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tǒng)政治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耙詫W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有別于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主體”的填鴨式教學方法,而是運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讓課堂成為師生共進的舞臺。
關鍵詞:政治課堂;教學模式;學生主體;教師主導
在傳統(tǒng)政治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過于注重書本知識,忽視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更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是課堂當仁不讓的主角,學生是配角,這違背了教學的最終目的。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是現代政治教學必要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一方面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另一方面學生不能像在傳統(tǒng)課堂上充當一架接收機的角色,機械地接受,而是要求他們不僅能接收信息而且能加工、處理并再次傳遞出來,應用到實踐達到真正教學目的。學生在課堂上成為積極的參與者而不是一個旁觀者,讓課堂成為師生互動、師生共進的舞臺!
一、師生共進的核心與靈魂、主體、動力源——學生
我國當代教育家魏書生的教育實踐充分說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現代課堂教學的核心與靈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尤其重要,要讓課堂成為每一個學生展現自我的舞臺”。高明的老師總是開動腦筋讓學生主動學,而不是逼著他們學。沒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沒有教學效果可言。因此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現代課堂教學的核心與靈魂,也是學校和教師組織教學的首要任務。教學中,教師要學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人的行為是受動機支配的,而學生的學習行為是由學生的學習目的的明確性與學習動機的強弱決定的。教師必須利用各種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并實行興趣化教學。如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呢?我認為:
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自信心。興趣是學習內動力,自信是學優(yōu)的必備條件。利用各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興趣、自信心,要確信自己能夠做好。對政治學習信心不足的學生,教師應該鼓勵并幫助他們樹立政治學習的自信心。
其次,高效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效率。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人的頭腦對于現實事物接受的過程,它不同于一面鏡子只限于反射,而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是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加工及處理的過程。因此學生在學習上也應把書本上的知識和教師教授的內容進行分析、研究,有重點地掌握,并形成適合于自己、帶有自己特點的一套學習方法。這樣就能提高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效率。
再次,讓學生學會合作。教學的成功往往取決于學生的支持與協助,更離不開師生、生生間的相互合作。如我在《多變的價格》這課中,先由學生思考,再小組討論、教師巡查,在最后學生回答時打破了小組代表回答的固定模式,而由兩個學生合作,一個學生講解,另一個學生賞析并補充。這種合作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課堂成為學生展現自我的平臺。
二、師生共進的籌劃者、導演、管理者——教師
為了使課堂更生動有效,教師不僅應掌握豐富的學識,還要有適當的教學方法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如饑似渴地接受并很好地掌握這些知識,而這種方法的整個過程都要圍繞著學生的各方面情況進行考慮。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類似導演指導演員進行演戲的過程。如何有條不紊當好“籌劃者”“導演”的角色,讓學生這個“演員”有充分發(fā)揮的余地,是教師首先要考慮的。如在上《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這一課,我安排學生課前先預習,記下疑難問題;在課堂上我把比較容易的問題,交給學生討論、解決;較難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后課后再去查找資料、實踐;發(fā)言時允許學生上講臺板書、展示圖片,教學效果非常好。
教師是課堂活動的設計者和管理者,師生共進并不意味著課堂上教師無事可做,相反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治教師就要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和業(yè)務水平;這可以通過教師培訓或進修的方式來提高;教師需要了解作為政治教學所涉及的政治學、心理學、社會科學、教育學等理論,才能更好地進行政治教學。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效地組織起以學生為主體的生動活潑的授課氛圍并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及時為他們排憂解難,成為他們學習的引路人。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相長、師生共進的教學目的。
總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得到了絕大多數學生的歡迎和肯定,這是因為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師緊密組織主導課堂教學的前提下,學生積極參與,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信心,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實踐能力,有助于發(fā)散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是優(yōu)秀的組織者,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是好導演,學生有興趣、有信心、有能力演好,課堂成為師生共進的舞臺!
參考文獻:
[1]皮亞杰.發(fā)生認識論[M].商務印書館1990.
[2]李志厚.變革課堂教學方式: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M].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
[3]B.A.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yǎng)真正的人[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4]陳海燕,周家亮.走進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現場[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 安徽省懷遠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