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軍
(廣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廣西 南寧 541004)
呂祖謙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是當時最受歡迎,而且成就最高的老師。他在金華城內(nèi)、在武義明招山、在嚴州(今建德)、在臨安國子監(jiān),積極地開展教學活動,培養(yǎng)新秀。當時,呂祖謙所至,學子云集影從,一時規(guī)??涨啊?/p>
據(jù)呂祖謙及門弟子葉適《寶婺觀記》記載,說寶婺觀因呂祖謙講學而興盛,“昔沈約始建,而地以文顯。意士之游者必有所得于斯,而余不能知也。近世大儒呂公出,而人以理著,四方英俊,歲常數(shù)百千人,無不登茲樓”。[1]隱示了天下士子赴金華呂氏求學的盛況。這些學生來自于全國各地,金華一地甚至大量的是全門闔戶,或者是幾代人追隨呂祖謙問學。呂祖謙及門時瀾的兒子,學人麗澤書院山長時少章《書王木叔秘監(jiān)文集后》這樣記述自己家族對呂祖謙的追隨,以及自己及家人因而得識天下俊才之事:
往時東萊先生講道金華……諸生是時四方來學者,常千余人,自永嘉者特多,學行又冠諸郡,尤與吾宗人厚善。子澐筑室扁曰“學古”,前植丹桂,后倚蒼栢,大皆蔽牛,毎休日,則永嘉人憬集……葉公正則始介陳公同甫以來,巳而戴公肖望、錢公(闕),徐公居厚最后來,而劉公茂實、蔣公行可、陳公頤剛則又往來其間。薛公士龍訪先生留數(shù)月,先生挾以游‘學古’,從容竟日,欲去尚回,顧不忍舍發(fā)。吾宗人是時皆饒于財,夙戒甘毳,候諸公至,爭先迎致之。日漸月染,至自忘其鄉(xiāng)音,相見類作溫語,而日所啖太平溫產(chǎn)也。秘書少監(jiān)王公乾道進士,于時稱先達,始仕為義烏尉,獨識(闕)卿于先生坐上。先人時尚未第,其后教授臨安乃始識公,一見遂如舊交。日與王元石、張伯廣詣直舍索談,至引日連宵不少倦,視葉、戴、錢、徐又親矣。先人在宗人中獨后死,又嘗為天富鹽官,所友永嘉之士殆百余人。[2]
呂祖謙自己對當時的教學盛況也有記載。其為門人潘景夔父親作《潘朝散墓志銘》憶及潘氏為追隨呂祖謙而移居金華說:“公諱好謙,字伯益,一字損之,松陽人……子男子四:景連,迪功郎監(jiān)戶部激賞中酒庫;次景夔;次景尹;次景達……公晚歲篤于教子,余雖未及際公,景夔、景尹皆越數(shù)百里遣從余游。歲時還書絡繹,未嘗不屬其子也。且謀徙家于婺,以便其學。嗚呼!此意厚矣,其可忘哉!”[3]193呂祖謙給好友信中也曾談到自己授徒的盛況:“近日士子相過聚,學者近三百人。時文十日一作,使之不廢而已?!盵3]453這三百人是個什么概念呢?美國學者田浩就這一問題將呂祖謙和朱熹作了比較。他說:“呂祖謙的學生人數(shù)和朱熹的學生人數(shù)相比呢?以現(xiàn)在的眼光回顧,朱熹是南宋時代最著名的老師,例如陳榮捷先生在《朱子門人》中列出的四百六十七人中(原引:陳榮捷《朱子新探索》頁554),只有五人是在1167到1179年(呂祖謙1181年去世)間列入門下。朱熹在南康重建白鹿洞書院后,又有三十五位年代可考的學生投入門下,另外九個從游的學生年代不明,即使把這九名學生都包括進去,朱熹在這十五年內(nèi)似乎只有四十九個學生,而呂祖謙在1180年里就有近三百學生。朱熹1181年所收的四十九個學生約占他學生總數(shù)的百分之十左右,這些數(shù)字雖然不完整,仍然明白顯示朱熹的學生大部分是在1182年到1200年之間投入門下,亦即呂祖謙去世后的十九年所招收的。[4]”田浩這個比較告訴我們,現(xiàn)在眾人所推崇的“南宋時代最著名的老師”朱熹,其實在南宋乾、淳年間,影響與呂祖謙相差可說是巨大的。呂祖謙在當時教學的盛況,門人之眾直至清代學者還樂道不已。納蘭成德序《東萊書說》曰:“呂成公講道金華,四方從游者千人。”[5]光緒《金華縣志》描述了麗澤書院興盛的景象:“東萊呂子,其會友之堂曰‘麗澤’,一時士人傾心向往,道統(tǒng)學派燦然昌明,名儒蔚興,踵武相接,天下稱婺州為小鄒魯?!?/p>
