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妮娜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 外語學院,上海 201620)
中國已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經濟的騰飛和國力的強盛,中國開始越來越多地承辦起了各類大型公共活動,尤其是面向國際的大型公共活動諸如世博會、奧運會等。這些活動是向世界展示我國綜合國力的絕佳機會,而宣傳資料將很可能是國外友人對這些活動的第一次具體接觸。如何向他們簡潔、準確、有效地傳遞信息,使他們對這些大型公共活動能有初步且良好的印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譯者生搬硬套甚至錯誤連篇地對大型活動的宣傳資料進行機械翻譯,將會讓國外友人對活動的理解產生偏差,造成不良的影響。翻譯工作者在相關宣傳資料的翻譯過程之中,應尤為留心,以免功虧一簣。
然而據(jù)筆者長期的觀察發(fā)現(xiàn),各類大型公共活動的前期準備殷實,宣傳種類和資料都很豐富,但涉及到具體宣傳資料的翻譯時卻是水平參差不齊,總體效果差強人意。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但不限于:
1.對翻譯的質量不夠重視,譯者本身缺乏自省,相應環(huán)節(jié)缺乏審查;
2.生硬地使用當下流行的翻譯軟件,不加以人工審核造成的各類用詞和語法錯誤;
3.簡單地機械式直譯,未把握住原文的精髓,只求詞句對應,不講譯文效果;
4.缺乏對文化差異的關注,不站在譯入語的文化背景下思考譯文。
各類大型公共活動是中國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大舞臺,而宣傳資料又是其重中之重,那么宣傳資料的翻譯上存在的上述這些問題,就勢必要解決或改善。宣傳資料的翻譯是一種應用型翻譯,其側重點應在目的語人群,翻譯應更多地考慮如何向受眾準確地傳達信息,而不是如何將原文的意思簡單機械地重現(xiàn)。具體來說應做到如下幾點:
翻譯時譯者應分析中英文用語習慣方面的細微差別,以受眾的角度去看待譯文,不能有一種以我為主的心態(tài)。中國與英語國家的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因為其不同的歷史背景、政治經濟體制、社會文化形態(tài)而顯得各不相同。比如英語句子結構緊湊,邏輯關系嚴密,層次分明,主謂關系密切;而中文喜歡用短句,表達結構相對松散。翻譯時譯者必須透徹理解原文,挖掘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否則照搬中文的結構,譯文就容易出現(xiàn)過多單句,或者重復出現(xiàn)某個詞匯,顯得結構松散,從而產生重復累贅、晦澀難懂的中式英語。為此譯者加強中英文兩方面的語言修養(yǎng),尤其要熟悉英文詞法句法特點,避免使用中式英語。
大型公共活動的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方式,在翻譯過程中必須要盡量滿足譯入語的語言習慣,許多大型公共活動中使用到的警示語、公示在英文中都有約定俗成的用法,比如:禁止寵物進入(Animals not allowed)、小心地滑(Wet floor)、小心碰頭(Mind your head)。這些用法需要譯者在生活中積累,不然一看到“寵物”就翻譯”pet”,一看到“小心”就翻譯”be careful of”,這樣翻譯在國外友人眼里猶如東施效顰一般。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多和外籍人士溝通、交流、請教,才能得到很多關于如何翻譯的良好反饋。關于中英文習慣用法的問題,我們可以來先試看一例:
北京奧運會有一句口號是:“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科技奧運”,其對應的翻譯版本可以是:“Environment-friendly Olympics,Culture - enriched Olympics, and Technology-empowered Olympics.”該譯文采用組合詞的形式在翻譯時句式齊整、邏輯清晰、關注了英語國家的語言習慣,適應了譯入語國家讀者的美學品位。當然簡單地翻譯為“Green Olympics,Cultural O-lympics,and High-tech Olympics.”也可以被接受,不過如果沒有上下文,Hightech Olympics可能會產生歧義,被理解為“高科技的技術博覽會”??傊?,這兩則譯文都關注了譯入語群眾的習慣用法,合適得體,值得借鑒。
再看一例,世博志愿者有一句口號:世界在你眼前,我們在你身邊。原文句式工整且押韻,朗朗上口,方便記憶,想表達的含義是“隨時為您服務”。世博會最終采用的譯文版本是”At your service at Expo”,可見這樣簡潔地道、清楚明了的翻譯能夠贏得專家和國外友人的青睞。
譯者在翻譯時不僅要遵循他國的語言習慣,還應該充分考慮中西方的民族區(qū)別和文化差異。不同的歷史背景、文化起源、生活習性會在語言表達和對事物的認知上反映出來。一方所熟知的知識和故事,另一方卻可能聞所未聞,反之亦然。因此,譯者要考慮到雙方在文化背景上的差異,如果譯入語一方對原文闡述的概念一無所知,則需要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進行闡釋或者適當?shù)难a充說明。譯文需要強調對原文的準確翻譯,但準確并不意味著僵硬的一一對應,有時適當?shù)夭扇≡鲎g或者再創(chuàng)是可行的。
不妨看《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概覽》中的一例:
(原文)屋頂模仿石庫門“老虎窗”正面開、背面斜坡的特點,做到形神兼?zhèn)洹?/p>
(譯文)The roof is a vivid imitation of Shikumen’s Roof Window:open front and sloping back.
