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兵
(中國藝術研究院 影視系, 北京 100027)
新媒體語境下央視春晚的困境與突破
王兵兵
(中國藝術研究院 影視系, 北京 100027)
央視春晚是時代發(fā)展和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需求相結合的中華民族的大聯(lián)歡,是承載著文化感召、家園尋根和家國價值認同的國家儀式和文化盛宴。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央視春晚進入了發(fā)展的瓶頸區(qū)。央視春晚擺脫困境的突破點在于:關注民意訴求;提升文化品位;創(chuàng)新辦會機制。
新媒體語境;央視春晚;困境;突破
央視春晚是中國人舊時祈福、守歲等民俗傳統(tǒng)的轉換和延伸,其意義不只是全民熱熱鬧鬧的聯(lián)歡娛樂,更是一種承載著文化感召、家園尋根和家國價值認同的國家儀式和文化盛宴,曾創(chuàng)下世界綜藝晚會收視率最高、播出時間最長、演員最多的三項世界之最。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央視春晚壟斷的地位和點贊的口碑持續(xù)下降,進入了發(fā)展的瓶頸區(qū),停辦春晚的呼聲也從未斷絕。央視馬年春晚邀請“賀歲片之父”馮小剛擔任總導演,創(chuàng)新性地融入了“馮氏”的審美趣味和美學追求,依然是叫好聲、吐槽聲不絕于耳,體現(xiàn)了全球華人對央視春晚文化的強烈期待。毋庸置疑,央視團隊仍然具有匯聚全國藝術界最高創(chuàng)作水平的實力和優(yōu)勢,馮小剛團隊在春晚的革故鼎新方面也進行了很多創(chuàng)新和探索,但依然沒有擺脫央視春晚的困境。
著名詞作家閻肅批評說,李谷一首屆春晚一人唱了8首歌,也沒見假唱,也沒見效果不好。近幾年,演員對口型往往總能被細心的觀眾發(fā)現(xiàn)并截圖,也讓千呼萬喚的真唱越來越難。清華大學肖鷹教授提出:“從國家文化戰(zhàn)略層面著眼,弘揚春晚文化,必須放棄體制性壟斷和器質性壞死的央視春晚,全國開放辦春晚?!本W(wǎng)友戲稱,馬年春晚為“年度微博段子集合”。那么央視春晚的困境到底在哪兒?
春節(jié)的習俗自西漢以來一直延續(xù)到今天,始終是中華民族家庭和合、社會穩(wěn)定、國泰民安的凝聚力和紐帶。中國人為了過春節(jié),無論擠春運多么辛勞,也無論身居海角天涯多么遙遠,都要回家團圓。無論是大規(guī)模的遷徙,也無論是有錢沒錢都要進行的大消費,無處不使人感到春節(jié)對中華民族的巨大影響力。央視春晚作為春節(jié)置辦的高規(guī)格慶典活動,有效嵌入中國古老的民俗傳統(tǒng)之中,從誕生之日起,其國家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特征、年俗文化屬性就非常明顯,以時間的統(tǒng)一和同賀達到了全球華人空前的統(tǒng)一和團結,成為弘揚主旋律、傳承和創(chuàng)新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以電視媒介進行的現(xiàn)代民族儀式的新型表現(xiàn),也是具有主旋律的國家晚會、國家主流話語的傳媒鏡像。
