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佳佳,李俊奎
(南京理工大學 馬研部,江蘇 南京 210094)
馬克思曾說:“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創(chuàng)造和實現價值的過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價值觀念。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在長期共同的認識和實踐過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價值觀念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導作用和統領作用的就是核心價值體系……任何社會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這是一定社會系統得以運轉、一定社會秩序得以維護的基本依托?!盵1]自然,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也不例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旗幟鮮明地被提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命題被首次明確提出,十七大和十七屆六中全會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戰(zhàn)略地位。十八大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向”[2],重申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至關重要性,強調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奠定扎實基礎??梢哉f,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是黨中央領導集體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面孜孜求索、未曾中斷的議題和一以貫之的理想。
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當下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各種思潮急劇涌入,人們的價值取向越發(fā)多元化和自由化,甚至模糊了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這對于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無疑是巨大的沖擊和威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是束之高閣的一紙空文,其落實和深化重在建設。盡管我們反復強調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加強人們的思想道德建設,但是很多時候卻只是宣傳標語,想要落到實處卻很困難。那么,如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真正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當中,轉化為人們的自覺追求,就成為當前亟待研究的課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人們的思想指導、價值規(guī)范和行動指南,如果這一體系本身就缺乏足夠的說服力和理論價值,那它就是一紙空文,毫無意義可言。因此,必須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研究,使其“在理論上能夠說服人、在內容上能夠啟迪人、在形式上能夠吸引人”[3]。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社會主義榮辱觀中的部分內容能直接對應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中去,其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并根深蒂固的民族品質,而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美德,因而它們很容易為廣大人民所認同與接受。但是諸如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等內容,則或多或少貼著舶來品的標簽,只有真正烙上中華民族的印記,才能被浸淫在中國傳統文化氛圍中的廣大人民認同并消化。以儒家思想為內核的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可以有效地吸收外來思想并將其納入到自己的文化體系中去。因此,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作為與中國傳統文化迥異的另一種文化模式的產物,馬克思主義也是可以被接受和改造的,而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與傳統中國的政治社會理想也不是完全割裂,而是一脈相通的。所以應當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養(yǎng)分,自覺將舶來品放在傳統文化的視域下進行包裝轉化。
繼大眾文化誕生以來,以大眾化的實現方式傳遞自身的價值取向和文化內涵便成了許多文化形式和價值理念孜孜以求的目標。因為大眾文化的顯著特征是“為人類構建了一種全新的體現著人類的共同審美追求、共同文化趣味的文化”[4],是一種消費文化,是通過大眾媒介的議程設置展示在人們面前的文化商品,可供人們自由消費自由選擇,但因這一文化產品是在充分了解受眾需求的基礎上開發(fā)的,因而享有一定的受眾市場,不至于產而不銷,并且,它“以大眾傳播為紐帶,使文化的流動空間取代了文化的地域空間,是一種與地域、民族、階級、階層、血緣、家庭無關的、人人都能夠無緣無故地得以共享的文化,王子與庶民同樂而且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文化”[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們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集中體現了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它的傳播受眾不僅僅是黨員干部,而是全體人民。知識的差異、教育的高低,使得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參差不齊,這顯然會使得核心價值的貫徹和傳遞無法到位,所以核心價值體系的統一理論建構只是在形式上實現了大眾化、一致化,但在實際的傳播過程當中,并不能真正體現共享性和無差別性。因此,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構過程中融入大眾文化的元素,比如理論概括上的通俗易懂、價值利益上的避異求同、精神需求上的相通與互融、道德理念上的認同與共鳴,以擴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覆蓋范圍,實現其有效傳播。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精簡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6]。短短的二十四個字,涵蓋了國家、社會及個人三個層面,語言精練,不失要義。然而,和美國、新加坡在社會核心價值認同的成功先例相比,似乎簡潔有余、氣韻不足。以平等、自由和個人奮斗為口號的“美國信念”源于新教倫理、啟蒙思想和邊疆精神,展現了美國精神和美國夢,是美國人身份認同的核心要素,而事實上它在規(guī)范美國人的思想和行為,保障美國社會在多重風險和沖突中穩(wěn)定并繁榮發(fā)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以“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扶持,同舟共濟;求同存異,協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7]為核心的共同價值觀,是新加坡在經歷兩次全國性的大討論和十余年的探索后推出的,它有效針對新加坡社會的現狀,尤其在彌合種族差異上做出了重要舉措,是新加坡新國民意識的基礎。無論美國還是新加坡,它們的核心價值觀之所以能夠深入民心,對其社會的發(fā)展不斷注入正面能量,是因為這些價值觀念的提取都是有針對性的,符合他們國家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的。因此,我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煉還可借鑒他國社會核心價值認同的精髓,以取得點睛之效。
