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益關鍵在于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這也是當代教學改革的主題。要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就必須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從“學會”變成“會學”。教學中應力求注意學習規(guī)律的滲透和學習方法的指導,努力改進歷史課教法,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逐步掌握記憶、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的方法和能力。
關鍵詞:初中歷史;情境創(chuàng)設;史料搜集;教材挖掘
面向21世紀的歷史學科,為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素質教育“以學生為中心,自主探究,全面發(fā)展”的主旨,必須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進和優(yōu)化,努力構建體現(xiàn)自主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確立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地位,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筆者就如何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益,談談自己的實踐心得和教學上的體會。
一、創(chuàng)設有效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我們常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本質上是說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將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內驅力,促使他們在歷史學習上有更進一步的發(fā)展。
在歷史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具體的章節(jié)和教學內容來創(chuàng)設具體的、適宜的問題情境,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問題的欲望。例如,筆者在教學《為民族獨立而戰(zhàn)》一課過程中,作了如下的問題設計:《獨立宣言》是誰起草的?它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它的發(fā)表標志著什么?為什么馬克思把它稱作是“第一個人權宣言”?通過這些問題的層層設計,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還可以吸引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增強主體意識,渲染歷史教學情境。教學過程中,在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筆者曾嘗試在教學過程中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采用競賽的方法鼓勵學生提問題,給教學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初中的學生表現(xiàn)欲望很強,這樣既鍛煉了能力又能做到集思廣益。雖然有的同學提的問題略顯稚嫩,但這也不失為引導其進行探究的一個好方法。讓學生在自讀、自問、自悟中初步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成功喜悅,從而喚起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內驅力,激發(fā)學生的探知欲望。
二、關注學科教學特點,精心設計教學計劃和方案
由于歷史學科在整個初中教學科目中的考核性質,決定了教學任務的完成只能在課堂45分鐘內進行。因此,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效果如何就成了整個教學過程的關鍵。而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關鍵在于備好教材、備好學情。
1.深入鉆研教材,制訂科學教學計劃
教材作為課堂教學的藍本和載體,對教材的研究程度如何,是否吃透教材的精髓也就決定了課堂的教學效果。吃透教材就是要求教師深入地去研究教材,不但要掌握教材的基本要求,還要明確教材編寫者所要表達的內涵和外延,同時要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如學校的教學計劃要求和班級學生的學情對教材的內容進行靈活的處理,適時調整教學計劃和活動安排。
2.明確教學目標,關注教學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在課堂教學的設計和組織中,教學目標可以說是教學內容的核心模塊,只有明確這些教學目標,才能有針對性地抓住教學重點和難點,從而克服和避免教學的盲目行和隨意性。教學目標對整個教學過程有著導向、激勵、評價的功能,教學效果是否明顯,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目標設置的是否科學、明確、具體、全面、符合實際。因此,準確確定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一節(jié)課是否有效的首要標準。教學目標的完成度如何,也是課堂是否高效、是否具有實效性的主要標志。因此,在課堂開始,必須給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和內容是什么,需要達到什么樣的程度。告之學生的方式,可以黑板展示,也可以通過提前發(fā)下的學案說明。同時,教師要對本節(jié)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設計切實可行的探索途徑,要讓學生沿著教師所設計的問題情境,逐步深入探索知識的生成過程,達到師生互動的最佳狀態(tài),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例如,筆者在教學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時,根據(jù)教學目標設計了如下幾個思考問題,進行導學。(1)為什么帝國主義要干涉中國的革命?(2)既然國共合作了,蔣介石為什么還要發(fā)動反革命政變呢?(3)什么是右傾機會主義錯誤?陳獨秀為什么會犯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在課堂教學開始,先由班級中的六個小組分別派出組代表進行發(fā)言,然后組間進行討論,進而得出結論,教師再最后引導,由學生總結出來正確的結論,從而深化對課程的理解。如果有時間,還可以繼續(xù)進行材料的深入思考:(1)在近代,帝國主義對中國革命采取了哪些具體的措施?(2)蔣介石既然要叛變革命,為什么還要進行北伐?(3)從革命的失敗中,中共應該汲取哪些經驗教訓呢?(4)在大革命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誰是領導階級呢?通過組內、組間的討論、爭論,激發(fā)了思維,活躍了課堂,提升了探究的能力。
通過以上的層層設計和展示,使學生明確了本節(jié)課應該重點學習的知識和達到的目標要求,從而使學習變成一種有的放矢的行為,在學習上找到了奮斗的目標。
三、優(yōu)化教學措施,實現(xiàn)綠色課堂,提高師生的有效合作
課堂教學是一種具有一定目的、講究效率的教育教學行為。其基本的過程就是通過教師和學生的教學互動,使學生能夠理解并掌握教材上的基礎知識,并學會運用相應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努力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因此,課堂教學的實際效益如何,就決定了學生領悟知識的多少。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根據(jù)所講授課程的章節(jié)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促進高效課堂的生成。例如,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觀摩教具模型、自制教具等,讓學生通過聽、說、看、做,親自體驗歷史知識的發(fā)生過程。讓學生進入主體的角色,主動地去發(fā)現(xiàn)知識,從而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例如,在教學“秦始皇陵兵馬俑”時,教師可以展示相關的圖片,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秦朝雕塑藝術的高超水平,認識到其無愧于“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稱號,從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吝嗇自己的溢美之詞,要使用激勵性的語句,要對學生取得的點滴成績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要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激發(fā)學習歷史的興趣,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埋下希望的種子。
歷史教學中經常會涉及一些抽象的歷史專有名詞,理解起來比較生澀。如果教師不能從學生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釋,學生將難以接受和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從而導致知識理解上的偏差,給后續(xù)學習帶來一定的隱患。而如果教師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加以設計課堂教學,則學生的理解和應用會顯得比較有效。比如,在講到古代的“分封制”時,筆者就打了一個比方:假設西周的全國土地為一塊大蛋糕,周天子給自己留下一塊最大的,剩下的就根據(jù)大臣們的戰(zhàn)功大小或親疏關系分給功臣或貴族。通過這么一個比喻,學生對“分封制”的概念就了然于胸了。形象恰當?shù)乇扔魇锹?lián)系歷史與現(xiàn)實的最好橋梁,促使教學活動高效地完成。
總之,在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科學的教學手段必不可少。我們要在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和教學內容的科學設計的過程中,不斷研究教材,強化自身的素質,提升教師和學生互動的實效性,使大幅度提高歷史教學成績不再是浮云。
參考文獻:
[1]李玉清.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方法[J].吉林教育,2011(32).
[2]孫朋針.淺談如何激發(fā)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J].教育教學論壇,2011(22).
(作者單位 廣東東莞長安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