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明
翻閱宋元文學(xué)作品和其他古籍時,常遇到熟悉的陜北方言詞匯,一些已記入《聽見古代》書中。然方言口語傳承久遠(yuǎn),宋元古詞用于日常,人不覺其古老,失查其傳承。因此,仍可以在大量記錄當(dāng)年口語的宋元戲曲中,時常見到今人語言,熟悉得很。還有一類古語,或音變,或義歧,雖山間常用,卻不明來由。偶于宋元戲曲間相遇,高興熟識,攜手拉出,恍若隔世。
宋元戲曲出自民間,本不入正統(tǒng)文學(xué)殿堂?!鞍随骄湃迨ぁ钡纳鐣匚?,決定了那時劇作家與底層的接近,因此會“雜出鄉(xiāng)語”、“文詞俚俗”。生活場景的豐富性和語言的通俗性,成為戲曲文本不同于詩文的重要特征。雖然這種民間特征決定了戲曲文本在流傳過程中會被加工改動,但經(jīng)過觀眾認(rèn)可的劇情,千百年來具有穩(wěn)定性,曲詞、賓白被全面更新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宋元戲曲里的詞語,基本可以反映出宋元口語里的詞語。通讀現(xiàn)存金元雜劇、宋元南戲,和它們的殘折殘曲,想著我們的陜北方言,可以體會到從那時到現(xiàn)在民間口語的穩(wěn)定傳承。這是一種溝通古今的體驗。
我插隊十年的收獲之一,是認(rèn)識到陜北方言對中華近古、中古、上古文化的傳承。當(dāng)把陜北鄉(xiāng)親說的話,和歷史演進(jìn)、生態(tài)變遷及生生不息的人類活動連成一片時,歷史分期的界限漸漸消失,漫長的古代直接延進(jìn)了今天的生活。這讓我驚訝。原來古今無界,歷史不遠(yuǎn)。由此,我對刻印在自己生命過程中的那些近乎原始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及觀念形態(tài),有了境界認(rèn)同的理解。在歷史重復(fù)到那一頁時,在生命繁衍到那一代時,在歲月流淌到那一年時,偶然地,我到了那里,看見了歷史。鄉(xiāng)親們的苦難和快樂,承載著遠(yuǎn)古以來的厚重文化,使我生出景仰之心。于是,我曾鉆進(jìn)故紙堆中,為陜北話尋找一些詞匯源流。在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嚴(yán)峻的時代,我希望那是一份能讓陜北驕傲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因為以我的認(rèn)識,陜北是一處被別的標(biāo)簽屏蔽了的文化的圣地。
文化生態(tài)問題是世界性問題,物質(zhì)主義淡忘了多樣性是發(fā)展的源頭活水,正在不顧后果地消除文化多樣性。以統(tǒng)一為目的的行為,更無益于語言生長和傳承的天然環(huán)境。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被破壞,能造成生物多樣性消失;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被破壞,將導(dǎo)致語言與文化多樣性消失。自然生態(tài)平衡被打破,我們會失去物質(zhì)的田園;文化生態(tài)平衡被打破,我們將失去精神的家園。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民族文化的血脈,總在語言文字中流淌,而口頭語言更具有傳承活力,更保有鮮活、生動、富饒的語境。方言的消亡,將導(dǎo)致它們承載的地域文化和歷史文化的逐漸消亡。
近年未曾專心于陜北方言,但因有感于上,閱讀十二卷《全元戲曲》時,乃隨手記錄一二,以初步為《聽見古代》補貼。
白面饃饃
饅頭,陜北叫“白面饃饃”。
這個最普通常用的名詞,竟由來已久。元無名氏南戲《黃孝子傳奇》第九出《脫騙》:“小廝,不要宰雞了,做些白面饃饃來吃吧?!?/p>
不(bú)
陜北有說書小段子夸贊女人:“苗條不秀,生得個端正,長的兩個小腳大嘛就是二寸”。這里的“不”,沒有否定的意思,而是一個加強語氣的助詞,用以強調(diào)后文的“秀”。其作用類似普通話口語里“好不嚇人”的“不”。
這個口語助詞應(yīng)該源于上古?!对姟ば⊙拧ぼ嚬ァ罚骸巴接惑@,大庖不盈?!泵珎鳎骸安惑@,驚也;不盈,盈也?!?/p>
元代口語里使用這個助詞。元·無名氏雜劇《鄧禹定計捉彭寵》第二折:“俺若降了他,還得似這等自在?好個不狠的蕭王哩?!薄安弧绷x加強語氣,以強調(diào)“狠”。
不當(dāng)不正
陜北說沒放置在中間,曰“不當(dāng)不正”。你這不當(dāng)不正的擺在這里算咋介也?
