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永禮
摘要:初中語文教學,即七、八、九年級的語文教學,它是學生的少年時代的語文教學,初中生年齡一般在12至16歲,這是一個充滿夢幻的年華,面對著光輝燦爛的明天,心中裝著許許多多美好的太陽,懷著對未來的憧憬,告別了小學的老師和同學,跨進了中學的大門,又迎接著高中生的時代,幼稚與成熟并存,是一個令人煩惱而又充滿希望的時期。小學的識字程度如何,要在初中階段再次鞏固提高,以便適應高中階段的教學要求。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入,人才特別是青少年成才問題越來越突出,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fā)展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人們對青少年的教育教學的呼聲日高,而其中初中語文教育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在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略談自己的幾點嘗試和探索。
關鍵詞:轉變角色;豐富教學內容;高效課堂
一、轉變教師角色,打造高效課堂
初中階段,又是學生教育的難關又是教育好學生的極好機遇,它對人生的成長具有非同凡響的特殊意義。因此,轉變教師角色,打造高效課堂尤為重要,使學生在青少年時代就能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將有助于青少年一生的發(fā)展。打造高效課堂,要采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展示學習成果,關注學生出現錯誤后的情緒變化,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自主學習成果的差異和優(yōu)劣,教師要做到及時肯定、及時評價、及時補充、深化,及時糾正見解的偏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發(fā)揮眾長”。為此,就要求每一個語文教師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yè)知識,更要有較強的應變思維和綜合能力,不但要教會學生基本知識,還要教會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形成獨立學習知識、運用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的能力,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二、豐富教育內容,打下堅實基礎
進入高中階段,學生的主要精力投身于英語和數理化方面,對語文的學習就會放松,而考查知識的豐富性又集中突出在初中打下的堅實基礎,無論字詞句段篇,還是文化閱歷方面,必須在初中打下良好的基礎與基本經驗能力提高。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責任大、任務重,教師就必須打好堅實的語文素養(yǎng),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知識,通過各種學習來提高自己。同時,語文教師要多跟班、多觀察自己班上的學生,需要記憶的文化常識、古詩詞、精美文章就要有專門的小組長負責檢查,小組長由教師專門培養(yǎng)和指導;語文教學中,生字詞教學是最枯燥乏味也難以快速記憶和掌握的難點知識,對此,教師要采用多種方法,可以編成口歌、或在具體的語言中準確用詞,或用比賽法、或用漢字大賽的技巧,多種式樣、勤于運用生字詞,當生字詞方面打下扎實的基礎后,語文學習的各方面就有了堅實的保障。同時語文教師利用“每日一誦”“詩歌朗誦競賽”“詩歌知識競賽”“文化知識盤點”“書香班級”等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吟誦與傳承,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的興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真正愛語文,愛中國的文化。
三、和諧師生關系,溫暖教學環(huán)境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有些教師工作方法簡單粗暴,不能耐心去教育問題學生,常常采用批評、指責甚至體罰的手段來刺激學生,以達到“激將”的目的,而結果卻往往是適得其反。最可怕的是和學生形成了僵持的局面,造成了學生的對立情緒,如此的師生關系必然會直接影響到課堂的教學效率。因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相當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充滿愛心的對待每一個學生,注意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多真誠的表揚和夸獎,多采取激勵性的方法去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學會寬容?!皳崦幌聦W生的腦袋”、“送筆給偷竊學生”“承認錯誤給一塊糖的故事”對我們的教育有很好的啟示。只有拋棄所謂的“師道尊嚴”,和學生“打成一片”,才能深入了解你的學生,懂得他們需要什么、喜歡怎么上什么樣的課、怎么學習,這樣才有利于教師的教學。
四、巧設教學中的“興奮點”,提高學習效率
我們知道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是保證課堂教學高效進行的重要前提。假如說課堂上的學生如一潭清水,那么教師設計、建立的優(yōu)勢思維興奮中心則如同“點”,巧妙的“興奮點”能有效的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增強了課堂學習的有效時間。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巧問妙講、精講精練,或借助恰當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彩色板書等)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不斷產生新奇感等就是“興奮點”,而我們提倡的“每節(jié)課一個經典笑話或經典故事”在學生感覺疲勞或注意力分散時則能起到有效喚醒學生的作用。教師精心的設計“興奮點”,便能激起一潭清水,產生出良好的“場效應”。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在課前下足功夫,不僅要深入鉆研教材,吃透學生,還要掌握較多的理論和方法,才能設計出恰如其分的“興奮點”,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總之,課堂的高效是提高教學質量,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關鍵,也是“防差提優(yōu)”的關鍵。每一個想成為“名師”、“人師”甚至“大師”者應該在這一方面多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