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有契于心:袁燮文藝思想之精神內(nèi)核

2014-03-18 16:41:30楊萬里
關(guān)鍵詞:心學本心書畫

楊萬里

(山西大學文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

有契于心:袁燮文藝思想之精神內(nèi)核

楊萬里

(山西大學文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

袁燮文藝觀的形成源于其心學思想。在文藝審美旨趣上,他推崇渾然天成之美境。為達到此種境界,袁燮提出“有契于心”的創(chuàng)作理念,并延伸出書以傳心與畫以寫心的藝術(shù)命題。而且“有契于心”也是袁燮的鑒賞理念,他認為觀者之于書畫重點應在體悟省察作者之道心,從而使自己之本心有所感發(fā)。因此,他十分重視文藝創(chuàng)作主體之心性修養(yǎng),認為這是使文藝作品“有契于心”的根源,也是詩書畫是否具有寶藏價值的決定因素。

袁燮;心學;文藝思想;書畫;有契于心

袁燮(1144-1224年),字和叔,慶元府鄞縣(浙江寧波)人,“甬上四先生”之一。他于淳熙辛丑(1181年)登進士第,由此步入仕途,他是四先生中在朝最久者,這也決定了他朝著社會政治方向發(fā)展陸氏心學的學術(shù)特色。全祖望指出:“慈湖之與絜齋,不可連類而語。慈湖泛濫夾雜,而絜齋之言有繩矩。”[1]2525對袁燮的學術(shù)成就給予了充分肯定。袁燮存世的著述有《絜齋家塾書鈔》《絜齋集》《絜齋毛詩經(jīng)筵講義》等。袁燮自身并不擅書畫,但他的一些書畫題跋資料為我們深入解讀其書畫思想提供了依據(jù)。且其書畫題跋中論述他人書畫作品時帶有明顯的心學色彩,可以說是其心學思想在文藝領(lǐng)域的延伸。因此,對其書畫思想進行探討,不僅有利于全面解讀袁燮的學術(shù)思想,還可以借此管窺南宋心學之于書畫領(lǐng)域的影響與沖擊。且袁燮在書畫題跋中反映出的書畫觀念有很多與其文學觀念甚為相合,可以說他的綜合文藝觀均是建立在心學思想基礎(chǔ)之上的,心學即是其文藝觀的精神內(nèi)核。

一、渾然天成:文藝美學追求

袁燮在書畫審美旨趣上推崇渾然天成、不露痕跡之美。這集中體現(xiàn)在他的《跋林郎中巨然畫三軸》中:“仆嘗論技之精者,與人心無不契合。庖丁之解牛,輪扁之斫輪,痀瘺之承蜩,其實一也。今觀此軒所藏巨然墨妙凡三軸,有無窮之趣,而無一點俗氣,渾然天成,刻畫不露,深有當于人心,可謂精矣,是以君寶之。”[2]104巨然是五代南唐、宋初著名山水畫家,師承董源而能自出新意。劉道醇曾評巨然《故事》與《山水》二軸曰:“古峰峭拔,宛立風骨;又于林麓間多用卵石,如松柏草竹,交相掩映。旁分小徑,遠至幽墅,于野逸之景甚備?!盵3]所謂“野逸”主要指一種自然之趣,晚唐畫家孫位畫水而能寫其“活”,故而深得后人推崇。那么何謂逸品呢?黃休復釋曰:“畫之逸格,最難其儔。拙規(guī)矩于方圓,鄙精研于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爾?!盵4]可見逸品最得自然之真趣,不見法度與刻畫痕跡,可謂天成。袁燮評其曰“渾然天成,刻畫不露”也是推崇其自然之趣,只不過他將這種畫風的形成歸功于與人心相契,這是前人所未提的。

