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政府軍械外購對清季軍事近代化的影響

2014-02-12 19:58滕德永
關鍵詞:軍械槍炮清軍

滕德永

(故宮博物院 宮廷部, 北京 100009)

清政府軍械外購對清季軍事近代化的影響

滕德永

(故宮博物院 宮廷部, 北京 100009)

清季,清政府大量引進西方軍械,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軍的裝備水平,并為清末軍事工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外洋軍械的輸入成為清軍武器的重要來源,推動了清軍裝備的革新,促進了清軍軍事制度的變革。同時,清政府軍械輸入也有諸多局限,在一定程度上也對清軍的近代化起到阻礙作用。

清政府;軍械外購;清季;軍事近代化

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始,在抵抗侵略與鎮(zhèn)壓農(nóng)民運動中,清政府逐步認識到中外雙方軍械的差距,并由此走上軍械外購之路。此后,為了維護其統(tǒng)治,清政府購買外國軍械的數(shù)量規(guī)模不斷擴大。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僅1895年至1911年,清政府輸入外國軍火的總價值高達白銀4 300余萬兩。[1]61-64由此,外洋軍械的輸入成為清軍武器的重要來源,推動了清軍裝備的革新,促進了清軍軍事制度的變革。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軍的裝備水平,并為清末軍事工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清政府軍械輸入也有諸多局限,阻礙了清季軍事近代化的深入。

對于這一問題,學界有所關注,但主要從海軍角度進行研究,而對于陸軍方面主要有喬偉等合著的《德國克虜伯與中國的近代化》一書及樊百川的《清季的洋務運動》一書對此進行了研究。前書主要從德國克虜伯對中國近代化的角度進行研究,后者則主要涉及洋務運動時期的軍械外購對清軍近代化的影響。這些研究對于我們認識清軍軍械外購對清軍近代化極為有益。筆者在此基礎之上,結合相關文獻,詳細考查了清季清政府軍械外購與清軍近代化之間的關系,以求深入認識二者之間的關系和影響。

一、軍械外購對清軍的軍事促進

清政府引進外國軍械,這對清軍的發(fā)展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軍械外購促進了清軍軍事制度的變革。清政府進行軍械外購改善了清軍的武器裝備,這必然要求相應的軍事編制體制與之呼應。清末,清政府方面受到“中體西用”思想的影響,認為“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寶鋆等編《籌辦夷務始末》卷二十五)。為此,湘軍、淮軍購買了大量外國軍械。在這方面,李鴻章的淮軍為各軍樹立了典范,成為當時清軍軍事制度近代化最高的軍隊。隨著洋槍使用數(shù)量的不斷增加,淮軍在體制上進行了調整,不久,淮軍中出現(xiàn)了洋槍隊的編制。此后,在淮軍中又開始組建了炮營。為了充分發(fā)揮這些外國槍炮的威力,李鴻章也開始意識到學習西操。1862年底,劉銘傳部已經(jīng)聘用外國人教練洋槍。此后,其他各部也先后學習洋操。至同治末年,淮軍刊發(fā)《槍炮操法圖說》,對步兵、騎兵、炮兵的技戰(zhàn)術作出比較具體的規(guī)定?;窜姷倪@些改變突破了舊式軍隊的營制,并為各省練軍所效法。這只是在舊有制度范圍內作出的一次有限調整,沒有也不可能創(chuàng)制出可以充分發(fā)揮近代火器威力的編制,不過,其率先垂范的意義不可抹殺。甲午戰(zhàn)爭后,清軍編制有了實質性的突破。此時,清政府編練新軍采用德國模式,其重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所購武器主要來自德國。

對清軍而言,外購軍械對清軍編制影響最大的是海軍。由于海軍是一個新興兵種,清政府沒有現(xiàn)成的經(jīng)驗可以借鑒,海軍訓練只能延續(xù)傳統(tǒng)模式,但隨著南洋、北洋海軍組建成功,清王朝海軍必須提高作戰(zhàn)水平。清政府將學習的目光投向當時世界上海軍最為強大的西方國家——英國,并且,北洋海軍還在引進英國海軍操典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戰(zhàn)術?!八畜w現(xiàn)在天津水師學堂組織編寫的《船陣圖說》一書中。這種戰(zhàn)術重視陣法,傾向于使用橫陣或斜行陣,以便艦首對敵?!保?]67

