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小婦人》(Little Women, 1868)奠定了路易莎·梅·奧爾科特(Louisa May Alcott, 1832—1888)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而這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小婦人”更是用勇敢與堅強實現(xiàn)了自己的美國夢。與路易莎一起聲名鵲起的還有她的父親,被稱為 “小婦人之父”的阿莫森·奧爾科特(Amos Bronson Alcott, 1799—1888),一位沉浸于社會理想而無法自拔的著名教育家。一個是堅強執(zhí)著的女兒,一個是正直落魄的父親,這對父女的生平也成為美國文學史上的傳奇。
1799年,阿莫森出生在美國康涅狄格州的一個山區(qū)小鎮(zhèn)上,父母都為農(nóng)民,家境貧寒。他用粉筆在客廳的地板上練習寫英文字母,徒步去方圓幾里之內(nèi)的鄰居家借閱書籍,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十三歲那年,阿莫森被身為柴郡主教學院院長的舅舅送到了主教學院接受正式教育。阿莫森認為學院里的風氣過于浮夸,自己無法適應,一個月后就離開了。之后,他做過農(nóng)民,修過鐘表,賣過宗教宣傳冊,也當過小商販,始終沒有找到可以讓他滿意的工作。二十四歲那年,阿莫森成為柴郡小學的校長,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對教育這一行業(yè)的熱情,并發(fā)出“教育孩子是最好的工作”這樣的感慨。他在學習一些教育理論的同時,也提出了許多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把它們付諸實踐,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成績,但這些教育理念也引起了許多保守勢力的抨擊。二十八歲時,阿莫森在拜訪神學家塞繆爾·梅的時候遇上了塞繆爾的妹妹艾比蓋爾·梅,一個即將與他共度五十年歲月的女人,兩人相談甚歡。三年后,阿莫森與艾比蓋爾結(jié)婚,不久就有了大女兒安娜。為了能夠踐行自己的教育理念,阿莫森來到了波士頓,在許多上層人士的支持下建立了坦普爾學校。他主張和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反對體罰學生,學校因此也吸引了大量學生。后來,阿莫森將自己的教學心得進行整理記錄,寫出了《與兒童談福音書》一書。該書對身體與心靈的闡述被誤解為對生理知識的傳授,引起了軒然大波,觸犯了當時社會的禁忌,學生紛紛退學,學校被迫關閉,這也就是讓阿莫森遭致事業(yè)“滑鐵盧”的坦普爾學校丑聞。這十年里,二女兒路易莎,三女兒伊麗莎白,四女兒喬相繼出世了。
父親從路易莎幼年起就覺得她“意志力強,善于控制自己的脾氣,對戲劇有天分,有高超的語言能力”,鼓勵她每天堅持寫日記。發(fā)生坦普爾學校丑聞之時,路易莎才只有七歲,阿莫森舉家搬到了康拉德,一個聚集著愛默生、梭羅、霍桑的小鎮(zhèn)。很快,愛默生、梭羅就都注意到了這個與眾不同、天資聰穎、特立獨行的小姑娘,并十分樂意和她交談。路易莎早上到愛默生家去,晚上和梭羅外出散步,三個人成為了“忘年之交”。而當時只有二十幾歲的梭羅,更是喜歡這個小姑娘,他曾邀請路易莎和小伙伴們一起到湖上泛舟,興起時還會吹起長笛?!缎D人》中的那個鄰居爺爺身上就有著愛默生的影子,而《心情》中的沃維克先生正是梭羅的真實寫照。路易莎雖沒有接受過正式的學校教育,卻在這樣一個人文氣息濃郁的成長環(huán)境中度過了一個異于常人的童年。
在康拉德,阿莫森受到愛默生資助去英國觀摩教育改革模式。三個月后,阿莫森與英國人查爾斯·雷恩一起回到美國,籌劃建立伊甸園,伊甸園實則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nóng)場,人們在這里耕種勞作,按需分配,人人平等自由,享受著形似“共產(chǎn)主義”社會帶來的溫暖。愛默生與梭羅都曾被邀請加入這個農(nóng)場,但在目睹了雷恩的傲慢無禮之后,他們都覺得這個想法過于滑稽,難以成行,并竭力反對阿莫森建立農(nóng)場。盡管阻力重重,伊甸園還是建起來了,并吸引了包括愛默生在內(nèi)的大量好奇的人前來參觀。出于宗教偏見,雷恩從一開始就認為這個農(nóng)莊是不該有女人存在的,也因此與阿莫森產(chǎn)生了分歧,這為農(nóng)場的衰敗埋下了伏筆。旱澇災害使得農(nóng)場情況一直不樂觀,加之阿莫森對雇員要求過于嚴厲,人心盡失,兩人又不懂經(jīng)營,農(nóng)場情況每況愈下,雇員們紛紛離開,農(nóng)場最終以失敗收場。雷恩將矛頭直指阿莫森妻女,并慫恿阿莫森拋家棄女,參加附近的一個嚴格限制男女交往的震教徒農(nóng)場。經(jīng)再三思考,阿莫森回絕了雷恩的建議,卻也因為農(nóng)場的失敗而備受打擊。幾經(jīng)輾轉(zhuǎn),阿莫森一家又回到了康科德一處園中有很多蘋果樹的宅子中,阿莫森給新家起名“果園屋”?!肮麍@屋”與愛默生家更近了,與霍桑家更是僅有一墻之隔。