所謂渾然之境界其實有二:一為天籟自鳴,不煩雕琢之天成渾然;一為刻畫精粹,痕跡不露之人工渾然。袁燮更推崇前者,《題臧敬甫所藏李伯時畫觀音佛》曰:“觀音入定,一念不萌,龍眠寫之,渾然天成。非觀音之心至簡至易,匪高匪深,或者神交默契,無間之可尋耶?”[2]104李伯時是宋代著名畫家,號龍眠居士,尤擅畫山水與佛像。李伯時擅畫佛像與他精通禪法也有一定關(guān)系,他晚年隱居龍眠山莊,常與高僧來往談論,因此可以與觀音之心相契而能達渾然天成之境界。之所以說此處是一種不煩雕琢之渾然,還與李伯時的白描畫法相關(guān),他的人物畫不敷丹青而純用白描,雖高度簡潔卻可以效果明快,光彩照人。此處所畫觀音佛也應是這種白描筆法,這種畫作既是神交默契,又是由幾條頗具韻律的墨跡來完成,基本上是直己而發(fā)無需刻畫的。對不煩雕琢之渾然美在袁燮詩論中更是推崇備至,如他在《題魏丞相詩》中曰[2]96:

“古人之作詩,猶天籟之自鳴爾。志之所至,詩亦至焉。直己而發(fā),不知其所以然,又何暇求夫語言之工哉?……魏晉諸賢之作,雖不逮古,猶有舂容恬暢之風。而陶靖節(jié)為最,不煩雕琢,理趣深長,非余子所及。故東坡蘇公言:‘淵明不為詩,寫其胸中之妙爾。’唐人最工于詩,苦心疲神以索之,句愈新巧,去古愈邈。獨杜少陵雄杰宏放,兼有眾美,可謂難能矣。然‘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子美所自道也。詩本言志,而以驚人為能,與古異矣。后生承風,熏染積習,甚者推敲二字,毫厘必計?;蚱淠笐n之,謂是兒欲嘔出心乃已。鐫磨鍛煉,至是而極,孰知夫古人之詩,吟詠情性,渾然天成者乎?”

袁燮提倡天籟自鳴之古詩,而對后人沉溺辭章、雕琢刻畫以致顯露出辛苦迫切之態(tài)至為鄙夷。因為在他看來后人過于執(zhí)著詩歌技巧、刻畫痕跡畢現(xiàn)的做法破壞了詩歌渾然天成之美境。袁燮雖無書畫作品存世,但我們亦可從其自作詩文中窺探其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審美追求,《四庫全書總目》稱其詩文:“大抵淳樸質(zhì)直,不事雕繪,而真氣流溢,頗近自然。”[5]可見無論其詩畫理論還是其創(chuàng)作均體現(xiàn)出對淳樸自然、渾然天成之美的追求。

所謂人工渾然即雕琢之極而又若不經(jīng)意,鐫磨鍛煉而又不露痕跡。他在《跋西園詩集》中曰:“歐陽公言語妙天下,渾然精粹,無片言半辭舛駁于其間,可謂至矣。而張之壁間,往復觀之,一字未安,改之乃已。譬之美玉,極雕琢之工,而后瑩乎其可觀也。”[2]99他以璞玉經(jīng)切磋雕琢而成美玉來喻歐陽修之于詩文的刻畫過程甚為貼切,他認為歐陽修的詩文之所以能渾然精粹完全是后期打磨的結(jié)果。不過歐陽修之打磨文字卻能不露痕跡,這是難能可貴的。他接著說:“今觀西園公之詩亦然,精麗高雅,無辛苦迫切之態(tài),若不甚經(jīng)意者,而閱其稿則竄定多矣?!盵2]99可見追求自然之真趣與雕琢之工夫并非完全相斥,只要無刻琢痕跡,則亦可達到渾然之效果。這與同為心學派傳人包恢的“磨礱圭角”論可謂不謀而合,如他評徐致遠詩時說:“今泛觀遠齋詩,或者見其若出之易,而語之平也。抑不知其閱之多,考之詳,煉之熟,琢之工,所以磨礱圭角而剝落皮膚,求造真實者幾年于茲矣。”[6]這與袁燮之論可謂異口同聲。

渾然天成之美又自有平淡滋味蘊蓄其中。袁燮在《資政殿大學士贈少師樓公行狀》中評樓公詩文曰:“屬辭敘事,以意為主,不事雕鐫,自然工致。舊有詩聲,晚造平淡,而中有山髙水深之趣?!盵2]150宋人崇尚平淡之美,而理學家尤為推崇,如陸九淵稱陶詩“來自天稷,與眾殊趣,而淡泊平夷”[7]103;包恢也認為詩人應以“汪洋澹泊”為詩歌最高境界??梢姕喨惶斐芍劳庠诒憩F(xiàn)即為自然、真趣、無痕、平淡,那么如何才能達到渾然天成之境呢?