如此巨大的教育規(guī)模,這是當時的人記載當時之事,自然是完全可信,能夠體現(xiàn)呂祖謙當時的教育成就以及學術(shù)地位,體現(xiàn)呂祖謙對南宋社會發(fā)展的影響。但是,由于呂祖謙的早逝,由于學術(shù)門戶之爭,導致了朱、陸學派對呂祖謙的有意攻擊貶損,加上呂祖謙著述的遺失等原因,呂祖謙門人的資料漸漸闕失,或者這些門人的背離,或者后人研究的失誤,究竟曾有的門人是多少,現(xiàn)在學界所知已經(jīng)十分有限。
門人多少以及門人成就如何,可反映學者的學術(shù)成就,是客觀評價一個學者或者說社會學術(shù)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研究呂祖謙門生及其成就就成為深入研究呂祖謙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從現(xiàn)有的記載看,與宋人記載比較,相差甚遠,需要我們深入挖掘。為了將這個問題研究徹底,我們先要把已有的文獻作一個全面總結(jié)。如果只說及門一傳,為人常見的,清代以前統(tǒng)計呂祖謙及門者有二家:黃宗羲《宋元學案》中《東萊學案》、《麗澤諸儒學案》,萬斯同《儒林宗派》。然而,此兩家如重要學者葉適、陳傅良都未能入載,①可看出對呂祖謙及門研究的不夠深入,與呂祖謙的實際成就比較相差太遠,無論如何不能說是符合歷史客觀的。今人王文政的《呂祖謙門生與學術(shù)傳人》作了進一步梳理。拙文將黃宗羲、萬斯同、王文政三家統(tǒng)計作總結(jié),基本情況如下:
《宋元學案》卷五十一《東萊學案》,一傳25人。[6]1649《宋元學案》卷七十三《麗澤諸儒學案》,一傳67人。[6]2429《儒林宗派》卷十一錄呂氏門人,一傳49人。以上二家三錄除去重復,共計得99人。其中,《宋元學案》88人,他們是:呂祖儉、呂祖泰、葉邽、樓昉、葛洪、喬行簡、趙焯、輔廣、朱塾、劉爚、劉炳、吳必大、王遇、陳孔碩、沈有開、潘友端、宋甡、章用中、倪千里、舒璘、袁燮、石斗文、石宗昭、陳剛、丁希亮、樓昞、李誠之、王介、喬夢符、王瀚、王洽、石范、朱質(zhì)、葉秀發(fā)、潘景憲、潘景愈、潘景夔、潘景尹、鄒補之、杜旟、戚如琥、戚如圭、戚如玉、夏明誠、鄭宗強、汪淳、汪大度、汪大章、汪大亨、汪大明、黃渙、黃謙、陳黼、詹儀之、邢世材、郭澄、胡子廉、康文虎、康文豹、趙善談、趙彥秬、羊永德、李大同、時瀾、時沄、郭頤、鞏豐、鞏嶸、鞏峴、周介、彭仲剛、盧汝琰、盧汝琯、樓孟愷、樓仲愷、樓叔愷、樓季愷、汪仲儀、郭粹中、郭敏中、郭允中、郭時中、葉誕、徐文虎、陳錫、徐侃、徐倬、王深源。
《儒林宗派》49人中除去重復,多出《宋元學案》者10人,他們是:潘瀾、潘時、林謩、孫應時、李厚之、陳孔碩、王時敏、唐復、許文蔚、林穎。
王文政著《呂祖謙門生與學術(shù)傳人》原書作者本人統(tǒng)計搜得包括《宋元學案》、《儒林宗派》及自己所得總計162人,云從《宋元學案》得88人,其他文獻得74人。
