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革亮
(東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吉林長春130024)
名詞化(nominalization)是書面語體中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指通過名詞的形式來表達其他詞類或小句所表達的意義。以往對名詞化的研究以理論研究和探討為主,以具體語篇為實例進行質(zhì)化和量化分析的較少。已有的研究主要關注名詞化的概念功能,突出語言對經(jīng)驗的重新建構的作用[1-2],而對名詞化的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的討論較少[3-5]。此外,多數(shù)研究選擇科技語篇為研究對象,認為名詞化的使用是表達客觀性的重要手段[2]。然而,許多研究表明,名詞化所具備的文體特征并不局限于科技語篇,也常見于新聞報道[6]、商務合同等文體中[7],名詞化的分布是區(qū)別語體的一個重要參考[8]。
學術論文摘要是對整篇論文的精煉,要求在有限的篇幅內(nèi)概括作者的主要觀點、總結全文的主要內(nèi)容。此外,作為一個完整的語篇,論文摘要還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及銜接手段。因此,學術論文摘要的研究價值在于它的完整性、濃縮性、連貫性。本文試圖通過對英文學術論文摘要的分析,討論名詞化在學術論文摘要中具有何種使用特征以及名詞化在學術論文摘要中的元功能是如何體現(xiàn)的。
功能語言學認為名詞化的本質(zhì)是一種語法隱喻,也是語法隱喻最常見的形式[9]352。Halliday認為兒童語法的發(fā)展需經(jīng)歷概括、抽象和隱喻三個階段的變化,具備語法隱喻能力是語言發(fā)展達到成熟的標志,具有重要的認知價值。[10]隱喻式表達是對詞匯語法的另一種選擇,從一致式到隱喻式的轉變過程包含了級階的轉移和語法類的轉移,是一種跨范疇的語言現(xiàn)象[11]。Halliday&Matthiessen歸納總結了13種類型的語法隱喻,其中五種類型屬于名詞化形式,即性質(zhì)名詞化、過程名詞化、環(huán)境成分名詞化、連接詞名詞化、空值名詞化。[12]246-248趨向名詞的變化最為普遍,原因在于實體較之于性質(zhì)和過程具有更大的穩(wěn)定性,可以進一步被分類和修飾。
功能語言學認為選擇即意義,所選擇的措辭不同,則意義有別。名詞化表達保留了原來詞匯語法所實現(xiàn)的部分語義特征,并增加了新的語義特征和功能,因此這種隱喻式表達在概念、人際及語篇功能方面均不同于一致式表達,對實現(xiàn)整個語篇的交際目的有重要作用。
對經(jīng)驗的重新識解是名詞化概念功能的主要體現(xiàn),將過程和屬性重新識解為實體,使其具備分類、修飾和評價功能。然而,對經(jīng)驗的重新構建不僅僅體現(xiàn)在兩個元素之間的轉換,其他參與者的語義和句法特征亦隨之發(fā)生變化,從而實現(xiàn)對語法結構整體的轉變,Halliday將語法隱喻過程中相互關聯(lián)的轉變稱為“綜合征”。[13]214名詞化的人際功能則主要通過將情態(tài)和評價意義實體化來實現(xiàn)。另外,名詞化也常出現(xiàn)在某些固定的程式化表達中,如“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使得情態(tài)表達與命題分屬于不同的小句,有利于情態(tài)意義的明晰和凸顯。此外,Thompson認為名詞化在勸說性文體中具有將觀點和態(tài)度客觀化的作用,從而讓讀者難以對其進行反駁。[14]230名詞化的語篇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壓縮信息和推進語篇兩方面,二者相互聯(lián)系。名詞化可以將小句的命題意義壓縮到名詞短語中,在增加詞匯密度的同時,也增強了句子的簡潔性。此外,信息可以被壓縮在名詞化表達式中,成為下一個小句主位,即信息的起點,對語篇的推進起到一定作用。
本文的語料來自隨機選取的10篇語言學領域SSCI論文摘要,在收集的語料中共出現(xiàn)名詞化詞匯119例,平均每百詞中出現(xiàn)7.2個名詞化表達。從頻率和密度來看,在英文學術論文摘要中,通過名詞化而實現(xiàn)的隱喻式表達只占小部分,比在新聞報道和科技語篇中出現(xiàn)的頻率要小[6,8]。學術論文摘要是一種正式的書面文體,沒有理由質(zhì)疑在國際期刊用母語發(fā)表學術論文的作者的語言能力,因此孤立地把名詞化的使用頻率作為區(qū)分和衡量正式程度與語言能力的參考是不充分的。在語言使用中過少或過度使用名詞化都會有適得其反的作用,因此要注意名詞化在不同文體間的差異,以保證語言的得體性。
