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斌
摘要:江蘇省開展高中課程基地建設已三年多,成效初步顯現。筆者對課程基地建設進行了多次視導調研,分別召開了教育局局長、校長、教師、學生參加的課程基地座談會。本文現從六個“圍繞”展開,對推進課程基地建設作進一步思考。
關鍵詞:高中課程基地建設;“六新”;“六圍繞”;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1-003-3
2011年,江蘇省原創(chuàng)性地提出普通高課程基地建設,由省教育廳組織評審,遴選出首批38所課程基地建設學校。江蘇省教育中長期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明確指出,到2015年建成200個左右的普通高中課程基地。目前,全省高中課程基地已有142個,取得了初步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對高中課程基地建設進行再思考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課程基地建設的成效日益凸顯
江蘇省教育廳至今已對第一、第二批省級課程基地建設情況進行了全面視導。實踐證明,課程基地在深化課程改革、促進學生發(fā)展、推動教師隊伍建設以及形成學校特色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階段性成果,并展現了三大功能,即認知功能、教育功能、審美功能,課程基地在教學改革中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六新”:
創(chuàng)新了凸顯學科情境的新課堂。長期以來,中小學缺少應有的學科情境和學科文化,大多數學科都在一個同樣的空間即教室中完成。課程基地建設的首要內容就是創(chuàng)設有鮮明特征的教學環(huán)境。從調研看,所在項目首先加強學科環(huán)境建設,以建設學科的物化平臺為基礎,以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為追求,通過做中學、學中做方式,探究、驗證、演示、鞏固、拓展了教育教學內容,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師生利用課程基地資源,共同操作或改進實驗儀器、演示設備,借助互動平臺進行自主探究學習。課程的物化建設成為課程基地建設的物質載體。
促進了教學方式與育人模式的新轉變。課程基地建設創(chuàng)設對話與開放的課堂,打破一張課表教學、一間教室教學的教育方式,推進基礎教育轉型升級。一是課堂教學行為發(fā)生重要變化。例如,省常州高中組織教師與課程研究專家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細化,結合學生學習能力基礎,確立重難點,通過模型建構、微視頻等多種教學方式,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幫助。二是促進高中與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雙高銜接”。課程基地為實現“兩高”對接的常態(tài)化搭建了平臺。省淮陰中學的航空航天特色課程基地尤其注重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專業(yè)院校的合作,定期輸送特長學生學習交流,拓寬視野,以航空航天實物和標本為中心,引導學生形成對航空航天科學的直觀感知,培養(yǎng)興趣,樹立志向。三是使學生進一步明晰未來發(fā)展方向。在大多數項目上,學校能尊重學生的個性與興趣,借助校外實踐等方式引導學生自我認知。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走進實驗室,走到專家身邊,在專業(yè)的指導和影響下逐漸成長,在自己特別感興趣的學科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實踐中認清成長的方向。有同學說,進了課程基地后,他終于知道以后要學什么了。
拓展了豐富多彩的新課程資源。依托課程基地項目,學校衍生出一批新的課程資源。一是整合“跨學科”的課程資源。以項目課程為龍頭,整合相關學科教學力量,形成教學合力,為學生全面綜合發(fā)展提供可能。二是整合“課內外”的課程資源。把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突破了傳統(tǒng)課堂的狹小時空,拓展了教學內容,豐富了教學形式,便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與提高。三是整合“校內外”的課程資源。充分利用校內外的課程資源,組建專家指導團隊,參與課程建設,提升課程質量。省錫山高中與中國人民大學合作,探索國學經典進入高中課程的途徑,與南京大學文學院合作,探索戲劇文學創(chuàng)造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