元代已有此詞。元·鮑天佑雜劇《王妙妙死哭秦少游》殘曲:“我比那題橋的無定準(zhǔn),駕車的少信行,兩般兒不當(dāng)不正?!?/p>
不拘多少
陜北說“不論多少”為“不拘多少”。不拘多少,給給上些兒。
這是元人口語。宋元戲文《王祥臥冰》佚曲:“向河邊打聽,有時不拘多少。”
車車
在陜北,手推車、驢拉車(拉拉車)、自行車等人力車,有個泛稱叫“車車”??窟@木轱轆車車能打起個壩?那騎上車車走城去咧。
這是個古來口語。元刊本紀(jì)君祥雜劇《趙氏孤兒》第四折:“這殺場上是哪個孩兒?這車車?yán)锸钦l家上祖?”元·無名氏雜劇《后七國樂毅圖齊》第一折:“若退了這大兵,俺這里造一車車,遣一人乘著車車,詐妝公子出北門。”又:“若是您上的車車,有些損折……”又:“俺就遣人乘車車撞出即墨北門。”
大奶頭子
陜北話用“大奶頭子”形容可使人畏懼的氣勢。你不要你大奶頭子嚇(hè)聲人!
元代文字里有口語使用的“大奶子”一詞,用法和語意與陜北口語中的“大奶頭子”相同。陜北人所說“大奶頭子嚇聲人”,是傳承至少八百年的語句了。元刊本張國賓雜劇《薛仁貴》第四折:“怎敢和大唐皇帝做對門家!若是兒家、女家有爭差,有碗來大紫金瓜,我其實怕他!大奶子休唬小娃娃!”
獨自個
獨自一人,陜北說“獨自個”。你獨自個就走了一回北京?
宋代口語中已有這個“獨自個”。宋·歐陽炯《更漏子》詞:“獨自個,立多時,露華濃濕衣?!痹だ钗奈惦s劇《燕青博魚》四:“怎生在曠野荒郊,月黑時光,風(fēng)高天道,獨自個背著衣包?”
孤另
表述孤單的意思,陜北有“孤另”一詞。哎呀,再的都走了,撂下你一個,可孤另了!
這個詞來自宋元年間。宋元戲文《風(fēng)流合三十》佚曲:“羅幃里怎禁得這般孤另?”
海上方
陜北話里有個詞,聽上去是“海上法兒”,指待客擺設(shè)零食等,用于說不論客人是否食用,反正都得擺上。擺不擺,海上方兒。
“海上方”詞見元曲,指遠(yuǎn)海而來的某種藥方。元刊本宮大用雜劇《范張雞黍》第四折:“論治道呵,全靠那壯脾胃消食的是海上方。”元·無名氏雜劇《司馬相如題橋記》第二折:“也不用李老君爐內(nèi)丹,也不用王子喬海上方,則待沖開了蛟龍吸水江湖量?!眅ndprint
這個“海上方”演變?yōu)榻裉礻儽笨谡Z詞義,應(yīng)是經(jīng)過了“不論這個藥是否管用,反正它是‘海上方”的階段,略帶嘲諷義了。
害娃娃
懷孕,陜北說“害娃娃”。此“害”義“患”,謂患病。懷孕有類于患病之表現(xiàn),故曰“害娃娃”。
最遲元代口語中已使用這個詞。元明無名氏雜劇《張于湖誤宿女真觀》第三折:“(旦上)(見云)師傅稽首,叫我有何法旨?(卜云)我兩次三番叫你,如何不來?(旦云)我身子有些不好,睡著來。(卜云)敢是害哩?(旦云)害甚么?(卜云)害娃娃哩。我見你這些時乳大胸高,你敢有些不巧的勾當(dāng),有甚么人往來?你快說!”