二、技之精者,與人心無不契合

袁燮的文藝思想有著濃烈的心學色彩,他認為心是萬事萬物之本源,詩文書畫等技藝之事也應自本心流出。書畫作者技由心出,故與其心契合;而觀者見其翰墨如見其心,故觀者之心與作者之心也自然神交默契。

在袁燮的心學思想體系中,心是人生存之本,也是萬物之源。如他說:“人生天地間,所以超然獨貴于物者,以是心爾。心者,人之大本也?!盵1]2526而且他認為人心至善至神,廣大悉備,因此本心即道,天下并無心外之道。上至君臣治理國家,下至百姓生活日用,無不根諸本心:“古者大有為之君,所以根源治道者,一言以蔽之,曰:‘此心之精神而已?!闹?,洞徹無間,九州四海,靡所不燭?!盵2]4加上他所說的技之精者與人心契合之論,足見袁燮將心視為一切社會實踐的本源。這樣他的心學思想就不像陸九淵、楊簡那樣僅重心之體,而是沿著“用”的層面對心學進行了推進。這樣心體就進入人們的經(jīng)驗領(lǐng)域,成為一個可以與實踐聯(lián)系起來的范疇。

所以在袁燮看來,一切器物、書畫亦應發(fā)于人心。且看他在《跋趙侍郎三物》中所說:“余觀古人所作,一器一物,靡不精致。誠心所形,非茍然者。今之器物,較之全盛時已不侔矣,況愈遠者乎?即此可以觀世變云?!盵2]105上古三代世風昌明,人之本心未泯,故而以至善至神之心所作器物自然精致而又渾然天成。今之器物不如古,乃是人心不古,人之本心一旦被私意蒙蔽則所形器物自然難以與古人之物媲美。后人多自出新意而求變,崇尚雕琢刻畫,追求技巧之工,殊不知人心本至正至善,正所謂“此心此理,貫通融會,美在其中,不勞外索?!盵2]90后人之“新意”正是對本心的破壞,難怪形于物不能追蹤于古。器物如此,翰墨亦然,袁燮題王羲之書法曰[2]99:

“鐘鼎古篆,荘重有典則,如正人端士,對之令人起敬。篆變而隸,猶曰近古。自東晉以來,推王逸少為第一,不知篆隸之遺法歟?抑逸少自出新意為之歟?”

袁燮在這里提倡莊敬中正的鐘鼎篆隸,而對近世遺棄古法之書頗有微詞。聯(lián)系其在《跋趙侍郎三物》中所說及技之精者與人心契合之論來看,所謂古法無非是出于本心的無法之法。王羲之以來世人多尚行草,多出己意而非發(fā)于本心,以致人工之美超越了渾然天成之美,這是袁燮所不愿看到的。而文藝發(fā)于本心一直是心學家所提倡的,陸九淵就經(jīng)常提到詩文“直寫胸襟”的觀念。

不過,對于后人書畫袁燮也非全盤否定,他認為只要是本心之所形,即具有寶藏之價值。如他在《跋涪翁帖后》曰[2]101:

“涪翁書大率豪逸放肆,不純用古人法度。常稱:‘杜周有言,三尺法安在哉?前王所是著為律,后王所是疏為令?!源苏摃鴸|坡絕倒。雅意于不俗,有戈戟縱橫之狀,不得已焉耳。今觀此帖,乃能斂以就規(guī)矩,本心之所形也。良可寶云。”

黃庭堅的書法瘦硬奇崛,甚至有欹側(cè)怒張之態(tài),所以袁燮以“豪逸放肆”評之。黃自稱書本無法,頗有張融“恨二王無臣法”之意。但袁燮認為這是黃庭堅追求不俗之雅意的體現(xiàn),而且黃庭堅論書常推崇胸中應有道義并廣之以圣哲之學,可見其雅意與道并無二致,豪逸之書非其本心所發(fā)。而一旦發(fā)于本心,收斂精神以入規(guī)矩,黃之翰墨尤為可寶。

