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春榮 鄭雪良
據古籍《禹貢》記載,在4 000年前的夏朝,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生產的柑桔已列為貢稅之物。到了秦漢時代,柑桔生產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史記·卷六十九·列傳第九·蘇秦》(西漢司馬遷著,成書于公元前1世紀)記載有“……君誠能聽臣,燕必致旃裘狗馬之地,齊必致魚鹽之海,楚必致橘柚之園,韓、魏、中山皆可使致湯沐之奉,而貴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說明,當時楚國(今湖北、湖南等地)的柑桔生產被世人看重。上世紀70年代出土的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文物中有香橙種子,竹簡上有“橘”字樣。近年來在廣西貴縣羅泊灣西漢古墓中也發(fā)現了保存較完好的柑桔種子。說明,我國柑桔栽培在西漢時期已相當普遍了。晉代文學家左思的《蜀都賦》有“家有鹽泉之井,戶有橘柚之園”之句,描寫了當時成都地區(qū)柑桔的盛況。西晉之時,各柑桔主產地已設置“橘官”(官名最早置于漢代,主貢御桔),專門管理柑桔生產、征收賦稅、貢奉皇室等事項。
《周禮·考工記》記載有“橘逾淮而北為枳,……此地氣然也”。枳砧桔苗引到淮河以北栽植,不耐寒的接穗凍死了,耐寒的枳砧萌發(fā)了新梢。說明,我國早在2000多年前已掌握了柑桔嫁接技術。南宋永嘉太守韓彥直所撰《橘錄》則是世界第一部柑桔學專著,共三卷,闡述了柑桔的分類、品種名稱、性狀及栽培技術等。
生物防治是現代的一項先進農業(yè)技術,我國早在西晉時期就已有一定認識并在生產中運用。《南方草木狀》(公元304年成書,嵇含著)記載有“交趾人以席囊貯蟻,鬻于市者,其窠如薄絮,囊皆連枝葉,蟻在其中,并窠而賣。蟻赤黃色,大于常蟻。南方柑樹,若無此蟻,則其實皆為群蠹所傷,無復一完者矣”。據考證,此為黃猄蟻防治柑桔樹病蟲害的方法。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陽雜俎》和劉恂所著《嶺表錄異》都有類似記載。此生物防治法至今仍為廣東、福建一些地方的果農所采用。在國外,直到19世紀才有類似生物防治的記錄。
我國古代桔農很早就掌握了有效的防寒避凍技術。早在漢代就開始采用營造防護林為柑桔避風抗寒。元代楊載的五言詩《橘中篇》寫到:“雜樹作藩屏,青紅間綢繆。其中植橘柚,擁蔽枝葉稠。盛夏開白花,朱實懸高秋?!背蓵诒彼蔚摹段牟s錄》記載了利用水體小氣候避凍栽培柑桔。在古代披草簾、搭暖棚為柑桔防凍,美其名“為木奴著裘?!边@些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防凍技術至今仍在產區(qū)使用。
我國古代的柑桔分類知識在世界處于領先地位。公元前3世紀戰(zhàn)國時代先民就知道桔、香橙、枳是屬同一類的果樹。成書于南北朝時代的《異苑》中分出了“柑、橘、橙、柚”。唐書《本草拾遺》中記載了“朱柑、乳柑、黃柑、石柑、沙柑”等5種柑類和“朱橘、乳橘、塌橘、山橘、黃淡子”等5種桔類,并描述“嶺南有柚大如冬瓜”。《橘錄》則記載了“真柑、生枝柑、海紅柑、洞庭柑、朱柑、金柑、木柑、甜柑、橙子、黃橘、塌橘、包橘、綿橘、沙橘、荔枝橘、軟條穿橘、油橘、綠橘、乳橘、金橘、自然橘、早黃橘、凍橘、朱欒、香欒、香圓、枸橘”等27種柑桔及命名依據,從果實大小、果實形狀、果皮色澤、剝皮難易、囊瓣數目、口感風味、種子多少、成熟早晚和樹冠形態(tài)等方面來描述品種的特性,為現代柑桔分類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古代柑桔貯藏保鮮技術獨有特色。唐代徐炫的《五代新說》記載:“隋文帝嗜橘,蜀中摘黃柑,皆以蠟封蒂獻,日久猶鮮”,說明當時人們就了解通過保護果蒂進行果實貯藏保鮮的方法。明代劉基的《賣柑者言》所述“……善藏柑,涉寒暑不潰。出之燁然,玉質而金色……剖之,如有煙撲口鼻,視其中,則干若敗絮……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是世界上最早對柑桔枯水現象進行描述的文字。
