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頤
—
以下是我讀到的幾段文字——
“那草叢間呈深褐色,透著腐臭味的沼澤,一下子就陷進去了一位戰(zhàn)友,另一位戰(zhàn)友去救,也被拉了進去。早上還在一起吃飯的戰(zhàn)友,眨眼之間就不見了?!崩霞t軍袁美義回憶說。
老紅軍程啟學認為,那是自己人生中最苦的時期:“不知道死了多少人。走完雪山草地后,我身上皮膚也換了一層,頭發(fā)、眉毛、睫毛全部掉光了,兩年后才慢慢長了出來?!?/p>
“掉隊的人太多,每天能收容掉隊者上百人。晚上露宿,三五人一伙背靠背休息,第二天起來一推,很多人身體已經(jīng)冰涼?!?/p>
長征中曾負責收容掉隊戰(zhàn)友的老紅軍袁林說,“不用路標,順著戰(zhàn)友的遺體就能找到前進的路線。”
在紅軍走出草地的班佑河畔,2011年9月28日落成一座紀念碑,重達1800多噸的紅色花崗巖,高18米,寬24米,雕刻24位紅軍戰(zhàn)士,相互依偎坐著,懷抱槍支,軍衣襤褸,形銷骨立,長眠一起?!爸袊まr(nóng)紅軍班佑烈士紀念碑”取名“勝利曙光”,中央軍委原副主席遲浩田親筆題寫。碑座鐫刻著開國上將王平回憶錄中一段文字:“紅三軍在草地里走了整整七天,終于進到班佑。我們紅十一團過了班佑河,已經(jīng)走出七十多里,彭德懷軍長對我說,班佑河那邊還有幾百人沒有過來,命令我?guī)б粋€營返回去接他們過河。剛過草地再返回幾十里,接應(yīng)那么多掉隊的人,談何容易。我?guī)е粋€營往回走,大家疲憊得抬不動腿。走到河灘上,我用望遠鏡向河對岸觀察,那邊河灘上坐著至少七八百人。我先帶通訊員和偵察員涉水過去看看情況。一看,哎呀!他們都靜靜地背靠背坐著,一動不動,我逐個察看,全都沒氣了。我默默地看著這悲壯場面,淚水奪眶而出。多好的同志啊,他們一步一搖地爬出了草地……”班佑犧牲的烈士是紅軍長征途中非戰(zhàn)斗減員人數(shù)最多的一次,也是最悲壯的一次。
我們謁碑時,云開日出,24尊群雕重疊而上,圍繞的核心是一桿半卷的軍旗,旗桿直指蒼穹,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我們這一代人,都有紅軍情結(jié),因為從小就是讀著紅軍故事成長的。
二
當年紅軍面臨與克服的極端惡劣的沼澤濕地,如今卻要成了大美風景。
若爾蓋沼澤濕地跨四川、甘肅兩省,總面積近100萬公頃。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黑頸鶴就棲息在這里,作為鶴類中唯一在高原繁殖的特有種,黑頸鶴夏季在這里可以達到近900只。據(jù)說,黑頸鶴麾下有一批骨灰級的粉絲,充當這里的志愿者。
寬敞的木棧道修到濕地上,又架到高山頂。臨水宛在水中央,看沙洲絳紅色草甸——紅草灘,水鳥翔集,魚兒擺尾。幾十只黑油油牦牛組成的隊伍,在騎著白馬的牧人指揮下,涉水過河,牧人揚鞭,在空中閃過一條紅艷艷的鞭穗。登山棧道1000多級,在這海拔3600米的高原,想登高望遠,頗得體力與毅力。但見山頂,一個圓形大殿即將落成,有如北京天壇祈農(nóng)殿。佇立殿前,可將萬頃草原濕地盡收眼底。有幾位攝影發(fā)燒友已架好長槍短炮,只等夕陽君臨天下,等一幅“黃河天上來,紅日水中落”的經(jīng)典畫面。但討厭的云霧卻像自以為是的劣等演員,搔首弄姿,翻來覆去,就是不肯退出表演舞臺。在沒有陽光的大草原上,黃河卻是少有的柔和,默默積蓄著能量。
山頂寒風凜凜,等了一個多小時,我終于敗下陣去,一位廣東來的攝友告訴我,往往落日前幾分鐘,會有奇跡出現(xiàn)。當我走到山下,果然晚霞紅了天邊,一抹陽光柔柔地落入水中。山頂那些發(fā)燒友應(yīng)該手忙腳亂起來了,能再堅持一下的人真好。
三
小楊師傅告訴我,花湖最美季節(jié)是七八月。那時,湖畔五彩繽紛,恰似云霞委地,湖中開滿水妖一樣絳紅色花朵,花兒朵朵浮生在水面,這種植物看起來平淡無奇,卻能把純藍湖水染成淡淡藕色,像藏族姑娘臉腮的高原紅。
深秋的花湖,也有另外一番景象。走上蜿蜒至湖邊的木棧道,兩旁是醒目的紅草灘;登上高高的瞭望臺,秋水一碧萬頃,浮光躍金,蘆葦蕩迎風搖擺,金黃縱橫數(shù)十里;遠處連綿起伏的雪山靜默在藍天下,任云卷云舒。松木搭建的瞭望臺一個個伸入湖水中,拿著望遠鏡觀鳥的人也是一道風景。這里有黑頸鶴、天鵝、白鶴、溪鷗等10多種高原濕地世界珍稀禽類。黑頸鶴難得尋覓,但運氣好時也可一睹真身,溪鷗倒是成群結(jié)隊,或嬉戲水中,或飛掠湖面,好一幅高遠凄清的畫面!
即使在4A級的花湖景區(qū)里,仍可見到成群的牦牛在悠閑地吃草,若爾蓋大草原是它們的家鄉(xiāng)。有“高原之舟”美譽的牦牛渾身是寶,連牛糞都是理想的燃料,傳說毛澤東主席走出草地那天,見到第一個有人煙的村落,他住進一間裝牛糞的屋子,屋外寒風冷雨,毛主席指著牛糞對身邊戰(zhàn)士說:“這牛糞很好嘛,既可當肥料又可作柴燒。”牛糞火燒起來了,屋子暖洋洋,毛主席當晚就睡在一堆干牛糞上。
浩瀚的若爾蓋沼澤濕地,厚重的泥炭層記錄著數(shù)萬年雨雪風霜,至今仍阻擋著漫漫風沙。
責任編輯:蔣建偉
美術(shù)插圖:葉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