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鵬
摘 要:拐賣兒童是一種卑劣的犯罪行為,它觸犯了刑法,主觀惡性大,將兒童作為犯罪的對象,體現了犯罪行為人道德的淪喪。拐賣兒童的行為對一個受害家庭的傷害是巨大的、持續(xù)的,所以從當前拐賣兒童犯罪的現狀來看,深入了解拐賣兒童犯罪的發(fā)展趨勢,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對于維護社會治安,保護兒童生命健康權具有重要的意義。法律范疇的界定,管控方式手段的延伸,據以發(fā)現被拐兒童及下落,從發(fā)案后程序的角度細化破解解救被拐賣兒童的方法,同時借力科技手段查找被拐兒童。打防結合,以實現減少發(fā)案為目標,謀求社會、家庭的和諧穩(wěn)定。
關鍵詞:打擊犯罪;拐賣兒童罪;管控;查找;尋親
筆者的工作業(yè)務主要是打擊拐賣兒童犯罪,通過近幾年的實踐工作,筆者認為打擊拐賣兒童犯罪是一項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此項工作的直接目的是保衛(wèi)兒童的人身安全和生命健康,避免失童家庭的不幸。
一、如何界定拐賣兒童行為
我國刑法分則中關于拐賣兒童的罪名有拐賣婦女兒童罪和收買被拐婦女兒童罪,這兩條罪名是針對買賣雙方罪責的認定。筆者謹對拐賣兒童犯罪進行闡述,現實中,買賣雙方存在著市場供求關系,相互依存。拐賣兒童行為的目的是行為人主觀具有出賣的故意,而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接送、中轉兒童的行為。收買則是以建立家庭或其他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為目的,明知是被拐兒童而予以收買的行為。[1]
實踐中,法律對于拐賣兒童犯罪規(guī)定不夠明確,標準不夠統(tǒng)一,常通過司法解釋來補充認定標準。由于我國目前合法的兒童收養(yǎng)存在門檻過高、收養(yǎng)程序復雜、民間收養(yǎng)合法性不明、收養(yǎng)人需求不匹配等問題,造成收養(yǎng)人難以收養(yǎng)。[2]取而代之的是民間收養(yǎng)、送養(yǎng)的盛行。而收買兒童的當事人、民間組織又多以民間收養(yǎng)等為幌子,滿足收養(yǎng)、送養(yǎng)家庭需求的情況下,打著“感謝費”、“營養(yǎng)費”的旗號,收取錢財,在合法與非法之間游走,從事對這類兒童群體的不法侵害,所以查明目的性是界定罪與非罪的關鍵。凡是有交易行為,且數額較大,即使是親生父母也應當認定為犯罪。
二、當前打擊拐賣兒童犯罪的形勢
從近些年的打拐形勢來看,不難看出拐賣兒童犯罪仍然屢打不絕,與早年的販賣嬰兒、拐賣兒童案例中不同的是買賣兒童信息網絡化、概念化,犯罪分子多是以“懸壺濟世”的形象出現在互聯網中,如“中國孤兒網”、“圓夢吧”、“收養(yǎng)吧”、“人人要我”、“圓夢收養(yǎng)送養(yǎng)之家”等一系列網站、論壇吧、QQ群等。這些個人、組織魚龍混雜,游走在法律邊緣,打著擦邊球從事謀利活動。這里活躍著兩撥人,一撥是寶爸、寶媽,另一撥是領爸、領媽,這就要求公安機關、網絡信息部門加大網絡監(jiān)管力度,及時發(fā)現,快速反應。對于使用代號、暗語的概念化詞語從事出賣、購買兒童的,則需要相關部門綜合判斷、加以甄別。
回歸到傳統(tǒng)拐賣兒童犯罪的方式上,也是該類犯罪從線上到線下轉移的必經環(huán)節(jié)。有不少嫌疑人是選定目標兒童、接近目標兒童、或偷或騙或搶走目標兒童、聯系買家(有的是提前約定買家)、出售目標兒童這樣的模式。對于該類犯罪具有隱秘性,所以很難從源頭上發(fā)現,從家長、監(jiān)護人的角度只有嚴加看管,防范未然。由于買賣雙方處于隱蔽交易環(huán)境,因而難于在案發(fā)前有效遏制,“打防結合”才是揭掉拐賣兒童犯罪“牛皮癬”的有效途徑。
三、拐賣兒童犯罪的管控之見
