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莉加?斯拉夫尼科娃(Ольга Славникова)是當代俄羅斯文壇著名作家之一,同時也是一名記者和評論家,1957年10月出生于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現(xiàn)在的葉卡捷琳堡),1981年畢業(yè)于烏拉爾國立大學新聞系,1988年開始發(fā)表作品,迄今已有六部長篇小說問世。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被放大到狗那么大的蜻蜓》入圍1997年度俄羅斯布克獎;1998年,該作品獲得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州長頒發(fā)的杰出文學藝術貢獻獎;2000年,第二部長篇小說《鏡中的一個人》獲得“巴諾夫文學獎”;另一部長篇小說《輕飄飄的頭顱》成為2012年俄羅斯布克獎入圍作品;而最具閱讀魅力的長篇小說當屬《2017》,該著作在獲得2006年俄羅斯布克獎的同時,還入圍了2006年俄羅斯“巨著獎”。
《2017》講述的是里菲雅山區(qū)(暗指烏拉爾森林)一座主要城市在2017年,十月革命勝利一百周年之際發(fā)生的故事:2017年初夏的一天早晨,鉆石切割工克雷洛夫趕到火車站為前往北方森林探寶的安菲洛果夫教授送行。在穿梭來往的人群中,克雷洛夫的目光被一位衣著輕盈、氣質(zhì)脫俗的陌生女郎深深吸引。片刻忘神之后,他才發(fā)現(xiàn)女郎同樣是來為教授送行的?;疖囕d著教授和他的助手漸漸遠去,克雷洛夫與陌生女郎的羅曼史也緩緩展開。由此形成了故事的兩條線索:一是教授和他的追隨者歷經(jīng)艱險、深入烏拉爾森林的探險之旅,最后遭遇失?。欢强死茁宸蚝湍吧又鸩浇咏?,經(jīng)歷了放縱與禁錮、渴望與失望游移的情感之旅。
教授安菲洛果夫是一個謎一般的人物:一些人認為他是嚴厲的教師,一些人認為他是勇敢的盜礦者,還有人認為他是精打細算的生意人,在他眾多的隨從中沒有一個人敢于夸口說知道教授的真實面目。實際上,安菲洛果夫以歷史學教授的身份,憑借自己淵博的學識,暗地里卻利用克雷洛夫的高超手藝,做著盜采寶石的生意。他雖然富得驚人,在國外銀行里有巨額存款,卻住在一處又小又破的房子里,那里私藏著他那些價值連城的收藏品。他放下萬貫家財,冒著生命危險一次次深入莽林,與其說是為了贏利,不如說是要穿過了無生氣的現(xiàn)實存在而進入一片自由天地。在如此驚險刺激的發(fā)財之路上,安菲洛果夫感受過發(fā)現(xiàn)寶藏所帶來的驚喜,瞬間擁有百萬資產(chǎn);也體驗過歷經(jīng)艱險后無果而歸的失落。但是,寶石的誘惑使他一直游走在危險的邊緣。直到關于吉爾瓦河有黃金的神奇?zhèn)髡f又開始流傳時,安菲洛果夫教授和他忠實的追隨者最后一次踏上了盜采寶物的不歸路。相傳一百年前這條小河富藏黃金,但是在某個極短時刻一下子消失了,只有河面黃色的金屬反光還能讓人們知道曾經(jīng)存在過這種礦藏。經(jīng)過一番不懈的努力,他們終于發(fā)現(xiàn)了寶藏的位置,但因礦坑里的大量有毒氣體和有毒液體, 他們永遠地躺在了寶藏中間。
