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廣西民族大學 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
《百合花》是作家茹志鵑在1958年3月發(fā)表在《延河》雜志上的一篇短篇小說,這篇小說被茅盾譽為他最近讀過的幾十篇作品中最使他滿意和感動的一篇。之后,又有很多評論家解讀并贊賞了《百合花》,皆認為這篇小說主要描寫了兩個光輝的形象:小通訊員和新媳婦。那么,作品的敘述者“我”呢?是否也是一個主要人物呢?
拍西·盧伯克在《小說技巧》中說:“在小說技巧中,整個錯綜復雜的方法問題,我認為都要受到觀察點問題,也就是在其中敘述者相對于故事所站位置的關系問題所制約”。在敘述作品中,無論作品事件從什么時候被描述出來,總是要從一定的視點范圍內,總是要選取一定的觀察點,從一定的角度,一定的方式來觀察,無論事件所涉及的是真實的歷史事件還是虛構的故事。敘事作品中各種成份是以不同方式表現(xiàn)出來的。我們把各種成份被表現(xiàn)出來與視點之間的關系稱為聚焦。我將把所呈現(xiàn)出來的諸成份與視覺(通過這一視覺這些成份被呈現(xiàn)出來)之間的關系稱為聚焦。這樣,聚焦就是視覺與被‘看見’,被感知的東西之間的關系。”
今天我們重讀《百合花》不難看出,作品采用的是第一人稱內聚焦敘事,即整個故事是由參與到情節(jié)中的第一人稱敘述者“我”作為故事人物講述出來的。小說故事情節(jié)可分為三個部分:護送—借被—獻被。由于敘述者“我”參與到事件中,在與人物交往過程中對人物的行為進行了敘述,并使敘述者“我”的思想感情與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相一致,因而讀者能透過作品感受到帶有濃重的感情色彩的人物,一個外表樸素整潔,充滿青春活力,純真可愛的小通訊員形象。
那么《百合花》的另一個主人公到底是“我”還是“新媳婦”呢?筆者認為,“我”既擔任了敘述者的角色,又是重要的行動者。而新媳婦是功能性人物,她只是“我”的影子,用來遮蔽“我”的羞澀的感情,用一個沉浸在婚姻里的愛神來反襯“我”,一個剛進入社會還沒有接觸過愛情的女孩子。因此,“我”才是小說的另一個主人公。首先,從篇幅上看,前面用了兩千多字的篇幅來寫“我”與小通訊員的對話與相處,之后新媳婦才出場,而且“我”仍在場,貫穿始終。另外,從“我”對通訊員的感情變化也能看出這“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是“我”與小通訊員之間的純潔的感情。韋恩·C·布斯在《小說修辭學》說:“言語或行動與作品常規(guī)(指隱含作者的常規(guī))相一致的敘述者是可靠的敘述者,否則是不可靠的敘述者?!憋@然,文中有很多不可靠的敘述,但我們經過文本細讀還是能體會到的。
“我”對通訊員的感情變化具體表現(xiàn)在:團長讓通訊員帶“我”去包扎所的路上,他一開始就把“我”撩下幾丈遠,“我”走不快,“對這個通訊員生起氣來”?!拔摇笨吹剿偤汀拔摇北3种砂堰h的距離,且從沒回頭看“我”一次,“我不禁對這通訊員發(fā)生了興趣”。于是,“我”上下打量他,高挑的個子,寬闊的肩膀,是個挺棒的小伙子,關鍵是這個年青的小伙子還有浪漫情懷,步槍筒里還插了幾根樹枝。經過談話,當“我”知道他是“我”的同鄉(xiāng)時,倍感親切,不禁浮現(xiàn)出故鄉(xiāng)熟悉的生活,“我”也對他“越加親熱起來”,聊了幾句,“我”便將話題引向了他的私生活,有沒有媳婦啊,有沒有對象啊,這當然是作者當年想問而羞于問的問題,文中的“我”作為一個隱含作者完成了作者潛意識的心愿。所謂“隱含作者”是布斯發(fā)明的一個概念。他在《小說修辭學》中寫道:“在他(作者)寫作時,他不是創(chuàng)造一個理想的,非個性的‘一般人’,而是一個‘他自己’的隱含的替身,不同于我們在其他人的作品中遇到的那些隱含的作者”。在敘述中,隱含作者的位置可以說介于敘述者和真實作者之間,如果說現(xiàn)實中的作者是具體的,那么所謂隱含作者就是虛擬的。