我國是世界重要的柑桔起源中心之一。大約在公元前200年,中國柑桔由絲綢之路從四川、陜西經古波斯、希臘傳到羅馬??脊虐l(fā)現在羅馬公元1世紀爆發(fā)的火山廢墟中有酸橙或甜橙的種子。葡萄牙人Ferrai的《柑桔》(1646年,歐洲最早的柑桔專著)一書記載:1520年葡萄牙人將柑桔從東方引入歐洲,而當時正值葡萄牙帝國侵略我國臺灣、廣東、福建沿海地帶。約1565年,柑桔從歐洲引到北非、美洲和澳大利亞。美國是1565年先在佛羅里達州栽種柑桔,至1769年才引入加利福尼亞州。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及南太平洋諸島的柑桔,是從我國南部的福建、廣東等地傳播過去的。章文才(1904-1998)曾指出:根據高橋郁郎記載,溫州蜜柑是在五百多年前日本僧人到浙江天臺山進香,引種栽培在日本南部九州的鹿兒島等地發(fā)展起來的。
《橘錄》先后被譯成英、法、日等國文字,將中國的先進柑桔技術傳播到世界各地。
早在公元前2世紀,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寫到“……蜀漢江陵千樹橘,……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三國時期吳國丹楊太守李衡,在家鄉(xiāng)湖南漢壽種桔千株,喻稱“千頭木奴”,作為家產饋贈子孫。柑桔是重要的經濟作物,是致富樹。地處浙江西部的衢州市在改革開放以后率先將桔樹從丘陵山地擴種至衢江沿岸的平地良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造就了大量的萬元戶,富裕起來的桔農紛紛建起了樓房,桔農把柑桔當作“搖錢樹”“養(yǎng)老樹”而備加珍惜。
柑桔因枝繁葉茂、歲寒不凋、樹姿優(yōu)雅、花香果美等“色、香、味、景”四絕為人們所喜愛,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詠頌。最膾炙人口的當數宋代大文豪蘇軾的詩句“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保ā顿泟⒕拔摹罚两袢员蝗藗髡b。晉代潘岳在《橘賦》中盛贊桔樹之華、桔果之美:“……嗟嘉卉之芳華,信氛氳而芬馥。既蓊茸而萎蕤,且參差而橚矗。已郁郁而冬茂,亦離離而夏熟。至如廣命賓客,歷覽游觀。三清既設,百味星爛。炫熀乎玉案,照耀于金盤。故成都美其家園,江陵重其千樹……”。從中我們也了解到當時達官貴人以桔樹美庭院、以桔果宴賓客之情況。唐代詩人張彤的詩句“凌霜遠涉太湖深,雙卷朱旗望橘林。樹樹籠煙疑帶火,山山照日似懸金。行看采掇方盈手,暗覺馨香已滿襟?!保ā斗詈蛼曢佟罚?,則將柑桔的形、色、香描繪得粲然若現、令人向往。宋代歐陽修的詩句“嘉樹團團俯可攀,壓枝秋實漸斕斑。朱欄碧瓦清霜曉,燦燦繁星綠葉間”(《棖子》),表現了作者對深秋桔樹果實累累、葉綠果紅景色的喜愛。“詩仙”李白的詩句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秋登宣城謝眺北樓》),則把江南桔鄉(xiāng)的豐收與鄉(xiāng)村美麗秋色描繪得美輪美奐,恰似一幅幅水彩寫意畫。南宋陸游的“園林垂橘柚,門巷落楸梧”[《秋來益覺頑健時——出游意中甚適雜賦五字》(其二)],唐代李欣的“夢里蒹葭渚,天邊橘柚林”(《臨別送張諲入蜀》)等均描寫了柑桔美景。