胡諞
陜北口語里的“胡諞”,意近胡說八道,表過分夸張,空話吹牛。胡諞!哪有這號事?。ā堵犚姽糯?37頁)
元代已有此口語。元·王實甫雜劇《韓彩云絲竹芙蓉亭》殘折:“我不比你窮酸般胡諞教君怪,不放參,緊閉定看書齋?!?/p>
活剁
陜北口語里有一個夸張的罵人動詞“活剁”,意為活劈。老爺今兒活剁了你狗兒!
此也是古人口語。元·無名氏雜劇《十八國臨潼斗寶》第二折:“饒君縱有談天口,我赤銅刀活剁做兩三截。”
活拿
陜北話說“活捉”為“活拿”。羅兒老子的險乎被胡宗南活拿了。
元代已說這個“活拿”。元·無名氏雜劇《曹操夜走陳倉路》第三折:“我差張魯與他交戰(zhàn),被張飛活拿了張魯?!?/p>
火石
取火用的石頭,燧石。1970年代時,陜北山間還有使用火鐮者,以敲擊火石取火。
這是很古老的取火物品,唐代始見諸文字?!杜f唐書·輿服志》記載當(dāng)時五品以上武官衣配火石袋。從元代文字中可見當(dāng)時口語使用。元明無名氏雜劇《梁山五虎大劫牢》第四折:“打?qū)⑦@野草來,打著這火石,燒著這草,釃的這酒熱。”
腳后跟
陜北民歌里用“腳后跟”比說女性之不美。音若“結(jié)后跟”。翠花萍來穆桂英,抵不住菱娃的腳后跟。
元代口語已用“腳后跟”指說不美的女性。元·無名氏雜劇《周公瑾得志娶小喬》第一折:“全憑著月下老殷勤配準(zhǔn),休教這紅線錯拴了腳后跟。”
絕早
一大清早,很早,早早地,陜北說“絕早”。絕早起來就上山了。
元代口語見此詞。元明無名氏雜劇《梁山五虎大劫牢》第三折:“若見李應(yīng)疾回報,四人絕早上山來?!?/p>
口說
“口說”這個詞,在陜北話里有“名義上”的意思??谡f走了回北京,沒見著個天安門。
此話從元代繼承。元·無名氏雜劇《關(guān)云長單刀劈四寇》楔子:“如今口說做了個大官,哪里受這等苦楚?!?/p>
狂朋怪友
“狂朋怪友”是陜北口語中自由組合的成語之一,用于形容不務(wù)正業(yè)者。
元代口語中已有這類組合。元明無名氏雜劇《清廉官長勘金環(huán)》第一折:“他每日家伴著那狂朋怪友,飲酒非為。”
(kǔn)
陜北話里,“啃”一詞,發(fā)音“捆”,聽上去像是在說“捆骨頭”。其實這是個比較老的讀音,在元代寫作“ ”。
元·無名氏雜劇《張翼德單戰(zhàn)呂布》第一折:“文通百家姓,武會達(dá)筋斗。諸般都不曉,則會骨頭?!痹鳠o名氏雜劇《焦光贊活拿蕭天佑》第三折:“我正在帳房里骨頭?!痹鳠o名氏雜劇《八大王開詔救忠臣》第二折:“眾把都兒,跟著我?guī)し坷锱9穷^去來,走走走?!?/p>
困人
陜北話“困人”,意思是“使人困倦”。這天實在困人了。
宋元戲文《唐伯亨因禍致?!坟骸叭臻L困人,粉濕香膩,扇冰索冷不成寐?!?/p>
前莊、后莊
陜北山溝里村莊,根據(jù)位置分說為“前莊”、“后莊”。
此語元代已見。元刊本武漢臣雜劇《老生兒》第三折:“吵鬧了前莊后莊,挨匝滿高墻矮墻。見他擺列著兒孫兩行,把我驚唬得癡呆半晌?!?/p>
清油
陜北鄉(xiāng)間自產(chǎn)的食用油叫“清油”,出自一種陜北名“小麻”的傳統(tǒng)作物。小麻耐旱,耕地緊張年代,多把它種在陡坡地上。其莖皮纖維用于搓制麻繩,果實榨油,油體深綠透明。
元代已有這種油的名稱。元明無名氏雜劇《王矮虎大鬧東平府》第二折:“正是咱饑渴時候,香噴噴酒勝清油?!?/p>
從陜北傳統(tǒng)種植品種觀察,元明時的清油或即陜北當(dāng)代清油。
上臺盤
陜北說的“上臺盤”,就是“上臺面”,一是用來說人有教養(yǎng),不丟人。這些就不是些能上臺盤的人嘛!二是用來說能使人體面、有面子的東西。就這號濫東西?上得了臺盤?