開創(chuàng)了學校特色建設的新空間。學校特色發(fā)展離不開課程建設,優(yōu)勢學科和有特色的學科有助于學校特色的形成。課程基地建設為學校打造特色學科、最終形成辦學特色提供了契機。通過基地建設,一些學校原有的學科優(yōu)勢得到強化,如省泰州中學的數學、南京市寧海中學的美術等;也有一批學校在基地建設過程中逐步明晰了特色學科的建設方向,如省海頭高中的海洋文化、鹽城一中的低碳教育、揚州大學附屬中學的體育等。
搭建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新平臺。項目建設的重要內容是要在課程基地設立“名師工作室”,進一步發(fā)揮名教師在教學研究、教師培養(yǎng)中的引領作用。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堅持深入教學第一線,堅持參加教研活動,對課堂教學進行分析診斷,以平等的對話方式,引發(fā)思維的碰撞,進一步闡明課程基地建設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加大校本教研和青年教師培養(yǎng)工作的力度,促進教師專業(yè)水平的整體提升。
體現了普通高中內涵投入的新導向。一是加大了經費的投入。在省級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激勵下,各地切實保障課程基地建設所需經費。據初步統(tǒng)計,在省級財政支持的帶動下,首批38所學校項目,地方財政和學校投入了16060萬元,切實發(fā)揮了地方財政和學校對課程基地建設投入的主體作用,體現了向質量提高和內涵提升傾斜的新導向。二是達成了分層建設的目標。在省級項目的引領下,各市評選了一批市、縣級課程基地,充分調動了各地積極性。三是優(yōu)化了資源配置的結構。高中經費投入由重硬件建設向重內涵提升轉變。在繼續(xù)充實、完善教育教學設施設備的同時,努力提高利用率,加強專業(yè)教室、專門網站、教學模型、課程資源等方面的建設與開發(fā),促進教與學方式的變革。
二、進一步加強課程基地的深度建設
高中課程基地的建設始終緊緊圍繞如何創(chuàng)設具有鮮明主題的教學環(huán)境、如何突出核心教學內容的模型建構、如何構建學生自主學習的互動平臺、如何加強學科資源建設,如何形成教師專業(yè)成長的發(fā)展中心以及如何依托基地開展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等內容展開。調研表明,課程基地仍須以“六個圍繞”繼續(xù)加大建設力度,不斷深化、生發(fā)新的內容。
1.圍繞課程標準,建設物態(tài)的教學平臺。課程基地建設的內容都指向了學生發(fā)展。課程基地建設作為一種綜合性教學平臺,創(chuàng)新了課程標準的實施載體,特別是對如何落實課程改革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一項重要的措施。課程基地的課程文化、體驗實踐、自主互動、探究生成、自我測評、學科精神等特征,都與課程標準一脈相承。endprint
新課標提出培養(yǎng)學生生存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目標,課程基地則是實現目標的平臺和路徑。建設物化形態(tài)的學習資源,在課程基地的實踐學習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在實踐中培養(yǎng)能力,在實踐中激發(fā)求知欲望,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努力實現學生心、腦、手的全面發(fā)展。課程基地成為助推新課標理念實施的新的重要載體。
從檢查情況看,學科環(huán)境普遍都可顯示,而核心內容的模型建構、自主學習的互動平臺以及依托平臺的探究性課程資源等體現課程標準的重點建設內容,在整個課程基地建設中還比較薄弱,這也是今后課程基地建設的難點和重點,需要各地各校加強對外合作,努力突破、強化和建樹。
2.圍繞從“心”享受,放大學科的文化魅力。學海無涯苦作舟一直是苦學的價值取向。事實上,樂學更容易成功。習總書記提出學生要“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皩W習”如何讓學生“愛”起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了就會喜歡,就不覺得辛苦。因此,要讓學生喜歡學習,必須加強學科美感的開發(fā)放大。
從某種程度上講,教育與藝術在精神境界上的追求是一致的,都是通過對人心性的開發(fā)來追求一種至上的美麗和心境的靜謐,實現人、心、境的超然統(tǒng)一。這從書畫中得到一些啟示。書法有不同的書體美,草書奔放、魏書剛勁、隸書蒼茫、楷書挺拔、篆書渾厚,繪畫有不同的畫種美,國畫意境、油畫色彩、版畫紋理、水彩韻味、水粉明快、素描清晰。不同人喜歡不同的書體、畫種,就在于不同書畫美切合了不同人的心性需求,給人不同的享受。
