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岜沙苗寨,滾姓人很多。據(jù)說他們可能是治水英雄“鯀(gǔn)”的直系后裔。圖為岜沙苗寨風(fēng)光。
豆瓣網(wǎng)上曾出現(xiàn)過一個名為“如果你姓滾,你給自己起啥名兒”的帖子,下面的回復(fù)花樣百出——“滾開、滾蛋、滾你媽”滿天飛,更有甚者取名為“滾筒洗衣機”。
可能包括回帖者在內(nèi)的很多人,都認為是帖主自己隨便造了個姓,供大家娛樂的。但是百家姓之外,還真就有這么一個姓。只是總共只有大約4000人,屬我國的稀有姓氏。
說到滾姓的來歷,首先要提到貴州岜沙苗寨的滾姓苗人。傳說他們是蚩尤戰(zhàn)敗之后的后裔,寨子里大部分人都姓滾,原因是蚩尤戰(zhàn)敗,被逼改姓為“滾”,意為“滾回山上”。但這種說法帶有明顯的貶義,很多人并不贊同。
另一種比較能讓岜沙滾姓苗人接受的起源是,他們是“鯀(gǔn)”的直系后裔。鯀姓姬,字熙,黃帝的后代,大禹之父。曾被賦予治水、抗洪救災(zāi)的使命。鯀治水九年,雖冤死于羽山,但確實是一位大英雄。
說岜沙滾姓苗人可能是鯀的直系后裔,有很多原因。無文字的岜沙苗族,用漢字記苗姓是他人所為,記的是音譯,滾姓鮮有,疑為漢文人記苗語音“鯀” 之近音而成。因“鯀”難寫,“滾”字易寫易記,便改“鯀”為“滾”。再者岜沙苗族至今保持著氏族內(nèi)婚傳統(tǒng),保持有純正的氏族血緣,以防“蠱鬼”的融入,氏族潛意識甚為濃厚。
滾姓雖說少有,但在貴州省錦屏縣彥洞鄉(xiāng)的瑤白侗寨,此姓卻是寨子的十大姓氏之一。以前瑤白的滾姓人并不多,后來隨著滾姓勢力的逐漸龐大,為尋得庇護,很多小姓先后改從了滾姓。
改從滾姓的各小姓對自己原有的姓氏卻不曾忘記,他們以各種方式保留自己的原有小姓,最常見的是將墓碑和神龕牌位做成兩層,外層寫滾姓,里層則寫原姓氏。一個牌位做兩層,想來再不會有別地兒有這樣的習(xí)俗。每逢年節(jié),老人都要將姓氏變遷的歷史擺講給后輩聽,要他們記住自己的家族歷史、記住自己的根。
這種形式代代傳承,最后發(fā)展成了瑤白特定的節(jié)日——擺古節(jié)。擺古節(jié)里,寨里的一個老古師會坐在長桌的一頭,帶領(lǐng)著寨子里的老人們,一起用侗語邊說邊唱,曲調(diào)婉轉(zhuǎn)悠揚。他們從盤古開天辟地唱到民族遷徙,當(dāng)然姓氏來歷是唱詞里最重要的部分。老人們用歌、舞、戲、演說等各種方式,向后輩們傳承姓氏和宗支歷史。這種兼具了表演、載道、議事功能的擺古活動,在我國的少數(shù)民族中是絕無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