王文政所舉呂祖謙門人的確切性,或有可議,如將葉審言(1272-1364)歸呂祖謙及門。[7]156葉審言晚呂祖謙相差近百年,顯然不妥。又有將一人兩出者如汪大度別算獨善(汪大度號獨善),趙燁別出趙煜(煜,清人避康熙諱燁而改),孫應時、邵度兩出。還遺漏《宋元學案》之著錄郭錫,《儒林宗派》之著錄潘瀾、潘時、林謩、孫應時、李厚之、陳孔碩、王時敏、唐復、許文蔚、林穎等10人。又有將再傳或者三傳、私淑等作為門人計算。王文政先生的努力值得肯定,但與我只將及門計算不同。因此除去已有著錄以及其他不確切者,王文政錄呂祖謙及門可考者愚見實為47人,包括:葉適、戴衍、毛大方、毛大年、張垓、呂孝祥、游玠、王莘叟、曹起宗、曹世昌、邵津、邵度、吳友聞、徐一夔、李泳、高觀、江注、盧琰、吳儀鳳、王抑、方自牧、徐暄、黃人杰、孟行古、揚誠之、諸葛誠之、王自中、李知微、邵樸、俞亨宗、俞厚字、陳耀卿、林伯和、黃幾先、徐總干、王中孚、王中實、王安、宋天則、趙燁、王頤、時涇、張成招、葉重開、時锜、時鋹、郭江。
在《宋元學案》、《儒林宗派》以及王文政所考基礎(chǔ)上,以下我自考上述逸出不為人論者71人:
時鎬,父汝翼,字德輔,金華人。甌寧縣尉。
時錝,父汝翼,字德輔,金華人。時鎬弟。
時源、時淇、時演、時溱、時法、時潚,祖父汝翼,字德輔。金華人,皆時沄弟。
時鑄,字壽卿,與呂祖謙同年,折行輩從學。父汝功,字德懋。金華人,官湖北嘉魚尉,從政郎、新隆興府南昌縣丞、國子監(jiān)書庫官等。
時鎮(zhèn),金華人。父汝功,字德懋。時鑄弟。
時道、時濟、時梁、時潛。祖父汝功,字德懋,金華人。時瀾弟。
陳傅良,字君舉,號止齋。溫州瑞安人,進士,嘉泰二年知泉州,辭,授集英殿修撰,進寶謨閣待制,年六十七卒。謚文節(jié)。著有《詩解詁》、《周禮說》、《春秋后傳》、《左氏章指》、《八面鋒》、《歷代兵制》、《周禮制度菁華》、《止齋集》等。
李丙,字仲南,昭武(今邵武)人。官至右修職郎,右承事郎。纂《集古錄》千卷,《丁未錄》二百卷等。李丙與呂祖謙關(guān)系甚密,乾道五年(1169)呂祖謙赴江西迎繼室韓元吉女成婚,李丙親預此行。李丙善金石學,宋洪適《隸釋》卷十九記載李丙收藏漢人摩崖拓片《張休崕涘銘》。清人顧藹吉撰《隸辨》卷八又云李丙從西州得熹平元年《李剛石室畫像》。李丙善書,呂祖謙為吳珉作《佚老庵記》欲勒石,因特請李丙書法之善。②[8]
薛叔似,字象先,永嘉人。乾道八年黃定榜進士出身,治《書》。歷官權(quán)戶部侍郎、兵部尚書、吏部侍郎等職,卒諡文節(jié)。有《薛恭翼奏議》十卷,《薛文節(jié)文集》若干卷。
趙善珍,字子良,金華人。乾道八年登進士,永嘉推官。有《爾雅疏》十卷。
胡居仁,東陽人。學諭。與葛洪為友。
龔寔,義烏人,有六子皆從呂祖謙學,人稱六瑞。名可考者龔明之,淳熙中仕宣教郎,服銀緋。龔應之,字處善,登嘉定進士第。仕至右史中大夫,直寶謨閣,封金華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
戴溪,字肖望(少望),永嘉人。淳熙五年為別頭省試第一。歷官工部尚書、文華閣學士,卒贈端明殿學士。理宗紹定年間賜謚文端?!端问贰啡辶謧饔袀?。成《續(xù)呂氏家塾讀詩記》三卷,《春秋講義》四卷,《論語問答》三卷。
李敬之,東陽人。生平不詳。
錢□□,永嘉人。生平不詳。
劉茂實,永嘉人。生平不詳。
蔣行可,永嘉人。生平不詳。
陳頤剛,永嘉人。生平不詳。
喬拱,字德瞻,東陽人。乾道九年十一月一日以疾卒。卒年二十有九。
徐居厚,字元德,永康人。淳熙五年戊戍姚穎榜進士,葉適同年,官從事郎紹興府觀察推官,知均州、通州。有《詩說》三十卷。與陳傅良同作《周禮制度菁華》,徐下半冊,陳上半冊。
