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物理教學中從不同角度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使學生從生活中悟出物理知識,又將知識用于生活,從而提高學習興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物理教學;生活化;理念
高中物理概念、規(guī)律繁多,而且比較抽象,學生一時難于理解,就容易產生厭學心理。物理難教難學是師生的共同呼聲。而我認為物理學科應該比其他學科更容易教容易學,因為它和生活聯系更緊密,更具實用性,只要我們能充分挖掘教材中蘊涵的生活氣息,通過各種途徑搜索、查找和收集各種與物理教學有關的信息材料,并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關于生活的物理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物理問題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能力,養(yǎng)成關注身邊的物理學的習慣,就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用“物”和“理”之間的聯系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
物理來源于生活,用大量的生活事例讓學生感覺:物理就在我們身邊“從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如在體育課中助跑跳遠比立定跳遠要遠很多?跳高要助跑才能跳得更高?再例如,什么是理想化方法?很多初學的學生對此不太理解,有的老師提出了如下的比喻,效果非常好,他說:理想化方法就好像用漁網來捕魚一樣,必須漏掉水、雜物及小魚,捕到我們需要的大魚。假如使用的是滴水不漏的容器來捕魚,由于魚、水、雜物很重,那時提不起容器,也是捕不到大魚的。
二、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
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創(chuàng)設新奇的生活化情景,能強烈地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這些情境使學生既覺得新奇,又倍感親切,但就是不知所以然,使學生感到物理知識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激發(fā)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人類的興趣與好奇心緊密相連,培養(yǎng)好奇心的關鍵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之外,即出乎學生的意料之外。在講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時,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實驗,按照常規(guī)認識,當易拉罐運動到最高點時,水必往下灑,但從實驗結果看卻出乎意料,水并沒有下落。接著使轉速慢下來,學生會發(fā)現慢到一定程度后水會下落,接著提出問題:要使水不落下來,必須滿足什么條件?從而引入課題,使學生在好奇心理的驅使下進入聽課角色。
三、利用實驗活動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
物理是實驗性很強的一門學科,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投放足夠的實驗設備,讓學生圍繞某個專題展開實驗探究,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就像科學家一樣探究問題驗證假釋,體驗成功的喜悅,有利于培育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科學素質。在講授機械能守恒定律時,可用一個單擺來做實驗。先將擺球拉個較大的角度使之貼近眼睛,人站著不動,然后放手,使單擺擺動起來。很多學生都替老師擔心,生怕擺球會碰到老師的眼睛。通過實驗,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為下一步解決“為什么”做好準備。在講動量和沖量時,讓兩支相同的粉筆分別從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鋪墊的桌面上,可以發(fā)現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筆斷了,落到厚毛巾墊上的另一支卻完好無損,教師由此引入動量和沖量知識的講授。
通過挖掘教材盡可能多地進行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使抽象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學生感興趣,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學習,增加“實用時間”,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四、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形象地再現生活情境
多媒體網絡技術能跨越時空的限制、能生動的再現生活情境,也能將不同的情境進行整合,并且形象地展示情境的核心內容。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在頭腦中建立起相對完整的物理過程,有助于理解和記憶,可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學習效率。
比如建議同學觀看電視CCTV-10頻道播出的“我愛發(fā)明”這一節(jié)目,每個發(fā)明都用到了許許多多的物理知識。又例如,在講電流時,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總是感到抽象難以理解,而現在通過多媒體課件十分直觀的演示出電流流動的畫面,這樣把微觀粒子夸張,學生就容易接受了。又如,電流的磁場、磁場的分布情況,光學中的光路圖等,這些在傳統教學中難以理解的現象,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可清楚地再現。
綜上所述,如果能把物理教學生活化,把生活現象物理化,“物”和“理”完美地結合起來,就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晨,李昌宇.還物理于生活.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06(8).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臨桂縣五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