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學生對古典小說缺乏閱讀興趣和審美能力,而一些教師又缺乏正確的引導,對此本文提出初中古典小說的閱讀教學策略——尋找興趣點:巧讀情節(jié),初步感受人物性格;尋找動情點:細品詞句,體悟作者想表露的情感;尋找突破點:深析人物性格,領略古典小說中蘊含的民族文化精髓。
【關鍵詞】古典小說 閱讀教學 閱讀規(guī)律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集中了不少古典小說的節(jié)選,意在調動初中學生閱讀古典小說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品讀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
然而當今社會流行淺閱讀,初中學生往往對于純正的文學作品缺乏閱讀興趣和審美能力。并且初中課本上都是古典小說的節(jié)選,要初中生通過一番囫圇吞棗、斷章取義似的閱讀就品出古典小說的個中滋味,是很難的。教學中,許多教師或者把文本中的古典小說當作一般的小說來教,失去了古典小說的真正價值;或者用大量的解讀、闡釋充斥學生的大腦,以求“速成”,無形中約束、限制了學生有自己的獨立體會和認知。
古典小說是需要精心品讀、潛心研讀的,不可浮躁、膚淺。所以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設計上應遵循初中生的認知規(guī)律,尋找興趣點、動情點、突破點,切合古典小說的特點加以引導。
一、尋找興趣點:巧讀情節(jié),初步感受人物性格
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初中生的往往是小說的有趣情節(jié),而不是深刻的主題,更不可能是距離我們生活已很遠的古典小說的語言。根據初中生的這一特點,教師可以從情節(jié)這一角度入手去引導,讓學生先親近古典小說。
“每一個情節(jié)的設置都是為塑造人物形象服務的,而人物的性格可以揭示小說的主題”,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閱讀經驗去引導學生。具體一點來說,古典小說常常設置了許多矛盾沖突,而這些矛盾沖突的展現可以很好地體現人物的個性,所以應該引導學生抓住矛盾沖突或值得推敲的重點情節(jié)去分析,去假設,去質疑等等,就能由表及里,初步感受小說中人物的個性。
比如情節(jié)曲折的《智取生辰綱》,我就矛盾沖突的高潮,問學生哪一處情節(jié)最吸引他們,學生一定會津津樂道吳用等人的“智”取這一段,我再問“智”在文中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學生答完后,接著我再問學生作者突出寫“智”有何用意。學生就會頓悟這段看似好看的情節(jié)原來是設置了一個矛盾沖突,在矛盾雙方互相斗智的過程中展現了不同的人物性格,一方面可以展現七位梁山好漢的聰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可見楊志雖聰明謹慎,但太剛愎自用,難免丟失生辰綱。最后我為啟發(fā)學生,再就最有趣的一段情節(jié)設一辯論題:《智取生辰綱》中的楊志如果沒有遇到吳用等人,是否會不丟生辰綱以后走上發(fā)達之路?學生在激烈的爭辯后醒悟:一心想為官的楊志在那統(tǒng)治階級腐朽、社會黑暗的時代是不會有出頭之日的,一則可能遇到其他類似吳用等人的“劫匪”,因為那個社會“官逼民反”的人太多,以他的急功近利、暴躁、不善處理人際關系等個性來看,他還是可能中計,丟失生辰綱;二則可能不丟失生辰綱,但以他在“智取生辰綱”一事中體現的個性來看,對下他不會收買人心,不能服眾,對上他不會巴結,不被看好、重視,再聯(lián)系小說中的情節(jié),他又沒有靠山、背景,是戴罪之人,一旦遇到禍事,只是想利用他一身好武功的梁中書自然也會一腳踢開他,他最后定是走投無路,走上造反之路。引導學生對情節(jié)的分析與假設,可以讓學生不再停留在有趣情節(jié)上,而是深入到對人物個性發(fā)展的剖析中。
在教學生賞析古典小說時,不妨就讓學生隨著感覺走,讓有趣的情節(jié)帶著學生走,而我們只要從“每一個情節(jié)的設置都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的,而人物的性格可以揭示小說的主題”這點出發(fā),去抓住矛盾沖突的高潮處或值得推敲的重點去分析,去假設,去質疑,學生就會有探尋的興致,再經過一番“曲徑通幽”的解惑之后,初步感受幾個主要人物的性格,為后面全面、具體地分析人物、揭示主題做好鋪墊。
二、尋找動情點:細品詞句,體悟作者想表達的情感
