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剛,李 莉
(廣東風華芯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州 510663)
對于封裝廠來說,隨著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原材料價格在封裝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突出。在此種嚴峻形勢下,封裝廠需要找出替代金線鍵合的方案,目前行業(yè)內(nèi)正在大力研發(fā)銅線替代金線鍵合的方案。因為銅線的價格優(yōu)勢,加之良好的導電、導熱、機械性能,替代金線鍵合并實現(xiàn)量產(chǎn)已具有很高的可行性。但是金線鍵合已存在半個世紀,加之完善的制程工藝,要完全替代是有難度的。另外銅的化學穩(wěn)定性不如金,而且銅導線的制備、應用及后續(xù)產(chǎn)品可靠性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例如銅易氧化影響鍵合質(zhì)量和產(chǎn)品壽命、銅的硬度較高容易造成Al墊受損等),使銅線的應用面臨巨大考驗[1~2]。
與金絲球鍵合相比,銅絲球鍵合工藝參數(shù)窗口較窄,工藝穩(wěn)定性不高。采用銅線鍵合工藝生產(chǎn)的電子元器件在服役過程中產(chǎn)生熱量,引起引線與金屬化焊盤界面出現(xiàn)IMC(金屬間化合物),IMC的生長和分布將影響鍵合點的可靠性,嚴重時會出現(xiàn)“脫鍵”,導致元器件失效。同時,熱的作用還可能導致焊點內(nèi)部的晶體結(jié)構(gòu)發(fā)生變化[3~4]。高溫存儲試驗可以加速焊點微觀組織演變,在短時間內(nèi)預測元器件長期服役過程中的可靠性。本文主要研究了銅線鍵合產(chǎn)品在高溫存儲下焊點界面IMC的生長及微觀結(jié)構(gòu)變化。
以20.3 μm銅線鍵合產(chǎn)品SOT-23為試驗樣品進行高溫存儲試驗,樣品在試驗之前經(jīng)檢測電氣性能良好。試驗設(shè)備為愛斯佩克PHH201。
將樣品同時進行175 ℃、200 ℃和250 ℃下的高溫存儲試驗。每個設(shè)定溫度下分別試驗1天、4天、9天、16天、25天。每組試驗取15只樣品。之后對樣品進行磨拋,利用OLYMPUS GX71金相顯微鏡和HITACHI S-4700電子顯微鏡分別對鍵合界面進行金相、SEM觀察。
在175 ℃下存儲不同時間之后,銅球與芯片鋁焊盤的鍵合初期界面處只有少量的點狀分布的IMC向鋁層突出生長。隨著時間的延長,界面上更多的IMC突出,到第9天的時候這種趨勢已經(jīng)很明顯。繼續(xù)增加存儲的時間,界面處更多的IMC連接呈層狀分布,此后IMC沿界面平行方向的生長停止,并進一步朝著垂直界面方向生長。當達到25天時,整個界面處的IMC基本都連起來,形成厚薄不一的前端呈鋸齒狀的IMC層,此時IMC最厚處達到約1.3 μm。利用EDX對25天的鍵合界面的俯視面進行EDX分析,如圖2所示。從俯視圖來看,銅球與芯片鋁焊盤之間生成的IMC已經(jīng)連成片,但是IMC的分布并不均勻,在局部區(qū)域呈集中生長狀態(tài)。銅球焊點截面SEM圖像如圖1(a)和(b)。對IMC較集中的區(qū)域進行EDX分析測試,得到銅和鋁的原子百分比約為31.5:67.3,可預計主要成分為Al2Cu[5~6]。
將試樣在200 ℃下分別存儲1天、4天、9天、16天和25天。存儲1天后,仔細辨認能看出界面IMC分為兩部分,靠銅球的IMC層較薄,靠鋁層的IMC層厚度約為靠銅球的2倍,說明鍵合界面區(qū)銅原子向鋁層中擴散比鋁原子向銅球內(nèi)擴散速率快。而IMC層總厚度并不均勻,在0.3~0.5 μm之間,面向鋁層的前端呈鋸齒狀。4天后的Cu-Al界面IMC層結(jié)構(gòu)與第1天相同,只是總厚度達到0.5~0.7 μm。在存儲9天后的界面IMC層依舊不均勻,最薄處只有0.3~0.4 μm,最厚處達0.9~1 μm,在銅球與IMC層之間已形成了可見的連續(xù)裂紋。銅球焊點截面SEM圖像如圖1(c)和(d)。
圖1 不同存儲時間銅球焊點截面SEM圖像
