。因此,該研究既具有理論研究潛質(zhì),又具有交叉學科滲透效力,更有助于口譯研究由表層向縱深、由整體向級度、由單一層面向多層面、由單一模態(tài)向多模態(tài)發(fā)展。

CPI,新興理論研究,新興學科研究,新范式,前瞻

1. 緣起

口譯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 of Interpretation/Interpreting,簡稱CPI)概念的提出或感陌生,然而在國內(nèi)外同行中這一概念的產(chǎn)生并非偶然,它是口譯學與認知心理學等跨學科研究的必然產(chǎn)物??谧g教育、口譯操作和口譯產(chǎn)品的完成離不開認知心理,良好的認知心理有助于口譯產(chǎn)品的順利實現(xiàn);相反,不良的認知心理會阻礙口譯產(chǎn)品的產(chǎn)生。為此,CPI作為專業(yè)術(shù)語,伴隨著口譯學與認知心理學等跨學科研究應運而生;CPI作為一種理論研究方向,將對其涉身性進行深入研究;CPI作為一種實證研究的方向,將對其職業(yè)譯員和學生譯員的口譯操作心理和生理維度進行實驗探究;CPI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有待在今后的研究和教學中進一步開拓深入。

2. 衍進

2.1 西方口譯與認知心理研究

2.1.1 口譯衍進研究

人類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對Dragoman(即譯員)有了記錄。隨著時代的步伐,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口譯在國際會議上得以廣泛應用。20世紀50年代,西方國家以Herbert和Rozan為代表的日內(nèi)瓦譯員以自身的口譯實踐為基礎(chǔ)出版了“手冊式”的著作,這標志著西方口譯研究的開始(Gile 1994:149-58)。之后到60年代口譯院校的陸續(xù)建立,口譯職業(yè)發(fā)展史得以形成。上個世紀50年代口譯界兩大組織——國際譯聯(lián)(FIT)和國際譯協(xié)(AIIC)建立,1957年國際譯協(xié)為口譯譯員制定了職業(yè)準則和職業(yè)道德。1978年美國法庭譯員法案規(guī)定了譯員的資格認定??谧g培訓和認定考核也隨之得到發(fā)展。

20世紀50年代,在西方國家開始出現(xiàn)口譯研究者;60年代興起的實驗心理學(Experimental Psychology)的研究促進了口譯研究;70年代形成的以“釋意理論”(Le théorie de l’interprétation/The Interpretive Theory)為標志的“巴黎學派”曾長期占據(jù)西方口譯研究的主導地位;80年代以意大利Trieste口譯大會為轉(zhuǎn)折點,口譯研究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體現(xiàn)為主題研究的多樣化和研究方向的重新定位,同時跨學科研究開始興起,如口譯的神經(jīng)語言學和神經(jīng)生理學研究、口譯與認知心理學研究、口譯語篇學研究等;80年代至90年代,口譯的學科地位基本確立,由此建構(gòu)了口譯研究的多模態(tài)。

然而,早期的口譯研究主要是職業(yè)譯員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和口譯技巧方面的研究,這些研究主要以教學應用為目的。一些心理學家也紛紛涉足口譯研究,他們大多采用實驗法和觀察法研究同傳中的時間間隔、注意力分配、停頓、記憶等問題,一些學者如Gile、Lambert、Mackintosh、Moser-Mercer、Spielberger、Cassady和Johnson等提倡更為科學的口譯研究,比如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去研究。1986年在意大利Trieste召開的國際口譯研討會上,許多學者認為應把口譯作為一個學科納入翻譯學體系,令其成為該體系下的一個子學科。90年代社區(qū)口譯研究開始與傳統(tǒng)的國際會議口譯研究相融合。進入21世紀,口譯研究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從歐洲擴展到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qū)。

Gile(1995)的認知負荷模型理論(Effort Model)指出了人腦信息處理容量和注意力資源的有限性。在任務處理過程中,圖式及圖式的自動化有助于降低認知負荷。Spielberger(1970,1983)在其認知心理的研究過程中提出了狀態(tài)-特質(zhì)理論,Kahneman(1973:237-51)提出了“注意力分配模式理論”(Energy Assignment Pattern Theory),Cassady和Johnson(2002:270-95)提出了認知測試焦慮模型理論等,這些理論為口譯認知心理的研究提供了基礎(chǔ)理據(jù)。