袁燮有契于心的書畫思想其實有兩個維度,即契于創(chuàng)作者之心和契于觀者之心。創(chuàng)作者以其本心形于翰墨,則觀者可以由翰墨窺探其本心。按照心學家本心即道心、本心無二的觀念,作者之心與觀者之心又可以默契無間。因此,袁燮提出了書以傳心、畫以寫心的藝術(shù)命題。他在《跋高公所書孝經(jīng)》中說[2]93:

“《孝經(jīng)》一書,百行之根源也。贈特進四明高公嘗親筆之,以授其孫,傳之至今。特進乃春官貳卿介弟,貳卿以學行之粹,著稱于紹興間,與秦丞相相忤,終其身不復用,屏居鄉(xiāng)閭。士之得于親炙有所啟發(fā)者多矣,況其同氣之親乎。今觀其遺書,楷而有法,無一點一畫猝然而作者。揚子云言:‘書,心畫也?!\懸亦云:‘心正則筆正?!恼撸簧碇谥?,家傳之要道也。人孰不愛其子孫與之爵秩,心不正則不能繼;豐其財用,心不正則不能保。惟此心之傳,精純不雜,氣脈不間,其將彌久而彌昌乎?公之曾孫國子進士指得此一編,保而藏之,所以寶此心也。高氏之興,庶乎未艾,余是以嘉之。”

這是袁燮為高開手書《孝經(jīng)》所作的跋文,其中提出一個重要書法價值,即傳心。高開此書有幾個特點值得指出:首先其所書內(nèi)容為《孝經(jīng)》,這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也是儒家倫理道德之集中體現(xiàn);其次高公之德行雖無直接敘述,但通過其兄之學行忠義足以見之;再次其書楷而有法,說明高公創(chuàng)作時本心誠敬中正,無豪逸放肆之態(tài);最后,高公后人非珍藏其翰墨,而是寶其字畫中流淌著的道心。高公以本心而書,其子孫亦以本心乘之,袁燮所嘉亦是其“精純不雜,氣脈不間”的道心??梢?,書以傳心,觀者自可由書而觀作者之風流蘊藉,從而有所感發(fā)而喚起自我之本心。這就將書法翰墨也納入到心學修養(yǎng)范圍中來。再如其《題晦翁帖》也指出:“夫君子之善善惡惡,豈有私意?優(yōu)于天下而喜,邦家殄絕而憂,根諸中心,形于翰墨,道夫?qū)毑刂?,時時覽觀有所感發(fā),其用力于斯道者耶?”[2]104可見,翰墨傳心幾乎成為袁燮書畫批評的一個核心理念,而這也幾乎是心學家論文藝的共同特征。

書法可以傳心,而繪畫亦是寫心,且“技之精者與人心無不契合”的理念即是在袁燮論畫時提出的。他在《跋林郎中巨然畫三軸》中,從畫技之精湛的角度提出契于本心的理論,這主要出于對本心神靈妙用的考慮,并援引庖丁解牛、輪扁斫輪等幾個例子以說明巨然技藝之出神入化。在袁燮看來,包括書畫在內(nèi)的一切技藝,要想真正達到入神的境界就必須與人心相契合。因為人之本心至為神明正善,是非曲直本心自辨,且心與萬物渾融一體,神靈妙用以至于道。而技之最高境界即幾于道,技而至于道則可以令觀者心為之動。袁燮在《跋林郎中韓干馬》中指出:“嘗觀杜少陵丹青引有曰:‘至尊含笑催賜金,圉人太仆皆惆悵?!栽伈軐④姰嬹R之工也?!m然將軍之技幾于道矣,弟子如韓干且不能及矣,況尋常之流乎。披圖閱之,凜然生意動心駭目,可貴也哉?!盵2]104韓干自稱“廄馬萬匹皆吾師”,湯垕《古今畫鑒》也贊其:“畫馬得骨肉停勻法,遂與曹韋(偃)并馳爭先?!盵8]可見韓干畫馬即使不及其師,也已達很高境界。由于其師法自然,心與物渾融一體,固其所畫之馬才能凜然如生而使人見之“動心駭目”。