此外,購買外國軍械為清政府培養(yǎng)具有現(xiàn)代軍事才能的專業(yè)人才創(chuàng)造了條件,促進了清軍的軍事近代化。在購買外國軍械的過程中,清政府與外國兵工廠之間建立了聯(lián)系,便利了清政府的軍事人才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1874年,在李鴻章與赫德商訂蚊子船時,清政府也準備派遣人員前往英國學習駕駛、操練,并請求威妥瑪幫忙。隨著購船活動的開展,清政府迫切需要深化對外國軍械的認知,計劃“派道府等前往英國或他國,在各廠細加考察互相印證”。于是,1875年2月,清政府方面派日意格帶福建船政局學生數(shù)人赴英、法各廠考察學習。二月間,李鴻章也派金陵炮局委員、通判王承榮赴英、法及德國克虜伯炮局進行考察。不過,此時的李鴻章對于這一做法尚有諸多顧慮?!吧w派員出洋本極難事,須通習洋語洋文,庶不迷于所往,端緒易得,亦費用較輕。現(xiàn)在略諳軍器之道府等員竟無精通洋語者,若遽派往須以洋人為耳目向導,勢必隨帶多人去往,川費已需巨款,其能否得力可靠尚不可知?!保?]4168不過,這并沒有成為清政府繼續(xù)開展這種學習的障礙。

隨著軍械外購活動的頻繁,僅僅依靠這種人才培養(yǎng)模式已經(jīng)不能滿足清政府的需要。1890年,為建造兵工廠,張之洞需要大批制造人才。為滿足需要,他準備派遣一個由20人組成的代表團赴德國兵工廠學習。出于謹慎,他就該事請教當時的駐德公使洪鈞。對于張之洞的這一設想,洪鈞并沒有盲目贊同,而是進行制止。他的理由有二:首先,德國已經(jīng)不再制造張之洞兵工廠所要生產(chǎn)的槍械,向那里派人學習已是此路不通;其二,學習時間太短,難有成效,此舉“糜費無益”[4]5509。這也就從根本上否定了張之洞的方案。這就迫切要求尋求新的學習方式,以滿足清政府日益擴大的技術需要。經(jīng)過不懈努力,清政府探索出新的途徑——將原來“走出去”學習模式轉變?yōu)椤罢堖M來”教授模式。光緒末年,兩江地方向德國禮和洋行訂購炮位。為了清軍更好地掌握這些炮位的性能,雙方約定:由禮和洋行聘請克虜伯廠教員一人,以6個月為期,并負責該員來華返國川資及6個月的薪水;中國方面負責為其提供住所一處。此外,清政府方面還對教員提出要求。該教員須遵守中國軍營規(guī)定,按炮標統(tǒng)帶、管帶所定時刻到營,不得任意遲延,出入營中亦不得有礙軍紀。尤為重要的是,清政府方面嚴格限制教員的權限。其一,除教習、操練外,不問別事;其二,如兵丁等有不能虛心受教者,可由該教員轉告該管官核辦,并不得有侮慢或呵責。同時,考慮到實際情況,清政府對這一規(guī)定設置了有利于自己的條款。該教員與所訂炮件運華時,一并來華指授用法,若6個月滿期后,中國官員如欲續(xù)延該教員,則須另立合同(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兵部陸軍部檔案全宗·兩江購炮合同》)。這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它改變了原來單純依靠清政府方面招聘外國人員教導清軍的模式,這一改變避免了原來招聘的人才技術水平不高的缺陷,可以獲得更為專業(yè)的人士,能夠更有針對性地指導清軍使用新式軍械,有利于清軍的學習,能夠充分發(fā)揮這些軍械的功用。

清政府的軍械外購本應對清軍軍事變革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不過,諸多問題的存在限制了其作用的發(fā)揮。