2.1.2 認知心理衍進研究

對于認知心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7世紀,當時人們就有對情緒采取理性控制的信念之說,到了19世紀焦慮便成了人們無可回避的問題。19世紀中葉,Kierkegaard對焦慮進行了直接深刻的研究。20世紀初弗洛伊德曾就認知心理學中的焦慮問題指出,所謂的“客觀焦慮”屬正常焦慮的范疇,是正常焦慮的共同形式之一,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有限性,也就是人類面對自然力量、病痛以及終極死亡的脆弱(參見梅2010:176)。這在德國哲學思想中被稱作“原始焦慮”(同上),這一焦慮并不隱含自然的敵意,也不會引出防衛(wèi)機制,除非人類的有限性成為個人內(nèi)在其他沖突和問題的焦點。1939年著名心理學大師Mowrer(1939:553)認為焦慮是人類行為的重要動機之一,人類有機體與其先祖一樣,具有反應外來威脅的能力。羅洛·梅(2010:182)提出了焦慮量(volumes of anxiety)與焦慮形式的問題。他認為,焦慮的能力并非習得而來,然而個體的焦慮量與焦慮形式則由習得所獲。

關(guān)于考試焦慮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14年,Fenling等人以醫(yī)學院的學生為對象,測出他們在期末考試前后尿中糖分的增加。Strom等(1987)還從課堂性格特征方面對課程程度和考試焦慮的相關(guān)性進行了測定。Calvo和Carreiras(1993)研究了考試焦慮對學生閱讀過程的影響,發(fā)現(xiàn)考試焦慮度高的學生比焦慮度低的學生在理解同一篇文章上花費的時間要多,表現(xiàn)出低效的特點。前蘇聯(lián)Luria也注意到考試狀態(tài)中學生的言語,他“測驗焦慮問卷”的問世,使后來研究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開始對考試焦慮問題進行研究。

20世紀中葉開始,焦慮由潛藏到公開、由隱性到顯性,成為共同關(guān)注的問題。隨之,也就由“隱性焦慮的年代”進入“顯性焦慮的年代”(Auden 1947:3)。焦慮是一種“情緒狀態(tài)”的重大現(xiàn)象,被Freud(1974)譽為“關(guān)鍵問題”,由此焦慮成為西方心理學、哲學、宗教學、教育學、社會學等領(lǐng)域的重大研究課題。Cassady和Johnson(2002)從認知范圍進行測量,得出考試焦慮度高的學生情緒不安定,是神經(jīng)質(zhì)的,對其學習成績產(chǎn)生負面影響。這些研究雖然沒有明確提出焦慮級度的概念,但是Cassady、Johnson、Calvo、Carreiras等對焦慮等級已開始涉獵。

隨著西方國家焦慮研究的深入,焦慮已逐漸在學習理論與動力心理學中被模因(meme)發(fā)展為重要的問題。然而,當時的多數(shù)研究顯示,焦慮對外語學習的影響是負面的,它與學習成績、表達能力、自信心之間均存在著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之后,以不同形式和信息增量呈現(xiàn)的模因被人云亦云,廣泛傳播,其信息模因深入人心(康志峰2013b:76-81)。本世紀初,焦慮模因陸續(xù)被傳入中國。

縱然認知心理研究起始較早,然而真正意義上的口譯與認知心理跨學科研究卻鳳毛麟角,近年該研究才有所進展。對于“口譯認知心理學”(CPI)這一概念,迄今尚未見其他口譯研究專家和學者正式命名并定義。

