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成長過程中需要“自我肯定”,這是一個成長基礎。少年在思維過程中的那種既能注意外部世界的客觀事物,又能同時注意自己本身的能力,是心理學上被稱為少年的自我肯定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自我肯定是一個認識過程
1.自我肯定是認識上“一箭雙雕”的成果
人類在獲取知識時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人不僅僅要知道點什么,他還要證明點什么。他在肯定真理的同時也在肯定自己。對外部世界和內部世界的認識具有同一性,這是人類認識的特點之一。
少年初期,正值神經系統(tǒng)發(fā)生重大變化,少年的內心深處也正經歷著最初的自我肯定與自我認識的過程,在思考中認識和在認識中思考,這正是少年自我肯定的開始。
少年期的自我肯定和自我教育就在于對真理的認識和發(fā)展,是與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融合在一起的:當人有了思想和求知欲,大自然就好像袒露了自己的秘密。也就是說,人的自我的發(fā)展、主觀能動性的發(fā)展,有助于更好地認識客觀世界。
2.智力生活中的自我肯定
引導少年做出自我肯定,正是在智力生活領域中開始的。
少年的智力生活,范圍廣闊、內容豐富,他們在積極的活動中追求自我肯定,所有這一切都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如果在學校中除上課外,其他活動什么也沒有,那是滿足不了他們的需要的。
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永遠不會忘記自己正在對少年進行智力自我肯定的引導工作。他們善于把學校知識與科學相結合,努力使學生覺得自己不是聽話的“知識需求者”,而是一個有求知精神的研究者。
智力生活對自我肯定的作用,還表現(xiàn)在對人的精神世界的認識,為理想信念增添了雙翼,它是少年在道德上進行自我肯定所必不可少的動力。
3.在實踐中肯定自我
如果一個人通過勞動,通過克服需要竭盡全部體力和精力才能克服的困難,確立自己的信念,那么對他來說,思想領域也就成為進行激烈斗爭和自我肯定的領域。
馬克思指出:人不僅像在意識中那樣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動地、現(xiàn)實地使自己二重化,從而在他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馬克思在這里說的“在他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就是在自己的實踐成果中,看到自己的本質力量,即肯定自我。
教育工作中非常細致且意義重大的課題之一,是努力使人能夠從實踐中,從人們?yōu)樗怂鶆?chuàng)造的東西和珍品中,看到和感覺到人的美、人的勞動和人的尊嚴。
4.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是自我肯定的必由之路
一個人真正的自我肯定只能在思想斗爭中產生,這時他需要集中意志力,使次要的行為動機服從于主要的、起主要作用的行為動機。在這個過程中,他體會到戰(zhàn)勝困難的喜悅、令人激動的自尊感,并親眼看到自己在成長。
只有當勞動的目的是認識世界和掌握世界、在創(chuàng)造中實現(xiàn)自我肯定時,只有用豐富的精神生活的勞動去充實閑暇時間時,各種各樣的勞動才能給人帶來幸福。
深入地認識世界和自己,以及進行自我教育,是少年期精神生活中的一個有決定意義的特點。沒有在勞動中的自我肯定,就不可能有這一特點。人對自己創(chuàng)造的東西體驗不到、感覺不到自豪,那么人的和諧、全面的發(fā)展就是根本不可能的。
少年需要尋找自己的自我表現(xiàn)和自我肯定的途徑。在少年時代如不在精神上提高自己,就不可能有自我肯定。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少年的冷漠態(tài)度,對學習常常漠不關心,或者干脆討厭學習……出現(xiàn)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們在精神生活中沒有或者缺乏創(chuàng)造性因素,如按照親人的意志和愿望去做事。對他們進行表揚和鼓勵,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已是足夠的了,但對于少年來說就顯得很不夠了。少年希望表現(xiàn)自己,不僅要在自己的學習成果中表現(xiàn)自己,還要在內心的精神世界中表現(xiàn)自己。他們已經不愿意僅僅作為一名精神財富和價值的消極的消費者。他們渴望成為創(chuàng)造者,創(chuàng)造某種精神價值的勞動所激發(fā)的創(chuàng)造靈感,這是使他們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實的最重要的條件。
二、自我肯定是一個價值認識過程
1.通過自我肯定獲得自尊感、自豪感
使對道德觀念的認識活動充滿崇高的精神,一個人的人格升華的意義就在于此。少年時代如不在精神上提高自己,人就不可能有自我肯定。作為個性的自我表現(xiàn)和自我肯定的創(chuàng)造,其最重要的源泉是語言。作文、創(chuàng)編故事,是創(chuàng)造的最初領域。在進行這樣的創(chuàng)造時,兒童肯定了自己的能力,認識了自己,體驗到了由于自己正在創(chuàng)造著什么而帶來的最初的自豪感。