石庫門是上海獨特的建筑,可以說是上海的一種地標建筑、文化標志。但是正因為它的特殊性使它成為了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看過的人過目難忘,沒見過的人卻很難形成印象。僅僅靠音譯就顯得過于蒼白。為了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石庫門形成準確的印象,在這里通過注釋來進一步闡述說明是很有必要的。筆者認為可以對譯文做進一步的修改,可以添加說明如下:
Note:“Shikumen”or literally“stone gate”is a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tyle for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Shanghai.Shikumen houses are two or three - story townhouses,with the front yard protected by a high brick wall.Each residence is connected and arranged in straight alleys.
通過注釋,即使沒有中國文化背景的國外人,也能對石庫門這一建筑風格產生初步印象,這樣的翻譯對原文進行了擴展,為受眾充分了解原文鋪平了道路。
翻譯中的異化和歸化是兩種不同的翻譯策略,它們相輔相成,對立統(tǒng)一。歸化,要求譯者向目的語讀者靠攏,采取目的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異化,則要求譯者向原文作者靠攏,采取作者所使用的源語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對英文讀者而言,保留了異國文化風情。
在實際翻譯中使用異化還是歸化應視情況而定。比如世博會的吉祥物:海寶,若譯成”the baby of sea”,國外友人肯定有不知所云的感覺。海寶是作為上海海納百川的城市特點而取的名字,若要使用歸化的翻譯,則需要一定的解釋說明。然而作為世博吉祥物,希望被人們簡單記住,解釋說明雖然闡明了原意,但達不到簡潔的目的。考慮到海寶會在很多場所被提及,歸化加闡述的翻譯方式可謂得不償失。既然上海世博會是為了向世界介紹中國,了解上海,何不采用異化的方式呢?讓國外友人記得一個有中國特色的詞不是更有意義嗎?也正因為此,海寶最終被譯為HAIBAO。與此類似的還有奧運會的福娃(FUWA),如果譯成lucky baby,倒顯得有些滑稽了。
當然異化的翻譯策略應該偶爾為之,不可使用得過于泛濫,否則受眾會迷失在滿是外來詞的譯文中而對譯文望而生畏,這樣的話異化的翻譯策略就失去了意義。
總而言之,大型公共活動的宣傳資料的翻譯質量亟待提高,這需要政府的重視,也需要廣大譯者不懈的努力,稍有不慎就會使翻譯質量大打折扣。筆者認為,譯者應該遵循譯入語國家的語言習慣、考慮受眾的文化背景、適當?shù)剡\用各種翻譯策略,這樣才能事半功倍,使我國的大型公共活動取得理想的效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國家實力和影響力。
[1]Newmark,Peter.2001.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rp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郭曉丹.從紐馬克的交際翻譯理論看公示語的翻譯[J].海外英語,2011,(2).
[3]鄒爽.從建構主義視角看上海世博會外宣資料的翻譯——以《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概覽》英譯為例[J].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9).
[4]葉嵐.從傳播學角度探討外宣翻譯——以上海世博會材料英譯得失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
[5]柯發(fā)春.從北京奧運會體育術語的翻譯看中色英語的發(fā)展[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09,(1).
[6]葉嵐.從傳播學角度探討對外宣傳材料英譯的原則——以北京奧運會對外宣傳材料為例[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