2.2 中國口譯與認知心理研究

2.2.1 口譯衍進研究

我國的口譯研究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然而,90年代以后真正意義上的口譯研究才進入發(fā)展時期。2005年我國開始設(shè)立口譯博士點,口譯研究開始進入大發(fā)展階段。劉和平(2005)指出“口譯參與人員的范圍從最早的幾個國家擴展到幾十個國家,涵蓋的語種也從初期的英語和法語為主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十幾個語種”。據(jù)劉紹龍和王柳琪(2007)的不完全統(tǒng)計,1996年~2005年發(fā)表在國內(nèi)十四種外語類核心期刊上的口譯研究論文共計161篇;從2006年~2012年這6年間發(fā)表口譯論文的數(shù)量在迅速增加。據(jù)本研究對12種CSSCI外語類核心期刊的統(tǒng)計,2010年共發(fā)表口譯方向論文25篇,2011年28篇,2012年28篇,2013年23篇,12種期刊四年合計發(fā)表口譯方向論文104篇。由此可見,口譯方向論文的發(fā)表數(shù)量在不斷增加,口譯研究在不斷深入。

2.2.2 跨學科衍進研究

從20世紀末期起,中國開始對認知心理中的正常焦慮和考試焦慮問題等進行探討。葉仁敏等人(1989)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大部分中學生,成就動機很高,考試焦慮度不高,智力水平較好。張承芳等人(1992)研究發(fā)現(xiàn),能力自我知覺越高,考試焦慮度越低。葛明貴和鮑奇(1995)研究發(fā)現(xiàn),外向不穩(wěn)定型和內(nèi)向不穩(wěn)定型學生,考試焦慮度測驗顯示,前者高于后者。王銀泉和萬玉書(2001)、李炯英(2004)、賈飛(2010)等一大批學者從整體焦慮研究的視角,指出外語學習焦慮對外語學習產(chǎn)生負面影響,這一由國外模因而來的焦慮整體論只談及焦慮對外語學習的負面效應,此為焦慮整體論的研究,而忽視了它的促進作用。郝玫和郝君平(2001)的研究雖然在整體論概念模因基礎(chǔ)上產(chǎn)生了信息內(nèi)容的增量,提及學生英語成績與成就動機存在正相關(guān),差異均達顯著水平,但并沒有將其細化,沒有分清焦慮的高、中、低三個層次,更沒有明確究竟是焦慮的哪個級度與英語成績產(chǎn)生正相關(guān)。鄧愉聯(lián)(2008)將焦慮分成促進性焦慮和退縮性焦慮。其中促進性焦慮使學習者產(chǎn)生動力,迎接新的學習任務;退縮性焦慮使學習者產(chǎn)生反動力,逃避學習任務。這一區(qū)分對焦慮研究的學習理論具有明顯進步意義。

韋琴紅(2009)提出多模態(tài)話語中的模態(tài)、媒介與情態(tài),促進了話語模態(tài)與情態(tài)的研究。徐盛桓(2011)、周統(tǒng)權(quán)和徐晶晶(2011)等提出心智哲學的神經(jīng)、心理學理論。陳順森和唐丹虹(2009)提出測試焦慮的高、中、低三個等級,對622名中學生進行了有效實驗,他們的成功實驗給了CPI研究以啟迪。

中國認知心理研究較晚,真正意義上的口譯與認知心理跨學科研究更晚,近年來《同聲傳譯與工作記憶的關(guān)系研究》(張威2007)、《口譯中聽、譯兩種焦慮模態(tài)的認知心理管窺》(康志峰2010)、《認知心理視閾下的口譯研究》(康志峰2012d)以及《口譯認知心理學》(康志峰2013a)的問世,再加上相關(guān)論文(康志峰2011,2012a,b,c,2013b;張威2012;王相玲2013)的發(fā)表,從多個方面關(guān)注了口譯的認知心理研究,包括口譯焦慮的動因、級度和影響、多模態(tài)口譯焦慮的級度溯源、口譯多模態(tài)聽焦慮、立體論與多模態(tài)口譯教學、口譯研究的跨學科探索,以及認知心理因素對口譯策略的影響,等等,從細節(jié)上充實了CPI的研究。

2.2.3 CPI的催生與范式形成

從理論視角而言,口譯研究與認知心理的密切關(guān)系正如信息論、控制論、系統(tǒng)論以及空間理論等的發(fā)展促進了計算機通訊的發(fā)展一樣,它們的發(fā)展同時也催生了認知心理學?,F(xiàn)代通訊技術(shù)的發(fā)展,尤其是當代IT的發(fā)展促進了認知心理學的發(fā)展。隨著認知心理學的發(fā)展和對之研究的加深,空間論、立體論以及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的發(fā)展加快了口譯理論研究和口譯實踐操作的步伐??谧g理論研究的深入和口譯實踐技能的嫻熟同樣也催生了CPI。因此,隨著口譯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口譯與認知心理跨學科研究的不斷深化,CPI不僅作為專業(yè)術(shù)語,而且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今后也會應運而生,CPI專家、學者將會更加深入地對之加以研究。