這是元代口語里的詞。元·無名氏散曲《梧葉兒·嘲人桌上睡》:“蟠蟠睡,款款偎,高臥得便宜,上臺盤的先生是你!”元·高文秀雜劇《遇上皇》一:“好朋友都是伙不上臺盤的狗油東西?!?/p>
少下(hà)
欠缺,缺少,陜北亦說“少下”。民歌:長下一個枕頭少下一個人。
這是承自元代的口語詞匯。元明無名氏雜劇《梁山五虎大劫牢》第二折:“我這店里,下著一個客人,害了一場天行癥候,房宿飯錢都少下?!庇郑骸吧傧碌晷《克揎堝X?!?/p>
使錢兒
陜北話里,“使錢兒”是說花錢行賄。這官司,人家使了錢兒了,你打不贏。
宋元口語里已用這個詞,意思是“花錢”。明·洪緶編《清平山堂話本·錯認(rèn)尸》:“與一個上廳行首沈瑞蓮來往,倒身在他家使錢?!痹ゑR致遠(yuǎn)雜劇《青衫淚》“如今浮梁劉官人。有三千引茶。又標(biāo)致。又肯使錢。你留下他。賺些錢養(yǎng)家?!?/p>
掏炭
陜北管挖煤叫“掏炭”。那女子尋了個掏炭的。
元代已有此語。元·李取進(jìn)雜劇《神龍殿欒巴噀酒》殘折:“準(zhǔn)備著太行山底掏浮炭,便休想渭水河邊等釣竿?!眅ndprint
同共
陜北口語有“同共”一語,義同“共同”。同共咱去幾個人?同共加在一起,才三個人。
元代口語已說“同共”。元·無名氏雜劇《張翼德單戰(zhàn)呂布》第四折:“太守,今日冀王排宴慶功,俺同共去?!?/p>
今“共同”或是“同共”的逆序詞。
土炕
陜北在山體打土窯洞和箍石窯洞時,往往留出土臺,挖出煙道,鋪上石板,造成土炕。日常稱“炕”,名詞。
元代文字中已見“土炕”。元刊本馬致遠(yuǎn)雜劇《陳摶高臥》第三折:“土炕上淡白粥,瓦缽內(nèi)醋黃虀,采那首陽山蕨薇?!薄侗鼻斑z》元·李直夫雜劇《虎頭牌》殘曲:“往常我幔幕紗幮繡幃里眠,到如今枕著一塊半頭磚。土炕上鋪著些破皮片,好凄惶也么天也么天?!痹o名氏雜劇《吳起敵秦掛帥印》第一折:“今日無甚事,正在灶前炕上打觔斗耍子?!?/p>
些些
“些些”的意思是“一點兒”。如果問“就給我這么點兒”,陜北說:就給我這些些?就這些些就能把人打發(fā)了?