依據(jù)Halliday&Matthiessen對名詞化的分類[12]245,筆者統(tǒng)計了語料中出現(xiàn)的名詞化表達的類型。結果表明,在學術論文摘要中86.6%的名詞化都是對過程的隱喻化表達。過程是小句的核心,通過名詞化使一致式中由整個小句所表達的信息得以壓縮,從而實現(xiàn)了語篇的精煉功能。對屬性的名詞化是第二種主要類型,但與過程名詞化相差懸殊,約占十分之一。雖然事物的某些屬性是客觀存在的,但對屬性的判斷則受人的主觀態(tài)度影響,而名詞化的方式恰好實現(xiàn)了去主觀化的功能,使其成為先于人判斷的客體,不具備協(xié)商性??罩得~化詞匯僅出現(xiàn)3例,此類詞匯不是由一致式轉化而來,是對抽象思維而非身體經(jīng)驗的一種范疇化,在學術論文摘要中較少見。其他兩類名詞化類型并未在語料中出現(xiàn),與論文摘要重陳述輕推理有一定關系。
筆者還對名詞化表達所在的句法結構進行了考察。研究發(fā)現(xiàn),95.8%的名詞化表達出現(xiàn)在名詞詞組中,只有5例出現(xiàn)在動詞詞組和介詞詞組中。在所有的名詞詞組中,84.2%的名詞化詞匯都充當中心名詞,其余15.8%則充當修飾成分。在動詞和介詞詞組中的名詞化詞匯用法單一,多已成為固定搭配,如“take into consideration/account”、“in comparison with”、“in support of”。從簡潔性來看,這些名詞化的表達并沒有比其一致式有優(yōu)勢。比如:
(1)a.One of the elements which must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case of Newton is the fact that he also wrote Latin.
b.The fact that Newton also wrote Latin must be considered.
(1)b是筆者改寫的隱喻度相對較低的表達式,與(1)a中含有名詞化的隱喻式表達具有相同的命題意義,卻比其句子結構更簡單、清晰,且不失書面文體的正式性,因此我們應辯證地看待隱喻式與文體之間的關系。
此外,通過對名詞化表達類連接搭配的考察,還發(fā)現(xiàn)名詞詞組中名詞化表達最常搭配的詞類為介詞,其中60.5%的名詞化表達前或后緊跟介詞。如表1所示,最常與名詞化表達搭配的介詞為of,遠超過其他介詞的使用頻率,并且名詞化表達在所屬結構中出現(xiàn)在of之前作中心名詞的次數(shù)是出現(xiàn)在of之后作修飾成分的次數(shù)的二倍。其他介詞的使用頻率雖小,但相差不大。Langacker將與名詞化表達搭配使用的介詞of、by及所有格’s等語法標記視為迂回表達(periphrasis),其作用在于間接地補充并凸顯名詞化過程中丟失的參與者信息。[15]其余的名詞詞組則以“(限定詞)+(形容詞)+名詞化詞匯”的形式出現(xiàn)。Taylor認為詞匯搭配使用的頻率存在偏斜是語言的區(qū)別性特征之一,是語言知識的一部分,也是外語學習者需要特殊掌握的詞匯使用知識。[16]
表1 名詞化詞匯(N.)與介詞搭配的分布
名詞化表達的概念功能在學術論文摘要中有具體的體現(xiàn)。首先,名詞化實現(xiàn)了對研究內(nèi)容、方法、過程等的客體化,使得對其修飾、描述、評論成為可能。以對研究內(nèi)容的客體化為例:
(2)This article analyses“social exclusion”as conceptual and grammatical metaphor.
(3)This article examines a shift toward a more objectified and“scientific”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in texts written by foreign language(FL)learners at various levels of acquisition.
以上兩例中,論文研究內(nèi)容由名詞化表達social exclusion和shift表示,兩個詞在小句中均充當物質(zhì)過程中的目標。與自然科學不同,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不是客觀存在的物質(zhì)或實體,而是抽象復雜的關系和現(xiàn)象。因此,在學術文體中有必要將抽象的研究對象明確為一種社會現(xiàn)實,名詞化便是實現(xiàn)客觀化的主要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例(2)中的名詞化表達成為專業(yè)術語,構成直接的研究對象,而例(3)中的研究側重則是一種趨勢或變化,通過對名詞化表達的修飾和限定實現(xiàn)對研究內(nèi)容的確定。
其次,名詞化是壓縮論文信息、重構經(jīng)驗的重要手段。研究發(fā)現(xiàn)60.5%的名詞化表達是可以被解包(unpack)的,即這些詞匯的使用基于語篇實例的需要,為壓縮具體信息服務。
(4)We conclude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the socialization of students to science discourse through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modes.