樓鑰,字大防,自號攻媿主人,明州鄞縣人。呂祖謙同年,折行輩從呂祖謙學。歷官翰林學士,遷吏部尚書兼翰林侍講,除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升同知進參知政事,除資政殿學士知太平州,進大學士提舉萬壽觀,嘉定六年去世,時年七十七歲。贈少師,謚宣獻。有集一百二十卷?!端问贰酚袀?。
樓鏞,字弁孫,號月湖,樓鑰弟,明州鄞縣人。紹熙四年陳亮榜進士,官從政郎新差充廣德軍軍學教授。
蔣子先,金華人。生平不詳。
謝敬之,字光中,長沙人。生平不詳。
陳錫,烏傷(義烏)人。復州教授。生平不詳。
劉剛中,字德言,光澤人,劉國華子。與黃干友善。舉嘉定四年進士,調(diào)漢陽縣主簿,轉(zhuǎn)婺州蘭溪縣丞。后歸,筑室以居,名曰琴軒。從學者甚眾,著述有《師友問答》一卷。
王子正,湖州人。黃干有《祭王子正文》,云為同門,未知是否一人。
林居實,字安之,溫州瑞安人。淳熙二年十月十九日卒,三十四歲早逝。
張炢,信安(衢州)人。生平不詳。
劉堯夫,字淳叟,金溪人。乾道進士,除國子正,遷太學博士。著有《井齋集》。
王自得,義烏人。生平不詳。
石墪,字子重,其先新昌,自大父公孺始移居天臺。紹興十五年進士,以太常簿知信州軍事,知南劍州尤溪縣,又知南康軍,五十而卒。有《中庸集解》。
王師愈,字與正,一字齊賢,金華人。登紹興丁卯進士第,初調(diào)建州崇安尉,轉(zhuǎn)授臨江軍學校教授,改秩知潭州長沙縣,知嚴州、信州。乾道中召除金部郎官兼崇政殿說書,知饒州,就饒州本路轉(zhuǎn)運判官,改荊湖北路,又任福建路,最后除浙西提點刑獄。卒至中奉大夫,直煥章閣爵,金華開國男。
逸登發(fā),武義人。生平不詳。
王綸,武義人。生平不詳。
唐季度,金華人。生平不詳。
唐季淵,金華人。生平不詳。
徐安國,籍貫生平不詳。
陳謙,字益之,溫州永嘉人。乾道八年進士,授福州戶曹,主管刑工部架閣文字遷國子錄敕令所刪修官,樞宻院編修官。通判江州,知常州,提舉湖北常平等?!端问贰酚袀?。
鄭幾道,嚴州人。生平不詳。
陳正己,建安人。后從朱熹。
鄭良臣,武義人。太常博士,生平不詳。
曾德寬,江西人。呂祖謙內(nèi)弟。
何松,字堅才,東陽人。
徐誼,字子宜,溫州(平陽)人。乾道中進士,累官至吏部侍郎,有策立寧宗功,卒謚忠文。
邵康,字似之,金華人。淳熙十一年衛(wèi)涇榜進士及第,治《詩》,五年十一月除,慶元二年七月與宮祠。
朱仲文,號守軒,金華人。陳亮榜進士。
徐僑,字崇甫。淳熙十四年進士。著《易傳燈》、《讀易記》、《尚書括旨》等書。歷官為秘書省正字校書郎兼吳益王府教授,直寶謨閣江東提點刑獄,寶謨閣待制奉祠卒,謚文清。徐僑嘗批評比年熹之書滿天下,不過割裂掇拾以為進取之資,求其專精篤實,能得其所言者蓋鮮?!端问贰酚袀?。
又有早逝9人,具體為:方季肅、滕文卿、潘昭叔、徐宗卿、魯秀才、詹子齊、邢邦杰、張季清及蔣從道,呂祖謙俱有祭文。
至此,拙文初計姓名可考呂祖謙登堂入室,得過親授的門生共216人。當然,這只是一個初步統(tǒng)計,遠未達到宋代文獻的記錄。讀書未及,還多有考述遺漏者待后日增補。
上考二百余人,已足以彰顯呂祖謙對浙東學術(shù)或宋代及以后社會貢獻的成就?;蛘哒f呂祖謙及門對呂學、對浙東學術(shù)的發(fā)展起了主導作用,可從三個方面看出:一是呂祖謙門下多出俊杰,學術(shù)方面引領(lǐng)著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同時多關(guān)心國事,影響著國事的進步;二是對地方教育的發(fā)展影響巨大,使得金華一地人才代出,打下了浙東學術(shù)發(fā)展的良好的社會基礎(chǔ);三是后世所謂朱熹弟子其實多自呂祖謙門下轉(zhuǎn)來,而這些呂祖謙的門下入朱熹之門后依然堅持著呂祖謙的學術(shù),使得呂祖謙學術(shù)成為宋代朱熹以及以后學術(shù)發(fā)展的強大基礎(chǔ)。以下我們分別論述。