教育是對人心性的開發(fā)。要充分挖掘學科之美對人心性的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對學科的審美欲望,從而喜歡學習、熱愛學習。首先要提煉學科之美,如,德育的道德之美,語文的文道之美,數學的思維之美,外語的融合之美,物理的探究之美,化學的變幻之美,生物的生命之美,政治的智慧之美,歷史的品鑒之美,地理的和諧之美,體育的健雄之美,音樂的韻律之美,美術的形意之美,等等,都可以進行探討和研究,挖掘、提煉、構架、建設學科之美,通過學科文化、學科體系、學科歷史、學科特點、學科美聞,營造學科情境、學科平臺等,形成不同的學科文化,構成了一道道靚麗的學科風景,浸淫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情感、學科思維、學科思想、學科倫理、學科志向、學科智慧。
學科之美是校園文化的嶄新空間,課程基地成了演繹學科文化魅力的放大鏡,不斷彰顯學科之美,激發(fā)學生寓學于樂、寓學于美的情感和學習內驅動力。
3.圍繞學科思維、創(chuàng)新智能提升的載體建設??茖W學習就是學生天性、學科特性、學習個性的有機結合。課程基地起初更多地注重學科的開發(fā),展現具有鮮明特色的學科情境,現在要進一步加強基于學科、基于人腦的教育科學的開發(fā)和教學方式的改革。
教育之于衛(wèi)生,教師之于醫(yī)生,有同有異。人之精神不振是生病,需到醫(yī)院相關科室看醫(yī)生,并可根據病情不同,由低層次的醫(yī)院不斷向高層次醫(yī)院轉診。醫(yī)院層次越高,醫(yī)生水平也越高,各類專業(yè)診室越多,先進設施功能越全,儀器精密度越高,診斷和治療病情就越準,醫(yī)治流程也更加科學、規(guī)范、有效。醫(yī)生是很注重依靠現代技術、先進設備進行個體治療的。較之醫(yī)生的個體看病,教師是集體教學。學生成績不理想,原因在學困?!爸夭 笨赊D更高的醫(yī)院,但“差生”是無法轉更好的學校。因此,教師應當是街道衛(wèi)生院“全科醫(yī)生”與大醫(yī)院“醫(yī)學專家”的有機結合。解決學生學困,應該“掛準號”,找準學生當去哪個“科室”“治療”。學困的“科室”在哪里?要按課程標準所需各類學習能力去“掛號”,而“治療室”就是與課程學習能力相匹配的各類智力和非智力訓練室,通過訓練、提升,培養(yǎng)學生課程學習所需要的能力,提高學習力。如高中數學學習能力包括邏輯思維能力、閱讀理解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數據處理能力、運算能力等,這就要建立相應的能力提升室。通過診斷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某個或多個不足,有針對性地選擇思維能力訓練室,進行揚長補短的項目訓練,從而不斷促進相應學科學習能力的提升。這在現實中都有科學的證明。體育就是將運動員的特長能力愈發(fā)加長,特殊教育就是將學生的先天的能力缺陷,通過強化訓練補短,最終能與正常人交流。
4.圍繞瓶頸突破,促進高中多樣特色發(fā)展。長期以來,困擾高中教育的兩個瓶頸問題,一是千校一面難以突破,二是素質教育步履艱難。為什么?問題在“統(tǒng)一考試不是最好的但又是最不壞的”現實條件下,客觀上演變成千萬學生一張課表受教育、一套試卷進校門的“唯考”現象。高中素質教育、特色多樣步履艱難,關鍵在于長期以來缺少應有的載體和路徑。豐富多彩的課程基地向學生展現了另一種學習生態(tài)。其中:一在從硬件建設起,著力推進課程教學實施方式的改革突破,形成各具特色的學科環(huán)境。二在尋求高中與高校的積極合作,利用高校專業(yè)優(yōu)勢幫助高中學科建設,形成多樣化的學科特色,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服務。三在依托課程基地,開發(fā)各類選修課,在選修課基礎上建立學生社團,豐富的選修課和多樣的學生社團帶動學生多樣化發(fā)展;四在加強與本地特色資源的結合,加強加快校本課程的開發(fā),獨創(chuàng)反映地方本土特色的課程文化,豐富學生的學習素材,增強學生的榮譽感;五在學校尋求社會、家庭的支持和援助,使學校成為聚納社會文化、文物的地方,以學校個性化的物型文化承載學校的歷史。
值得一提的是,課程基地項目本身就是多姿多彩的。經過三年建設,課程基地不僅覆蓋了高中各門學科,還呈現出多樣的課程特色,綜合課程有航空航天、天文、植物育種技術與實踐、機器人創(chuàng)新、生命教育、減災教育、現代女性素養(yǎng)、科技創(chuàng)新、航??萍?、環(huán)境生命、醫(yī)藥生態(tài)園綜合實踐等;地方文化有濕地文化、海鹽文化、紫砂文化藝術、雨花石文化、漢文化學習與研究、江南水鄉(xiāng)文化、虞山文化、漢畫石像人文教育、宜文化、吳文化教育、楚水文化、府學文化、海洋文化等。課程基地的多樣化必將從內核上帶來學校和學生的特色多樣發(fā)展。
5.圍繞教學轉型,形成技術推動的方法創(chuàng)新。曹魏時期書法家韋誕善于制墨,有“一點如漆”的美譽。他說:“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張芝筆、佐伯紙及臣墨,兼此三者,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徑丈之勢,方寸千言。”教育如書。簡而言之,墨汁如知識,毛筆如教具,書法家如教師,學生如宣紙。書法創(chuàng)作就是書法家將墨汁用毛筆寫到紙上,教學就是教師將知識之墨,用教具之筆,灌注至學生身上。古人云,用筆千古不易,筆法第一,同樣,教法也當是第一;墨有五色,知識的呈現方式也應是五顏六色的。墨筆紙三性合一,書法家用好筆法就能創(chuàng)造出好的作品。同樣,教師將知識、教具和學生三性合一,方法得當,就能培養(yǎng)出“書法名作”的好學生。endprint