如例(4)中出現(xiàn)了四個名詞化表達,是所收集語料中名詞化表達使用最多的一個小句,充分體現(xiàn)了學術論文摘要表達的凝練。如果采用一致式的方式來表述此句,則需以下5個小句來包含全部的內(nèi)容。
(4)a.This research finds some results.
b.These findings implicate something.
c.i.e.Students socialize to science discourse through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modes.d.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e.We conclude this paper with the discussion.
此外,從事件發(fā)生的邏輯順序來看,(4)a到(4)e的一致式表述與客觀經(jīng)驗相符,而由名詞化表達所組成的隱喻式表述則超越了經(jīng)驗世界的局限,在將過程和屬性轉化為參與者的同時,按照其相關度和重要性對詞匯語法進行重新組織,實現(xiàn)了對經(jīng)驗和意義的重新構建。
第三,隱喻度低的名詞化表達是構成專業(yè)術語的主要方式。Halliday對語法隱喻的隱喻度問題有所討論[13]。他認為有些表達雖通過語法隱喻的方式而形成,但已經(jīng)失去了其隱喻性,特別是在科技語篇中,已經(jīng)成為某一領域廣泛接受的術語,具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其包含的信息不需要被解包,比如本文的研究對象“nominalization”這一術語本身就是名詞化作用的體現(xiàn)。
人際功能體現(xiàn)語言的社會屬性,即語言是為實現(xiàn)不同的交際目的、建立人際關系服務的。學術論文摘要的交際目的以告知為主,所告知的內(nèi)容為論文的研究目的、對象、方法、結果、結論等。因此,對以上信息真實性的表述和可靠性的評價是實現(xiàn)論文摘要人際功能的關鍵。Halliday將情態(tài)定義為介于肯定和否定的中間表達,一致式的情態(tài)表達由小句中的情態(tài)動詞和情態(tài)副詞來實現(xiàn)。[9]88在本文所收集的10篇論文摘要中,只有5篇使用過情態(tài)表達,且使用情態(tài)表達的小句只有15例。此外,筆者還發(fā)現(xiàn)情態(tài)責任的表達多以隱性客觀為主。情態(tài)表達在學術論文摘要中較少被使用,反映出其力求提供準確信息給讀者的目的,將論文內(nèi)容呈現(xiàn)為事實性信息。然而,情態(tài)表達在學術文體中也有一定的必要性。不論是何種類型的科學研究,其研究意義、結論、啟示都離不開作者自身的解讀,一味肯定信息的準確性和客觀性會給讀者留下過于絕對的印象。因此,隱性客觀的情態(tài)表達一方面突出了信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避免了表述的絕對化;另一方面也隱藏了作者的責任,避免了表述的主觀性。
將情態(tài)意義名詞化是情態(tài)意義隱喻表達的方式之一,與將情態(tài)動詞或副詞拓展為單獨的投射小句不同,名詞化的情態(tài)表達成為概念意義的一部分,在小句中充當成分。
(5)Consequently the possibility of Latin influence o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English cannot be ruled out.
例(5)中出現(xiàn)了3個名詞化表達,其中possibility是對可能性的隱喻式表達,名詞化使情態(tài)表達由一致式的情態(tài)副詞轉化為名詞詞組的中心名詞,充當小句的主語,成為命題信息有效性所關乎的對象。名詞化將情態(tài)表達實體化,這一過程使得對命題信息可能性和頻率性的主觀判斷變?yōu)榭陀^事實,成為預設信息,從而避免了讀者對此觀點的質(zhì)疑和協(xié)商。
在論文摘要中,名詞化人際功能的另一方面體現(xiàn)在于對研究對象和結果的評價。語言的評價系統(tǒng)是表達作者/說話者態(tài)度的資源,包括對情感、人和事物的態(tài)度,多由形容詞、副詞等詞匯手段實現(xiàn)[17]。用名詞化來表達態(tài)度意義屬于隱喻化表達。
(6)The complexity of pedagogical discourse arises because each of the three semiotic resources have their own unique lexicogrammatical systems for encoding meaning.