其次,有契于心還體現(xiàn)在畫家與所畫人物的神交心契。袁燮在《題臧敬甫所藏李伯時畫觀音佛》中說:“觀音入定,一念不萌,龍眠寫之,渾然天成,非觀音之心至簡至易,匪高匪深,或者神交默契,無間之可尋耶?”[2]104前面已提到,李伯時能將觀音之像畫到渾然天成之境,根本原因在于他與觀音之心能夠神交契合。這在袁燮看來是可以達到的,袁甫在《絜齋家塾書鈔序》中述其父袁燮的話曰:“吾之本心,即古圣之心,即天地之心,即天下萬世之心?!庇终f:“圣人即我,我即圣人?!盵9]470可見,龍眠之心是可以與觀音契合的,而一旦全體渾融,了無間隔,則所畫自然渾成至善。

再者,有契于心還體現(xiàn)在觀畫者的品鑒旨趣上,不是以畫之技法或畫面為中心,其落腳點在觀畫而能喚起某種心思意趣。歷來以臨畫不如真跡為貴,而袁燮以為畫的功能在寫心,在傳作者的風流余韻,故而真與臨并不足為貴。如他在《跋家藏顧宏所臨王摩詰雪江圖》中指出:“后世率以臨畫不足為奇,惟真跡乃可貴。然韓退之《畫記》有云:‘得閻本,絕人事而摹得之?!欠钦孥E也。失之于閩中,而往來于懷不能自釋,何惓惓若是耶?王初寮生于極盛之時,所見名畫多矣,而顧謂此圖為珍玩,不以為臨本而鄙之,豈其風流余韻有可貴者耶?”[2]104袁燮認為,王初寮寶玩王維《雪江圖》之臨本乃是貴其風流余韻,或者說王摩詰《雪江圖》喚起了王初寮的超然出塵之心,所以說非貴其畫乃有契于心也。袁燮之寶藏何嘗有異于此?袁燮自己在觀山水畫時亦常因觀畫有契于心而起逍遙山林之思,這在其《謝毗陵使君惠畫》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2]317:

“都尉風流貴公子,結(jié)交海內(nèi)知名士。磨礱禁臠驕侈習,雅意登山與臨水。十幅煙江迭嶂圖,當時展玩忘朝晡。老仙一顧嘆奇絕,落筆妙語春華敷。此詩千載傳不朽,此畫如今寧復有。我來薄宦大江濱,無價之珍俄入手。一山雄特倚天立,下視群峰如拱揖。斷崖飛出玉虬龍,元氣淋漓鬼神泣。山中喬木堪棟梁,山外煙波凝翠光。數(shù)間野店傍林樾,一葉扁舟浮淼茫。往時只誦蘇公句,想象都尉圖中趣。豈期今日見逼真,端與前輩同機杼。自憐老大無他求,塵勞羈絆空悠悠。安得千巖萬壑里,尋幽擇勝逍遙游。我心欲往足無力,縱觀此畫如親歷。毗陵使君真可人,嘉惠不啻千金直。平生辭受關(guān)鑰嚴,茲焉詎敢傷于廉。毗陵萬口皆歸重,道義相與吾何嫌?!?/p>

此詩是一首完美的詩畫融合之佳作。開始即對王詵的風流雅意進行了贊美,接著提到了蘇軾的題畫詩《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中間幾句對畫中山林之景的描寫可謂精彩絕倫,不但具有自然之真趣,且透露著一股超逸脫塵之情懷。當袁燮見到真跡時回想往日蘇公之詩句,不得不感嘆蘇詩與王畫之構(gòu)思、胸臆契合如一。尤其是此詩最后可謂點睛之筆,袁燮觀畫而有契于心,喚起了自己“尋幽擇勝逍遙游”之心??芍^足不能至而心向往之,觀畫而得到了心之慰藉。

三、創(chuàng)作主體之心學修養(yǎng)