在學術(shù)方面引領(lǐng)著學術(shù)發(fā)展的方向,體現(xiàn)在學術(shù)著作的創(chuàng)作,可考者如輔廣著《五經(jīng)注釋》、《四書問答》、《通鑒說》、《師訓編》、《日新錄雜著稿》、《詩童子問》,潘景夔著《海昌圖經(jīng)》10卷,戴溪著《續(xù)呂氏家塾讀詩記》3卷、《春秋講義》、《石鼓論語問答》,王介著《詩文奏議外制》25卷、《春秋臆說》10卷、《通鑒解》15卷、《渾尺集》若干卷,陳傅良著《詩解詁》、《周禮說》、《春秋后傳》、《左氏章指》、《八面鋒》、《歷代兵制》、《止齋集》等,葉適有《葉適集》、《習學記言》,樓昉著《崇古文訣》35卷,喬行簡著《周禮總說》、《孔山文集》,鞏豐有《東平集》27卷、《耳目志》,陳孔碩著《中庸大學解》、《北山集》30卷、《傷寒瀉痢要方》1卷,陳黼存《文集》20卷。李丙有《集古錄》千卷、《丁未錄》200卷,趙善珍著《爾雅疏》10卷,趙善談著《周易述解》9卷,劉剛中著《師友問答》1卷,石墪著《周易大學中庸解》數(shù)十卷、《文集》10卷,張成招標注《左氏博議綱目》1卷、《詳注東萊左氏博議》25卷,時瀾續(xù)《增修東萊書說》35卷,呂祖儉有《大愚集》若干卷等。
這些著述,陳傅良、葉適成為永康永嘉學派的代表人物,影響之大不必說,其他如時瀾續(xù)呂祖謙《書說》成《增修東萊書說》、樓昉的《崇古文訣》承《古文關(guān)鍵》等,發(fā)揚了呂祖謙學術(shù),至今都是學者的必讀之書。著述的影響不必說,最重要的是學者的講學與人格影響。如呂祖儉,全祖望以為在甬上與楊簡、袁燮、沈煥、舒璘等列于先師之座可以無歉,全祖望《呂忠公祠堂碑文》說:“忠公之官吾鄉(xiāng),為司庾,故不得有所設(shè)施,但傳其屏去倉中淫祠一事,深寧志之《四明七觀》,而是時正甬上奎婁光聚,正學大昌。忠公以明招山中父兄中原文獻之傳,左右其間,其功無所見于官守,而見之講學。”[9]拙文以為,從朱熹與呂祖儉的交流也可見呂祖儉當時的學術(shù)地位。觀朱熹《晦庵集》書信部分,有兩卷文字《答呂子約》。朱熹與他人通信最多者一是呂祖謙,再就是呂祖儉。朱熹甚是推崇呂祖儉。滕德粹為鄞縣尉,其《答滕德粹》云:“熹所識者楊敬仲簡、呂子約監(jiān)米倉,所聞者沈國正煥、袁和叔燮,到彼皆可從游也?!盵10]足可見呂祖儉繼其兄呂祖謙后成為浙東學術(shù)的領(lǐng)袖人物,對促進浙東學術(shù)的反正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
呂祖謙研究儒學,倡導學者要見“儒者之效”,故門下多關(guān)心國事,勇于堅持正義,俊杰輩出。樓鏞為葛洪生祠作記說呂門才俊之盛:“始于弱冠登東萊先生門,四方從游之士以千計,人受其教,如群飲于河,隨其分量,充然各有所得,其后出處雖不同,至蒞官行法,多有足觀者?!比绺鸷椤绦泻單粯O人臣。葛洪歷官至參知政事、觀文殿大學士,卒謚端獻、贈太師信國公。其執(zhí)政“視民之父兄猶其父兄,視其害民者不啻如害己者。民以訟至庭,不忍鄙夷之,為之明辨曲直,了無毫發(fā)枉。遇事明敏,吏之奸欺莫能逃”, 史稱“高風勁節(jié),追媲古人”。 喬行簡官拜平章軍國重事,加少師封魯國公,史稱“歷練老成,識量宏遠,居官無所不言”。又如王介,樓鑰贊其“不可干以私”,真德秀說“其所立有汲長孺王元之之風”。