1983年,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振奮態(tài)勢、思想文化的活躍氛圍以及思想解放的國人心理的凝聚,央視春晚應運而生。沒有奢華、絢麗的舞美,輕松愉悅、意味深長、流傳至今的經典節(jié)目卻給剛剛從“八億人民八臺戲”時代走出來的人們帶來了藝術文化的春風,不僅僅是開啟了中國電視娛樂節(jié)目的序幕,更成為中國當代審美文化的一個坐標點,擔當了塑造國家意識形態(tài)和族群文化的重任。雖然,晚會銜接松散、比例失調、穿插“笨拙”,甚至攝像機都常常找不到焦點,但李谷一演唱的《春之歌》、《年輕的朋友》、《高山流水覓知音》、《鄉(xiāng)戀》等歌曲,使人強烈地感受到中國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審美趣味的變化,更使得除夕夜觀看春晚成為此后三十二年來每個中華兒女的盼頭。學者張頤武形象地描述了央視春晚在電視時代受熱捧的程度:“吸引全家老小‘目不轉睛’地觀看”[1]。從首次創(chuàng)辦至今三十二年間,央視春晚的文化象征意義不斷得到升華與豐富,而市場和傳媒的發(fā)展變遷又使央視春晚的文化意義發(fā)生著一定程度的變遷。新媒體文化的沖擊,應該說是央視春晚面臨困境的客觀原因。
在電視媒體稀缺的時代,央視春晚誕生并受到了萬人空巷的熱捧。隨著廣播電視網(wǎng)、電信網(wǎng)與互聯(lián)網(wǎng)三網(wǎng)的逐漸交匯融合,電視、手機、電腦等媒體的廣泛運用,那個娛樂方式單一的時代早已遠去,手機短信、視頻網(wǎng)站、電子郵件、博客、微博等各種新媒體使文化信息的生產方式展示出了多樣化,各種笑料、段子、歌曲、舞蹈、綜藝節(jié)目等藝術形式應有盡有,傳播速度快、范圍廣,觀眾只要輕松地點擊鼠標,就能聽到心儀的音樂,看到想看的視頻,以及重量級微博博主頻繁發(fā)布的搞笑語錄、視頻、圖片、動畫、臺詞對白等等。
新媒體承載的這些文化,敏感快捷,更有刺激性,更能承載復雜的內涵,更能抓住公眾的社會心理,使公眾的審美能力、審美水平、審美需求得到迅速提升,使得央視春晚很難讓觀眾驚艷。比如,相聲演員曹云金和劉云天的演技與功底確實不錯,但他們在馬年春晚上表演的相聲《說你什么好》的很多段子來自微博,不僅沒有笑點,反而遭受了網(wǎng)友更多的吐槽與批評,被戲稱為“年度微博段子集合”。大張偉表演的神曲《倍兒爽》,無論編曲還是舞蹈動作,都與韓國歌手鳥叔演唱的《江南style》有不少雷同之處,《江南style》在兩年前就已經風靡全球,已經成為世界的style,也難怪這樣歡快、熱鬧的表演,得不到觀眾的認可,反遭觀眾吐槽。新華網(wǎng)以“馬年央視春晚最大的‘死穴’:原創(chuàng)太少段子好冷”為題,道出了對央視春晚的種種期許和無奈。
央視春晚如此大范圍的傳播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每年一度的心理聚合,而完成這樣聚合的文化召集則是來自于春晚所具有的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魅力,這種魅力構成了我們這個民族在新時代的一個鮮明的文化象征和符號?!冻螕絷牎?、《昨天·今天·明天》、《打撲克》、《英雄母親的一天》、《大米·紅高粱》、《打工奇遇》、《如此包裝》等優(yōu)秀小品,讓觀眾在哈哈一笑中獲得了深刻的人生啟迪和文化思考。《家有畢業(yè)生》、《美麗的尷尬》、《午夜電話亭》、《一句話的事兒》、《男子漢大丈夫》、《扶不扶》、《我就這么個人》、《人到禮到》等春晚小品將百姓的生活點滴、社會熱點問題引進藝術表現(xiàn)范疇,貼近百姓,貼近時代,發(fā)人深思?!逗萌兆印?、《歡樂中國年》、《美麗的心情》、《好運來》等表現(xiàn)中華民族大家庭喜慶、團圓、祝福主題的春晚原創(chuàng)歌曲,以濃郁的節(jié)慶文化成為億萬觀眾喜聞樂見的名曲。韋唯春晚深情演唱的《愛的奉獻》,以其洋溢著人間大愛的高尚的主題、淺顯易懂的歌詞以及舒緩的旋律,成為賑災義演和社會公益事業(yè)特定時刻的特定經典歌曲。最大眾化、最具親和力的春晚歌曲《常回家看看》以口語化的歌詞和自然流暢的旋律,真摯地道出了空巢老人的所思所盼,引起全社會對空巢老人的關注與關懷?!