他的形象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根據文本建立起來的,他是文本中作者的形象,他沒有任何與讀者直接交流的方式,他通過作品的整體構思,通過各種敘事策略,通過文本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標準來顯示自己的存在。隱含作者與真實作者的區(qū)別在于,同一個作者可以寫作兩部甚至更多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包含著一個隱含作者。另外,在現(xiàn)實中,一部作品可以由幾個作者共同創(chuàng)作,但一個文本的隱含作者卻永遠只有一個。
到包扎所之后,“我”又有了新任務,去群眾家里借被子,“怕來不及就順便也請了我那位同鄉(xiāng)”,這樣,我們又有了相處的機會。通訊員借被子被拒,“我”幫他解了圍,又“忍不住想給他開個玩笑”,看著他認真為難的樣子,“我已從心底愛上了這個傻呼呼的小同鄉(xiāng)”。任務完成了,他要回團部里,臨走時給“我”開飯,“我”又看到他的槍筒里多了一枝野菊花,這是不是與“我”的相處使他又多了一絲愉悅的心情呢。當看到他肩膀上的破洞時,“我真后悔沒給他縫上再走”。對應后面,當“我”看到新媳婦給他縫衣服時說:“不要干了!”表面上是對于已經去世的人,蓋被子已經沒有意義,但實際上是“你”(新媳婦)不要干了,而應該是“我”做的,新媳婦做了“我”想做而沒有做的事情。
小通訊員去了前線,“我”的心也跟隨著去了,不僅感嘆在月夜里攻擊要付出如此大的代價,而且連月亮也憎惡起來,這顯然是“我”在為小同鄉(xiāng)擔憂掛念。對于老鄉(xiāng)而言,最有共鳴的當屬中秋節(jié)了,作者特意把文中的時間設在了中秋節(jié),理所當然會看月亮,思故鄉(xiāng),自然也會想到“我”的小同鄉(xiāng),邊吃月餅邊猜測著他在哪里,又在做什么。到這里,小通訊員已經不知不覺地走進了“我”的心里。
在包扎傷員的時候,當“通訊員”三個字映入眼簾,“我突然打了個寒戰(zhàn),心跳起來”,接著又莫名其妙地問了一些有關通訊員的問題。因為擔心他,“我”不禁想到了最壞的結果。作者還寫道“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問這些沒意思的問題?!睕]意思嗎,這正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她在為小同鄉(xiāng)牽腸掛肚。這一段敘述已經“盡其所能”做到了可靠,問題是他沒有做到充分可靠。因此,這里的“我”既是可靠的,也是不可靠的,認識到這一點,還意味著認識到,把不可靠性僅僅放在事實軸或價值軸上,是不足以應對這一敘述的復雜性的。這種不充分報道——熱奈特稱之為“少敘法”——是指敘述者講述的內容少于他所知道的東西。在這些場合,“我”對自己的情感報道是不充分的,這一不充分報道充分顯露出她內斂羞澀的性格?!拔摇钡臄⑹雠c其言語之間(作為敘述者的講述和作為人物的行動之間)的這種脫節(jié)加深了這一場面的情感表現(xiàn),也含蓄地表明了“我”對小通訊員的感情漸漸熾熱。
在文中,作者說“做這種工作,我當然沒什么,可那些婦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開手來,大家都要搶著去燒鍋,特別是那新媳婦。我跟她說了半天,她才紅了臉,同意。不過只答應做我的下手?!钡斈甑娜阒均N呢,在《我寫<百合花>的經過》一文中談起那時在包扎所的工作,“我不敢揭開他們身上的被子”,由于少不更事,一來可能懼怕尸體,二來對男人的身體自然是羞于見的。因此,新媳婦的表現(xiàn)才是“我”那時的真實情況。新媳婦是一個功能性的人物,既表現(xiàn)了“我”當年的一面,又做了“我”想做而沒有做的事情。按照弗拉基米爾·普洛普的說法,功能是:“人物的一種行為,是由它對行動進程所具有的意義來界定的。”
