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鼓勵學生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yǎng)成運用數學的態(tài)度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
關鍵詞:做中體驗;以學定教;玩中求知
【案例背景】
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深入以及自己教學觀念的更新,我認識到傳統(tǒng)的“求平均數”的教學中,學生利用公式計算缺乏自主構建、自主探索,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能力的培養(yǎng)。而學生怎樣學習是我們關注的焦點。于是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引領下,我再教“求平均數”時又有新體會。
【案例描述】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思維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舉行夾玻璃比賽游戲。
小組長記錄每位同學夾球個數(每組同學編號1、2、3……以此類推),并匯報整理。
例1.四年級二班夾玻璃球決賽統(tǒng)計:一組參賽人數7人,夾球個數:101個;二組參賽人數9人,夾球個數:103個;三組參賽人數:8人,夾球個數:96個;四組參賽人數:8人,夾球個數:88個。哪個小組夾球總數最多?是不是夾球總數最多的夾球水平最高?為什么?
二、解決實際問題,探索新知
師:誰能根據各組提供的信息,提出一些數學問題?生1:……生2:……生3:……生4:全班平均每人夾多少個球?……前三個問題讓學生自己解答,針對第四個問題提出:誰能把自己的想法說一說?哪位同學先估計一下?為什么?師:估計值與準確值是否接近,動手計算驗證。
小結:得數表示的是我們班每個人夾球的個數嗎?為什么?
例2.四年級一班夾球比賽統(tǒng)計:一組人數:10人,平均每人夾球個數:9.5個;二組人數:9人,平均每人夾球個數:10.1個;三組人數:8人,平均每人夾球個數:9.2個。師:弄清統(tǒng)計表的意思,能從中得到什么的信息?與例1相比有什么相同與不同?要求全班每人夾多少個球,應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歸納方法:通過例1、例2的學習,你能發(fā)現(xiàn)解答這類問題的規(guī)律嗎?
1.在實踐活動中求平均數
師:同學們,平均數在日常生活中用處非常廣泛,誰能舉例說明。
2.處理課后“做一做”
先統(tǒng)計本組同學的身高,再收集全班同學的身高,算出全組的平均身高,然后進行匯總。
匯報如下:一組人數:10人,平均身高:1.38米;二組人數:9人,平均身高:1.41米;三組人數:8人,平均身高:1.35米;四組人數:9人,平均身高:1.44米。根據以上匯報回答問題:哪組同學的平均身高最高?哪組同學的平均身高最低?你認為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是什么?這四組同學平均每人的身高是多少?由我們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你還能推斷出什么結論,為什么?
【教學反思】該片段對原有的教材進行了整合,試圖體現(xiàn)的新理念如下:
1.以學定教,關注學習的起點。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關注學生學習的起點,組織選取學生熟悉的活動,根據數據提出問題,進行估算驗證,發(fā)現(xiàn)規(guī)律,順著學生的“學”來“導”,在“導”中讓學生探究。
2.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學中采用的數據來源于學生,問題來源于學生。嘗試解決的問題具有可選擇性,整個學習的過程是活潑主動開放和個性化的,充滿生活的氣息。
3.玩中求知,體驗生活數學?!皵祵W來源于生活,應該為生活服務”,在學生對平均數有進一步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收集本小組身高,用統(tǒng)計表,提問題進行估算驗證。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油田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