袁燮既然以書畫發(fā)于本心為渾然天成之根本條件,且其評論書畫時也多次貫注以“有契于心”的理念,那么強調(diào)主體之心學修養(yǎng)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袁甫曾在《絜齋集后序》中說:“渾然天成者,有道有德之言也。道德不足,言辭雖工,所為天者已不全矣。君子奚尚焉?我先君子之屬辭也,吐自胸中,若不雕鐫,而明潔如星河,粹潤如金玉,真所謂渾然天成者乎?!盵9]329袁甫此處已經(jīng)指明,袁燮所追求的渾然天成之境界是由主體的道德修養(yǎng)為根本的。

心學家向來提倡收拾精神、涵養(yǎng)德性的人格修養(yǎng)。他們認為本心至善,一旦蒙蔽本心則壞端始生,所以他們十分重視保養(yǎng)本心,不敢絲毫放情逸意。如陸九淵曰:“心之本真,未嘗不善,有其不善者,非其初然也。”[2]90袁燮也承其說,推崇本心之至善:“人之一心,至貴至靈,超然異于群物。天之高明,地之博厚,同此心耳。此心常存,善則行之,如履康莊;不善則避之,如避坑谷。此心放逸,舍康莊而弗由,墜坑谷而不悟。”[2]118而且心學家早就注意到文藝創(chuàng)作與心性修養(yǎng)之間的關(guān)系,陸九淵就常稱詩文類于作者之氣質(zhì)修養(yǎng),他也很重視道心對文藝之決定作用:“主于道,則欲消而藝亦可進;主于藝,則欲熾而道亡,藝亦不進?!盵7]433強調(diào)對道的追求即強調(diào)文章之理會本心,因為本心即道。袁燮在這點上也繼承師說且多方面發(fā)揮,他也十分重視對本心的持守:“大哉!心乎。天地同本,精思以得之,兢業(yè)以守之,則亦可以與天地相似?!盵2]111并認為人心本至剛至正,其受到物欲與邪念之蒙蔽則會落到“弱而不返,以順為正,自同妾婦”之境地。他還把心性修養(yǎng)延展至書畫領(lǐng)域,強調(diào)創(chuàng)作主體兢業(yè)以保養(yǎng)本心、涵養(yǎng)志氣的重要性,如他在《跋范文正公環(huán)慶帖》中說[2]99-100:

“范文正公以英邁宏杰之才震耀當世,區(qū)置西事,具有方略。觀此一帖,可推而知矣。夫人物偉特如是,而形于字畫乃爾精謹,何也?志氣要當恢張,保養(yǎng)務在兢業(yè),缺一焉不可。兢業(yè)而不恢張則所志者狹矣;恢張而不兢業(yè)則所養(yǎng)者虧矣。古人有言:‘膽欲大,心欲小?!嫠苟?,茲所以為一代之杰也歟?”

袁燮對心性修養(yǎng)的重視在其《題豢龍圖》中也得到了集中體現(xiàn):“人生天地間,良心實為主。利欲汩其真,甘與俗子伍。胡不鑒此圖,保養(yǎng)虛明府。道義有真樂,不羨圭與組。于我如浮云,服膺圣師語?!盵2]313在這首題畫詩中,袁燮以龍之本心被物欲所搖而甘于被豢龍氏狎玩如同兒女妾婦為例,從而引出以上這段關(guān)于保養(yǎng)本心的議論。他認為良心為人生于天地間之根本,應該不被利欲所動而追求道義之樂,必須做到視物欲為浮云才能維持自己的一顆真心。袁燮對創(chuàng)作主體心性修養(yǎng)的重視還表現(xiàn)在不輕發(fā)言辭議論,他認為這也是敬謹持守的內(nèi)在要求。在《跋西園詩集》中袁燮之所以對歐公和西園公之雕琢詩文不予批判而且給予“渾然精粹”之贊美,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對他們敬謹于心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的考慮,他評西園公之詩曰:“大抵似其為人,自律甚嚴,纖微有所必計,亷白之操,著稱一時。宜其發(fā)于筆端,亦猶是也?!盵2]99

