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芳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湖塘實驗中學,江蘇 常州 213161)
作為一線教師,每天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什么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最有效的?研究表明:有效教學是指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教師采取恰當?shù)慕虒W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有效獲取大量的知識,同時,充分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確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學。
提高物理課堂有效性,就需要運用多重教學教學方法,而且要有不同的運用側重點和運用的時機。本文結合筆者在課堂的一些教學方式及金字塔學習理論探討如何提高課堂有效性。
物理來源于生活,又為了服務于生活,如果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情節(jié),創(chuàng)設典型場景,從實際出發(fā),貼近學生生活,從學生感興趣的事入手,教學過程就有水到渠成的效果,而且還可以對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生活,主動探索知識起到一定作用。這樣的課堂學生思維在原來基礎上得到發(fā)展,課堂的有效性也肯定增效許多。
在講到用浮力知識來測量各種物體的密度時,因為涉及的器材、方法、原理較為復雜,許多學生根本不知怎么下手,因此會出現(xiàn)老師講了無數(shù)遍,學生還是一籌莫展的情況。例如在用彈簧秤兩次稱重來測物體密度時,學生一下子從測重力跳到密度的內容有點反應不過來。我先不提用什么方法什么器材去測量密度,而是拿出隨手撿的小石頭,讓學生看講臺上的彈簧秤和一杯水,提問:就面前這三件物體,你會怎么玩?學生第一反應就是拿彈簧秤測石塊,然后把石塊放入水中測一下。學生做完后,引導他們對這個過程進行分析推導,再利用浮力知識,密度的測量也就迎刃而解了。設置一個平常生活中的場景,學生很容易接受,更讓學生體會了物理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師可以運用故事情境教學、生活實例情境教學、模擬生活情境教學、心理情境教學等等,使情境教學朝著有利于學生知識意義建構的方向發(fā)展。
許多物理知識在初中生頭腦中很是模糊,前因后果也一知半解,適時拋出有討論價值的知識,學生就會形成百家爭鳴的景象,在彼此的觀點和思維積極碰撞時,學生學習主動性不言而喻,教師在關鍵時介入點撥,那么學生就會恍然大悟,大大提高教學效果。在學習完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后,提出問題:將一個人在一艘勻速行駛的輪船尾部向上挑起,那么這個人會落在船尾還是掉進水中?學生會大部分人會回答掉到水里,少部分人說原地。這時讓學生及時展開討論,學生討論肯定很熱烈,但是結果并不會統(tǒng)一,教師這時可及時引導,重點理解什么是慣性和輪船是勻速運動。再由一部分優(yōu)秀同學及時總結,這樣大家就能形成正確的物理思維方式,形成正確的物理概念了。然后再拋出一個類似的問題:在行進的車廂頂上掉下一水滴,落在何處?學生這一次討論就會比第一次少了很多爭議,而是把討論的重點放在了如何解釋這個過程,知識結構就逐步形成了。當然在運用課堂討論的教學方法時,所選問題需有典型性,且具體生動,學生可以在現(xiàn)有知識基礎上進行思維的大碰撞,能主動參與整個過程,最后能形成統(tǒng)一的歸納和意見,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高效,而不只是鬧哄哄的一個形式。
學校每年的學生調查問卷中,學生關于你喜歡什么樣的課堂的答案幾乎都是相同的:我喜歡生動有趣的課堂。也就是如何打造生動有趣的課堂才能使學生真正投入課堂學習中。
1.教師語言的生動趣味性。在講質量和重力這兩個物理量時,許多學生完全不能理解不同物理量不能劃等號,于是經常會出現(xiàn)1kg=9.8N的錯誤寫法,為了幫助理解,形象地比喻不同物理量想當于不同的生物,豬和牛是不一樣的,雖然他們之間有聯(lián)系,如果直接畫等號,就變成了1頭豬=9.8頭牛,學生在哄堂大笑中理解了物理量的含義。阿基米德原理學生因為后期推導公式F浮=ρ液v排g用得過多,忘了真正的原理實驗過程,為了幫助學生加強記憶,我特意說我知道阿基米德最喜歡吃什么,學生瞪大了雙眼,我說他最喜歡吃“雞排”,所以阿基米德原理就是F浮=G排。課堂氣氛一下活躍了起來,學生一下就被帶進了學習的環(huán)境中。
2.演示生動趣味的實驗。在大氣壓這節(jié)課中,我除了演示課本上一個壓癟易拉罐實驗引起了學生的驚叫,更是精心準備了不下10個實驗,瓶吞雞蛋讓學生體會大氣壓的存在;覆杯實驗讓學生理解大氣壓的方向;吸管喝飲料讓學生明白大氣壓的作用;馬德堡半球實驗讓學生驚嘆大氣壓的巨大;筆管提水、飲料平底扎一小洞不漏水,小試管在大試管中上行……下課鈴聲響了,甚至有的同學自己都想躍躍欲試了:原來這些現(xiàn)象都可以用大氣壓解釋啊,原來這是利用了大氣壓啊,這堂課我覺得時間好快??!一些學生下課后的感慨,自然流露,那么這堂課的教學有效性肯定不言而喻了,學生在趣味的課堂中獲得新知,學習有效性也提高了。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學生獲得的實驗結論和物理概念是在每個實驗的演示過程中形成的,這個過程也是啟發(fā)學生悟性的關鍵過程,因此,提供學生隨時參與的環(huán)境,讓學生直接動手,參與整個科學探究的過程,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有著其他教學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電學教學中,我們基本每組學生都有一套實驗小器材盒,里面各種實驗器材完整,學生可以完成課本上的一些指定實驗,還可以根據(jù)說明書完成課外探究實驗,所以每次上課學生最起勁的就是搗鼓他們的器材。在串、并聯(lián)電路教學中,讓學生做“燈泡亮度”的實驗,按照課本串并聯(lián)實驗圖依樣畫葫蘆,逐個把相同的小燈泡接上去,從亮度變化、開關控制情況去逐一回答課本的問題,不斷從動手中悟出串、并聯(lián)的不同效果,逐漸體會串、并聯(lián)電路的特點。在這“主動探索物理”的過程中,老師巡回于各小組之間,進行適當?shù)闹笇?、啟發(fā)。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斷生疑、質疑、解疑,雖然不能自己歸納出串并聯(lián)電路的公式,但是卻都能定性地解釋不同接法燈泡亮度的差異和改變的方法,從物理知識的產生處深入理解“怎么樣獲取知識”,這比“知道什么”更重要。
物理思維的形成主要通過對物理實驗、通過對數(shù)據(jù)的整理、歸納。只有理清過程,才有可能形成新的概念、新的想法,為進一步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課堂上對于實驗數(shù)據(jù),要求學生學會對實驗過程中的圖像或圖表進行設計和繪制,學會用正確的科學語言和文字來表述實驗的過程和結論,另外每堂課給學生留一定時間對課堂內容進行回顧、歸納,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一章內容后更是可以鼓勵學生對整章內容采用不同方式搭建結構體系。這樣做雖然多花了點時間,卻避免了注入式“使學生思維停頓狀態(tài)的弊病,不斷發(fā)展學生思維,提高了能力。歸納整理是一項基本技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處處有應用,因此能在物理課堂上逐漸提升這種能力,把課堂的有效性從課堂延伸到了將來。
當然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遠非上述幾點,它涉及到各個方面,既有教師自身的因素,也有學生方面的影響,還有各種教學環(huán)境的制約。作為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師,我們應當不斷地學習和反思,探索和改進,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感受到學習物理的樂趣,真正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努力提高物理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