回到康拉德后,阿莫森依舊沉浸在自己的社會理念及教育理念之中,不斷地寫東西、做演講。安娜結(jié)婚并離開了,路易莎參加戰(zhàn)時護理差點死掉,伊麗莎白因病去世了,喬赴波士頓尋求生計。家庭變故、生活貧困、冷嘲熱諷,無一不折磨著阿莫森的靈魂。在生活對他撕破臉后,他用一如既往的勇氣、希望、平和去面對,堅持著自己最初的夢想,在碰撞、跌倒、失望中一次次站起,繼續(xù)前行。最終,他被稱為著名作家、演講家、“小婦人之父”,他的《桌邊閑談》《牌匾》和《在康拉德的日子里》至今仍是研究超驗主義時期不可多得的經(jīng)典之作。
父親潛心于社會理想、致力于道德完善,母親身體不好無法外出工作,養(yǎng)家糊口的任務自然就落在了路易莎的身上。伊麗莎白病逝了,安娜結(jié)婚了,已經(jīng)二十六歲的路易莎孤身一人到波士頓找工作。舉目無親,加之沒有學歷,路易莎處處碰壁,她一度想到了要跳入查爾斯河中來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她覺得奧爾科特家反正已經(jīng)失去兩個女兒了,再失去一個也無所謂。朋友在得知路易莎的情況后,勸她“不要把自己的身段放太高,先接受一份工作,再去尋找自己想要的工作”。這樣的話在現(xiàn)在看來還閃爍著光芒,路易莎這樣做了,找到了一份家庭教師的工作。當她把這一切都告訴父親之后,阿莫森趕到了波士頓,陪女兒聽講座、吃晚飯、旅游,并勸女兒為報紙寫稿子,幫助女兒度過了這段迷茫的歲月。父親走后,路易莎感到勇敢多了,也更積極了。她開始著手創(chuàng)作,寫出了《愛與自愛》《馬克·菲德的錯誤》《成功》《心情》等作品。
緊接著,內(nèi)戰(zhàn)打響,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促使路易莎來到了戰(zhàn)地醫(yī)院,成為戰(zhàn)地護理人員。路易莎親眼目睹了戰(zhàn)爭的殘酷與生死的無常,一天天馬不停蹄的勞作,一個個垂死掙扎的生命,呻吟、腐爛、死亡彌漫著的空間,血腥、斷肢、尸體充斥著的時間,無時無刻不在撕扯著路易莎的心。惡劣的工作環(huán)境和超額的工作量使路易莎病倒了。等到父親將路易莎接回家時,路易莎已經(jīng)是不成人形,霍桑都覺得她挺不過來了。經(jīng)過兩個月的休養(yǎng),路易莎逐漸恢復了健康,但是戰(zhàn)地醫(yī)院對她的治療卻讓她體內(nèi)殘留了大量的汞,這也最終導致了她的早逝。病愈后,根據(jù)自己在醫(yī)院的經(jīng)歷,路易莎開始著手寫《醫(yī)院札記》。札記獲得了成功,受到了讀者熱烈的回應。在這之后,路易莎受到一位富商的邀請去陪他病中的女兒一起游歷歐洲。在倫敦,三十三歲的路易莎遇上了二十一歲的波蘭青年拉迪斯拉斯·斯維尼斯基,兩人一見傾心。拉迪斯拉斯是波蘭大學生,熱愛詩歌,精通音樂,曾在反沙皇統(tǒng)治的游行中被捕入獄,患有肺結(jié)核,生命危在旦夕。這個陽光少年的樂觀頑強深深吸引了路易莎,拉迪斯拉斯也深深喜歡上了這位大自己十二歲的才女。正值路易莎過生日,拉迪斯拉斯用自己的一場音樂會向路易莎送上祝福,祝她永遠安好。在倫敦分手后,拉迪斯拉斯又特意到巴黎去見路易莎,兩人在一塊兒散步、看風景、聽音樂,共同分享生命的美好。面對著生命即將走向終結(jié)的拉迪斯拉斯,路易莎只是靜靜地陪著他,稱他“親愛的”,一起度過了短暫的十六天時間。四個月后,在巴黎火車站,兩個人又見了一面,也是最后一面,拉迪斯拉斯送路易莎離開,送給她一個古龍水瓶子以做留念,兩人從此以后再沒有見過面。但就兩人的書信來往顯示,拉迪斯拉斯最終擺脫了死神,回到波蘭并結(jié)婚生子,生活很是平靜。而路易莎,終身未婚。
回到美國后,路易莎決定寫一本關于女孩子的書,這就是《小婦人》。僅僅兩個半月后,《小婦人》就問世了?!缎D人》一書以路易莎一家為原型,塑造了馬奇一家四個性格迥異的女兒的形象,講述了她們的成長故事,充滿了令人向往的美好情感?!缎D人》獲得了巨大成功,路易莎也在一夜之間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作家。版權費滾滾而來,路易莎再也不用擔心債務的問題了,她和立志成為畫家的妹妹喬游歷了歐洲。在這之后,她又寫出了《小妻子》《傳統(tǒng)的女兒》《小紳士》等作品,成為享譽美國乃至整個世界的女作家。在這同時,她提倡女權,擁護女性積極參加投票,并成為康科德第一位登記投票的女性。但是,一天十四個小時的工作量很快摧毀了路易莎本就比較虛弱的身體。加之妹妹病逝后將女兒露露托付給路易莎撫養(yǎng),更是耗費了路易莎大量的精力。路易莎,這個生活的女勇士,在父親逝去四十個小時之后,也離開了人世,享年五十六歲。而其經(jīng)典之作《小婦人》則成為了美國文學史上的一顆明珠,至今仍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路易莎父女的生平,被美國著名作家約翰·馬提森(John Matteson, 1961— )寫成傳記,這部雙人傳記作品一經(jīng)問世便榮獲2008年普利策傳記獎,激勵著無數(shù)青年人在實現(xiàn)夢想的路上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