軍械外購最大的問題在于清政府自始至終沒有實現(xiàn)對其的統(tǒng)一管理,這產(chǎn)生了諸多問題。首先,由于未能實現(xiàn)統(tǒng)籌,各地的軍械外購活動混亂無序,所購槍械制式雜亂不堪,這極大地加劇了對這些軍械管理的困難。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清政府也不清楚各地購買外國軍械的數(shù)量與型號。這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一方面各地政府頻繁向中央申請購買軍械,另一方面各地仍在不斷強調軍械匱乏,不敷應用,甚至還發(fā)生了前后兩任督撫對轄區(qū)之內購買軍械完全不同的記載。1903年7月,閩浙總督崇善向中央政府奏稱,福建存儲快炮2 000余尊,炮彈38 000多顆,各式前后膛快槍20 000多支,槍彈1 000余萬發(fā),如此“緩急足用,無庸添購”。不過,其繼任者李興銳查驗后向中央?yún)R報,所謂快炮2 000余尊,快槍20 000余支,根本是子虛烏有。實際上,“快炮不及百分之一,余皆舊日廢壞土炮,快槍則共有數(shù)百枝,其它皆舊式各國所棄而不用者”(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光緒三十年正月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姚舒密奏為各省購儲軍械請簡大員查驗事》)。所以,他再次申請向外國訂購快槍,以應急需。二者孰是孰非已不重要,關鍵是這一事件要求清政府重新考慮軍械外購問題。

其次,各地方競相購買外國軍械,導致資源內耗嚴重。清末,外國軍火商銷售產(chǎn)品有兩個集中地:北方是天津,南方是上海。各省需要軍械,紛紛委派人員至兩地購買。為了能夠獲得洋槍洋炮的購買權,從而獲取巨額回扣,這些購械官員彼此之間展開激烈的爭奪,他們喪失了最起碼的道德操守,將國家民族的利益置于腦后。

對于這種情況,清政府內部的有識之士也曾經(jīng)試圖努力,期望做出改善。1884年劉銘傳就主張,清政府購買外國軍械應當“籌購大批槍炮,以節(jié)經(jīng)費而免欺蒙也”。他認為,之所以要如此,主要是因為當時中國開設兵工廠,事屬創(chuàng)始,以致所產(chǎn)槍炮,“不聞精利,計其價值,轉倍外洋”,而生產(chǎn)的嚴重不足,使得一旦遇有戰(zhàn)事,“各省倉皇分購,洋商索價驟昂,輾轉侵漁,所增輒倍”。不過,事情的關鍵在于所購之軍械,“無一精良”。劉銘傳指出其原因在于英法官廠皆不制槍,槍械主要購自商人。而商人所制槍械,必經(jīng)官廠驗收,若質量不合格,國家就不會購買,廠家就無從盈利,因此,所產(chǎn)生的大量廢舊槍械,在外國銷售無門,商人們則將其皆運至中華,以為銷路。在中國,“各省徒慕虛名,不求實際,莫明優(yōu)劣,甘受欺蒙”。這樣的結果,“既糜國帑,更誤軍需,一有爭戰(zhàn),敗征且見”。所以,他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應請飭下總理衙門會同北洋大臣李鴻章籌款四五百萬兩,專派熟悉洋務精通槍炮之員,赴西洋各廠訂購后門槍十萬桿,一尺徑口以外大炮數(shù)十尊,一尺徑口以內炮并拖炮數(shù)百尊,槍炮分三年解清,價值亦分三年清給”。同時,他也提出了如何實現(xiàn)這一方案的途徑:“一面分飭各省,按年繳價,以寬軍儲,免致紛紜,貽誤外洋?!弊詈?,他又深入論證了此方案的可行之處:“槍炮零購則貴,躉購則廉,如新到黎意槍,零買每桿需價銀十四兩,多購減至七折,炮亦如之。是槍炮價銀總計四五百萬,躉買已省銀百萬,且可就該廠逐細查考,不致收其廢棄。既節(jié)經(jīng)費,又免紛歧,一舉數(shù)善,莫急乎此。”[5]228

不僅如此,針對現(xiàn)狀,劉銘傳建議稽查軍械,還提出了設立軍器局專責其成的方案。由于中法戰(zhàn)爭,清政府外購軍械所存在的問題已經(jīng)初步暴露出來。劉銘傳就認為,“各省購買槍炮,新舊參差,前門后膛,過時輒廢”。所以,他在考察外國軍隊軍器的基礎上,提出“一國之兵,必用一律之械,新精于舊,然后畢國更張,故操法可并一途,戰(zhàn)陣不虞錯雜”。鑒于此種認識,他認為清政府要在現(xiàn)有軍事上有所突破,必須在天津或金陵、上海特設軍器局進行稽查。為了保證稽查工作的順利進行,他認為必須由中央政府主持其事,“慎選嚴明精覈大員,飭下各省督撫,將購存槍炮開列呈明,分別新舊,以舊槍專備操演,以新槍歸軍器局收儲,以備戰(zhàn)時領用。惟洋槍忌濕銹,即棄材存械之區(qū),屋必高敞,分門別類,毋致混淆。某槍用某子,某炮用某彈,某項水雷,某項火藥,分存編號,位置秩然,然后取之不亂”。[5]229

