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峙含
【摘要】一詞多義是英語語言中的一種普遍現象,指一個詞語有多種不同卻互相聯系的意義。本文專門進行一詞多義的認知研究,也就是借助原型范疇理論、概念隱喻和借代等相關理論,對英語一詞多義現象生成機制進行剖析。
【關鍵詞】一詞多義 原型范疇 隱喻 源域 目標域
【Abstract】Polysemy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in English which refers to a single word with two or more sense closely related.This paper specialized in the cognitive study on English polysemy.That is,to conduct a study of polysemic words from a cognitive view within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ategories and prototypes,conceptual metaphor and metonymy, 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find the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polysemy.This paper holds that polysemy in English is the enlargement of categorization as well as the result of conceptual model transformations and the metaphor mappings.
【Key words】polysemy; categories and prototypes; conceptual metaphor; source domain; target domain
一個承載兩種及兩種以上意義的詞叫做一詞多義。如果一個詞只有一個意義,人的大腦要記住這么多意義的每一個詞形,是比較難以做到的。于是人們采用賦予原有詞形更多詞義的方法來指稱新出現的事物。于是一詞多義現象就產生了。一詞多義已經被語言學家研究多年。
一、原型范疇理論和一詞多義現象
20世紀50年代,Wittgenstein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理論。在這個基礎上,Lobov, Rosch, Lakoff等人建立了原型范疇理論。一個詞所有的義項構成該詞的語義范疇。各義項在語義范疇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有中心義項和邊緣義項之分, 其中心義項即為原型義項。語義范疇就是圍繞原型義項不斷向外擴展的。人們認識一個詞時, 往往是從其原型義項開始的。同一語義范疇中的所有義項成員之間具有縱橫交錯、互相重疊的屬性組合, 即所有成員具有部分相同屬性, 形成家族相似性。原型范疇理論可以被應用到一詞多義現象中。一個詞有原始意義,即原型意象,雖然詞的其他派生意義有所不同,但這些派生意義與原始意義相互聯系,且能被同一個單詞表示。這樣,一個詞的多種意義形成了一張網,構建了一個復雜的范疇。我們可以以jump為例來解釋。
1.The children were jumping up and down with excitement.
2.Can you jump that gate?
3.He jumped his feet when they called his name.
4.Sales jumped from $2.7billion to $3.5billion.
5.You seem to have jumped several steps in the argument.
在句子1中,jump意思是“to move quickly off the ground or away from a surface by pushing yourself with your legs and feet”,也就是這個詞的典型的核心意義,也就是原型意象,原始意義,它被賦予了特征(a)“move off”(b)“to ground”,jump在這個句子中的意義顯然不與其在其他句子中的意義所共享。在句2中,jump有特征(a),但特征(b)有了一些變化。它不僅保持“to ground”的意義, 還有“pass over something”的意思。在句3中,jump仍然保持特征(a),但幾乎沒有特征(b)了。在句4中,jump不僅包括特征(a),還經歷了一個隱喻性的變化,即從空間范疇投射到了數字范疇。在句5中,jump不僅僅保留了部分(a)的特征,還經歷了一個具體到抽象的變化。 從上面的例子來看,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意義是從原型意義拓展來的。
二、隱喻與一詞多義
隱喻是不同認知域之間的投射, 當一個詞的基本義項從它所在的已知的、具體的認知域投射到新的、抽象的認知域的時候, 就產生了新的義項。Lakoff提出兩個術語:源域和目標域。作為源域的事物是隱喻的認知基礎,通常是為人們所熟悉的有形的、具體的東西,而作為目標域的往往是人們感到陌生的、抽象的東西。根據他的觀點,隱喻可以用圖這樣表示:概念投射
圖一:概念隱喻
我們可以清楚的的看到,Lakoff和Johnson隱喻觀認為隱喻的本質是源域向目標域的映射。比如:
They were asked to taste the tone of the music.
這個句子基于“TONE IS FOOD”的隱喻,目標域TONE是根據源域FOOD概念化而來的。抽象的經驗通常根據具體的經驗描述出來。在認知語言學中,隱喻可以被一個簡單的公式表達出來:“X is Y”,其中X是目標域,Y是源域。
有很多英語詞匯的拓展意義是通過隱喻的認知模式延伸出來的。以hammer為例,它的原始意義“hit with tool”能作為其他拓展意義的源頭。
1.I could hear somebody hammering next door.
2.He hammered the ball into the net.
3.Our team was hammered 5-1.(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2009:919)
在上面的例子中,只有在句1中,hammer保留了它的核心原始意義,其他的意義都通過隱喻,從源域投射到了目標域。比如在句3中,源域是“hit with tool”,而目標域是“to defeat somebody easily”。這就導致了一個詞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義。這樣的一詞多義現象的隱喻研究對我們理解、記憶和使用單個詞的不同意義有很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Lakoff,George &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伍謙光.語義學導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