有些古典小說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賞、明快生動的特點。對這類小說,可讓學生調動生活積累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比如《范進中舉》中的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罵他“尖嘴猴腮”“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一口啐在他臉上”等等,在范進中舉后,夸他是“才學又好”“品貌又高”“天上文曲星”等等,這些是口語化的語言,教師可以問學生是否熟悉,我們如何稱呼這種人,學生會聯(lián)想到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也常見,我們稱之為“小人”,他們“變臉比翻書快”“逢高踩低”等,用書面語概括:胡屠戶就是那種趨炎附勢的人。就是這種生活化的語言運用,學生才更見作者的諷刺態(tài)度。借助這樣的語言品味,快速拉近古典小說和學生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更容易走進人物的生活環(huán)境與內心世界,明白作者的情感用意。
古典小說重在對人物進行細節(jié)性描寫,似國畫中的白描手法,平淡但耐人咀嚼、想象。對于這類語言可以用比較品味法。比如《香菱學詩》中一處細節(jié)“香菱又逼著黛玉換出杜律來,又央黛玉探春二人:‘出個題目,讓我謅去,謅了來,替我改正?!苯處熆商釂枺骸氨啤焙汀把搿笨梢該Q成“請”和“要”嗎?學生經過比較分析就明白了,原來的兩個字看似普通,卻可以看出香菱學詩的主動、癡迷與好學,也可看出黛玉讓香菱更覺親近些,因為她真誠、熱情地指導香菱學詩,對黛玉她可以“逼”,隨便些,而有探春時就是“央求”。這樣的語言品味可以讓學生更準確地把握人物形象,對作者筆下的香菱更覺“癡”得可愛,孤僻的黛玉也顯出“親切”,也能感受到作者寫作時對香菱的喜愛、對黛玉的欣賞。
通過品味語言讓學生感悟文字(即語言)背后人物豐富的精神世界、作者的情感流露,自然悟到古典小說的真味。
三、尋找突破點:深析人物性格,領略古典小說中蘊含的民族文化精髓
對語言的品味僅僅是一種審美式閱讀,我們更希望學生能深層次閱讀。深層次閱讀就是要求學生的品讀不局限于對文本內容主題的理解分析,而是對古典小說中蘊含的民族文化也有理解與感悟,否則,這和品味現代小說區(qū)別不大,而這一點也是最難的。借助什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深層次閱讀,并且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呢?對古典小說中人物的性格進行深刻、全面的解讀就是突破點。
1.全面了解人物性格,使閱讀深入。
首先,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之中,無時無刻不在接受一定的社會文化的教化和熏陶,因而每個人的思想、感情、性格、行為等,總是帶著一定社會文化的模式特征。其次,古典小說很受儒學價值觀的影響,傳統(tǒng)的責任感思想、節(jié)制思想、忠孝思想、講求“禮法”等思想已融于一千多年的封建思想中,必然也滲透進小說所展現的社會生活中。所以,要想全面理解古典小說的人物性格,就必須引導學生聯(lián)系古典小說中的社會風貌、風俗人情、歷史特征等社會環(huán)境,更要聯(lián)系中國古典小說中特有的儒學為核心的文化環(huán)境。
2.深刻了解人物性格,使閱讀深入。
古典小說是由神怪、傳奇轉向描述現實的,熟知這一發(fā)展過程,學生就能結合古典小說不同發(fā)展過程的特點,帶著批判的眼光,審思古典小說中的人物一些今人看來奇怪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最后去蔽留明,提高思想認識。這種審思性,就是一種深刻理解。
如《儒林外史》節(jié)選《范進中舉》中的范進一心想考科舉,借錢考試被丈人罵,也不死心,定要去搏一搏,結果致使老母餓了兩三天,他為什么“執(zhí)著”考科舉,為什么不考慮另謀生計?他的思想行為讓現代的學生起初很詫異,但知道《儒林外史》是寫實小說后,就會聯(lián)系社會環(huán)境分析人物性格,學生會知道范進讀的是無實用價值的八股文,根本無一技之長用于謀生,加之封建社會“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已滲入其腦髓,范進于是醉心于科舉考試。分析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由范進入手層層審思:范進的思想行為有價值嗎?他的思想所根植的社會土壤還有存在的必要嗎?那時的教育制度、官吏選拔制度合理嗎?科舉成功后的范進會怎樣?而此書轉向現實,所寫的人物顯示出充分的個性化、平凡性,所以那個社會就有這么多真實的“范進”,可怕嗎?通過審思,學生知這一切不合理,要批判、推翻,他們的思想認識會提高,會明白什么樣的民族文化是值得我們吸取保留的。
古典小說的閱讀教學,教師應遵循初中學生的認知與心理特點,引領學生先親近喜愛古典小說,而后與其零距離接觸,感受其美,最后深層次閱讀,領悟其價值,達到潛心閱讀的效果。具體的策略就是:品內容,感受人物性格;品語言,和小說人物同悲喜;品人物,領略歷史文化。
(作者單位:南京市科利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