呂祖謙門下從政之人,入《宋史》者甚多,葛洪、喬行簡外,還有陳傅良、喬孟符、樓鑰、鞏豐、葉適、戴溪、陳謙、呂祖儉、李誠之、徐僑等。這些人,無論是官位高低尊卑,多能為國事奮不顧身。呂祖儉僅是一個主管庫藏的太府寺丞,職官志記在從六品下,官位可謂不顯,但他卻是慶元黨禁的主要參與者,因奏請寧宗抑制權(quán)倖遭貶韶州,改送吉州,遇赦量移高安而卒,彰顯了呂祖謙后學的錚錚鐵骨。呂祖儉堅持正義,不顧個人安危,令朱熹汗顏。朱熹有書信與呂祖儉自責說:“熹以官則高于子約,以上之顧遇恩禮則深于子約。然坐視群小之為,不能一言以報効,乃令子約獨舒憤懣,觸群小而蹈禍機,其愧嘆深矣!”[11]卷455,38冊,13370
李誠之守蘄州,本及瓜代之期而代人未至。嘉定十四年二月,金兵攻打淮南,于時李誠之遣歸妻孥,帥將士守城,屢敗數(shù)倍于己的金兵,終以救兵不至而戰(zhàn)死。因獲贈朝散大夫秘閣修撰,封正節(jié)侯,于蘄州當?shù)亓R享祀,為人尊敬。
這些人的風骨在影響社會風氣方面發(fā)揮榜樣作用的同時,一樣引領(lǐng)著學者的學術(shù)方向。
前云呂祖謙在世時的從教人數(shù)許多記載都用“千”字計算,葉適稱“歲常數(shù)百千人”,時少章稱“諸生是時四方來學者,常千余人”,樓鏞稱“四方從游之士以千計”,多云千字,可見非虛。當時金華附近各縣,如武義、義烏、蘭溪、溫州、紹興、湖州等地的世家大族多是舉家從學,如時氏、潘氏、戚氏、鞏氏、王氏、汪氏、何氏、盧氏、郭氏、樓氏等,而且全國各地學者也都慕呂祖謙名紛紛歸于門下,福建、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等地都有。如河南趙焯(景昭)、趙燁(景明)兄弟二人,長沙謝光中,零陵唐復,鄱陽王安,無錫沈有開,金溪劉淳叟,上饒王時敏,浦江石范,連江林謩,新昌石宗昭,興國吳必大,福清林穎,侯官陳孔碩,邵武黃煥、黃謙等。呂祖謙來學之人多中進士,或位極人臣,登高可呼;或為官四方,教育一地,都直接行施、擴大了呂祖謙的學術(shù)思想。如樓鏞看到葛洪于昌國縣令任上施政,便論及呂祖謙的影響,說呂祖謙門人“出處雖不同,至蒞官行法,多有足觀者,人望之知其為呂氏之學子也”。又如陳傅良《何君墓志銘》說到邵康教學何松的兒子何造、何適、何遇、何述,以為皆本呂祖謙著述。
這種盛況在其他學者門下是從來沒有過的。呂祖謙此處從教人數(shù)之多是事實,而從教人數(shù)之多又促使形成了一種極其濃郁的求學氛圍。呂祖謙的門下影響到個人,影響到家庭,影響到社會,影響到南宋當世,更影響到后代。
從個人影響看,呂祖謙門下多能自立之人,如葛洪、喬行簡、呂祖儉、葉適、陳傅良、樓鑰、樓昉等,皆能自成一家。
從家庭影響看,南宋、包括元代的著名學者,多有從學呂祖謙的家庭背景,如時少章(天彝)父親時瀾為呂祖謙門人,王柏(字會之)父親王瀚為呂祖謙門人,汪開之(字元思)祖父汪大度(字時法)為呂祖謙門人,王應麟伯祖王介(元石)為呂祖謙門人等。
從社會影響看,葉適《寶婺觀記》又說,在呂祖謙門下,“其得之孰淺深高下,通變達化而外應,寬施忘其褊吝,朗豁消其暗鄙,德成性安,而動樂靜壽之功驗矣”。[1]明人宋濂《貞則堂記》說得更明白:“婺為呂成公講道之邦,禮義修明,風俗淳美,非惟家孝弟而人詩書,至于女子婦人亦皆無思犯禮而畏行露之侵。第處道之常同老于室,無以見其所執(zhí)之操?!盵12]卷2,1223冊,279《題蔣伯康小傳后》又說:“吾婺自東萊呂成公傳中原文獻之正,風聲氣習藹然如鄒魯,而其屬邑東陽為尤盛,有若李正節(jié)侯茂欽,信國葛端獻公容甫,監(jiān)察御史喬公世用,通判眉州趙公周錫皆成公之高第。弟子或以忠義顯,或以政事稱,或以文學著傳之當世,布之簡書,相去一百余載,人猶象而法之。嗚呼!何其盛也,今觀蔣君伯康小傳,述其立身行已,動法古人,阽危之際又能力持其家使勿墜,斯可謂之賢矣。此固伯康問學之美所由致,自非前修流風遺澤有以薫蒸之,亦未必遽至于斯也?!盵12]卷13,1223冊,644這都從一個方面說明了呂祖謙門生的潛移默化之力。