“任何一種價值觀,都包含有認識情感和行為習慣等基本心理成分,而人們在對所有信息的處理過程中,也都是由其認知系統、感情系統和行為控制系統共同完成的?!盵8]列寧曾經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盵9]而情感是所有人都具備的要素,充分利用好情感因素,可以有效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
“同人的需要毫無關系的事物,人對它是無所謂情感的;只有與人的需要有關的事物,才會引起人的情緒和情感”[10],而能滿足人們這些需要的事物,會引起諸如滿意、感動、快樂、幸福、熱愛等肯定性質的體驗,進而人們才可能將之內化,并最終轉化為行動。為此,我們需要發(fā)現、尊重并滿足人們的情感需要,合理地引導,使人們在社會核心價值觀的體認中找尋到精神寄托。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了解新的時代條件下社會成員的情感特點。當下的社會已經和以往傳統社會情感色彩濃厚的溫情世界截然不同,理性精神的推崇使得人們的非理性領域逐漸被理性主義、科技主義滲透,從而使人們的情感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風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消費時代的來臨,人們的情感愈發(fā)與物密切關聯,交換價值主宰著人們的情感選擇,而因為受到大眾文化的影響,人們的情感逐步一致化、統一化。我們在了解到人們情感變化的新特點后,在尊重它、承認它的基礎上,給予必要的滿足,讓人們獲得更多肯定性質的體驗,而對于不合理的部分則加以控制和規(guī)避,減少諸如憤怒、哀怨、憎恨等否定性質的體驗。
依托多樣化的載體,強化情感的隱性滲透,較之單純的理論灌輸和單刀直入的宣傳效果當不言自明。當下大眾傳媒的發(fā)展愈發(fā)成熟,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播提供了很好的媒介依托。以電視為例,電視是當下受眾最廣的一種電子媒介,能夠在最大范圍內弘揚社會核心價值觀念。百年難遇的雪災和毀滅性的汶川地震,讓全中國經歷了刻骨銘心的磨難,在這樣一個關頭,電視的話語對于激發(fā)人民的斗志、團結萬眾起著關鍵作用。電視“幫助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世界的圖像,讓我們可以超越自己當下的視野理解這個世界,由此確定我們的擔憂、期望和志向”[11],直接讓觀眾在深刻的情感體驗中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洗禮。除了電視,網絡、手機等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也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隱性滲透提供了很好的載體。網絡比起電視等傳統媒介,傳播更加即時迅速、互動反饋也很方便。就拿對十八大的報道來說,傳統媒體在選題、策劃、制作上比較耗時,為確保質量,往往需要經過多遍審核。但是網絡媒體卻不一樣,它講求的是“快”,而對于內容的真實可靠性并不那么看重,所以人們往往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海量的相關信息。隨著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轉發(fā)、評論功能的日臻完善,我們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當中被無數次地告知,長此以往,必然會影響我們的價值觀念。
人們可能會因為對某種事物的需要而產生一定的情緒情感,也可能會在大眾傳媒的議程設置中自覺不自覺地被某些情感表達和價值滲透所觸動,但是情緒情感更多是在非理性思維的牽動下生發(fā)的,不具有持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而意志則不然,意志是“人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動以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12],它可以將情緒情感轉化為持續(xù)性的行動,或者發(fā)動某些情感,支配合目的性的行動??梢哉f,意志是價值內化、心理自覺的表現形式,是人們在情感激發(fā)下產生價值認同,并愿意將之作為身體力行目標的意識活動,是超越了高級情感的堅定信念。因此,我們需要著力培養(yǎng)個體的意志,使之具備高尚的堅定的情感傾向。不過,意志是一個人根深蒂固的心理品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有些內容不一定能得到有些人意志的認同,所以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一方面需要培養(yǎng)個體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心理認同,逐漸使之上升為他們的意志,另一方面,也要在了解到人們已有意志的基礎上,找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切入點,或者讓人們拋棄以往的價值意識,或者讓他們既有的價值意識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并行不悖、主次有序地共存。
因此,我們在探索諸多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路徑時,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堅持正確導向、提高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13],這是十八大報告中關于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給我們的啟示。我們需要正確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內涵,認識其重要戰(zhàn)略意義,力求在理論探索和實踐檢驗中驗證其科學性,找尋更為優(yōu)化的路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真正內化、大眾化,不僅使其成為人們的理性自覺,也成為人們情感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引導人們積極參與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之中,以構建美好和諧的社會。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8.
[2][6][13]胡錦濤. 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EB/OL]. http://www.gov.cn/ldhd/2012-11/17/content_2268826.htm.
[3]程恩富,等.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情況的調查研究報告[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1,(2):29.
[4][5]潘知常,林瑋.大眾傳媒與大眾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1.13.
[7]歐陽宏生.電視傳播核心價值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4.
[8]朱小蔓.情感德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7.
[9]列寧.列寧選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10][12]李德順. 價值論[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47.150.
[11][英]Karen Sanders.道德與新聞[M].洪偉,高蕊,鐘文倩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