當然,由于時代的局限,劉銘傳對外國軍械的生產(chǎn)與銷售的認識難免有錯誤,但是,他所提出的這一方案對解決當時軍械外購存在的問題不失為一良策。這樣,清政府就可以集中有限的資金,購買相當數(shù)量的外國軍械,同時,再配合本國軍械廠所產(chǎn)槍炮即可裝備出一支近代化軍隊。重要的是,軍器局的設立不僅避免因管理不善而造成資源浪費,導致重復購械的惡性循環(huán),而且可以更為有效地管理所購軍械,在戰(zhàn)爭來臨之際,為戰(zhàn)爭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為更有效地抵抗侵略創(chuàng)造條件。不過,清王朝的最高統(tǒng)治者對劉銘傳的建議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而是維持了現(xiàn)狀,輕易地錯過了整頓的大好時機。

清政府未能統(tǒng)一管理軍械外購活動,根本原因還在于對近代化需要反應的遲鈍。鴉片戰(zhàn)爭以后,尤其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清政府開始大量引進西方軍械。在這一過程中,由于海軍建設事關清王朝的整個防務,清政府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幾乎舉全國之力購買船炮,在短短二十年間,建立了一支足以雄視整個亞洲的“強大”艦隊。與此截然不同的是,在陸軍建設方面,清政府則采取了放任政策。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各國列強“指導”清政府練兵。這次練兵聲勢很大,涉及清王朝18個省中的多個省份。但總體而言,由于列強的參與,清政府對這次練兵謹慎多于熱情。所以,這次練兵的效果有限,除了為清政府購置了一批外國軍械外,并未能幫助清軍在近代化道路上有什么突破。

清王朝是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它要實現(xiàn)軍事近代化,政府必須充當領導者的角色。遺憾的是,清政府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繼續(xù)其長期所形成的放任政策,交由各地方督撫負責。在這種情況下,購買軍械就成為地方督撫的事情。問題在于,地方督撫也不具有現(xiàn)代軍隊發(fā)展的專業(yè)知識,他們尚不具備這種能力。當軍事武器發(fā)展到現(xiàn)代,對制式等各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而清王朝的地方督撫并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所以,在他們的主持下,“大部分軍隊都缺乏訓練、武器和作為一支戰(zhàn)斗部隊所必需的士氣。即使在德國或日本教習的監(jiān)督下,當時也很少有部隊做過野外演習,部隊也仍然有用弓箭與火繩槍來打靶的。當時,一方面有某些統(tǒng)帶用毛瑟槍和克虜伯大炮來訓練士卒,而其余的卻把他們的新式武器儲存起來,讓軍隊使用老舊的器械。更糟的是,由于缺乏保養(yǎng),竟一任現(xiàn)代武器朽爛。”[6]并且,在其努力探索的過程中,清政府的傳統(tǒng)思維還會阻撓地方督撫進行深層次的改革,這使得清軍軍事近代化只能在可以允許的范圍內實施,最終,延緩了清政府整個軍事近代化的進程。

總之,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清朝中央政府,他們遠離了軍事變革,只會將自己更加封閉在傳統(tǒng)思維之內,而在地方督撫主導下,清季的軍事近代化先天不足。這種不足導致其還不足以完成這個轉變。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也正是清政府軍事近代化的這一努力,為以后中國軍事近代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為其奠定了基礎。

二、清政府軍械外購對其軍事自足的影響

由于長時間的閉關鎖國以及清政府的認識局限,清王朝的發(fā)展遠遠落后于世界。為縮小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改變落后被動挨打的局面,清政府逐漸走上了軍械外購的道路。不過,在這一過程中,清政府內部一直不忘建造自己的兵工廠,以滿足軍隊的需要,從而減少對外國列強的軍械依賴。