(7)We combine these distinct information sources using Ripper,a system that learns sets of rules from data,and achieve an accuracy of 86.1%(over a baseline of 61.5%)on 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
例(6)中的complexity是對研究對象pedagogical discourse的一種評價,指出此對象的研究價值和意義。例(7)中accuracy是對研究結果的評價,指出結果的有效性和認可度。雖然以上兩例均通過顯性的評價性詞匯實現(xiàn)評價,但名詞化手段均隱藏了態(tài)度的來源,符合學術語篇客觀化的要求。
語篇功能是語言系統(tǒng)自身具備的一種功能,即組織信息、謀篇布局的功能。名詞化在學術論文摘要中與信息的銜接和整合有密切的聯(lián)系。首先,名詞化實現(xiàn)了對研究中涉及的抽象概念或過程的指代。例(8)中的analysis是研究過程,quantification是研究方法,名詞化將過程和方法客體化,使其具備指代的功能,在第二個小句中用it回指第一個小句中的analysis,從而建立起兩個小句之間的銜接,并將過程與方法聯(lián)系起來。
(8)This will be followed by an analysis of an example of translated text,applying to it some techniques for quantification of lexicogrammatical properties.
論文摘要要求在有限的篇幅內(nèi)將論文的主要內(nèi)容加以凝練和概括,告知是論文摘要的主要交際目的,而非論證和勸說,因此論文摘要不常采用線性的主位推進模式來展開語篇。
然而,論文摘要作為一種微縮的語篇,不僅僅需要做減法以求簡潔,還需要做加法以求全面。在科學研究中往往需要考慮一個問題的多種方面、一個現(xiàn)象的多種因素,筆者發(fā)現(xiàn)名詞化表達在論文摘要中對多維元素的整合及元素間關系的概括起到一定作用。
(9)This interplay of different forms of metaphor frames the discourse of social exclusion.
(10)The dense texture of mathematics pedagogical discourse arises from the inclusion of these symbolic constructions in the linguistic metadiscourse.
(11)There is constant movement between the three resources as the primary code and with shifts between spoken and written modes in classrooms.
如例(9)中的interplay體現(xiàn)了different forms of metaphor之間的互動關系,如果將此句的名詞化詞匯刪去,則變成了different forms of metaphor frames the discourse of social exclusion,從語法性來講,此句完全可以被接受,但卻無法突出different forms of metaphor的共同作用。同樣,如果例(10)中的inclusion和例(11)中的movement被刪去,則不同元素之間的關系無法體現(xiàn),多種元素之間的共同作用亦不能得到整合。通過使用表達“包含”、“相互”等語義內(nèi)容的抽象名詞化表達,可以將多種因素及其之間的關系涵蓋在論文摘要中,滿足其對概括性和全面性的要求。
以上對論文摘要中名詞化的研究表明,名詞化在學術語篇中的使用有其獨有的特點和功能。名詞化表達的使用頻率并不是決定學術論文摘要寫作質(zhì)量與得體性的充分必要條件,但其構成類型及句法特征均具有鮮明特征。在摘要文體中,名詞化對壓縮論文信息、客觀表達作者態(tài)度、實現(xiàn)摘要的告知功能、整合論文涉及的多維元素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對英文學術論文摘要的寫作具有一定的啟示和參考價值,對本族語者和二語學習者在同類語篇中名詞化運用進行對比是更具實踐意義的研究方向。
[1]朱永生,嚴世清.語法隱喻理論的理據(jù)和貢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2):95-102.
[2]常晨光.語法隱喻與經(jīng)驗的重新建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1):31-36.
[3]范文芳.英語語氣隱喻[J].外國語,2000(4):29-34.
[4]魏在江.英漢語氣隱喻對比研究[J].外國語,2003(4):46-53.
[5]魏在江.基于功能的英漢語情態(tài)隱喻對比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08(3):263-272.
[6]劉承宇.語法隱喻的文體價值[J].現(xiàn)代外語,2003(2):121-127.
[7]徐新宇.英語名物化結構的語篇功能分析[J].現(xiàn)代外語,2011(2):143-150.
[8]楊信彰.名詞化在語體中的作用——基于小型語料庫的一項分析[J].2006(108):3-7.
[9]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M].London:Edward Arnold,1994:88,352.
[10]Halliday,M.A.K.Language and knowledge:the“unpacking”of text[C]∥D.Allison,Wee,L.,Bao,Z.,Abraham,S.A.(Ed.).Text in Education and Society.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1998:157-178.
[11]楊忠.Transcategorization in grammatical metaphor and lexical metaphor[C]∥張克定,等.系統(tǒng)·功能·評價.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42-50.
[12]Halliday,M.A.K.,& C.M.I.M.Matthiessen.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M].London & New York:Continnum,1999:245-248.
[13]Halliday,M.A.K.Things and relations:regrammaticising experience as technical knowledge[C]∥J.R.Martin,Veel,R.(Ed.).Reading Science:Critical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s of Science.London:Routledge,1998:185-236.
[14]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M].London:Hodder Arnold,2004:230.
[15]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 II,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35.
[16]Taylor,J.R.The Mental Corpu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180.
[17]Martin,J.R.& P.R.R.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London/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