柑桔更是歷代知識分子借物詠志、抒發(fā)情懷的對象。戰(zhàn)國時楚國詩人屈原撰寫的《橘頌》寄托了作者忠貞不二、熱愛祖國的熾熱情感,成為膾炙人口、流芳百世的不朽巨著——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精色內白,類可任兮。紛缊宜脩,姱而不丑兮。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愿歲并謝,與長友兮。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年歲雖少,可師長兮。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唐朝詩人張九齡在《感遇十二首(其七)》中寫道:“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梢运]嘉客,奈何阻重深。運命惟所遇,循環(huán)不可尋。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詠物言志,表達作者為桔樹的傲霜斗雪精神深深折服,描述了其有報效國家的抱負志向而不能如愿的心境。
《晏子春秋》中的“晏子使楚”故事流傳久遠。在古代“橘中戲”為象棋的別稱。明末凌濛初編著的擬話本小說集《初刻拍案驚奇》在“卷一轉運漢遇巧洞庭紅波斯胡指破鼉龍殼”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蘇州人文若虛隨船出海時帶了一簍洞庭紅桔,以備途中解渴之用,沒想到他只花一兩銀子買下的這一簍洞庭紅桔在海外吉零國(處在斯里蘭卡至緬甸之間)被當成稀世珍品搶購一空,賣了一千多兩銀子。浙江衢州有偷桔罰戲的鄉(xiāng)規(guī)民俗。據傳,乾隆下江南途經衢州市航埠時,見桔園中紅桔累累、芳馨撲鼻,遂探手摘食,與兩太監(jiān)共食36枚,按鄉(xiāng)規(guī)被罰戲36曲,離開時于紅紙上書“撫州橘名賜紅匾,衢橘應封七點紅”十四個大字,加蓋“乾隆南游”篆印,貼于村中墻上??匆娪鶗?,鄉(xiāng)民始知皇帝居然受罰,乃禁令之效也。此后桔鄉(xiāng)禁令一直延續(xù)至今。
逢年過節(jié)、祭祀祖先、婚娶喜慶、走親訪友,柑桔是首選水果。因“柑”音“甘”意甜也,而“桔”近“吉”寓“吉祥如意”,所以柑桔不僅是節(jié)日家庭必備果品,也是饋贈佳品。浙江黃巖在元宵節(jié)放桔燈,而新屋上梁、新婚拜堂、春祭等喜慶都要例行“拋桔拋饅頭”。浙江衢州舊時婚嫁會送新娘結有累累果實的紅桔枝,祝她早生貴子,而新娘的嫁妝中有用紅絲帶結成一串的香拋4只,既為洞房的裝飾物,又取吉祥之意?;?、閩、臺等地區(qū)在新春佳節(jié)到來前,有購買四季桔擺在廳堂庭院的風俗,隱喻四季發(fā)財、大吉大利。在潮汕地區(qū),一直有在春節(jié)帶桔子給長輩拜年的傳統(tǒng),后來流傳到新加坡。在寶島臺灣,古時除夕之夜把桔子、荔枝干置于枕畔作壓歲果,春節(jié)早晨起來食用,據說這一風俗是閩南移民從家鄉(xiāng)帶過去的。
公元前3世紀,呂不韋《呂氏春秋》謂:“果之美者,江浦之橘,云夢之柚”??梢?,柑桔果實在很久以前即得到國人的認可和珍愛。唐代韋應物《答鄭騎曹求橘詩》:“憐君臥病思新橘,試摘猶酸亦未黃。書后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將朋友求桔而愛莫能助之境刻畫得惟妙惟肖,也說明當時人們很喜歡柑桔。宋代張擴《次韻徐師川謝送溫柑》詩句“陋我分柑慳百顆,煩君托意贈當歸”,描述了當時高官雅士以柑桔作禮物饋贈親朋的情況。南宋詩人戴復古《送青柑與秋房》:“百果之中無此香,青青不待滿林霜。明年歸侍傳柑宴,認取仙鄉(xiāng)御愛黃”,不愧為詠桔佳作,其對柑桔的喜愛推崇之情躍然紙上。除了柑桔果肉本身味道鮮美以外,其果皮也是制作美食的原料。以香橙皮為主要原料制作的香粉是高檔菜肴的佐料。在浙江衢州秋冬季節(jié),當地有一佳肴叫清炒枹殼或醬燒枹殼,就是以當地土柚(當地人稱香枹,因皮厚而香得名)的白果皮作菜,有清涼解毒通便之功。當地還有一小吃叫“豆豉”,是由土柚皮、南瓜干、紅薯干、糯米粉、辣椒、黃豆等經發(fā)酵做成,咸中有辣、辣中帶甜,很有嚼頭,味雋永。當地人在烹飪羊肉和魚時,加入曬干的衢桔(朱紅桔)皮以去腥膻、增香氣,烹制的羊肉和魚肉風味更為鮮美可口。