少年愿意把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技能傳授給低年級的孩子們,并從中體驗到自我肯定。
反過來,自我肯定對于少年對知識的興趣也會產生重要作用。體驗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是激發(fā)少年對知識的特殊興趣的很重要的條件。當人不僅在認識世界、也在認識自己的時候,就會形成這種興趣。沒有自我肯定,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
2.對信念的考驗是自我肯定的實質
一個人的思想,如果是通過辯證的思維,從大量的事實和事物中獲得的,這樣的思想才能轉化為信念。
在我們的社會里,如果一個人的信念沒有經過考驗,沒有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受到磨煉的話,他就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個性的人——一個公民、一個勞動者、一個繼承人類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的全面發(fā)展的人以及自己孩子的教育者。這種信念的考驗,就是少年時代和青年早期的人的自我肯定的實質。我多年的經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三、自我肯定是一個曲折、復雜的過程
1.少年期內心充滿了沖突
一方面是數不盡的種種希望,另一方面是這些希望實現(xiàn)的可能性受到能力與經驗的限制,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也是一個復雜的自我肯定過程。這些就是少年期的矛盾。這些矛盾的共同特征是:對自我肯定的渴望和追求與實現(xiàn)這種愿望的能力之間存在著不適應性。
驚嘆于取之不盡的科學寶藏,渴望知識淵博,感受智力勞動的靈感與快樂,但同時又以浮躁甚至輕率的態(tài)度對待學習,對待自己平常的作業(yè),少年期的這一矛盾反映了少年在智力活動范圍內自我肯定的矛盾的特點。一個人正是在少年時代才第一次感受到學校中學到的知識只不過是知識海洋中的一滴水,只是科學巨著中的第一頁。
2.借助多種手段完成自我肯定過程
借助藝術手段去認識世界,在智育中占有特殊地位。文學就是人學,同時又是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肯定的最細膩的手段之一。
令人感到奇怪和不解的是,為什么在引導少年做出自我肯定的時候,學校沒有教給他任何關于人,其中包括關于他自己的知識,沒有教給他關于人之所以高于一切動物的特殊知識:關于人的心理、思維和意識,關于精神生活中情感、審美、意志和創(chuàng)造方面的知識。
少年在復雜的、多側面的周圍世界中,對自己的態(tài)度和對自己的認識,對他們的情感狀態(tài)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表現(xiàn)自己,是教育和自我教育中的一個很復雜和困難的領域。它不局限于課堂上。學習,獲得知識,這是多方面的智力活動,是對社會有益的勞動。我們盡量使這種活動與少年復雜的、多種多樣的智力生活,與他在勞動和思想方面的自我肯定,發(fā)生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少年能在勞動中實現(xiàn)道德上的自我肯定,這僅僅是因為我們的學生在童年時代,在一二年級學習的時候,就已開辟了小花園、葡萄園,為人們培育各種秧苗……
沒有道德習慣就不可能做出自我肯定、進行自我教育,也不可能自尊自愛。習慣使內心中良心的聲音高尚起來,情感總是保護著意識。這個復雜的過程只有在少年時代才能完成,因為人正是在這一年齡時期,才開始理解道德觀念的概括性。
蘇霍姆林斯基多次指出,學生充滿愛心地去長期照看一棵小樹,而不是僅僅參加一次勞動,這樣才能產生深刻的道德體驗。
3.學生自我肯定過程中,需要教師這樣一個有同情心的誠摯朋友
抽象思維的生理先決條件并不是在一帆風順、毫無痛苦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這一過程涉及少年精神生活中自我肯定、自我認識、自我監(jiān)督和自我評價的各個方面。
少年初期,正值神經系統(tǒng)發(fā)生重大變化,少年的內心深處也正進行著最初的自我肯定與自我認識,應當使少年真切地感覺到,與自己在一起的,不是一個用教育家的自作聰明來對他人行使巫術的教育者,而只不過是一個富有同情心的誠摯朋友。一位教師,他越少擺出教育者的架子,越少一本正經,他就越是個優(yōu)秀的教育者,少年也就越喜歡接近他。
教育者對少年的心靈施加影響的技巧在于,要使少年在理解自己的職責的同時,愉快地自己命令自己,自己要求自己。在這一過程中,一個教育者要用人的責任感的道德美來吸引和鼓舞少年,使他們自己建立一種嚴格的、必須無條件服從的紀律,它與鼓吹寬恕一切和抽象善行是勢不兩立的,并且要使這種紀律成為少年自我肯定和他本人的道德自律的一種表現(xiàn)。
(責 編 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