克雷洛夫掌握了一項特殊的技能,可以在未經(jīng)打磨的石頭中發(fā)現(xiàn)寶物。他的母親在博物館工作,盡管她阻止他到博物館去,但是少年克雷洛夫被透明純凈的東西吸引,想要弄清楚那些不透明礦石和形狀各異晶體的秘密。成年后他考上了大學歷史系,成為著名歷史學教授安菲洛果夫的學生。教授發(fā)現(xiàn)克雷洛夫的才能后,便把他帶到一個寶石加工廠,讓他在那里學徒。在學會給寶石打磨棱角之后,克雷洛夫又掌握了切割和雕飾技藝。此時,聰明的教授提出給自己培養(yǎng)的人以提成,即克雷洛夫用安菲洛果夫個人的原料加工的每一塊石頭都可以取得一定的報酬。從此克雷洛夫開始隨教授做起非法盜礦、販賣寶石的生意。
克雷洛夫邂逅陌生女郎后,兩人都沒有留給對方自己的任何信息,包括住址、電話,甚至隱瞞各自的真實姓名,“伊萬”和“塔尼亞”成為兩個人唯一的標志。他們每次約定見面的地點都是在一份地圖上隨意指定的,但凡哪一次有一方失約都將有可能使兩人永遠失去聯(lián)系。彼此隱瞞信息的背后一定有他們不便為對方所知的私生活,克雷洛夫在充滿變數(shù)的戀愛中期待不變和永恒的真愛。事實上,克雷洛夫有過一段失敗的婚姻,他的前妻塔瑪拉是一位在事業(yè)上頗有成就的成功女性,運營著一家公司。克雷洛夫因無法接受塔瑪拉那種用金錢和權力控制一切的生活,而選擇了離婚,但卻沒有徹底地斷絕夫妻間的關系。至于陌生女郎塔尼亞,她在一家小出版社做會計,也有自己的丈夫和家庭。雖然不知道彼此的任何信息,但克雷洛夫與塔尼亞的每次約會都是歡快的。唯獨一處讓兩人覺得不甚自在的是,每次約會都有密探在跟蹤他們,克雷洛夫心里很清楚這一定是前妻塔瑪拉雇傭的,沒想到這密探竟然在后面的情節(jié)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17年的十月革命是俄羅斯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從此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為慶祝十月革命勝利100周年,市里舉行盛大的化裝表演,沒想到竟演變成一場槍擊流血事件。這對戀人被失去理智的人群沖散。克雷洛夫通過塔瑪拉找到了當初跟蹤他和塔尼亞的密探,得知了塔尼亞的住址和電話,經(jīng)過一番長久而痛苦的尋找,終于找到了情人塔尼亞,并想與她開始真正的生活,跟其他普通人一樣。然而這時的塔尼亞卻因為得到了一筆巨額財產(chǎn)而變得喜怒無常、渾身俗氣。這筆巨款來源于她死去的前夫留下的遺產(chǎn),出人意料的是,她的前夫就是“盜采礦石”的歷史學教授安菲洛果夫。教授將自己所有的鉆石、套房、存款,以及各種值錢的玩意兒都留給了塔尼亞。對她來說錢是有關生與死的問題,這生死卻與健康無關,而是那些用金錢換來的美麗容顏,現(xiàn)在的塔尼亞和塔瑪拉倒是有了些許共同之處。在金錢面前克雷洛夫成了一個多余的人,塔尼亞不想讓兩個人的關系剝奪了她到手的“幸?!?。最終,克雷洛夫和同伴們也坐上了開往森林的火車,前往安菲洛果夫教授死前發(fā)現(xiàn)剛玉,卻被氰化鈉毒液浸泡的地方,沒有人能確定他們能否平安地帶著寶石歸來。
過去的里菲雅山脈就像一幅經(jīng)過構思而成的圖畫,每一處風景不管你從什么角度看,本身就包含著自己的結構和基本色系,讓人聯(lián)想到漂亮的公園遺址。對于真正的里菲雅人來說,土地 —— 這不是土壤,而是石頭,他們常常去采集寶石,后來充實了“盜采寶石者”這一團體的遠不止那些在里菲雅山梁上長大的本地人,安菲洛果夫教授即是這團體中的一員。如今里菲雅山脈的寶藏已經(jīng)今非昔比了,可以從上面取走的東西都被取走,表面變得貧瘠了,同樣可以說里菲雅的美麗也是如此,不再風景如畫,而是如同老人無牙的、塌陷的嘴巴,引導著探尋者進入前一個世紀留下的礦井。
奧莉加·斯拉夫尼科娃
奧莉加·斯拉夫尼科娃