唐代口語里已有這個“些些”,意思是“一點兒”。唐·王梵志詩《尊人嗔約束》:“縱有些些理,無煩說短長?!碧啤抖鼗妥兾摹ぱ嘧淤x》:“今日之下,乞與些些方便?!痹ぐ讟汶s劇《墻頭馬上》三:“他毒腸狠切,丈夫又軟揣些些?!边@是說丈夫又軟弱了點兒。
尋漢
陜北說女子嫁人或戀愛為“尋(xing)漢”。有民歌《女娃尋漢》。
元代已有這樣的表述。元明無名氏雜劇《張于湖誤宿女真觀》第三折:“我這觀中,二十余個姑姑,都似他要嫁人,我都與他尋個漢子,我也不是個觀主,我倒是個媒婆?!?/p>
羊肉白面
陜北有好吃食“羊肉白面”。
古來亦然。元刊本張國賓雜劇《薛仁貴》第三折:“你爺受絕臘月三冬冷,你娘撥盡寒爐一夜灰。餓的肝腸碎。甚的是羊肉白面,子是些淡飯黃虀?!痹o名氏雜劇《薛苞認(rèn)母》第三折:“往常時羊肉白面,如今糠也尋覓無一抄。”
硬掙掙
陜北口語里用“硬掙掙”形容東西硬挺。音若“佞增增”。這衣裳硬掙掙的,不好穿??辞蛎浀糜矑陹甑?。賓館兒這床咋硬掙掙的,炕也似。
這也是元人口語。元·無名氏雜劇《陳州糶米》三:“與你做一領(lǐng)硬掙掙的上蓋。再與你做一頂新帽兒?!?/p>
愚眉肉眼
“愚眉肉眼”是陜北口語中自由組合的成語之一,用于形容看不清事物。
元代口語中已有這類組合。元明無名氏雜劇《觀音菩薩魚籃記》第一折:“世俗人愚眉肉眼,不識好人。”又:“他那是凡夫,愚眉肉眼。”
繒
用繩子捆綁,陜北說“繒”。放繩子把那??曌?!還把你繒不定了還?
元代口語已使用這個動詞。元明無名氏雜劇《魏征改詔風(fēng)云會》第一折:“兩頭著繩子繒住,看那弟子孩兒每怎么拉把把。”
正神
陜北所謂“正神”,是指廟中的主要供奉。民歌:管事的正神他不在,照廟的童兒哄我來。把我哄在神背后,嘴對嘴來喝燒酒。
元代“正神”一詞已有此義。元無名氏南戲《觀音魚籃記》第五出《當(dāng)山顯應(yīng)》:“在當(dāng)山,為正神;鎮(zhèn)北方,果有靈……威風(fēng)凜凜鎮(zhèn)當(dāng)山,天下萬民都仰。”
只共
陜北口語表述如“惟與誰共事”這類的意思時,有“只共”一詞,如“只共你”、“只共他”。這燒酒,我只共你咱兩個喝。
宋元年間口語里已使用這個詞。宋元戲文《王瑩玉》佚曲:“我只共你,但須管天長地遠(yuǎn),對天發(fā)愿。”
莊科
陜北把古村莊、古寨子的遺址叫做“古莊科”。多由破敗的古窯洞及斷壁組成,今無居住者。由于石窯洞這類建筑可以較完整地保留千百年,所以陜北的“古莊科”很多?;騥聲母換h聲母,曰“莊河”,與“莊科”是同一詞。許多現(xiàn)在仍有人居住的古代民居,使用現(xiàn)有村莊名稱,就不叫“古莊科”了。但有的古代居民舊址以“莊科”命名,如西莊科、二莊科、大莊河等,這些名稱具有先民舊址的含義。
莊科、莊河的本字應(yīng)為“莊廓”,但是元代已寫作“莊科”了。元·無名氏雜劇《薛苞認(rèn)母》第三折:“你道因何把文書扯破,怎下的賣了咱祖上的莊科?”
此外,讀別的書時還遇有幾個其他時代有記載、陜北話里還在用的詞,一起記錄在這里:
別轉(zhuǎn)(bièzhuàn)
陜北話里說的“別轉(zhuǎn)”,意思是扭轉(zhuǎn)(頭)。一說上,那就把個腦別轉(zhuǎn),不能說??茨悄X別轉(zhuǎn)那個樣子!