林則徐、魏源是這一思想的源頭。在鴉片戰(zhàn)爭前,林則徐就認為“火器最利行陣”,所以,他出任欽差大臣,到廣東辦理禁煙事宜時候,看到先進的西洋槍炮便萌生了學習的念頭,并進行實踐,仿造“底用銅包,篷如洋式”的戰(zhàn)船。后因道光皇帝偏聽偏信,將其撤職。在鎮(zhèn)海效力期間,還與嘉興縣丞龔振麟共同研制四輪磨盤炮架,改變了原來炮位固定不能移動的缺點,使火炮能夠“俯仰左右,旋轉轟擊”[7]415。魏源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他提倡設局辦廠,聘請外國技師指導建造先進炮船。不僅如此,為了將這一思想推向全國,以改變清軍軍事上的落后現(xiàn)狀,魏源在其《海國圖志》中用大量的篇幅,圖文并茂地介紹了中國較有作為的兵器專家、士紳和官員在仿制外國先進的軍械方面的成就。可惜的是,這些先進的思想并未為時人所接受,沒有產(chǎn)生其所預想的成效。

二十年后,清政府開始大量引進西方軍械。在此之時,對于是購買還是自造,清政府內部意見并不統(tǒng)一。不過,鑒于自己制造條件尚不成熟,在短期內必須依靠購買的認識,洋務派內部的意見較為一致。“精求武備,為雪恥復仇之計”[5]118,但“為經(jīng)久計,必須制之中土”[8]172。如果“中國只用洋槍而不能自造洋槍,非受制于洋人,即受騙于洋行,非計之得者也?!薄凹扔猛庋髽屌?,必須外洋子藥,而內地所用皆購于外洋,為費甚巨;且恐有事之時,藥彈無處購辦,則槍炮轉為棄物?!背俗栽鞓屌谕?,并“仿造輪船,以奪彼族之所恃?!保?]305他們更為一致的地方,則是在購買的同時,同步地開展興建新型兵工廠。

為了建立兵工廠,清政府投入了大量經(jīng)費。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到19世紀80年代上半期,江南制造總局先后用銀220余萬兩,已擁有各種工廠10余座,干船塢1座,還設有翻譯館、操炮學堂等。金陵機器局則投入銀50多萬兩,擁有工廠10余座。福州船政局經(jīng)過不斷擴建,到70年代中,計有工廠16座,船臺3座,船槽1座,并附設藝局等,建廠投入銀135萬余兩。天津機器局先后建東、西兩局,到80年代初,先后共計用銀110余萬兩。其他各省,到1884年為止,先后建立軍工局廠20所,其設廠及擴建經(jīng)費共用銀770萬兩。簡單相加,這些投入近1 300萬兩白銀(以上數(shù)據(jù)根據(jù)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第四冊及有關文集等所載資料統(tǒng)計)。

由于技術落后、人才匱乏,這些新型的兵工廠生產(chǎn)能力較低,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軍事需要。“在十九世紀后一半時間發(fā)生的戰(zhàn)爭中,各地的幾個兵工廠,無一例外地證明它既不足用又不堪用。在承平歲月中間,每發(fā)生一次危機,中國都不得不采取危險的權宜措施,依靠她的潛在敵人取得軍械。”[6]111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初期。在清末編練新軍過程中,由于這些兵工廠缺乏專業(yè)的技術人才,不得不大量聘請外國人,但他們的技術水平也非常有限,最終導致清政府的兵工廠的設備不能充分利用,生產(chǎn)能力遠大于實際產(chǎn)量,其生產(chǎn)的軍械也參差不齊。為此,清政府對兵工廠進行整頓。這次整頓從上海機器局開始。清政府認為由于滬廠積弊甚深,導致“槍炮歷年所制均非精品,火藥比較洋藥尤屬不逮”,所以,命令“其總局總辦等”力圖振作,核實稽查,裁汰冗濫。并且強調,“如總辦不得力,即會同北洋大臣遴員接辦”。上海機器局方面為求改善,還聘請了一名日本精制火藥師(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兵部陸軍部檔案全宗·光緒三十一年九月十六日江督周馥奏整頓滬廠擬派員匠出洋學習制造片》)。但是,由于這些兵工廠積弊甚深,清政府所采取的措施遭遇重重阻力,最終整頓的成效有限。因此,這導致國內軍械產(chǎn)量不敷應用,清政府仍需從外國輸入大量武器,尤其是從德國與日本。