從對后代的影響看,宋后呂祖謙的續(xù)傳成為學術(shù)發(fā)展的主流。元代的金華四先生,明代的劉基、宋濂、王袆皆出自金華或附近縣區(qū)。特別是明初的宋濂與王袆,高舉呂學的大旗。宋濂決心要發(fā)揚光大呂祖謙學術(shù)。他以媺人喻呂祖謙,作《思媺人辭》說:“吾鄉(xiāng)呂成公實接中原文獻之傳,公歿始余百年而其學殆絕,濂竊病之。然公之所學弗畔于孔子之道者也,欲學孔子當必自公始,此生乎公之鄉(xiāng)者所宜深省也。嗟夫!公骨雖朽,公所著之書猶存,古之君子有曠百世而相感者,況與公相去又如此之甚近乎?聞而知之蓋必有其人矣。”又說:“予既為此辭,嘗錄一通寄王子充,子充蓋有志同予學呂者。書以識之,庸俟異日各考其學之成也?!盵12]卷29,1224冊,469王袆聞宋濂欲發(fā)揚呂祖謙學術(shù)之提倡,積極響應,作《思媺人辭后記》說:“袆與景濂居同郡,學同師,而竊亦有志斯事。故景濂此辭既成,即書以見貽。嗚呼!前修遠矣,墜緒茫茫,懸千鈞于一發(fā),使之既絕而復續(xù),不在我后人之自力乎。”[13]
明末清初的黃宗羲及其以后的全祖望、胡宗懋等,發(fā)揮呂祖謙的影響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了。
上文說到朱熹在1180年以前可知的學生有49人,這說明1180年以后方逐漸發(fā)展壯大,而其間的許多學生是從呂祖謙門下轉(zhuǎn)入的。今天我們比較呂祖謙與朱熹門下,有不少重復出現(xiàn),比如葉邽、詹體仁、呂祖儉、王介、輔廣、徐僑、陳膚仲、林穎、諸葛誠之、周介、康炳道、王澣、王遇、吳必大、石墪、徐僑、徐侃等,應該都是在1181年呂祖謙以后入歸朱熹門下的。
其實,這所謂朱熹的門下,只是講求門戶之爭者后日以己見將人寫入,以壯大自己的聲勢。事實證明呂祖謙門下寫入朱門者多是堅持的呂祖謙學術(shù)。呂祖謙門人批評朱熹者如徐僑說:“比年熹之書滿天下,不過割裂掇拾,以為進取之資,求其專精篤實能得其所言者蓋鮮?!盵11]卷422,36冊,12615朱熹批評呂祖謙門下堅持己說者更多,如《朱子語類》記載朱熹批評陳正己說:“陳正已……伯恭教他時只是教他權(quán)數(shù)了,伯恭教人不知是怎生地至此?!盵14]卷120,2912朱熹批評更多的是指向呂祖儉:“呂子約書來爭‘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只管滾作一段看……又云呂家之學重于守舊。更不論理?!盵14]卷62,1504又說:“子約諸人抬得司馬遷不知大小,恰比孔子相似。伯恭、子約宗太史公之學,以為非漢儒所及,某嘗痛與之辨。”[14]卷122,2951
實際情況是,這些列入朱熹門下之人,或?qū)χ祆涞膶W術(shù)有所采納,但其傳承的核心基本是呂祖謙的主張。通過這些門下,呂祖謙的學術(shù)對后代的學術(shù)發(fā)展方向發(fā)揮了影響,成為浙江學術(shù)發(fā)展的主流。浙東學術(shù)成為一個時代的學術(shù)、一種獨立的學術(shù),成為中國學術(shù)史上一個重要的發(fā)展環(huán)節(jié),而且時移境遷不斷地發(fā)展壯大,這一現(xiàn)象發(fā)生在浙江,發(fā)生在金華,而不是朱熹所在的福建建寧或陸九淵所在的江西金溪或者其他地區(qū),可見浙東學術(shù)之興盛的確與呂祖謙的倡導與親身實踐之功是分不開的。