袁燮在評論書畫時還十分推崇作者先立其志,從而廣大其胸襟,以確保本心不被俗氛所汩。對于立志的重要性,其《贈吳氏甥》(其一)中說:“男兒何所急,為學要立志。此志茍堅強,天下無難事。超然貴于物,萬善無不備。厥初本高明,有過則昏蔽。”[2]309對作家志氣的強調(diào)同樣反映在他的論書題跋中,其《跋林叔全所藏東坡帖》說:“觀公此帖,足以知其平生之志不在于區(qū)區(qū)口體之養(yǎng),高名全節(jié)迄今炳煥,信非偶然?!盵2]100對蘇軾精忠之志與高尚氣節(jié)給予了高度贊揚,且認為后人寶藏東坡帖也是出于對其心胸的敬重。在《跋林戶曹帖》中他更明確指出,林公之遺墨之所以清雅可愛,乃是因其宅心仁厚樂善好施,志趣脫俗而感通神明,故而“靈臺湛然,不為俗氛所汩,流露宜爾”[2]102。由此可見,袁燮在評論前人翰墨時,非常重視主體之志節(jié)與胸襟,并認為這對書法有著本源意義。在袁燮看來,收藏或觀賞翰墨者也不再是以書法藝術(shù)為中心,其品鑒旨趣已然轉(zhuǎn)移到創(chuàng)作主體之心源上來,由論其末端轉(zhuǎn)而論其本根。這在其論詩時亦有體現(xiàn),其《跋云巢王公〈續(xù)雅〉》指出:“云巢王公名卿之子也,嗜古書,有美才,而恬于榮利。凡世俗所樂者不入于心,而巖壑奇絶之趣,斯須不忘也。胸襟如此,發(fā)而為詩,清新俊逸,出乎塵垢之外,理當然爾?!盵2]93可見,心學家論文藝基本可以互通,論書畫亦是論詩文,論詩文亦可作書畫論觀之,因其有一個根源性的結(jié)合點——本心。

袁燮還特別推崇本心的正直品質(zhì)。他認為人心本正直:“自早至夜,無一念而不敬,惟敬故直,惟直故清。直者,正直也,人之本心,其實正直如坦途,然安有一毫私曲?然人有許多偏私,有許多邪念,千機萬械,紛紛擾擾者,何故?只緣是不敬?!盵10]因此要想持守正直之心性必須兢業(yè)而不能有絲毫放逸。袁燮在自家西塾之叢竹間建一亭,并名之曰“直清亭”。對此他解釋道:“直,天德也。人所以生也,本心之良,未有不直。回曲繚繞,不勝其多端者,非本然也。率性而行,不勞巧智,可不謂直乎?表里昭融,洞徹無間,可不謂清乎?直則清,清則不累其初矣?!盵2]130袁燮之文藝思想中也十分推崇主體之正直心性,其《題魏丞相詩》曰:“丞相壽春魏公,以詩名聞天下。清雄贍逸,而歸于義理之正,其發(fā)有源,故流不竭。”并認為:“正直如是,詩律之嚴可推而知也?!盵2]97袁燮論文藝特別強調(diào)源,而這個源只能是本心。義理之正乃源于本心之正,詩律之嚴亦根源于本心正直。論詩如此,論書法亦然,其《跋杜正獻公帖》云[2]100:

“位乎百僚之上,當天下之重任者,孰為先務?秉公心,行正道而已。杜公居相位日淺,功業(yè)亦不多見,然至今天下推為正人。觀其遺墨猶使人斂起敬,況親炙之者乎?

嗚呼!正人之可為貴也如此?!?/p>

杜衍清介正直,且在位時多引薦賢士而不與小人為伍,因此深得世人敬重。他不僅工詩,且《宋史》稱其正書、行草皆有法。歐陽修云:“書無俗韻精而勁,筆有神鋒老更奇?!盵11]122蘇軾贊其草書曰:“正獻公晚乃學草書,遂為一代之絕。清閑妙麗,得晉人風氣?!盵11]122而袁燮在此卻并不為正獻公之書藝所動,而是對其正直清介之心性進行闡揚,并認為其書使人觀之起敬亦源于其為“正人”。心學家論藝與文藝家其不同有如此者。

總之,袁燮是在其心學思想基礎(chǔ)上構(gòu)建其文藝觀的。在文藝審美旨趣上他推崇渾然天成之美,并認為無論是天成渾然還是人工渾然,均應出于本心之所發(fā)?!坝衅跤谛摹笔撬乃囁枷氲暮诵睦砟?,基于此他提出了書以傳心及畫以寫心等藝術(shù)命題。而且有契于心不僅是一個創(chuàng)作思想,也是袁燮的鑒賞理念,他認為觀者之于書畫重點在體驗作者之心,從而使自己之本心有所感發(fā)。如此,則創(chuàng)作主體之心性修養(yǎng)超越其技法被提到至高地位,成為書畫寶藏價值的決定因素。

[1] 黃宗羲, 全祖望. 宋元學案[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6.