段业闹袊摹?、《十五的月亮》、《小背簍》、《我想有個家》、《濤聲依舊》、《山路十八彎》、《在那東山頂上》等歌曲不僅成為歌手的成名作,也成為廣泛流傳的經典歌曲。旭日陽剛的演唱昭示著純色和簡單的美,讓人聯(lián)想起億萬農民工群體為了生命的尊嚴而風雨兼程的凄美而堅毅的追求,馬年央視春晚張靚穎、李玟演唱的《想你的365天》,更體現(xiàn)了濃濃的溫情。主題曲《難忘今宵》也成了春晚的象征和代名詞,那節(jié)奏舒緩、旋律悠揚的曲子,總會使觀眾想起那個難忘的公共文化消費的不眠之夜。
馮小剛導演的央視馬年春晚,無論是從主持人報幕串場到舞美設計,還是從集結群星視頻拜年到吸納新人和邀請外籍明星加盟,還是從藝術種類的綜合運用到“接地氣”內容的精心植入,都創(chuàng)新性地融入了“馮氏”的審美趣味和美學追求。開場短片《春晚是什么》中,普通百姓與成龍、葛優(yōu)、吳秀波、白巖松、姚晨、范偉、陳道明等影視大腕都在闡述自己對春晚的理解,頗具個性,外帶調侃,顯得親切平和,道出了觀眾的心中所想,特別是短片中最后一句話:“春晚就是想你的365天”,立刻讓人感覺到濃濃的暖意,伴隨著《想你的365天》的歌聲開場,整臺晚會不僅熱鬧,而且更深刻了。匈牙利舞蹈團表演的創(chuàng)意舞蹈《符號中國》,以人體造型演繹中華大地的長城、黃山、大熊貓等文化符號,造型逼真,配圖美妙,集文化、藝術、創(chuàng)意于一身,令人嘆為觀止。特別是節(jié)目《萬馬奔騰》、《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中鏡頭語言顯示駿馬的奔騰和黃河瀑布的咆哮,畫面壯麗宏闊,呈現(xiàn)了力量之美,激發(fā)了觀眾的情感共鳴,極具震撼力。這些都體現(xiàn)了馮小剛導演對春節(jié)年俗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
新媒體語境下,世情、國情、民情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擁有豐富文化資源、審美水平急劇提高的觀眾,21世紀以來的央視春晚創(chuàng)作者,在滿足觀眾審美需求上缺乏應有的文化判斷力,缺乏對當年度文藝的廣泛了解,缺乏對當下民情的廣泛了解,缺乏對時代精神的深入認知,喜歡把明星文化、時尚文化和快餐文化推向舞臺,以致于傳統(tǒng)民族文化被擠至邊緣,這實在是舍本逐末之舉。觀眾面對已固化成“標本”的老格局、老面孔、老歌舞、老段子、老風格、老套路、老動作,難免會產生收視上的審美疲勞。馬年春晚,《擾民了你》、《扶不扶》等小品因貼近當代城市老人的生活與社會現(xiàn)象,極力反映老百姓的訴求,具有更多的諷刺性和娛樂性。馬年春晚歌舞類節(jié)目比例大,新創(chuàng)節(jié)目少,受點贊的節(jié)目并不多,這說明其在對當年度文藝、當下民情、時代精神的深入認知的文化判斷力方面依然有一定的欠缺。缺乏應有的文化判斷力應該說是央視春晚面臨困境的主觀原因。
央視春晚一直遵循固有的傳統(tǒng)運作模式、自上而下的節(jié)目和演員遴選模式,依然擁有強大的市場占有率(在全媒體收視率上,馬年春晚達到了22.15%,超過20臺地方春晚的總和)和“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的優(yōu)越壟斷地位。據(jù)統(tǒng)計,從1983年到2014年,央視無論如何招標,除2014年外請著名導演馮小剛外,擔任春晚導演的只有黃一鶴(5屆)、鄧在軍(3屆)、張曉海(4屆)、郎昆(5屆)、哈文(2屆)等央視內部人員,制作權也被集中在央視內部小部分人員身上。出場三次以上的主持人占出場總次數(shù)的70%以上,主持人出現(xiàn)最多的是朱軍(18次)、周濤(16次)。