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永博 周濤 張金明
聽力重建術后全耳再造的臨床研究
孟永博 周濤 張金明
目的 探討聽力重建術后行全耳再造的臨床效果。方法 手術分兩期進行,第Ⅰ期行殘耳整形和耳后乳突區(qū)皮膚擴張器埋置術;Ⅱ期取出皮膚擴張器行全耳再造。結果 從2001~2013年,18例一期愈合,7例支架有外露,經采用局部皮瓣或顳淺筋膜島狀瓣修復后,都保留了支架,并獲得痊愈,外形亦佳。結論 通過將形成的乳突區(qū)頸部擴張皮瓣向上向前旋轉,可以矯正聽力重建術后再造耳廓位置偏后的缺點,也可以使再造的耳廓前面獲得色澤一致、彈性良好的皮膚覆蓋,同時降低外露率,臨床上值得進一步的推廣。
聽力重建;支架;全耳再造
小耳畸形患者絕大數伴有外耳道閉鎖,先行耳科聽力重建,所作切口可能會傷及耳后動脈及顳淺動脈,影響到以后再造耳廓需要利用的乳突區(qū)皮膚的血供,術后乳突區(qū)皮膚的被占用及瘢痕形成影響整形醫(yī)生充分利用乳突區(qū)皮膚進行耳廓再造,自2005年~2013年以來作者對25例聽力重建術后的小耳畸形的患者行全耳再造術,對困難病例的耳廓再造取得了一定的經驗?,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25例患者中男22例,女3例;年齡6~28歲,平均年齡12.3歲;左側8例,右側15例,雙側2例(僅一側手術),其中應用MEDPOR(多孔高密度聚乙烯)支架行耳廓再造16例,應用自體肋軟骨支架行耳廓再造9例。
1.2 手術方法 Ⅰ期行殘耳整形,將耳垂復位,切除部分殘耳軟骨。于耳后乳突區(qū)發(fā)際內約1 cm處切口約4 cm長,切開皮膚至皮下,埋入50 ml腎形皮膚擴張器,注射壺埋于頸部,可即刻注入15~20 ml生理鹽水,縫合皮膚。約2周后開始注水,每周2次,每次約5 ml,直至達預期容量。約2個月后進行第 Ⅱ期手術,取出擴張器。將MEDPOR或自體肋軟骨支架對照健側耳進行修建塑形,用4-0 prolene線將耳基與耳輪兩部分拼接固定。掀起耳后皮瓣和耳后筋膜瓣,將支架置于耳后皮瓣與筋膜瓣之間,仔細包裹支架,筋膜瓣表面及耳后乳突區(qū)創(chuàng)面植以全厚皮片。支架與皮膚間置入多孔硅膠管,借負壓引流以助塑形。植皮區(qū)縫線包壓法固定。5~7 d拔除引流管,2周拆線[1]。
18例一期愈合,7例支架有外露。應用MEDPOR作支架16例,外露3例,自體肋軟骨作支架9例,外露4例。其中耳后筋膜瓣10例,支架外露5例,顳淺筋膜瓣15例,支架外露2例,外露部位全部在耳輪部,耳輪上部4例,耳輪下部3例,1例外露部位伴有感染。7例外露者,1例應用局部筋膜瓣和植皮修復治愈,6例局部皮瓣修復。全部外露病例均經修復后愈合,外形良好。
對于聽力重建術后的小耳畸形患者,重建的外耳道口占用并破壞了乳突區(qū)大部分皮膚,使再造耳廓的位置被迫向后移,與健側的耳廓很難保持對稱;外耳道成形術可能會傷及耳后動脈和顳淺動脈,影響到Ⅱ期手術皮瓣尤其是顳淺筋膜瓣的血運。給全耳再造手術帶來很大困難。
自2005年以來本科對聽力重建術后的小耳畸形的患者進行全耳再造術,有如下的經驗體會:①首先再造耳廓時將掀起的擴張的乳突區(qū)頸部皮瓣盡量向上向前旋轉,這樣可以完全覆蓋再造耳廓的前面,并且可以使再造的耳廓前移,盡管會有“貓耳朵”出現,為保證擴張乳突區(qū)皮瓣血供暫不處理,且擴張的乳突區(qū)皮瓣有一種回縮的張力,據臨床觀察隨訪,形成的“貓耳朵”后期會逐漸平整,并不影響耳廓整體輪廓[2]。②為進一步降低外露率,主張在利用大面積的顳淺筋膜瓣,無張力地覆蓋整個支架的前、后面,再讓其處在自然回縮狀態(tài),然后切取下腹部皮膚,修成全厚皮片覆蓋其余裸露的筋膜瓣,包扎時該處需墊以足夠厚度的松軟的敷料[3]。采用這種方法15例中只有2例發(fā)生了外露,原因是包扎太緊,造成耳輪下方的顳淺筋膜瓣壞死,導致耳輪部的支架外露,通過局部皮瓣轉移修復而愈合。理想分離顳淺筋膜瓣層次分離平面是在頭皮下組織深面、顳筋膜淺面,使掀起的頭皮瓣隱約可見毛囊[4]。
綜上所述,通過將形成的乳突區(qū)頸部擴張皮瓣向上向前旋轉,可以矯正聽力重建術后再造耳廓位置偏后的缺點,同時可以使擴張的皮瓣覆蓋整個耳廓的前面,使再造的耳廓前面獲得色澤一致,彈性良好的皮膚覆蓋,獲得良好的外形,同時降低外露率,臨床上值得進一步的推廣。
[1] 莊洪興,蔣海越,潘博,等.先天性小耳畸形的皮膚軟組織擴張器法外耳再造術.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06,22(4): 286-289.
[2] 劉嘉鋒,孫家明,張一鳴,等.擴張法耳再造術后支架外露及其防治.中華耳科學雜志,2008,6(4):434-437.
[3] 張金明,陳小萱,潘淑娟,等.MEDPOR支架耳廓再造術及支架外露的處理,中華醫(yī)學美學美容雜志,2003,9(4):212-214.
[4] 楊松林,朱曉梅,萬偉軍,等.顳頂筋膜瓣包裹Medper 全外耳一期成形術.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02,18(5):285-286.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yī)院(孟永博 周濤);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整形外科(張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