當身負重傷的小通訊員身負重傷再次出場時,由于屋里鋪位都滿了,“我”就把這位重傷員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塊門板上,看似無意,其實正好照應前面,“我看見她把自己那條白百合花的新被,鋪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塊門板上?!薄拔摇卑堰@象征純潔愛情的百合花被安排給了槍筒里插野菊花的富有浪漫情懷的小同鄉(xiāng),這里面飽含了“我”的感情也寓意了深刻的含義。看到通訊員的臉的那一剎那,新媳婦只是短促地“啊”了一聲,而“我”已經強忍著眼淚,磕磕絆絆地跑去找醫(yī)生,新媳婦莊嚴地給他拭著身子其實是替“我”做的,只是怯于羞澀隱藏了“我”的感情。當醫(yī)生宣布了通訊員的死亡的消息之后,新媳婦像什么也沒看見沒聽見一樣,繼續(xù)縫衣服,這是不能接受事實的表現(xiàn),同樣表達了“我”此刻的心情?!拔蚁肜_她,我想推開這沉重的氛圍,我想看見他坐起來,看見他羞澀的笑?!边M一步凸顯了“我”對小通訊員的無比懷戀之情。接下來又寫道“但我無意中碰到了身邊一個什么東西,伸手一摸,是他給我開的飯,兩個干硬的饅頭……”這是“我”和他之間的事,新媳婦是不知道的,顯然“我”跟小通訊員的感情更近。
結尾,新媳婦的情感爆發(fā)了,也是“我”的情感爆發(fā),“我”終于醒悟到通訊員真的離開人世了,于是借新媳婦的氣洶洶和眼淚來進一步宣泄“我”的情感。如果說“縫衣服”、“蓋被子”,這表面上是新媳婦感情遞進的表現(xiàn),那么“被子入棺材”即是一種“獻身儀式”,情感到達了高潮。最后的幾句更是充滿了抒情的意味:“我也看見那條棗紅底色上灑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這象征純潔與感情的花,蓋上了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边@百合花的被子,是“我”安排給他蓋上的,“平常的”、“拖毛竹的”這些事情是“我”知道而新媳婦不知道的事情,因此,這純潔的感情是“我”和小通訊員之間產生的。如此看來,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也是“我”和小通訊員的故事。
多數(shù)的評論都稱這部作品歌頌了軍民魚水情,那么最后,敘述者為什么要用“平?!薄ⅰ巴厦瘛眮硇稳菪⊥ㄓ崋T呢,而不用其他的形容詞,諸如舍己救人、道德高尚這種層面的詞,顯然,小通訊員對“我”來說是一個親切的同鄉(xiāng),平凡的男人,“我”對他既有一種母性的關懷和憐愛,又有少女朦朧的如翠翠般的愛戀?!栋俸匣ā肥恰拔摇卑l(fā)現(xiàn)愛情的過程,小通訊員一直很羞澀,新媳婦開始羞澀,后來不羞澀了,而“我”一直被羞澀,換言之,“我”一直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的羞澀。
作品寫的背景是1946年,當時茹志鵑21歲,而寫作的時間是1958年,茹志鵑已是三個孩子的母親,此篇是她回憶少女時代的故事,當然難免參雜為人母的茹志鵑對感情的理解。這樣看來,《百合花》真正的女主角是“我”也就不難理解了。
[1]韋恩·C.布斯著,華明,胡曉蘇,周憲等譯.小說修辭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2]茹志鵑.百合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3]茅盾.茅盾創(chuàng)作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
[4]孫露茜,王鳳伯.茹志鵑研究專集[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5][美]戴衛(wèi)·赫爾曼著,馬海良譯.新敘事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6][美]喬納森·卡勒著,李平譯.文學理論入門[M].南京: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