演員的平均年齡逐年增長,“老人”多得“臉熟能詳”。晚會編排的節(jié)目類型分布基本上是舞蹈、歌曲演唱、小品、相聲、戲曲演唱、武術、雜技、魔術等,多半是歌曲類當家,非專業(yè)歌手扎堆,多變成“集體K歌”,演員“閃電亮相”。央視春晚的特殊文化身份,以及官方與民間各種因素的約束與限定,決定了歷屆春晚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不可能在節(jié)目內容上有顛覆性的改變,導演們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只是尋求某些形式方面的突破,比如舞臺的設計,多媒體的運用,邀請境內外名角兒,炫賣網(wǎng)絡語言和新人,以及策劃節(jié)目混搭、反串表演,等等。這些創(chuàng)新與改變很難轉換為觀眾心理上的沖擊力。運行機制的變革滯后應該說是央視春晚面臨困境的根本原因。
事實證明,央視春晚無論是導演機制、演員機制、節(jié)目選拔機制,還是整體的流程模式、敘事方式,在某種程度上都捆綁了創(chuàng)作者的手腳,顯得“老態(tài)龍鐘”。文藝評論家酈國義也指出:“春晚的成功與否,不是僅憑換一個導演、靠幾個主持就能解決的”。中國新聞周刊網(wǎng)《春晚困局,只能體制外導演來破解?》一文指出:“央視人才濟濟并非沒人能打造出一臺好看的晚會,可能還是因為央視名頭、身份、地位等因素捆綁了內部人士的創(chuàng)作手腳……”[3]因為有太多元素需要平衡、折中乃至適應和妥協(xié),結果馮小剛不少地方還是“被春晚改變”。難怪本山大叔感嘆:“進春晚就要守春晚的規(guī)矩,規(guī)矩是最重要的,一切要聽領導的……越來越形式大于內容,但是我們沒有權力批評春晚,春晚實在太難了。”[4]
央視春晚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感情,是文藝創(chuàng)作、文藝管理的重要風向標,寄托著人們對文藝創(chuàng)作的期望,早已成為中華民族除夕夜必備的文化盛宴。雖然年年遭吐槽和批評,卻還得年年搞。央視羊年春晚籌辦在即,如何擺脫困境、取得突破?筆者認為應在關注民意訴求、提升文化品位、創(chuàng)新辦會機制方面進一步革故鼎新,力求以真情打動觀眾,以優(yōu)秀原創(chuàng)作品服務觀眾,給觀眾以歡樂喜慶、休閑娛樂、具有文化品位的春晚,才能真正恢復其特殊的文化地位和本體功能。
資訊發(fā)達的新媒體時代,觀眾的自主意識和參與意識越來越強烈,文化訴求更趨開放、多元、活躍,崇尚表達大眾化的聲音和標新立異的獨特聲音,不再盲目膜拜或被動接受表達主流話語權的主旋律聲音。漠視民意多元文化訴求,失去的將會是大批底層觀眾。關注、容納民意多元文化訴求,將會給春晚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創(chuàng)作團隊要關注民意的文化消費訴求和審美心理訴求,切實把對藝術規(guī)律和觀眾文化需求的尊重和判斷作為創(chuàng)作和創(chuàng)新的母題和源泉,找準現(xiàn)實和娛樂之間的結合點,在堅守主流文化的同時,更加關注民意的文化消費訴求和審美心理訴求,使春晚立足民間、回歸民間,提高春晚節(jié)目的親和力、滿意度和收視率。馬年春晚的《時間都去哪兒了》就契合了廣大民眾的情感訴求,深切表達了人生短暫的感受,感傷與惆悵、幽怨與滄桑、酸澀與感喟、警醒與激烈、敏感和驚悚令人悄然動容,王錚亮的演唱更是讓離家在外的人感同身受,滿是思鄉(xiāng)之情和對生命意識的自覺和頓悟,讓不少現(xiàn)場觀眾聞聲落淚。就連張國立也說:“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和自己兩鬢的白發(fā)?!薄度喊l(fā)的我不回》等新歌因與百姓生活與情感的貼近,與觀眾產生了強烈的情感融合,甚至多數(shù)人放棄了群發(fā)祝福短信的形式主義的“忙碌”做法。