從實踐觀察發(fā)現(xiàn),口譯操作過程其實是一個極其復雜的認知過程的綜合體現(xiàn)。因此,利用認知心理學對交傳、同傳等復雜過程的口譯進行認知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大腦思維方式,對口譯研究的全面深化、口譯理論的完善建構(gòu),尤其是對CPI學科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進而言之,口譯過程的認知探析對口譯質(zhì)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由理論與實踐的二元視角可知CPI的催生及其范式的形成。它不僅是口譯研究的方向,而且是學科發(fā)展的構(gòu)建。CPI研究走在國際口譯研究的前沿,推動著我國CPI作為研究方向和獨立學科的發(fā)展。

2.2.4 口譯研究與認知心理學的關(guān)系

口譯作為人類交際手段之一,必然經(jīng)過由源語言到目標語言的信息加工過程,即對信息的注意、輸入、獲取、保持、短時記憶、轉(zhuǎn)換、輸出應用的過程,而認知心理學也恰是知識的獲得、保持和應用的科學研究,其研究的范圍含有知覺、注意、記憶、語言、判斷和決策等。這一信息加工過程在口譯和認知心理活動研究中又是如此驚人得相似。鑒于此,這一心智活動的研究不僅在口譯研究必不可少,而且在認知心理學中的研究也不可或缺;口譯研究離不開認知心理學,而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對口譯研究、口譯教學和口譯實踐等又具有促進作用,良好的認知心理會使譯員,尤其是學生譯員對口譯實踐操作發(fā)揮更好??谧g研究與認知心理學的關(guān)系猶如魚水關(guān)系,魚在水的滋潤下方能長大。

3. 定義

CPI不僅是口譯認知心理的研究術(shù)語,而且也是獨立于口譯學和認知心理學研究之外的重要方向,同時也是口譯研究者、職業(yè)譯員和口譯教師研究、學生譯員學習的一門重要學科。CPI是口譯學和認知心理學綜合研究的結(jié)晶,是口譯研究和認知心理跨學科研究的產(chǎn)物。它是借助于知覺、注意、記憶、語言、判斷和決策等認知心理學理論研究范式,對職業(yè)譯員和學生譯員在口譯信息加工過程中認知心理活動特征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研究的一門科學。

CPI是口譯過程中以信息加工為核心的口譯活動的動態(tài)型認知心理學。在復雜的口譯過程中,諸多認知心理活動參與其中,如知覺的形成、注意力的分配、記憶信息的加工、焦慮的產(chǎn)生以及問題的解決等,各類譯員的這些認知活動已成為認知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范圍。

4. 特征

4.1 理論與實證研究特征

4.1.1 跨學科理論研究特征

口譯認知的心理活動有其自身的特征,然而口譯本體論本身并不能詮釋或不能整體詮釋口譯認知的心理活動,因此口譯認知心理活動的研究必須借助于心理學學科和認知心理學學科理論研究才能揭示口譯心理活動的特征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CPI與認知心理學、審美心理學、跨文化心理學、心理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神經(jīng)語言學等相關(guān)學科有著密切關(guān)系,但又有著區(qū)別。用這些相關(guān)學科來揭示和研究CPI能夠更好地詮釋譯員的口譯操作心理和學生譯員學習口譯、口譯測試以及口譯操作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

4.1.2 口譯操作的元認知和認知特征

第一,元認知特征:在口譯操作中,譯員是主體,他們對其涉身性的元認知(也稱后設(shè)認知)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在職業(yè)口譯語境中,擔當這一復雜活動的主角是職業(yè)譯員;在口譯教學語境中,擔當這一復雜活動的主角學生譯員??谧g產(chǎn)品的順利實現(xiàn)起突顯作用的就是職業(yè)譯員或?qū)W生譯員的元認知。

