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相遠
每兩月收到一本《粵海風》,打開來總有股地域差異感。一縷縷南國氣息,沁人肺腑,有盛開的木棉,有悠揚的“小桃紅”,更有清新、和潤的南海風。
稱之“文化批評雜志”,卻更顯出一個“雜”字了得。大到文史哲,小到坊間生活,無所不批,無所不評。讀一本雜志,其中能有一兩篇,為自己所愛讀,就算具有可讀性了。然《粵海風》可讀篇章,卻要多得多。
1997年改版至今16年,已出至100期了,文章兩千多篇,洋洋灑灑一千幾百萬字。這16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從淺水灘涉入深水區(qū),各種思潮的交鋒,各種困擾的挑戰(zhàn),風起云涌,變幻無常。可以想象,編輯者的生存環(huán)境與迂回空間,也必是跌宕起伏,時緊時松,坎坷崎嶇,步履維艱。故回首百期,能包容如此多樣性的不同觀點、不同風格之文章,其用心良苦,酸甜苦辣,百感交集,也是料中之事。
然而,16年來跨世紀的中國,也發(fā)生了跨歷史的巨變。任何社會進步,都必須不斷地推陳出新、吐故納新;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最近中央又號召:把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huán)節(jié)。包括理論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科技創(chuàng)新、文化創(chuàng)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chuàng)新。但要推陳、吐故,就要批評以往,對過去的一切,進行批判與評價,才能分清良莠、對錯,才能進行揚棄,揚優(yōu)棄劣。一切創(chuàng)新,都是以批評以往為基礎的,否則勢成無的之矢,無源之水,難以真正創(chuàng)新。
現在有些人,愛聽創(chuàng)新,卻不愛聽批評。一言批評錯誤,就開始緊張。批評什么?是否出格?會引起什么社會反響?總想要把控得當,才算放心。因而把控力度,寧緊勿松,謹小慎微;安全系數,從上至下,層層加碼,似乎愈大愈好。結果八股之風、官樣文章、形式主義盛行,也就不足為怪了。紙質媒體版面猛增,卻內容貧乏,千篇一面,無多少可讀性。筆者曾詢問過一位辦報人,報紙讀者漸少,不被人看。答曰:不看更好,可免犯錯誤,招惹是非。這種心態(tài),恐怕也非個別。
批評與創(chuàng)新,本為手心手背,既然人們愛聽創(chuàng)新,倒不如將“文化的現象批評,現象的文化批評”,改為“文化的現象創(chuàng)新,現象的文化創(chuàng)新”。不過,這兩者是互為因果,強調因與強調果是一樣的。我們已把“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當成戰(zhàn)略。當今創(chuàng)新之所以仍躊躇不前,就實因批評裹足難行。說到這里,仍是要強調批評,因不批評以往錯誤,就難以創(chuàng)新未來。這正如恩格斯所言:“偉大的階級,正如偉大的民族一樣,無論從哪方面學習,都不如從自己所犯錯誤的后果中學習來得快”。他還說:“要明確地懂得理論,最好的道路就是從本身的錯誤中、從痛苦經驗中學習”。如果我們文過飾非,把錯誤后果與痛苦經驗,都掩藏起來,不讓人提起。這就等于把學習的資源都埋藏起來。那就只能空對空地“空談誤國”了。
因而批評再難,也要堅持下去,必須迎難而上。筆者還建議,百期后在邁向第二個百期時,應當把“文化批評”,提高到一個新檔次。這就是可否加上“東西”二字,即增加東西方文化的批評。
自一萬年前,新石器時代始,人類在歐亞大陸板塊的東西兩側,逐漸出現兩種不同文化。到2500年前的古希臘時代與春秋時代,東西方兩大文化就基本形成。500年前,東方文化還仍盛于西方文化。但隨后,中國開始封海閉關,歐洲卻開始文藝復興,西方文化就漸漸盛于東方文化了。到150年前,西方文化終于壓倒東方文化,稱霸全球了。
經過150年艱苦奮斗,如今隨中國晉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又漸同西方文化要平起平坐了。這兩種文化各有優(yōu)缺點,如果對這兩種傳統文化進行批判與評價,就可推動這兩大文化的碰撞、融合、再創(chuàng)新。因人類發(fā)展的加速度,已把世界推到一個嚴峻的轉折點:人類要么按西方文化一直走下去,與天斗,與人斗,斗到地球不堪重負,生態(tài)環(huán)境達到不可自我修復的臨界點,斗到核武器已可毀滅人類數次,人類就將重復恐龍滅絕的悲??;要么就進行東西方文化互補融合,創(chuàng)新出一個適合人類和平發(fā)展的新文化。
由于各種危機加重,全球有識之士,目光已逐漸聚焦到這里,惟有如此,別無另途。因此,文化批評,就應從這里找到新視角、新起點?!痘浐oL》應站到這個高度上,來規(guī)劃下個百期。
從飲茶粵海未能忘,到南巡講話出華章;近代中國的進步、革命、改革,大多由南向北推進、展開。西方文化引進來,是從南海登岸,一路隨南風北上,吹綠神州大地;如今東方文化要走出去,依然要以南海碼頭為基地,通過海上新絲綢之路,擴散全球。《粵海風》雜志,應成為弄潮兒之一。
我們熱切期待,已經百期的《粵海風》,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能擁有全球化的視野,肩負東西文化融合再創(chuàng)新的使命,不斷把選題與作者群擴大到全球。希望有一天,出現了繁體字版、外文版的《粵海風》,出現了全球性的讀者群。其實,這也不是什么不可實現的幻想,16年后為2029年,隨中國夢的逐步實現,第200期的《粵海風》也定可圓夢。
筆者將奮力筆耕,為《粵海風》提供一些東西文化批評的文稿,且企盼下個百期紀念時,能再寫篇紀念文章。人稱盛世多長壽,但愿吉言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