呂祖謙不曾預計到,可以想象,但今人多將浙東學術(shù)的發(fā)展歸功于朱熹而忽略呂祖謙,是有些數(shù)典忘祖啊,這是受多年門戶之爭影響的結(jié)果!這其實也提醒我們后世對呂祖謙研究的不足。我們需要開拓,改換思路,需要加大對呂祖謙甚至其門生的研究,要甩掉多年的門戶之爭留下的慣性和惡果,追尋呂祖謙學術(shù)的真面目,追尋南宋學術(shù)研究的新思路,展現(xiàn)呂祖謙學術(shù)對現(xiàn)代學術(shù)以及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意義。
注釋:
①葉適與陳傅良未能入載呂祖謙門人,可能出于某些學者學術(shù)觀點的偏執(zhí),但二人為呂祖謙及門確是歷史事實。見拙文《談呂祖謙浙東學術(shù)的領(lǐng)袖地位》,載《中國哲學史》2012年第2期。
②呂祖謙《與吳珉書》:“丈丈侍次,為起居《佚老庵記》拜納。前此托李仲南書,渠適方送來,所以稽滯耳?!币娮局秴巫嬷t年譜》,中華書局,2007年,49頁。
參考文獻:
[1]葉適.葉適集:卷11[M].北京:中華書局,1961:194.
[2]吳師道.敬鄉(xiāng)錄:卷11,451冊[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84.
[3]呂祖謙.呂祖謙全集:第一冊[M].黃靈庚,校點.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
[4]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朱熹的思維世界[M].臺北:允晨文化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6:129.
[5]納蘭成德.增修東萊書說·時氏增修東萊書說序[M].金華叢書本.
[6]黃宗羲.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M].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7]王文政.呂祖謙門生與學術(shù)傳人[M]//武義縣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呂祖謙與浙東明招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156.
[8]杜海軍.呂祖謙年譜[M].北京:中華書局,2007:49.
[9]朱鑄禹.全祖望集匯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429.
[10]朱熹.朱熹集[M].郭齊,尹波,點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2394.
[11]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2]宋濂.文憲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王袆.王忠文集:卷8,1226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63.
[14]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