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鋒榮
辛棄疾墓在江西省鉛山縣瓜山虎頭門陽原山腰,我們一行人攀爬上一個坡后,踩過勾拽褲腿的長長野草,倘若不是墓碑和石柱,簡直不敢相信,這里長眠著一位曾經(jīng)金戈鐵馬的勇士、一位光耀千秋的文豪—辛棄疾。
辛公后裔、25代玄玄孫重修辛公墓時的墓碑,“顯故考辛公稼軒府君之墓”,立在墓前,斑駁陸離,字跡模糊。一塊立于1959年的石碑,公示辛棄疾墓為省級文物保護(hù)項目,已呈土黃色。重修的辛棄疾墓,由四層麻石砌就,中等大小,高約一米,墓頂雜草遮覆,紛亂無章。周圍緊挨土坡,很小的空隙里長滿雜亂草木,墓前外圍有小矮墻,兩根四方水泥柱,矗立兩邊,柱上字跡清晰如初,柱上是一副郭沫若寫的挽聯(lián):“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闭麄€墓區(qū),給人一種莊重與肅穆之感。
眼前矗立著的孤冢,仿佛述說著辛公豪邁悲愴的一生。
22歲的辛棄疾聚眾兩千人,樹起抗金旗幟。未已,率部歸耿京起義軍,并力勸耿京歸宋,以圖大業(yè),不料叛徒張安國殺了耿京,率部投金。辛棄疾率領(lǐng)五十多名騎兵,奇襲金營,生擒叛徒張安國。之后,辛棄疾名噪一時,獲得了南宋朝廷的認(rèn)可,開始在南宋的官場上摸爬滾打。他執(zhí)著抗金,收復(fù)失地,卻屢遭排擠。從公元1181年到公元1207年,辛棄疾基本上是在上饒帶湖和鉛山瓢泉度過閑居的生活,其間有6年時間被起用,又被罷官。鵝湖山、靈山和博山等地,都是辛棄疾常去尋古覓幽的地方。公元1207年,68歲的辛棄疾帶著滿腔悲憤和無限遺憾,含恨終老鉛山,大喊“殺賊”數(shù)聲,撒手西去。
我邁著沉重的腳步,追尋著一代人杰的心路歷程,不知不覺中來到了他的詩詞碑廊前。中國歷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為業(yè),成為文學(xué)家的,只有辛棄疾一人。南歸之后,他再沒有機(jī)會奔走沙場,血濺戰(zhàn)袍,正是這種壯志難酬的經(jīng)歷,使他只能筆墨與熱淚同濺宣紙,濺起一聲聲悲壯的長嘯。斷斷續(xù)續(xù)二十來年的閑居生活中,他的一顆心,始終在為大宋王朝跳動著。論精忠大義,可與岳飛齊名,論文采詞作,與蘇東坡不相上下,同為豪放派詞風(fēng),與蘇軾的詞相比,辛詞摻進(jìn)了胡塵飛、金戈鳴,尤顯深沉悲壯,其獨特的詞作風(fēng)格被稱為“稼軒體”,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藝術(shù)風(fēng)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辛詞現(xiàn)存620多首,其中有500多首是在上饒、鉛山與廣豐一帶寫成的。辛棄疾踏進(jìn)上饒這塊土地,在信州帶湖、鉛山瓢泉生活了20多年。優(yōu)美的瓢泉山水,恬淡的鄉(xiāng)居生涯,并未削減他的愛國熱忱。憂國憂民的情懷,仍常奔走于他的字里行間。時隔千年,當(dāng)我們重讀他的作品時,仍感到一種壯懷激烈和凜然殺氣。
初春景色寂寥,寒風(fēng)颼颼,仿佛要帶我回到那個金戈鐵馬的時代。辛棄疾是山東人,為了大宋江山,遠(yuǎn)離故土而去,從此宦海飄零,足跡幾乎遍布江南,到死也沒能再回到故里。
徜徉在稼軒墓前,吟著辛棄疾的詞,仿佛看到了他在夕陽中拍欄遠(yuǎn)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