[2] 袁燮. 絜齋集[C] // 紀昀, 永瑢. 四庫全書: 第1157冊. 文淵閣影印本.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

[3] 劉道醇. 圣朝名畫評[C] // 盧輔圣. 中國書畫全書: 第1冊.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3: 454.

[4] 黃休復. 益州名畫錄[C] // 盧輔圣. 中國書畫全書: 第1冊.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3: 188.

[5] 永瑢. 四庫全書總目[M]. 北京: 中華書局, 1965: 1377.

[6] 包恢. 敝帚稿略[C] // 紀昀, 永瑢. 四庫全書: 第1178冊. 文淵閣影印本.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 760.

[7] 陸九淵. 陸九淵集[M]. 鐘哲, 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80.

[8] 湯垕. 古今畫鑒[C] // 盧輔圣. 中國書畫全書: 第2冊.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3: 895.

[9] 袁甫. 蒙齋集[C] // 紀昀, 永瑢. 四庫全書: 第1175冊. 文淵閣影印本.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

[10] 袁燮. 絜齋家塾書鈔[C] // 紀昀, 永瑢. 四庫全書: 第1157冊. 文淵閣影印本.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 654.

[11] 馬宗霍. 書林藻鑒[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4.

Corresponding with Heart: the Spiritual Core of Yuan Xie’s Literatural and Artical Thoughts

YANG Wanli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China 030006)

Yuan Xie’s view on literature and art originated in his mind studies. On the Literature aesthetic, he admired the beauty like nature itself. To achieve such a state, Yuan Xie put forward the creative ideas of“corresponding with heart”, and extends the art proposition such as calligraphy can communicate heart and paint should write the heart. And “corresponding with heart” is also his appreciation of ideas, he thought that the viewer should focus on understanding the writer’s heart of his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so that the viewer can be deeply moved. Therefore, h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writer’s cultivation of the mind, thought of this as the ideological root-cause of “corresponding with heart”, and also a determining factor of the value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Yuan Xie; Mind; View on Literature and Art;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Corresponding with Heart”

I022; I206.2

A

1674-3555(2014)05-0055-07

10.3875/j.issn.1674-3555.2014.05.009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編輯:劉慧青)

2013-10-24

楊萬里(1985-),男,河北滄州人,博士,研究方向:唐宋文學與文論,中國文學思想史

猜你喜歡
心學本心書畫
王陽明心學的價值擔當
公民與法治(2022年7期)2022-07-22 07:12:40
“歲月更迭·設計本心”——WAD廣州設計分享會圓滿舉辦!
論新時代構(gòu)建共產(chǎn)黨人心學的三重維度
做動保,最重要是“守得住本心”!眾樂堅持打造貼近一線需求的產(chǎn)品
VIKI_LEE:保持本心,隨心創(chuàng)作
金色年華(2017年2期)2017-06-15 20:28:30
小小書畫廓
見心見行 知行合一 “中國藍”新員工培訓中的心學實踐
“兢兢無負其本心”——蕺山后學祝淵的思想世界
楊簡心學的形成及其浙學精神的展現(xiàn)
書畫
天津教育(2009年6期)2009-07-22 03:35:34
日喀则市| 宿迁市| 尼玛县| 万州区| 桃源县| 玛多县| 彭泽县| 永仁县| 多伦县| 淄博市| 道孚县| 肃北| 环江| 叶城县| 尚义县| 禄劝| 石泉县| 镇坪县| 阆中市| 安图县| 罗江县| 饶河县| 曲松县| 安达市| 大英县| 汪清县| 丁青县| 安阳县| 沿河| 临澧县| 拉孜县| 永春县| 临沂市| 清新县| 边坝县| 金塔县| 邢台县| 西吉县| 姚安县| 简阳市| 安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