在近代,尤其是內憂外患頻仍的清王朝,通過購買外國軍械以改善本國軍械落后面貌,發(fā)展本國武裝力量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這一點,不只對于清王朝適用,對于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適用。這樣可以縮短時間,創(chuàng)建一支近代化軍隊,以趕超其他先進國家,為本國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軍事保障。不過,清王朝的軍械外購不僅未能給予足夠的幫助,成為其軍事自強的有益補充,反而令她深陷購買泥潭,不能自救。這一切對清王朝的軍械自足產(chǎn)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其一,軍械外購為清政府兵工廠的發(fā)展帶來極大的技術壓力。清政府的兵工廠是在現(xiàn)代軍械技術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缺乏足夠的技術支持,這是其發(fā)展的最大的障礙。對此,清政府方面缺乏足夠的困難意識,并且高估了自己這方面的能力,認為他們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西方技術,制造出新式武器。經(jīng)過長期實踐,清政府發(fā)現(xiàn)與西方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不斷擴大。對于其中原因,清政府片面強調客觀設備不足,而沒有充分認識到技術力量不足是其發(fā)展的最大瓶頸,所以,雖然花費大量經(jīng)費購買各種機器,但是清政府的兵工廠整體水平提高緩慢,其產(chǎn)品也不能與世界同步,未能滿足清軍日益增長的軍械需求。這反過來促使清政府更加依賴于外國軍械。

其二,軍械外購規(guī)模的不斷增長促使各國軍械大量進入中國,與中國軍械搶奪市場。由于技術和原材料等方面的優(yōu)勢,外國軍械“物美價廉”,反觀中國兵工廠所產(chǎn)軍械,不僅制式落后,質量低劣,而且價格亦處于下風,這影響了中國軍械的銷路。中法戰(zhàn)爭期間,因防務緊張,廣西需要大批軍械,請求福建的兵工廠幫助制造,結果發(fā)現(xiàn)“閩槍較湘槍之價倍昂,比購洋槍益不合算”。鑒于此,廣西方面無法接受,主張“緩辦”[10]20。我們知道,戰(zhàn)爭期間各國軍火禁運,軍火商人大肆提高軍械價格。即使受到這種因素的影響,本國制造尚且高于外來軍械,令前線軍隊難以接受。國家危難之時尚且如此,那么在和平期間,地方購買軍械亦多會選擇性價比較高的外洋軍械。

其三,軍械外購的不斷增加為國內兵工廠的發(fā)展帶來沉重的經(jīng)濟壓力。由于列強的侵略,清王朝的經(jīng)濟制度逐漸解體,原有賦稅體系受到沉重打擊,經(jīng)濟命脈也漸漸為列強所控制。此外,戰(zhàn)爭因素所帶來的損失、賠款,令清政府的財政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之下,清政府的兵工廠的經(jīng)費很難得到保證,而不斷擴大的軍械外購,使其財政雪上加霜。甚至為了購買外國軍械還經(jīng)常挪借兵工廠的經(jīng)費,這導致兵工廠的生產(chǎn)經(jīng)費嚴重不足,無力購買新式機器設備和原材料,也嚴重影響了本國兵工廠的發(fā)展,阻礙了清軍的軍事自足。

其四,軍械外購對時人的軍械認知產(chǎn)生了消極影響。在購買之初,很多人為西方軍械的威力所震撼,片面地以為西方軍械都較中國軍械為優(yōu),受這種思想影響,很多省份不分良莠,購置了大批外國淘汰的軍械。而外國軍械的日新月異則嚴重打擊了本國軍械生產(chǎn)者的信心。李鴻章是中國洋務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建立了當時中國最大的兵工廠,但即使如此,他也對中國的軍械缺乏信心,而是積極購求外國軍械,并將之在第一時間裝配到自己統(tǒng)帥的淮軍,他成為清末時期購買外國軍械的主要代表人物。另一方面,外國新式軍械的引進導致很多官員非常迷信外國軍械,在戰(zhàn)爭來臨之際唯外國武器為信。一旦戰(zhàn)爭失敗,他們即將責任歸咎于武器不如人,并掀起新一輪的購械高潮。