第二,認知與認知心理特征:認知是感覺輸入的變換、減少、解釋、貯存、恢復和使用等的過程(Neisser 1967)。這一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它包括直覺、注意、記憶推理以及決策等心理活動。這些心理活動構(gòu)成了一個復雜的心理變化系統(tǒng),其綜合功能即為認知。

人類對認知活動的理解歸結(jié)為三種:(1)人腦對信息的加工過程。人作為信息加工器,通過人腦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即為認知活動。這一認知觀注重信息在人腦中從輸入到輸出的流動加工過程。(2)人腦對符號的處理過程。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符號的功能是代表、標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和個體對外部事物的內(nèi)部表征,與此同時,還可以標志信息加工操作。有些心理學家認為,對符號加工的過程是人類認知活動的核心之所在。(3)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個體選擇、貯存、轉(zhuǎn)換、操作和使用從環(huán)境中得到的信息,利用人腦中的知識與經(jīng)驗來認知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第三,譯員心理活動的特征:口譯是基于語言媒介的認知心理活動,它是對來源語信息符號進行解碼,從中提取源語意義,進行信息記憶保持,然后對提取的意義進行信息轉(zhuǎn)換并以目的語重新編碼的信息處理加工過程??谧g活動不同于基于其他媒介或單一語言媒介的口語演講、交談以及創(chuàng)作活動,它是一種基于雙語的語言加工的認知心理活動。

從認知心理學的視角研究譯員的心理活動有助于揭示譯員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使譯員有意識地通過自身的認知功能來認知客體并再現(xiàn)客體(顏林海2008:15-16)。由于口譯是一種復雜的多層次、多模態(tài)的心理活動過程,其認知心理規(guī)律不僅涉及到譯員的認知心理活動,而且還涉及到跨文化雙語心理活動以及譯員的審美心理活動等,這些心理活動都有各自的特征和規(guī)律。因此,借助于認知心理學、跨文化心理學、審美心理學、心理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神經(jīng)語言學等學科對職業(yè)譯員,尤其是學生譯員的心理活動過程進行系統(tǒng)的、多層面的、多模態(tài)的研究才能真正揭示他們在口譯操作時的心理活動特征以及發(fā)展規(guī)律。

4.1.3 多模態(tài)口譯理論與實證研究特征

口譯活動是CPI不可或缺的要素??谧g活動是多樣的,按照口譯的方式可分為同聲傳譯(SI)、交替?zhèn)髯g(CI)等,按照口譯的場合和目的可分為會議口譯、談判口譯、導游口譯、社區(qū)口譯、法庭口譯等。由于口譯活動的多樣性,口譯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應該是多層面、多視角、多模態(tài)、多學科的交叉研究。因此,吸收其他學科的先進理論,對口譯的某一層面進行系統(tǒng)深入地研究,才能起到對本學科研究取長補短之功效。為此,CPI研究命題的科學性、邏輯性、縝密性、頓悟性和啟發(fā)性不容忽視,口譯跨學科研究的多樣性、多層性、交叉性、合理性以及必然性勢在必行。

誠然,口譯活動是一種極其復雜的、涉及到多學科領(lǐng)域的、多層次的活動。它涉及到經(jīng)貿(mào)、政治、外交、禮儀、文化、教育、科技、社會、新聞、法律、衛(wèi)生、藝術(shù)、軍事、體育等各領(lǐng)域、多學科、全方位的知識。因此,CPI的研究凸顯多模態(tài)口譯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的特征。

4.2 方法論研究特征

CPI研究并非只是口譯理論基礎(chǔ)研究,也并非只是基于口譯實際操作的實證研究,更重要的是口譯理論與口譯實踐兩者結(jié)合的綜合研究。該研究在口譯認知心理理論研究的基礎(chǔ)上,采用的方法有反應時測量法、抽象分析法、口語報告法、聯(lián)想回憶測驗法、電腦模擬法等多種研究方法(康志峰2013a)。進而言之,在CPI的具體研究中除了使用心理咨詢法和問卷調(diào)查法等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之外,還使用現(xiàn)代的血液流變檢測法、事件相關(guān)電位檢測法以及SPSS計算分析法等新的方法,由此而實現(xiàn)了研究方法論的革命,才能完成對口譯認知加工系統(tǒng)的全面研究。