隨著時間的延長,裂紋沿著界面擴展并逐漸增大。圖2為200 ℃分別存儲9天、16天和25天后,剝離銅球后鍵合焊點界面俯視面的背散射電子圖像。圖中沿著被銅球下壓的鋁層表面分布的白色相即為IMC,隨著時間的增長,鍵合區(qū)生成的IMC的分布面積明顯增大。同時還可以看出同一鍵合點內(nèi)IMC的分布非常不均勻,對于不同的銅球鍵合焊點,IMC的分布規(guī)律不同,有的在焊點邊沿區(qū)域優(yōu)先生成IMC并生長較厚,如圖3(a)和(c)所示;有些IMC則在鍵合點中心區(qū)域形成較多,如圖3(b)所示。
進行EDX分析,IMC中銅的含量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增加,最終形成的穩(wěn)定塊狀I(lǐng)MC中銅與鋁的原子百分比約為1:2。綜合以上的分析結(jié)果,可以認為在200 ℃存儲條件下,銅球和鋁焊盤的界面處最終形成的穩(wěn)定的IMC為Al2Cu。
在175 ℃和200 ℃存儲時,銅球鍵合界面僅發(fā)生Cu-Al之間的相互擴散反應,環(huán)氧樹脂基塑封料與銅球及引線不發(fā)生反應,所以銅球及銅線保存完好。而250 ℃下存儲不同時間之后,塑封料中的元素也參與了反應,而且在長時間存儲的情況下,塑封料與銅球和銅線的反應成為主要的反應。
圖3 200 ℃存儲不同時間銅球焊點俯視面SEM圖像
圖4 250 ℃存儲16 h出現(xiàn)點蝕及表面反應
當時間達到9 h后,在靠銅球側(cè)發(fā)現(xiàn)了Kirkendall空洞,裂紋向著空洞的方向擴展??斩吹拇嬖跇O大地弱化了鍵合界面的結(jié)合強度,加之IMC脆性大,當受到因溫度變化等因素產(chǎn)生較大應力作用時很容易在空洞處生成裂紋,裂紋一旦形成便沿著強度很低的存在空洞的區(qū)域快速擴展,最終貫穿整個鍵合界面。當存儲時間達到16 h,EMC層和銅之間發(fā)生化學反應。銅絲上開始出現(xiàn)類似點蝕的缺損,如圖4,這種現(xiàn)象在銅絲的彎曲處較先出現(xiàn),后期也較其他部位嚴重。
存儲更長時間之后,如圖5所示??梢钥闯鳇c蝕的實質(zhì)是銅的晶粒結(jié)構(gòu)由于元素間的反應而破碎。48 h后,銅絲完全碎化,并生成了塊狀的IMC。
通過EDX分析可知銅絲表層的薄層內(nèi)白色IMC、銅絲內(nèi)生成的塊狀白色IMC以及銅絲附近塑封料中的白色IMC的成分比較接近,銻的原子百分含量在22%~23%左右,預計生成的IMC相為Cu3Sb。
(1)銅球焊點在175 ℃下存儲時,隨著時間的增加,鍵合界面處的IMC緩慢增加。25天時,150 ℃下IMC最厚處約0.5 μm,175 ℃下IMC最厚約1.3 μm。
(2)200 ℃存儲時,隨著時間的增加,Cu-Al鍵合界面的擴散增加,形成的IMC分為兩層:靠銅球薄層和靠鋁的厚層,前者厚度約為后者的1/2。存儲9天時,在銅球與IMC之間形成了微裂紋,時間繼續(xù)延長,則裂紋擴展至整個鍵合界面。較長時間存儲之后界面處生成的IMC以CuAl2為主。
圖5 250℃存儲不同時間下銅絲的變化
(3)250 ℃下存儲不同時間之后,塑封料中的元素參與反應,而且在長時間存儲的情況下,塑封料與銅球和銅線的反應成為主要的反應。1~9 h主要進行銅球和鋁焊盤的擴散反應,9 h后銅與塑封料中的銻發(fā)生反應,在銅球和銅絲表層生成IMC。
[1] 吳建得,羅宏偉. 銅鍵合線的發(fā)展與面臨的挑戰(zhàn)[J]. 電子產(chǎn)品可靠性與環(huán)境試驗,2008,26.
[2] 趙鈺. 銅絲鍵合工藝在微電子封裝中的應用[J] .Electronic Component, 2002, ( 8) : 31-36.
[3] 陳新,李軍輝,譚建平. 芯片封裝中銅線焊接性能分析[J]. 電子機械工程,2004,20(5).
[4] 魯凱,王春青,田艷紅. Cu引線超聲鍵合FAB工藝及影響研究[J]. 電子工藝技術(shù),2008,29(4): 192-207.
[5] Yanhong Tian, Chunqing Wang, Ivan Lum, et al.Investigation of Ultrasonic Copper Wire Wedge Bonding on Au/Ni plated Cu Substrates at Ambient Temperature [J].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07, 12.
[6] 田艷紅,杭春進,王春青. Cu 絲超聲球焊及楔焊焊點可靠性及失效機理研[J]. 電子工藝技術(shù),2006,27(2):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