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解讀文本的通幽曲徑
李霞
概括地講,閱讀教學主要包括兩個過程:一是通過分析語言解讀文本;二是通過解讀文本分析語言。在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準確地分析語言和深入地解讀文本是閱讀教學的基礎和關鍵,并且,分析語言與解讀文本是始終聯(lián)系在一起的,沒有脫離語言分析的文本解讀,也不會有脫離文本解讀的語言分析。因此,閱讀教學中的品味語言,不是一個脫離于文本解讀之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與文本解讀緊密結合的。品味語言既是分析語言、學習語言的方法,也是解讀文本的方法,是解讀文本的通幽曲徑。
作者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必然選擇最恰當最貼切的詞語表達他的意趣和情感,其中的許多詞語是唯一的“這一個”,是無可替代的,任何一個其它的詞語,不僅不能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也不一定能適合作者的行文思路。比如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溫晴”一詞,概括了他對濟南的冬天的感受,也概括了他在濟南的生活感受。全文也是圍繞“溫晴”一詞來構思的:文章開頭通過對比總寫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接下來寫的“陽光下的濟南”、“雪后的小山”以及“濟南的水”,都是圍繞著“溫晴”一詞展開的。教學此文時我只設計了一個思考題:“溫晴”一詞有什么含義?能不能找到一個合適的詞來替換它?學生通過細讀全文,體會到“溫晴”一詞所概括的“溫暖、晴朗”的天氣特征,“溫和、清明”的環(huán)境特征,以及“溫馨、舒適、愜意”的生活特點,明白了它所概括的思想內(nèi)容,明確了它在結構上的統(tǒng)領作用和作者的行文思路,也把握了它的不可替代性。
文學家塑造藝術形象,是通過傳神的藝術語言來表達的,品味語言的生動性,就自然品味到藝術形象的生動性。曾聽一位特級教師講《在烈日和暴雨下》,只抓住祥子在暴雨中拉車的一個“拽”字,問學生“拽”是一個什么樣的動作,祥子在什么情景中“拽”,怎樣“拽”,為什么“拽”。這樣品味一個“拽”字,就使學生感受到祥子在暴雨中掙命的苦難,感受到祥子在奮進中忍韌的性格,感受到祥子在黑暗中無助的凄涼與悲慘的命運。講《孔乙己》時,從孔乙己的“排”的動作,可以看出他的倨傲,從孔乙己額上“綻”出的青筋,可以看出他的窘迫,從孔乙己用手“走”來喝他的最后一碗老酒,更見他的窮途末路。這些直觀的動作和直觀的神態(tài),所表現(xiàn)的人物形象和形象意義都是很直觀的。
任何詞語或句子的意義都被限定在具體的語境之中。所謂語境,就是詞語和句子與它的上下文構成的言語關系,或者是詞語和句子出現(xiàn)的時間、場合與環(huán)境。沒有具體的語境,語言就沒有具體的意義。因此,品味語言,必須聯(lián)系語境,只有聯(lián)系語境,才能挖掘語言的深刻意義和豐富內(nèi)涵?!犊滓壹骸芬晃闹校骸翱滓壹菏沁@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边@是文章中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句子,“快活”一詞是關鍵詞,在獨特的語境中褒義反用,有深刻的意義和內(nèi)涵。引導學生聯(lián)系語境,品味“快活”一詞,就使學生體會到,這里的“快活”,表現(xiàn)了人們的冷酷自私與善良人性的匱乏,表現(xiàn)的是一個病態(tài)的社會,突出了孔乙己在病態(tài)的社會中孤獨凄涼的人生。這里的“快活”,完全是無聊的寂寞,是死灰的幽默。
至深的情感往往是復雜和含蓄的,是筆所不能到,言所不能傳的,我們只有抓住語言有聲有形的蛛絲馬跡,穿透語言文字傳情達意的間接性,進入文字所創(chuàng)造的情境和意境,才能體悟到作者所隱含的真摯情感。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充滿真摯情感的回憶性散文,其中許多語句或細節(jié)都是感人至深的。比如:“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边@是一個傳神的感人細節(jié),教學時,我讓學生發(fā)揮想象,想象出作者“找”的眼神,“找”的過程,體味“找不著了”的感想。這樣學生就從“找”的眼神里,體會到父子惜別的深情,從“找”的過程中,體會到父親蹣跚的背影,在人群中艱難地掙扎,并由此聯(lián)想到父親少小離家,獨立支持,老境頹唐的辛酸,由此體悟到此情此景的人生況味,體悟到作者“眼淚又來了”的復雜心情。
李霞,教師,現(xiàn)居山東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