4.3 學科研究特征

在西方國家,口譯研究發(fā)展史主要是從學科研究的視角概述口譯研究演進的歷程,包括口譯的職業(yè)化進程、口譯的研究發(fā)展歷程以及口譯研究的代表人物和研究中心等。隨著口譯學與認知心理學、神經(jīng)語言學等跨學科研究的進程,CPI完全可以形成一個獨立、完整的學科進行研究,如為外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MTI、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開設(shè)CPI課程,通過該課程設(shè)置使學生譯員對之進行深入學習研究,由此而增強該學科的滲透性和影響力,從而促進該學科的發(fā)展。

5. 研究對象

口譯過程以及口譯產(chǎn)品的成功實現(xiàn)不可能簡單地看作是從源語言到目標語言的轉(zhuǎn)換過程,而是一種極其復雜的多層次、多模態(tài)的心理活動過程。它不僅涉及到諸多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口譯技能技巧,而更為重要的是,口譯是一種涉及譯者復雜心理活動的過程。譯員(包括職業(yè)口譯譯員和學生譯員)的心理狀態(tài)直接影響著口譯的質(zhì)量以及口譯產(chǎn)品的形成。為此,本研究認為CPI的研究對象是借助于認知心理學、神經(jīng)語言學等學科對譯員,尤其是學生譯員在口譯操作、口譯測試的口譯產(chǎn)品實現(xiàn)過程中,其心理活動的系統(tǒng)研究。

6. 前瞻

正式提出CPI的作用在于拋磚引玉。今后的CPI研究將向縱深發(fā)展,向多模態(tài)、多層面、多級度延伸。其發(fā)展趨勢可前瞻如下:(1)CPI這一術(shù)語在今后的口譯與認知心理跨學科研究中將被廣泛引用;(2)CPI的研究將更加深入,不僅在理論研究,而且在實證研究層面將向縱深、全面發(fā)展;(3)CPI的學科建構(gòu)將不斷完善,它將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被學人加以學習研究。在學習研究的基礎(chǔ)上,CPI學科將不斷發(fā)展、成熟并完善。

Auden, W. H. 1947.TheAgeofAnxiety:ABaroqueEclogue[M]. New York: Random House.

Calvo, M. G. & M. Carreiras.1993. Selective influence of test anxiety on reading process [J].BritishJournalofPsychology84(3): 375-88.

Cassady, J. C. & R.E. Johnson. 2002. Cognitive test anxiet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J].ContemporaryEducationalPsychology27(2): 270-95.

Freud, S. 1974.NewIntroductoryLecturesinPsychoanalysis[M]. New York: Norton.

Gile, D. 1994. Opening up in interpretation studies [A]. In M. Snell-Hornby, F. P?chhacker & K. Kaindl (eds.).TranslationStudies:AnInterdiscipline[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49-58.

Gile, D. 1995.BasicConceptsandModelsforInterpreterandTranslatorTraining[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Kahneman, D. & A. Tversky. 1973. On the psychology of prediction [J].PsychologicalReview80(4): 237-51.

Mowrer, O. H. 1939. A stimulus-response analysis of anxiety and its role as a reinforcing agent [J].PsychologyReview46(6): 553.

Neisser, U. 1967.CognitivePsychology[M].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Neisser, U & H. K. Beller. 1965. Searching through Word Lists [J].BritishJournalofPsychology56(4): 349-58.

Spielberger, C. D. & R. L. Gorsuch. 1970.ManualfortheState-TraitAnxietyInventory[M]. Palo Alto: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39-63.

Spielberger, C. D. & R. L. Gorsuch. 1983.ManualfortheState-TraitAnxietyInventory(FormY) [M]. Palo Alto: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36-60.

Strom, B., D. Hocevar & J. Zimmer.1987. Preference for course difficulty and test anxiety: An analysis of classroom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J].ContemporaryEducationalPsychology12(2): 87-94.

陳順森、唐丹虹.2009.考試焦慮對錯誤記憶的影響[J].心理發(fā)展教育(1):46-53.

鄧愉聯(lián).2008.外語學習焦慮感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12):83.