教育要充分借鑒書畫的創(chuàng)作經驗,追求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圍繞教師、教具、知識、學生等四個方面,重視學生知識的“口感”和學習過程,利用課程基地廣泛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動手制作課程內容模型,開展師生學具大賽,通過制作學具,演繹科學原理,創(chuàng)生新的課程資源,形成技術推動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
6.圍繞生本為先,努力提升教師職業(yè)能力。在座談會上,泰州中學楊老師說:“建數學體驗中心前,語文教師有點看不起數學老師,覺得數學就是數字運算,現在他們不僅感到數學的偉大,還感到在學習方法、教師觀、學生觀、教學觀方面,數學教師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本附袑W侯老師說:“課程基地展現的是實踐場所、動手機會、學生合作、社團合作。以前,對于天體運動,學生怎么畫都不行,因為天體運動是三維的?,F在,學生眼鏡一戴一目了然?!苯ㄔO課程基地的根本目的是致力于學生的發(fā)展、教師的發(fā)展和學校的發(fā)展。其中,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是前提,是教師由專業(yè)學科水平轉向職業(yè)能力水平轉變的關鍵。
教師之教在于學生之學。長期以來的教學、教師、教訓等都是“教”字當頭,教師要以課程基地項目的專業(yè)開發(fā)為契機,促進教師向學師的轉型,這個“學師”之“學”指:學生之學的“學”,落實以生為本;學法之學的“學”,堅定方法為王;學習之學的“學”,終身學習,為人示范;學科之學的“學”,專業(yè)開發(fā),提升職業(yè)能力;學問之學的“學”,學術研究,做研究型教師;學校之學的“學”,樹立校長思維,全校意識;學養(yǎng)之學的“學”,德高為師,等等。
學校要有“書院”味,教師要有“先生”味。“先生”就是學識學養(yǎng)與職業(yè)能力的統(tǒng)一。
三、課程基地建設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課程基地建設的過程中,各地各校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關鍵在學生使用。聽百遍不如手摸一遍。學生談及課程學習時說:“做一題目是一個原理,擺弄一個東西可能是幾個原理。領悟一分勝過高考幾分?!睂W生對課程基地建設提的建議也是要求課程基地能更多地向學生開放。課程基地要最大限度地讓學生使用,除了學習時間之外,在課余時間和休息日都應當對學生開放,讓學生自主地去動手,去學習,去探究。
提升在加強交流。從學校到教育行政部門,從教師到校長,面對課程基地都是全新的課題,沒有現成的模式可取。要加強課程基地建設的交流,特別是加強同學科課程基地的交流,省教育廳也將分學科課程成立課程基地研究協(xié)作組,加強交流,揚長補短,不斷推進課程基地的深度建設,學科課程的深度開發(fā),教學改革的深度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在不斷研究。普通高中課程基地建設已列為江蘇“十二五”教育重大研究課題項目,不少地方和學校在課程基地建設的過程中也加強了理論研究,有的校長讀研究生期間也將課程基地作為研究方向。在建設中不斷探究,在探究中不斷建設;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豐富理論,這是普通高中課程基地建設與發(fā)展的實踐特點。課程基地的科學研究方興未艾。
突破在信息手段。要努力加強課程基地的信息化建設,自主學習的互動平臺更多要通過信息化突破。研究和發(fā)揮課程基地建設,推動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落實在強化檢查。加強視導檢查,是建好、用好課程基地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要加強對課程基地建設時序進度的檢查。特別是配套落實的資金的檢查,資金不到位,是不少學校課程基地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各地要按項目要求兌現承諾,加大投入,確保課程基地這個江蘇原創(chuàng)改革建設項目越做越好,影響越來越大。
高中課程基地是學生全面發(fā)展、教師專業(yè)成長、學校多樣發(fā)展的一個抓手和平臺,各地各校要在已有成效的基礎上繼續(xù)加大建設力度,充分發(fā)揮課程基地領跑學習革命的深層價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