針對拐賣兒童犯罪難管理、難防范、難控制的局面,一方面要從犯罪侵害的客體入手,加大宣傳、適時引導、預防為主,使兒童家長、監(jiān)護人知道預防的重要性,預防的措施、發(fā)生該類犯罪后正確的處理方式、找尋渠道等,使打擊拐賣兒童犯罪深入人心,知拐、反拐、打拐。另一方面要從公安工作的基本著力點入手,轉換思路,變被動為主動,從線上的信息收集到線下的摸排管控,如調取當地法院歷年對拐賣婦女兒童犯罪人的判決,分析研判拐入拐出地之間的規(guī)律,將犯罪人的個人信息列入重點人進行監(jiān)管,定期了解他們的活動軌跡、從事的行業(yè)內容等。再如建立跨區(qū)域協作的寬領域資源平臺共享模式,將鐵路、公路、民航、水運等運管部門的核查登記制度與公安平臺并軌,建立檢查登記制度(登記攜帶嬰兒、幼童、兒童及相關人員信息、照片的采集),健全多警種、多部門的聯動機制,實現發(fā)現早、打擊快的目標,以此打斷、打亂拐賣兒童犯罪的產業(yè)鏈條。
四、主動出擊從而發(fā)現拐賣兒童犯罪
眾所周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都享有國籍、戶籍,只有進行戶籍登記后,才能成為合法意義上的公民。對于大部分被拐兒童來說,收買人都會想方設法給買來的孩子辦理戶籍登記,孩子要落戶,就必須提供“嬰兒出生醫(yī)學證明”,如果生母不是本人,就要找人制作假證,由此催生出一條產業(yè)鏈——販賣假嬰兒出生醫(yī)學證明。[3]嬰兒落戶一般要求6個月內辦理,從經驗來看,對于在產后地為嬰兒落戶的,可以借助本地市縣醫(yī)院出具的嬰兒出生醫(yī)學證明、產婦病案等,可查可找,但拿著外地的嬰兒出生醫(yī)學證明,落戶手續(xù)證明不全、情況不明的來辦理嬰兒落戶的,要留意三分,可借助DNA技術,對子女和父母進行比對加以確認。另外,著重關注在農村等偏遠地區(qū),超期為兒童落戶、補登戶口的情形,大多被賣往農村、縣鄉(xiāng)的兒童,都是以此由黑洗白的。所以嚴格辦理落戶事宜,增大被拐兒童落戶問題的解決難度,強制進行DNA采集比對,及時發(fā)現、解救被拐兒童,遏制拐賣兒童犯罪中非法收買方的市場。
五、查找被拐賣的兒童的方法探究
一般對于接到公民發(fā)現兒童被拐賣的報案、控告、舉報的,經審查,符合管轄規(guī)定的,公安機關應當立即以刑事案件立案,迅速開展偵查工作。[4]同時家屬應當積極協助配合公安機關對兒童被拐后的證據收集工作。我國公安部已于2009年4月建成全國“打拐”DNA數據庫,用信息和科技手段查找被拐賣兒童。[5]為被拐兒童尋親,家屬尋找被拐兒童,來歷不明、疑似被拐兒童,來歷不明的流浪、乞討兒童的身份核實、尋親比對提供了有力支持。其次,借助民間力量+政府力量的模式構成合力,為打拐工作提供更大支持,如民間的“寶貝回家”網站、公益志愿者、陜西的三秦回家網站等,搭建了群眾與政府間互通的交流平臺,達到資源信息共享、互通,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再次,公安機關根據偵查活動中所掌握的信息,運用技術手段、查找追尋監(jiān)控等手段進行突破。
總而言之,打擊拐賣兒童不是一個家庭、一個志愿者、一個民警所能托起的重擔,它需要更多民眾的參與,拐賣兒童,反思所買,人人有責。(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參考文獻:
[1] 《新刑法條文釋義》(上),劉家琛 人民法院出版社,D924.05,,2004.10
[2] 《試論兒童收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4年第5期,趙川芳
[3] 來自:《全國特大網絡販嬰黑色利益鏈披露》,法制日報,2014年3月13日,王春,
[4] 來自: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印發(fā)《關于依法懲治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的意見》的通知。
[5] 佚名.公安部建成全國“打拐”DNA數據庫. [EB/OL].http://www.cnr.cn/gundong/200904/t20090429-505318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