沒有文化品位就沒有藝術價值,也就沒有生命力。央視春晚間接反映了億萬電視觀眾的價值觀、審美觀,是當代社會現(xiàn)實生活與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生動寫照,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民俗節(jié)慶活動特定的文化符號。央視春晚要想得到社會各階層的尊重和喜愛,就必須提升文化品位,創(chuàng)作出叫好又叫座的春晚節(jié)目,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象征和文化符號。北京、遼寧等地方衛(wèi)視馬年春晚的變革與成功,應該引起文藝界的研究和思考,其變革與創(chuàng)新很值得學習和借鑒。北京衛(wèi)視馬年春晚別出心裁,老藝術家楊洪基、劉秉義、李光曦三人表演的歌曲串燒萌翻了觀眾。遼寧衛(wèi)視馬年春晚匯聚眾多著名笑星開啟“爆笑”模式,不僅《買單》、《新對縫》、《瘋狂奶爸》、《一路平安》等節(jié)目深受觀眾好評,而且其他節(jié)目顛覆了歌舞、曲藝、京劇等單一藝術形式,巧妙融合多種元素,如評書藝術家田連芳和劉蘭芳聯(lián)手上演情景式“3D”廣播評書等,在創(chuàng)新中提升了文化品位和藝術魅力。
央視春晚的特殊文化身份以及官方與民間各種因素的限定,決定了央視歷屆春晚的創(chuàng)新在內容方面不可能有顛覆性的改變,導演們的創(chuàng)新只是尋求某些形式方面的突破。央視馬年春晚,作為央視革故鼎新、求新求變之舉,馮小剛創(chuàng)作團隊為了吸引年輕觀眾和拉動收視率,采用了國內商業(yè)電影最賣座導演電影風格,特邀了匈牙利創(chuàng)意舞蹈、國內歌唱選秀中人氣頗高的明星、韓國明星李敏鎬加盟,打破了以往程序化的主持語言痼疾,選用資深電影演員、導演兼制片人張國立傾情主持,凸顯了平民化和娛樂性,可謂費盡心思。開場短片《春晚是什么》又以微電影、微紀實形式打破了多年熱熱鬧鬧歌舞開場的格局,增加了舞臺的縱深度,這些改革使觀眾點贊。但綜觀整臺晚會給人的感覺依然是“功夫用在了樹梢上,無暇或忽略對樹根的培植與愛護”[5],演員表演浮泛,作品凸顯空心化和乏味化,現(xiàn)場缺乏互動等,使央視春晚很難贏得觀眾的高度認可。實現(xiàn)央視春晚水平的提升,必須打破現(xiàn)有的固化的模式和辦會機制,進一步擴大文化視野,提升文化品位,拓展征集渠道,集中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辦好春晚。
[1]鄭娜.2014春晚:改變從10%開始[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02-12.
[2]何源亭.春晚的意義是家人在一起做件事[N].東方早報,2014-01-31.
[3]韓浩月.馮小剛導演春晚未必是壞事[N].新京報,2013-07-01.
[4]王勇強.有感于本山大叔的無奈與感慨[N].深圳商報,2013-12-11.
[5]張冠宇.歌舞節(jié)目是創(chuàng)新亮點[N].文藝報,2014-02-10.
1672-2035(2014)05-0027-03
G22
A
2014-03-10
王兵兵(1989-),男,山西隰縣人,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系在讀研究生。
【責任編輯 張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