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者從詞匯的內部結構,語用風格和實際交際的需要對書面語詞匯做了深入的研究。相比之下,和口語詞匯比較的研究較多。對口語詞匯和書面語詞匯的特點發(fā)展都做了較為深刻的剖析。而在國內對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教學的書面語研究較為少之。
關鍵詞:書面語;單義詞;復音節(jié);語言交際
作者簡介:苗斯思(1989-),女,河北滄州人,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201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漢語國際教育。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2--01
一、研究漢語的書面語詞匯具有理論意義和實用意義
在《現(xiàn)代漢語詞匯概要》 一書中提到,總結出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由于不同的交際領域、不同的交際目的的需要,在現(xiàn)代漢語詞匯內部形成風格功能相互對立的口語詞匯與書面語詞匯兩個對立的類型。[1]因此,從理論上對書面語進行的研究,深入的分析了書面語的特點和發(fā)展。
同樣李紹林在《論書面語和口語》一書中說:“在語體學研究領域,書面語和口語是研究的重頭戲。語體學的研究對象是語言作品,分析它們在使用詞語、句式和語音的差異,比較這些語言作品在運用修辭方法等方面的異同。這種研究方法,對于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是有很大的幫助。在對外漢語教材編寫是可以從寫作、口頭表達等方面進行語料的選擇。”[2]
曹煒在《現(xiàn)代漢語詞匯研究》中明確指出,在音節(jié)結構的角度看,書面語詞匯中有很多事來自于文言文,因為文言文中的詞,很多都是單音節(jié)。所以,寫一句話,單音節(jié)詞和兩個音節(jié)詞數量應大致相同。其次,在詞義架構的角度分析,詞義架構清晰明了,即以單義詞為主,多義詞少之又少。使用頻率高的詞語,在某種程度容易產生新詞,通常這樣的詞義架構是容易改變的,在分析上其演變時就很復雜。從詞的內部語素構成來看,書面語詞的單純詞數量直逼合成詞。李如龍在《 漢語詞匯衍生的方式及其流變》 一文中提出四種造字法:音義相生( 因音生義和因義生音) 、語素合成( 多個語素形成復合詞, 比如詞組的詞匯化) 、語法類推(類比與語素的模糊構成新詞的大部分)、修辭轉化。[3]
二、口語詞匯和書面語詞匯的比較
牛毓梅在《試論口語與書面語的關系》中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了二者的關系,口語與書面語相對獨立,口語與書面語各具優(yōu)勢,口語與書面語在交際中的作用及其互補性。口語與書面語既相對獨立、不可替代,又相互關聯(lián)、互為補充。在實際運用中, 書面語的記錄功能較強??谡Z交流的雙方相互作用較突出, 并且口語的進行較書面語更依賴語境的介入。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口語與書面語雖然主體相同,不可分割, 但二者各成體系, 有自己特有的形式、特征和作用,并且它們的作用互補。[4]因此,在語言學上,口語與書面語的研究具有同樣的價值,不可偏廢。
曹煒在《現(xiàn)代漢語口語詞和書面語詞的差異初探》中指出,書面語是我們用文字記錄產生的,它不受時空的限制,它可以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不斷改變,隨著歲月的沉淀而變得更加豐富。首先,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漢字,漢字是一種書面符號,但它是形音義的結合體,常常一個單字就是一個單音詞。在漢字的三要素——形音義中,形、音之間的聯(lián)系不緊密,即使是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語音轉移和變遷,都不會對漢字的形態(tài)造成太大的影響。因為只要認識漢字,任何地區(qū)任何方言的人們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維模式和理解程度用漢字造成新的詞語。其次,漢字的書寫識記是很難的,使得識字的人在文化的吸收方面就掌握更多的途徑。這樣的人群和只掌握口語的文盲在文化傳播和接觸上就存在著差異。再次,古人為了避開用刀書寫的麻煩, 書面語用詞通常是能簡單就簡單。在實際口語中, 書面語詞和口語詞經常一起使用,只是由于個人言語風格和交際背景的不同,在選詞的取舍和用詞的輕重等方面就顯出不同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書面語和口語都是隨著歷史的潮流不斷前進,語言本身和語言外部都是時刻發(fā)生著變化。從對外漢語教學來說,書面語和口語的不同就非常容易理解,精讀課教材和口語課教材選擇什么樣的內容就有了衡量的標準,不論是選修的美文,或者是進行刪改后編寫進教材,還是自行編寫,就都有法可依。
三、總結
綜上所述,學者從詞匯的內部結構,語用風格和實際交際的需要對書面語詞匯做了深入的研究。相比之下,和口語詞匯比較的研究較多。對口語詞匯和書面語詞匯的特點發(fā)展都做了較為深刻的剖析。而在國內對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教學的書面語研究較為少之。隨著中國熱不斷升溫,“漢語熱”也在不斷升溫,為了更好,更快的傳播漢語知識和中華文化,國家漢辦在世界多國開設了孔子學院及孔子課堂,研究和了解漢語書面語和口語的各個特征就迫在眉睫,在實際的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應善于總結歸納出適合不同國籍漢語學習者的教學方法,有內容有側重的教授書面語和口語。
注釋:
[1]武占坤:《現(xiàn)代漢語詞匯概要》,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第197頁
[2]曹煒:《現(xiàn)代漢語詞匯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第100頁。
[3]李如龍:《漢語詞匯學論集》,廈門大學出版社,第109頁。
[4]陳建民《漢語口語里的追加現(xiàn)象》,載于《語法研究和探索》,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