葛明貴、鮑奇.1995.考試焦慮與智力水平、人格類型的關(guān)系[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3):105-6.

郝玫、郝君平.2001.英語成績與成就動機、狀態(tài)焦慮的相關(guān)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111-15.

賈飛.2010.私立大學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學習焦慮調(diào)查研究[J].中外教育研究(11):72.

康志峰.2011.口譯焦慮的動因、級度及其影響[J].外語研究(4):81-85.

康志峰.2012a.多模態(tài)口譯焦慮的級度溯源[J].外語教學(3):106-9.

康志峰.2012b.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下口譯多模態(tài)聽焦慮探析[J].外語電化教學(3):42-45.

康志峰.2012c.立體論與多模態(tài)口譯教學[J].外語界(5):34-41.

康志峰.2012d.認知心理視閾下的口譯研究[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

康志峰.2013a.口譯認知心理學[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康志峰.2013b.模因論·整體論·級度論——多模態(tài)口譯焦慮的模因建構(gòu)[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3):76-81.

李炯英.2004.外語學習焦慮的心理學和神經(jīng)生物學分析[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4):46-51.

劉和平.2005口譯理論研究成果與趨勢淺析[J].中國翻譯(4):21-24.

劉紹龍、王柳琪.2007.對近十年中國口譯研究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與分析[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1):37-40.

羅洛·梅.2010.焦慮的意義(朱侃如譯)[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王相玲、胡珍銘、鄒玉屏.2013.認知心理因素對口譯策略的影響——職業(yè)譯員與學生譯員交替?zhèn)髯g之實證研究[J].外國語(1):73-81.

王銀泉、萬玉書.2001.外語學習焦慮及其對外語學習的影響——國外相關(guān)研究概述[J].外語教學與研究(4):122.

韋琴紅.2009.論多模態(tài)話語中的模態(tài)、媒介與情態(tài)[J].外語教學(4):54.

顏林海.2008.翻譯認知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

葉仁敏、K. A. Hagtvet.1989.中學生的成就動機、測驗焦慮、智力水平與學業(yè)成績關(guān)系的探討[J].應用心理學(3):52-56.

張承芳、毛偉賓.1992.考試焦慮、能力自我知覺與學生成就歸因關(guān)系初探[J].心理科學(6):54-56.

張威.2007.同聲傳譯與工作記憶的關(guān)系研究[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

張威.2012.口譯研究的跨學科探索:困惑與出路[J].中國翻譯(3):13-19.

周統(tǒng)權(quán)、徐晶晶.2011.心智哲學的神經(jīng)、心理學基礎(chǔ):以心智理論研究為例[J].外語教學(1):8.

(責任編輯 楊 麗)

康志峰,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口譯學、口譯認知心理學、口譯理論與實踐等。電子郵箱:kangzhifeng@fudan.edu.cn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認知心理視閾下的口譯焦慮模態(tài)研究”(編號12YJA740033)階段性成果。

H315.9

A

1674-8921-(2014)11-0052-05

10.3969/j.issn.1674-8921.2014.11.010

猜你喜歡
譯員口譯心理學
口譯中的“陷阱”
譯員扮演何種角色?
略論筆譯與口譯的區(qū)別
EAP視聽說對英語口譯關(guān)聯(lián)遷移的增效性——以交替?zhèn)髯g為例
論機器翻譯時代人工譯員與機器譯員的共軛相生
譯員與翻譯企業(yè)的勞資關(guān)系及其和諧發(fā)展
口譯認知構(gòu)建中的概念整合——以總理記者招待會的古語詩詞口譯為例
論心理認知與口譯記憶
探索| 汤原县| 武宣县| 崇州市| 葫芦岛市| 根河市| 金平| 高密市| 华阴市| 余姚市| 阳春市| 兰坪| 鸡泽县| 绥棱县| 黄石市| 阳东县| 蒙山县| 都兰县| 吴堡县| 且末县| 行唐县| 河西区| 文水县| 稻城县| 双峰县| 临沭县| 平遥县| 平乐县| 西吉县| 宜阳县| 工布江达县| 罗平县| 北宁市| 普宁市| 西吉县| 祁门县| 德庆县| 筠连县| 礼泉县| 华阴市| 大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