柑桔是有悠久歷史的傳統(tǒng)中藥,現代科學證實其具獨特的保健作用和預防疾病的功能。中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成書于東漢時期)記述到:“橘柚,一名橘皮。味辛,溫,無毒。治胸中瘕熱,逆氣,利水谷。久服去口臭,下氣,通神明。生川谷”“枳實,味苦,寒,無毒。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利,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生川澤”。在湖南郴州至今流轉著漢代蘇仙公用桔子幫助百姓防治瘟疫躲過劫難的故事。枳殼(酸橙Citrus aurantium及其栽培變種的干燥未成熟果實。7月果皮尚綠時采收,自中部橫切為兩半,曬干或低溫干燥)、枳實(酸橙及其栽培變種或橙Citurs sinensis的干燥幼果。5—6月收集自落的果實,除去雜質,自中部橫切為兩半,曬干或低溫干燥;較小者直接曬干或低溫干燥)、陳皮(桔Citrusreticulata及其栽培變種的干燥成熟果皮。采摘成熟果實,剝取果皮,曬干或低溫干燥)為《中國藥典》(2010版)收錄的中藥?,F代科學證明,柑桔果實中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主要包括黃酮類、類胡蘿卜素、類檸檬苦素、香豆素類、香精油、膳食纖維、果膠等,還富含檸檬酸、礦物質(包括中微量元素Ca、Mg、Zn、Se等),經常食用不僅美容養(yǎng)顏,還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而且柑桔中的黃酮類、類胡蘿卜素和類檸檬苦素是具有抗癌活性的天然成分,已成為食品和醫(yī)學領域研究的熱點。
我國勞動人民積累了豐富的以桔養(yǎng)生的經驗。如:在湖南武岡桔區(qū),有洗柚葉浴預防感冒的風俗,在感冒初起時效果明顯。在浙江溫州,因甌柑耐貯藏,又具有祛熱生津、化痰止咳、清涼解毒等功效,人們對甌柑情有獨鐘,民間素有“端午甌柑似羚羊”之說,冬春季節(jié)甌柑是當地家庭必備果品。在浙江常山,人們看中了胡柚的鎮(zhèn)咳化痰、清熱解毒、解酒醒腦的作用,在11月至翌年5月胡柚產出季節(jié),每天堅持食用2~3個胡柚果實的大有人在,當今有日益增多之勢。
浙江黃巖建起了中國柑桔博物館,占地面積25 000 m2,以柑桔和桔文化為主題,主要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柑桔用品、文物史料,承擔柑桔科普教育基地任務。浙江衢州于2011年啟動建設中國(衢州)柑桔博覽園,占地面積近20 hm2,至2013年底建成具有“品種資源保存、先進技術示范、柑桔文化挖掘、休閑觀光體驗”等多種功能的綜合性柑桔博覽園。湖南石門在縣城澧水河的南岸2 500 m長的防洪大堤上種植桔樹,并配以數十方名家吟詠柑桔的碑林石刻,建成集綠化美化、防洪保安、柑桔文化于一體的“橘香路”,打響“澧水柑桔文化觀光帶”品牌。近幾年來國內不少柑桔產區(qū)相繼舉辦柑桔文化節(jié),以柑桔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宣傳推介柑桔品牌,樹立產地形象,如湖南石門柑桔文化節(jié)、湖北秭歸臍橙文化節(jié)、廣東四會柑桔文化節(jié)、江西安遠臍橙節(jié)、浙江常山胡柚文化節(ji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