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學報》創(chuàng)刊于1948年,是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地球物理學會聯(lián)合主辦的有關地球物理科學的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刊載固體地球物理、應用地球物理、地磁和空間物理、大氣和海洋地球物理,以及與地球物理密切相關的交叉學科研究成果的高質量論文.中文版為月刊,在國內外發(fā)行,并由美國地球物理學家聯(lián)合會(簡稱AGU)同步發(fā)行英文網(wǎng)絡版.作者和讀者對象主要為從事地球物理學、地球科學及其他相關學科的國內外科技工作者和大專院校師生.
1.1 學術論文 報道我國以及國際地球物理各分支學科及相關邊緣、交叉學科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成果,以及具有重大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
1.2 綜述或評述 介紹國內外地球物理學和相關交叉學科在某一領域或某一專題的最新研究進展或評述.
1.3 研究短論 快捷報道地球物理學領域和相關交叉學科某項研究的重要階段性成果,或主要結論,或重要發(fā)現(xiàn).
1.4 科學論壇 開展對地球物理學和相關交叉學科以及對本刊文章某一學術觀點的討論,一般3500字以內.
1.5 學術動態(tài) 國內外有關地球物理學術活動的報道.一般2000字以內."1.2"~"1.5"為不定期欄目.
2.1 文稿觀點明確,論據(jù)可靠,層次分明,論述精練,語言準確,符合規(guī)范,求真反偽,文責自負.
2.2 文稿應包括:中、英文對照的題目、作者姓名和地址、摘要、關鍵詞、參考文獻,以及正文.首頁腳注處,給出基金項目(含批準號)和第一作者簡介(包括姓名、性別、出生年、畢業(yè)年份及學校、主要從事的研究內容及E-mail等約100字).
2.3 科技術語和名詞須使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名詞.外文縮寫詞須符合國際規(guī)范,在文中首次出現(xiàn)時要說明中文含義.
2.4 量符號和單位 采用國家標準《量和單位》.量符號、代表量和變動性數(shù)字及坐標軸的符號均排斜體;量符號的下標,凡用以上符號者排斜體,其他情況排正體;矢量、張量、矩陣排黑斜體.量符號在文中首次出現(xiàn)時,必須給出其量名稱及單位(采用SI單位,排正體).
常用的數(shù)學符號(自然對數(shù)的底e,圓周率π,轉置T,虛數(shù)i,Δd中的Δ,dx中的d,?x中的?等)均排正體.
2.5 圖件 附最必要的圖.要求圖件具科學性,清晰美觀,能直接用于排版.坐標軸標目的書寫以規(guī)范形式"量符號/單位"表示,如f/Hz,v/(m·s-1).圖中文字、圖例和圖題中、英文并列給出.對于涉及國界的圖件,請通過www.sbsm.gov.cn下載最新國界圖.最好提供能用Coreldraw編輯的圖件.
2.6 表格 采用三線表,必要時加輔線,直接列于文中.表題置于表的上方,中、英文并列給出.表中量和單位的標示形式同圖.
2.7 參考文獻 遵循著作權法,凡引用他人資料、數(shù)據(jù)、方法、圖表以及結果、結論的,必須注明出處,列出文獻,涉及版權事宜作者自負.2014年起本刊參考文獻采用"著者-出版年制",具體要求見本刊網(wǎng)站.
3.1 作者需登陸本刊網(wǎng)站(http://www.geophy.cn)在線投稿,完成注冊、登錄后即可上傳 WORD或PDF稿件.
3.2 作者可建議5~8名評審者(請注明其職稱、研究領域、單位和E-mail地址),以及要回避的評審者,供編輯部參考.
3.3 來稿如不符合以上要求,將退回作者修改后再投.
3.4 作者可在本刊網(wǎng)站隨時查詢稿件處理進展情況,若6個月后未收到或未查詢到稿件處理結果,可自行處理(雙方有約定者除外),勿一稿多投.
3.5 來稿一經(jīng)發(fā)表,酌寄稿酬并收取版面費.贈送抽印本20份及樣刊兩冊.作者若需加印抽印本,請?zhí)崆案嬷庉嫴?作者可在本刊網(wǎng)站上免費下載文章全文.
通訊地址:100029 北京市朝陽區(qū)北土城西路19號 北京9825信箱《地球物理學報》編輯部
網(wǎng) 址:http://www.geophy.cn E-mail:actageop@m(xù)ail.igcas.ac.cn
電 話:010-82998105,82998113 傳 真:010-8299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