小說最突出的特點是各種題材和風格的奇特組合:冒險驚悚、心理小說,并糅合了幻想成分,此外它還是一部融合了神話、科幻、愛情、革命等諸多流行元素的小說。它不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鮮活生動的當代社會生活畫卷,而且透過這個光怪陸離、神秘多彩的世界,作者探討的依然是俄羅斯經(jīng)典文學不斷追問的存在與信仰、生命與愛情等人生重大問題。在《2017》這部長篇小說中,盡管奧莉加?斯拉夫尼科娃借鑒了許多文學流派的創(chuàng)作手法,但它終歸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小說。從小說中涉及的環(huán)境污染、金錢崇拜等話題中,我們可見作家對當下迫切問題的揭示。從“2017”的百年慶典這一狂歡活動中,可見作家對民族不遠未來的預期,而這一事件悲劇性的結局表明民族前途堪憂。出于對烏拉爾傳統(tǒng)中存在的永恒價值的熱愛,作家最終安排主人公走入深山,并由此引發(fā)人們的無限遐想,進一步思考人類的存在和民族未來的問題。
斯拉夫尼科娃的創(chuàng)作精雕細琢、意味深長、富于想象、筆法細膩,因此被譽為“烏拉爾的納博科夫”。評論家們稱:“如果沒有斯拉夫尼科娃,整個俄羅斯文學景象將難以想象。”一位作者在《民族友誼》雜志的評論文章中指出:“如果需要為奧莉加?斯拉夫尼科娃的現(xiàn)實主義起一個名字,我想把它叫做‘全息現(xiàn)實主義’(гол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реализм),意思是說,感光板的一個碎片反映的不是圖像的一部分,而是整個圖像?!薄丢毩蟆穭t認為:“斯拉夫尼科娃想象力之強和比喻之準簡直令人吃驚??其作品有一種組裝機制,可以平衡各個組成部分,使得奧莉加?斯拉夫尼科娃的創(chuàng)作構思得意成功地實現(xiàn)?!?/p>
小說不僅在情節(jié)設計和風格上獨具特色,而且在內(nèi)容的深度和廣度上也發(fā)人深省。一方面,可以看出作品中“愛情-偵探”情節(jié)的精巧設計;另一方面,作者又試圖為我們今天的生活做一個總體的、社會哲學的分析:為什么我們這樣生活?這一切將如何結束以及為什么這樣結束?斯拉夫尼科娃把此書打造成既是“探討大問題”又符合“大眾口味”的作品,讓它既精美優(yōu)雅又跌宕起伏,既有緊迫的現(xiàn)實感又有形而上的超然。
針對有些評論家將這部作品歸入反烏托邦小說的提法,斯拉夫尼科娃回應道:“我的書不是反烏托邦,反烏托邦是關于別人、關于未來人的。而《2017》是關于我們的。2017年就是1917年在鏡子里的反映,至于是怎樣的反映,我們現(xiàn)在還不知道。但我們清楚1917年提出的那些問題依然存在,依然沒有答案。我們將怎樣度過那個日子?我的小說沒有給出答案,只是提出一種假設。我覺得雖然問題依然存在,但可以用最好的、最和緩的方式解決?!睂τ谛≌f對愛情主題非同尋常的處理方式,作家解釋道:“當代人對愛情的信念似乎被摧毀了,人們不相信自己能夠愛與被愛?,F(xiàn)在人們談論的是‘做愛’,而不是‘愛’。所以我的人物每次都在檢驗自己和對方。他們每次都想核實這是否是真正的愛情。我想通過這樣的情節(jié)呼喚對愛情的情感的信任?!睂τ谛≌f拼花圖案一般的語言風格,作家提出自己的觀點:“文學藝術形式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就是綜合,是使精英和大眾能夠匯合在一起的方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