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芬,汪紅飛,黃小麗
(臨安市人民醫(yī)院,浙江 臨安 311300)
氣管切開患者,由于失去了自然溫濕化作用,易導致肺部感染甚至肺不張,成為氣管切開的主要并發(fā)癥[1]。目前主要有微量泵持續(xù)濕化、人工鼻、加熱溫濕化等方式[2]。加熱溫濕化模仿了機械通氣的濕化,使用漸普遍。我院對加溫濕化進行改良,將加溫濕化與文丘里供氧進行了組合,提供給患者的溫濕化氣流明顯提高?,F(xiàn)就我院有關(guān)資料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我院ICU2011年1月到2013年3月氣管切開病例共64例,年齡42-75歲(平均56±2.61歲),其中男性42例,女性22例,病因為:腦外傷2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例,腦卒中23例,CPR術(shù)后5例,MODS13例,APACHEII評分為17-28分,平均22±1.67分。
2.方法。采用拋硬幣隨機法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均針對病因治療,防治并發(fā)癥以及營養(yǎng)支持等。兩組患者均接受濕化治療,治療組采用文丘里吸氧裝置連接氧氣后接入加溫濕化裝置,加溫濕化采用新西蘭產(chǎn)費雪派克(Fisher&Paykel)溫濕化裝置,使用螺紋管連接“Y”型接口至密閉式吸痰管,連接氣切套管,溫度計置于“Y”型接口,吸入氧濃度根據(jù)病情調(diào)節(jié)。對照組采用濕熱交換器,氧氣管道連接于濕熱交換器,濕熱交換器連接密閉式吸痰管后連接氣切套管。
3.觀察指標。觀察生命體征、經(jīng)皮血氧飽和度(SPO2)、肺部啰音、痰液粘稠度,定期復查胸片以及血氣分析,做痰液細菌培養(yǎng)。
痰液粘稠度標準[3]:1度痰液如米湯樣或者泡沫樣,吸痰后無滯留;2度痰液較粘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滯留;3度痰液明顯粘稠,吸痰后大量滯留。
醫(y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根據(jù)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2002年《醫(y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標準》。
4.統(tǒng)計學方法。統(tǒng)計軟件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描述。兩組患者的痰液粘稠度及醫(yī)院獲得性肺炎發(fā)生率均采用兩組獨立樣本非參數(shù)檢驗(2 Independent Samples Nonparametric Test)的Mann-Whitney U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治療組患者有1例死亡,死因為呼吸衰竭。對照組有2例患者死亡,死因分別為腦功能衰竭及心力衰竭。其余患者經(jīng)治療病情穩(wěn)定后轉(zhuǎn)其他病區(qū)繼續(xù)治療。
兩組患者痰液粘稠度資料如表1所示。其中治療組患者痰液粘稠度1度、2度、3度患者的比例分別為61.76%、26.47%、11.76%,而對照組的比例分別為40.00%、23.33%、36.67%。兩組資料經(jīng)Mann-Whitney U檢驗,差距具有顯著性(Z=-2.157,P=0.031)。
表1 兩組患者痰液粘稠度例數(shù)及秩數(shù)
兩組患者醫(yī)院獲得性肺炎發(fā)生率資料如表2所示。其中治療組患者醫(yī)院獲得性肺炎發(fā)生率為8.82%,顯著低于對照組的比例為30.00%(Z=-2.149,P=0.032)。
表2 兩組患者醫(yī)院獲得性肺炎發(fā)生率比較
氣管切開后合理濕化可以減少醫(yī)院獲得性肺炎發(fā)生的機率。加熱溫濕化裝置具有很好的溫濕化功能[4],但通常的方法是直接接入氧氣,由于峰值流速有限,導致吸氣時仍有未經(jīng)溫濕化的氣體吸入。而文丘里吸氧裝置氧氣高速從細孔中帶入空氣混合,恒定濃度的空氧混合氣的流速大大提高,能滿足患者的峰值流速需要,將兩者加以組合,更接近于呼吸機的加溫濕化方式。接入氣管套管端的溫度一般為37℃。
人工鼻內(nèi)有化學吸附劑,熱、水能重新進入氣管內(nèi),從而獲得有效的溫濕化[5],但本身痰液比較粘稠的患者,容易出現(xiàn)濕化不充分,而痰液比較多的患者,有時由于痰液被咳到交換膜的位置,可能產(chǎn)生阻塞情況。
從我院ICU應用組合式溫濕化裝置療效來看,可以減少發(fā)生院內(nèi)感染的機率,同時應該加強其他的措施以減少感染,如空氣的有效消毒,加強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的隔離等。在護理工作中,應注意合理的溫濕化的溫度,防止管道積水。
從我院氣管切開患者使用組合式溫濕化療效看,濕化效果理想,值得臨床推廣。
[1]Kelly M,Gillies D,Todd DA.Heated humidification versus heat and moisture exchangers for ventilated adults and children[J].Anesth Analg,2010,111(4):1072-1073.
[2]Robinson BR,Athota KP,Branson RD.Inhalational therapies for the ICU[J].Curr Opin Crit Care,2009,15(1):1-9.
[3]李 麗,邵雪晴.機械通氣患者濕化溫度設(shè)定對濕化效果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11):1009-1010.
[4]Poolacherla R.Nickells J.Anaesthesia and Intensive CareMedicine[J].Humidification devices,2006,7:351-353.
[5]朱 慧,朱 瀛.人工鼻的應用護理現(xiàn)狀[J].上海護理,2008,8(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