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學生觀要求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全面和諧地發(fā)展,都能使其特長得到充分的發(fā)揮。這就要求教師按照學生的一般成長規(guī)律進行教育,做到關心尊重每一位學生,特別是對后進生要關愛有加。青少年學生在初中階段是心理和生理逐步走向成熟的關鍵期,也是最容易在思想品質和行為道德上產生分化的時期。
關鍵詞:后進生;成因;轉化
新課程學生觀要求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全面和諧的發(fā)展,都能
使其特長得到充分的發(fā)揮。而青少年學生在初中階段是心理和生理逐步走向成熟的關鍵期,也是最容易在思想品質和行為道德上
產生分化的時期,所以初中階段后進生相對較多。后進生一般指那些智力發(fā)展水平正常,而學習效果低,未能達到正常學校教育規(guī)定需達到基本要求的學生。教育轉化后進生工作,對構建和諧校園,形成良好學風校風,促進學生共同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
產生后進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來自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外部因素,也有來自自身的消極認識、情感和行為障礙的外部因素,但更多的是由于內部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惡性循環(huán)”所導
致的。
一、后進生的形成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
(1)缺少關愛型:父母雙方進城務工,經常不在子女的身邊,只有和祖輩生活在一起,父母和子女缺少應有的交流和溝通,有時子女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愛和幫助時,沒有得到父母應有的關愛,使子女產生自己是個無助的人,祖輩也無力相助,很容易和社會青年走在一起,或者經常出沒游戲廳、網吧等場所,尋求精神上的寄托。
(2)家庭缺陷型:父母離異,對子女的教育或漠不關心,或方法不當,使子女在家庭中沒有幸福感,平時又缺少感情上的溝通,使子女產生自卑感。
(3)教育無力型:父母雙方本身受教育較少,文化層次較低,對在心理和生理日趨成熟的青少年教育,缺少教育手段和方法,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聽之任之,任其自然發(fā)展。
(4)交往不當型:父母過分相信子女,認為子女長大了,現在社會需要人與人之間進行交往,但忽略了子女在交往過程中好與壞、善與惡的判斷能力和價值取向,與社會不良青年交往,很難進行矯正。
2.環(huán)境因素
隨著城鄉(xiāng)一體化的不斷深入,農村家長對享受優(yōu)質教育資源
的渴求十分強烈,大批比較富有的家庭都把子女轉入城區(qū)就讀,相對學習較好的學生紛紛轉學。對相對困難家庭來說,一是無力進城轉學就讀,產生自不如人的自卑心理,缺乏對學習的興趣;二是身邊缺少學習的榜樣,缺乏對學習的動力;三是由于受地區(qū)經濟的制約,公共資源的配置相對滯后,對學校的發(fā)展有較大制約,師資的配備等存在較大的問題,面對較大的弱勢群體,一時無從應對,學生后進比例之多,使學校在辦學質量的提升上舉步維艱,帶來較大的困難。
二、德育教育結合,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
1.克服障礙,喚起自信
作為一名中學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級管理過程中,最難解決的或許就是后進生問題了。這些學生通常是最不服從老師管理的,學習成績又差,紀律松散,個性還比較強。一個班級能否和諧,與后進生的轉化有很大關系?!爸灰o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敝锢韺W家阿基米德這句話充滿人生哲理。后進生往往都會因成績不好而在心理上產生自卑感和成功感的缺乏癥,同時父母不合理地
期望與片面的評價更加劇了他們的心理負擔。他們渴望成功,更渴望理解、幫助和愛撫。面對這一特征,班主任應及時尋找契機與其談心,端正思想,改變認知偏差,調整目標,改進方法,尊重理解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同時,注意他們潛能的發(fā)揮,挖掘閃光點,揚長避短,對獲得的成績及時給予積極的評價與認同,從而幫助他們走后進生的陰影。
2.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初中生的思想已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他們的認知能力已有了不
同的提高。但是,作為青春期的青少年有時是非分辨能力較差,甚至有時對于自己所犯錯誤認識不夠,這時教師要善于抓住典型及
時強調、跟蹤、分析。如,有一些學生經常遲到,他們本人認為無所謂,一次、兩次地反復遲到,勢必給班級的整體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對這種現象教師不僅要及時提醒,同時要以自己的行動去感化他們。
3.注重家校合作,共同幫助學生走出誤區(qū)
在學校教育的同時,重視與家庭的交流有助于彌補教育的真空地帶,更好地形成一種教育的合力,能使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了解和掌握學生思想變化的動態(tài),減少教育的盲目性,更好地發(fā)現教育對象的個體差異,針對性地進行個別教育。
后進生的形成既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教育不當、學校教育不到位以及社會負面影響等客觀因素。初中學生都是未成年
人,他們還沒有能力為自己的人格成長負責,所以,對于這些后進生我們應當抱著同情和關愛的態(tài)度,為他們的轉化努力創(chuàng)造良好
環(huán)境。總之,轉化后進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要有敬業(yè)精神,要肯花時間和精力,多與后進生進行心靈的溝通,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因材施教,精心指導,就一定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景蘭.班級“后進生”問題之我見[J].科學大眾,2009(02):70.
[2]焦念誠.給后進生一個進步的支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2):73.
[3]陳秀慧.淺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后進生”的自能發(fā)展[J].教育藝術,2009(03):61-62.
[4]劉麗娜.以師愛激勵后進生進步[J].教育導刊,2009(03):63.
[5]覃華紅.后進生情感教育轉化的策略探討[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03):209.
[6]管紅梅.轉化“后進生”之我見[J].教育藝術,2009(04):31-33.
[7]季軍,石之光.談談加強對后進生的教育工作[J].教育藝術,2009(02):63-65.
[8]史欣.轉變“后進生”.教育,2009(16):42.
[9]王效榮.談轉化后進生的幾點體會.法制與社會,2009(11):307.
[10]劉菲,張國.教育轉化后進生的實踐與思考.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1):159-160.
(作者單位 安徽省阜南縣王堰鎮(zhèn)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