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萱
四季生長的植物,都有用于其節(jié)氣的意義與價值。春天容易發(fā)困,吃些韭菜,養(yǎng)肝氣,有提神功效。因此這補陽氣的功能,便被誤解為壯陽,而有了壯陽草的葷號,著實讓人哭笑不得。
臺式擔子面或米粉,多半會在湯里放些韭菜,總忍不住挑出來扔掉,卻又深覺浪費,盯著心生芥蒂的碧綠韭菜發(fā)愣,費解地想找出吃它的理由。同樣的韭菜,若放進水餃或面盒子里,有種獨特的引人氣質,讓我抗拒著入口,然后便難以停下來。
健胃補腎號稱壯陽草的韭菜,在佛道兩家都當作葷食的警惕下,每每在我入嘴時,會產生莫名的心理暗示而無法吞咽。尤其是太極拳師父警告我們禁食韭菜:“韭菜會把氣往下帶,腦部容易缺氧?!边@條練功飭令讓我這血壓低的人更緊張了。當然,另外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長期吃韭菜容易產生口臭,社交不宜。
韭菜的營養(yǎng)價值相當高,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便已有藥用價值,又容易種植,幾乎是非常大眾化的價廉食材。直到婆婆教我:處理韭菜餡料時,下鍋前避免用鹽,就不會產生臭氣,發(fā)現(xiàn)了這個神奇的效果后,對韭菜便不那么畏懼了。
通常我們會把鹽加入其他的餡料里,例如豆干、香菇、金針或白菜之類,或抓鹽出水或事先鹵過,但韭菜是在將入鍋前才放入,以免沾到鹽分出水,而發(fā)出臭氣。難怪宋朝傳入日本的吃春韭習慣,就是直接汆燙。許多移居海外的華人,會在自家園子里沿著籬笆種植韭菜,這似乎有防范大蟲的作用,且采收容易,家里缺蔬菜時,隨時采摘,炒盤雞蛋,便是一道還不錯的下飯菜肴。
大部分的小孩都不太喜歡韭菜的嗆味,且因韭菜的纖維較粗難以消化,兒童不宜多吃,但因取得與處理容易,對家庭主婦來說,卻幾乎是日常必備,只是常常忽略了那不好消化的遺憾。最合適的解決之道,是盡量用刀工切細,而非一般人切長段的做法。只要注意刀工與用鹽的時間點,我想,這道難題便已解決了一大半。
在眾多的韭菜料理中,其實最容易搭配出好滋味的,就是雞蛋與豆干。這兩樣動植物蛋白,恰恰平衡了韭菜粗纖維的口感,而成絕妙組合。由于韭菜本身具備強烈的氣味,反而不宜搭配肉食。
剛開始接觸日本料理時,難以明白,為何日本人總喜歡汆燙韭菜,或整齊切段或捆綁成漂亮的小結扎,另外給一盤獨門芝麻醬料,十分珍貴地端上桌(我們太習慣韭菜的“卑賤”地位了)。此時的韭菜,仿佛瞬間麻雀變鳳凰一般,呈現(xiàn)風味獨具的優(yōu)雅姿態(tài)。當然,我的偏見未曾如此容易地擺脫。唯一讓我放棄戒備的機會,就是婆婆擺平韭菜在攤好的面皮上,淋上調好鹽分的蛋汁,再蓋上另一張面皮,捏緊一圈折口后,扔進平底鍋里微火慢烙,大約十分鐘后,焦黃地出鍋,蛋汁黏緊了韭菜,隨手抓起來啃也不會散落一地,就是吃著放心,肚子也安全。
我家旁邊遠近馳名的韭菜盒子,是豆干與蝦米調味的,味濃偏油膩,一年吃一個足夠了,還是婆婆的河南質樸風味容易入口,怎么吃都不膩嘴。而我自己則更進一步地將面團用溫熱牛奶做燙面,再用橄欖油揉面,這樣就不必用油鍋煎,而直接干烙,口感更清新。至于餡料,我也發(fā)展成什錦時菜盒子,氣味更芬芳,朋友說:“吃起來很清雅!”我想,這是我擺脫韭菜癥結的一大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