其五,軍械外購導致了清政府一些兵工廠軍械生產(chǎn)的地域化。沖破了頑固派的重重阻撓,清政府建立了近代兵工廠,這是一個偉大的創(chuàng)舉。這時候的“近代”兵工廠還不能脫離仿制外國軍械的局限,它生產(chǎn)何種軍械直接受到所購軍械的影響,并且這種軍械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成為這一地區(qū)的主要軍械,其影響亦呈放射狀向周邊擴散,而這又將促使這種軍械生產(chǎn)規(guī)模的擴大。當時最為重要的兵工廠之一的江南制造局主要生產(chǎn)槍炮,并調撥到各軍使用,從設廠至1904年,共生產(chǎn)大炮742尊,各種后膛洋槍65 300支,但是它更多生產(chǎn)的還是火藥及各種炮彈。這些彈藥不受本廠所生產(chǎn)的槍炮規(guī)格的限制,其種類很多,“是支應各軍最有效的一項生產(chǎn)”[11]81。江南制造局如此,其他各地亦如此,這種生產(chǎn)供應模式導致清軍軍械生產(chǎn)的無序性,加劇了軍械制式的多樣化,成為清末軍械制式一體化的嚴重阻礙。

最后,軍械外購對清政府軍事工業(yè)的發(fā)展方向產(chǎn)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在建廠之初,由于缺乏必要的資金技術,清政府方面不能生產(chǎn)技術性能較高的船炮,所以,對于建立船政局并不積極。另一方面,他們認為槍炮可以長久使用,而彈藥屬于消耗品,一旦有事,容易受制于人,所以,最初的兵工廠以生產(chǎn)彈藥為根本。這就形成了兵工廠遍地開花的局面。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之下,清政府的軍工廠必然經(jīng)歷很多的曲折。事實也正是如此,直至張之洞建立漢陽槍炮廠,中國的兵工廠一直處于較低的生產(chǎn)水平。清政府的軍械外購造成兵工廠在生產(chǎn)上求易避難,最終導致生產(chǎn)內容的主次顛倒,讓清政府的兵工廠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外購軍械的補充。

軍械外購是清軍軍事近代化中重要的一環(huán),它對清軍抵抗外國侵略以及清政府軍事工業(yè)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而清政府未能有效發(fā)揮其領導作用,導致軍械外購只能停留在較低的器物層面,這大大延緩了清軍的軍事近代化。

[1]滕德永.清政府軍械外購問題初探:1840—1911[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9.

[2]韓文琦.晚清軍事變革研究[D].南京:南京政治學院,2006.

[3]顧廷龍,葉亞廉.李鴻章全集[G].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

[4]苑書義,孫華峰,李秉新.張之洞全集[G].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5]中國史學會.洋務運動(一)[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6](美)鮑威爾.1895—1912年中國軍事力量的興起[M].陳澤憲,等譯.北京:中華書局,1978.

[7]林則徐.林則徐集(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5.

[8]阮芳紀,等.洋務運動史論文選[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中國史學會.洋務運動(四)[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10]張振鵾.中法戰(zhàn)爭(第二冊)[G].北京:中華書局,1995.

[11]王爾敏.清兵工業(yè)的興起[M].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

Influence of Arms Import to Military Modernization of Qing Army in Late Qing Dynasty

TENG De-yong
(Department of Court Antiques,The Palace Museum,Beijing100009,Chin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Qing government imported a large quantity of arms, which helped to modernize the equipped level of f the Qing army,was propitious for the government to train the professional for its military industry.The importation of foreign arms became the important source of weaponry of Qing army,and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ilitary equipment and of military system.In the mean time,there were many limitations in the importation of arms forming inhibition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Qing army.

Qing government;arms import;late Qing Dynasty;military modernization

1672-2035(2014)05-0015-06

K25

A

2014-04-28

滕德永(1979-),男,山東聊城人,故宮博物院宮廷部副研究館員,博士。

【責任編輯 張 琴】

猜你喜歡
軍械槍炮清軍
憑吊滑鐵盧
乾隆年間清軍的第三次出征準噶爾考辨
機動部隊高原寒區(qū)防衛(wèi)作戰(zhàn)軍械保障分析
軍械裝備保障部門領導培訓體系優(yōu)化研究
新年禮炮
文化戰(zhàn)線上的“槍炮”
明星畫報:槍炮與玫瑰
解讀國內外電磁輻射對軍械危害相關標準
甲午戰(zhàn)爭中清軍敗北原因探析
一個“圍魏救趙”的出色戰(zhàn)例——太平軍殲滅清軍江南大營之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