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松
(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mào)學院,重慶 401520)
“雙語教學”的癥候式分析
——以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英美文學原著選讀》課程為例
李雪松
(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mào)學院,重慶 401520)
在全球化和漢語熱的趨勢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因其專業(yè)特點,對外語的要求較高。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專業(yè)課應多采用雙語教學,《英美文學課程》就是其中之一。雙語教學有其自身優(yōu)勢,且文學課進行雙語教學很有必要。但在具體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對此進行探討。
雙語教學 英美文學 癥候式 漢語國際教育
雙語教學自2001年由國家教育部門提倡以來,已改革、實踐了十多年。目前,雙語教學在大學教學中已較為普遍?!耙詢煞N語言作為教學媒介的教育系統(tǒng),其中一種語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學生的第一語言”[1]45。但具體如何操作,兩種語言所占比例等問題,還有待探討。有學者提出“同時關注學習者的母語和目的語的異同,根據(jù)需要靈活地應用兩種不同語言作為教學語言”[2]105。筆者基于國際漢語教育專業(yè)《英美文學原著選讀》課程,以該課程需要的目的語英語和母語漢語為例,結(jié)合教學實踐,對雙語教學作出一些癥候式分析。
在雙語教學中,面對英文原著,兩種語言轉(zhuǎn)換帶給學生的接受、理解和思考就存在問題。學生比較被動,聽的是英語,卻按照漢語思維思考、理解和表達,在聽說讀思之間不時進行雙語翻譯和轉(zhuǎn)換,相當費勁,實際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筆者一直疑惑不解的是:學生從小學或初中就開始投入大量精力學習英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對英語尤其重視,那么不管是接受還是運用雙語,學生為什么學得還是如此艱難?在教學中對學生實際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問題根源不止一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長期以來在外語教學中,師生大多實踐“語言工具論”,認為英語無非就是一種工具,通過語言對等法,就可以將之轉(zhuǎn)換成相應漢語,也就可以理解其意義。殊不知,語言只是一種“能指”,不同語言背后的“所指”是不同的。簡言之,英語所指的背后蘊藏的文化內(nèi)涵、思維方式等和漢語有很大不同,我們在語言教學中往往忽略了這個“所指”,僅僅關注語言本身這個外殼。這在低階段的教學中無不妥之處,但高階段的雙語教學中,問題就凸顯出來,難以進行兩種語言的思維轉(zhuǎn)換。
英美文學課程明顯不同于其他課程,顯然,它的語言更抽象、凝練,所指的涵義更豐富,并且隨著時代和作家的不同而動態(tài)發(fā)展。比如“nature”,在文藝復興時期、古典主義文學和浪漫主義思潮里,意義截然不同。同樣是詩歌,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音步、抑揚格、押韻形式等和漢詩迥異,僅僅用語言對等法,不可能真正達到解讀英美文學作品的目的,必須提前從漢語或英語閱讀中了解大量相關文學甚至文化、歷史知識做鋪墊,才能真正領略原著的魅力。
因此,無論是老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雙語教學首先在思想上要厘清過去的“頑疾”,即拋棄簡單的“語言工具論”。要挖掘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思想,體會不同語言所體現(xiàn)的思維方式的不同,更要有跨文化比較的意識,明白差異,才能更好地進行雙語轉(zhuǎn)換。
在實際教學中,往往規(guī)定了兩種語言在課堂上的運用比例,如目的語運用至少要占教學用語的50%,這個量的規(guī)定反而削弱了雙語教學的內(nèi)涵。因此,在教學中,為了這個50%,就會出現(xiàn)以下情況:教師絞盡腦汁進行雙語講解、轉(zhuǎn)換,費時不說,內(nèi)容量和深度也不夠,與單純用母語或目的語的教學比較,大打折扣。
其實,雙語教學早期多采用加拿大的浸入式方法,不管是完全浸入式還是部分浸入式,教師在課堂上都是用目的語,只是學生在后者中用部分母語。但隨著雙語教學的發(fā)展,方法逐漸與時俱進?!半p語課不是以課上僅僅使用外語或兩種語言來衡量的,即使只使用外語授課,仍然可稱之為‘雙語課’,因為學生通過該課程獲得用兩種語言儲存和表述知識的能力”[3]139。筆者也認為在現(xiàn)有的條件下,沒必要死守這個數(shù)量規(guī)定,應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語言調(diào)整。雙語只是一種教學形式,真正的衡量標準應該是知識的傳授和接受。比如學習莎士比亞作品,就宜多用母語解釋文藝復興文化背景、作品的內(nèi)涵,畢竟,學生更習慣用母語思維思考。
此處是基于英美文學作品原著選讀課程而言的。文學作品的學習不同于科技類時事類作品的學習,它更注重文學性。文學課程教學目標主要是通過原著的學習,領略文學的藝術魅力和人文思想,尤其是原汁原味的作品學習能彌補翻譯中易缺失的部分,從而零距離接觸英美經(jīng)典作品。教學中一旦糾結(jié)于雙語,具體學習、分析作品時,就會更加關注文字本身,如字詞意思的轉(zhuǎn)化、句子的翻譯等,反而是一種翻譯式的學習,忽略了引導、思考和體會等,也就喪失了對作品文學性的領悟。
筆者認為,要加強此門課程的文學性,就需要結(jié)合其他文學課程,進行綜合學習。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文學課程都適合雙語教學的,比如中國古代文學。并且,目前“大多數(shù)雙語示范課程被當成一門孤立的課程來進行傳授,忽視了整個課程體系的全方位建設及各門課程之間在知識內(nèi)容方面的銜接性”[4]173。因此在課程教學中,需要結(jié)合其他學科,或涉及中西文學共通性或者中英作品比較領悟時,雙語教學就應該靈活。
雙語教學主要針對非外語專業(yè),如本文所列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非外語專業(yè)的學生,外語不是其學習的主要語言和方式,況且學生對外語的熱愛程度和其外語水平參差不齊。就連非常強調(diào)英語學習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學生的英語水平都令人擔憂。先不說其過級率和口語聽力水平有待提高,單就畏懼英語的學生就大有人在,其中大多因為畏難而已放棄英語學習。在這樣的情況下進行雙語教學,確實困難重重。
在具體教學中,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順利進行雙語教學,教師對興趣不濃、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沒辦法兼顧。所以,課堂上就只有極少數(shù)基礎較好的學生能跟上雙語教學的步伐,能堅持到最后。這樣下來,效果適得其反,因為教學不應該只兼顧極少數(shù)優(yōu)秀者。筆者在這一點上用了一些小策略,盡量地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分層教學。比如在每次課前,給每個學生5分鐘,讓學生做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英語演講。要做好這個演講,學生得提前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然后查閱資料,再組織語言、朗讀,直至能夠演講。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又結(jié)合學生層次不一的情況,分別有所鍛煉。但如此一來,教學任務加重了不少,因此該方法最適合于小班教學。
總之,雙語教學只是一個教學概念和方式,應根據(jù)具體課程和師生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本文也只是探討具體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癥候式分析,對雙語教學的探索還有待深入。
[1][加]W·F·麥凱,[西]M·西格恩.嚴正,劉秀峰.雙語教育概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45.
[2]李如龍.對雙語教學的幾點理解[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105.
[3]黃崇嶺.雙語教學核心概念解析[J].外語學刊,2008(1):139.
[4]龍國智.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的現(xiàn)狀評析[J].改革與開放,2011(2):173
此文是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mào)學院教改課題,編號為:ZLGC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