宋元口語中已有這個“別轉(zhuǎn)”,意思也是扭轉(zhuǎn)。明·洪緶編《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恩愛絕,情意斷,多寫幾個弘誓愿。鬼門關(guān)上若相逢,別轉(zhuǎn)了臉兒不廝見!”《水滸》二十一回:“見那宋江低著頭不做聲,女兒也別轉(zhuǎn)著臉弄裙子?!?/p>
不了的
陜北話里有個“不了的”,意思是“要不然的話”。不了的咱兩個相跟上走城?虧了那二百八口糧沒實行,不了的今年作過了。
元代口語里已經(jīng)有這個“不了的”。元·張養(yǎng)浩散曲《朱履曲》(之四):“客位里賓朋等候,記事兒撞滿杴頭。不了的平白地結(jié)為仇讎。里頭教同伴絮,外面教歹人愁。到命衰時齊下手?!?/p>
華(huā)
縱向從當(dāng)中剖開,而非橫斷,陜北說“華開”?!叭A”音若“花”。你把這華開看,里面是咋個?華開這小瓜,咱倆個一家一半切。把西瓜從中間華開看好著不?陜北秧歌場子有名“大華四門”者。
這個詞上古即有,一直在口語中傳用至今?!抖Y記·曲禮上》:“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為國君者華之,巾以绤。為大夫累之,士疐之,庶人龁之?!睗h·鄭玄注:“華,中裂之,不四析也?!薄稜栄拧め屇尽罚骸肮显蝗A之?!彼巍ば蠒m疏:“此為國君削瓜之禮也。華謂半破也?!彼巍り悵弧抖Y記集說》:“華,半破也?!薄鞍肫啤?,就是一剖兩半兒。這是上古時候給國君一級的高級干部削瓜的禮數(shù)。這么說,“華”,就是“破瓜”。這個代表交媾的詞,竟然跟“華”是一個意思。
劋(jiǎo)
陜北說誰狡猾,單說個“狡”。這個詞在陜北有矯情、不好打交道、難對付的意思。這個字古代也作“劋”。我不喜歡跟那打攪兒,那人太的劋了。
這是一個很早就有的口語詞。漢·揚雄《方言》第二:“劋、蹶,獪也。秦晉之間曰獪,楚謂之劋,或曰蹶。”郭璞注音:“又子了反。”徐鉉在《說文》里注這個字的音有“子小切”。
《說文》里頭,“狡”和“劋”都沒有狡猾的意思,但有個“獪”的意思是“狡獪也”;而《方言》里,“劋”的意思就是“獪”。那么,更應(yīng)該用的字,就應(yīng)該是“劋”了吧?
胮(pānɡ)
陜北把勃起得堅挺,說作“胮硬”,音若“乓佞”。這個“胮”,是膨脹、脹大的意思,“胮硬”就是描述脹大得硬。脹得胮硬。
“胮”這個詞比較古老,一直是膨脹、脹大的意思。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四《種棗》里說曬棗的時候要“擇去胮爛者”。就是把因水分大而膨脹爛壞的棗給挑出來。宋《太平廣記·王琦》:“復(fù)見床前死尸胮脹?!?/p>
“胮脹”、“胮爛”都是胮而不堅,陜北說的“胮硬”把意思說全了。
另,現(xiàn)在說的“胖大?!保峙聭?yīng)該是“胮大?!薄?/p>
下苦
陜北話里有“下苦”這么個詞兒,意思是努力、用功夫、不怕辛苦。什么事情也一樣,不下苦就弄不成。這人可肯下苦了。
這個少見的詞,也是有其來路的。明末清初《藥王救苦忠孝寶卷·思邈救白蛇》:“孫思藐虔誠參道,每日家收丹煉藥,時時下苦,將五氣一處烤,將六門緊閉牢,三昧火往上燒,燒就了無價之寶。”陜北的“下苦”,跟這個意思一樣。
責(zé)任編輯:楊建 實習(xí)編輯:徐睿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