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實施有利于降低羈押率,遏止超期羈押現象的發(fā)生,彰顯了其保障人權的基本精神?!缎淌略V訟法修正案》第三十二條雖然明確了檢察機關羈押必要性審查的義務,但對具體的審查程序等問題并未做出規(guī)定。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提高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可操作性,以保障該項制度的順利實施。
【關鍵詞】羈押必要性 審查 價值基礎 問題分析
所謂羈押必要性審查是指法定主體在羈押適用過程中,對被羈押人有無持續(xù)羈押的必要進行審查,并做出相應處理結論的訴訟活動。目前,我國司法實踐中“構罪即捕”、“一捕即押”、“一押到底”的現象較為普遍,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司法形象。因此,2012年3月14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其中第三十二條明確了檢察機關羈押必要性審查的職責,但對具體的審查程序等問題并未做明確規(guī)定,不利于該項制度的順利實施。因此,加強對羈押必要性審查的系統性研究,認真分析其在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成為各界共同面臨的課題。
羈押必要性審查價值基礎之分析
利于降低羈押率,遏制超期羈押現象的發(fā)生。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羈押比例過高,超期羈押嚴重可謂屢治不愈的難題。如何改變“一捕即押”、“一押到底”的司法現狀,切實保障被追訴人的基本人權,一直是理論界與實務部門共同探索的問題。據統計,作為羈押之一的逮捕,自2004~2009年連續(xù)6年,全國檢察機關批準逮捕率均在80%以上,最近兩年檢察機關批準逮捕的比例雖低于這一比例,但被批準逮捕人數的絕對數量仍然很大。實踐當中羈押適用比例過高的狀況并未得到根本解決。依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全國人大的年度工作報告:2004年全國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率高達93.53%,2005年為90.49%,2006年為89.24%,2007年為83.26%,2008年為83.26%,2009年為82.96%,2010年為79.87%,2011年為75.66%。
益于保障被羈押人的基本人權,維護其應有的合法權益。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是現代刑事訴訟基本任務的兩個方面。隨著時代的進步,野蠻的糾問式訴訟最終被人們所拋棄,現代刑事訴訟逐漸成為人們理性的選擇,保障人權亦成為現代刑事訴訟的任務之一。目前,在我國,人權保障問題已經載入《憲法》,《刑訴法修正案》已在多項條款中將其具體化。
利于增強羈押活動的正當性,提升被羈押人的理解力與認同感。法律的正當性是司法公正的基礎。在羈押必要性審查過程中,被羈押人通過參與具體的審查活動,及時了解羈押的事實依據與法律依據。如此,既維護了被羈押人的參與權、知情權與自由權等合法權益,又昭示了司法活動的正當性,增強了被羈押人對羈押活動的認同感。另一方面,司法活動往往具有一定的復雜性,立法很難為羈押活動明定確切的上限,實踐當中出現持續(xù)羈押的情況再所難免。通過羈押必要性審查,使被羈押人及時了解持續(xù)羈押的相應依據,彰顯了羈押活動自身公正性、人道性的一面,提升了被羈押人對羈押活動的理解力。
羈押必要性審查實施問題之審視
任何一項制度的實施很難做到完美無缺,羈押必要性審查亦不例外。筆者認為在該項制度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于以下幾個方面:
羈押必要性審查的適用主體有待進一步細化。依據《刑訴法修正案》第三十二條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有義務對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但具體由哪一級檢察機關承擔此項職責,該《修正案》并未給出具體答案。從主要法治國家羈押必要性審查的運作來看并非如此。英美國家的羈押實行“逮捕前置主義”,嫌疑人一旦被逮捕,應被迅速帶至法官面前進行審查。經過審查,法官若裁決羈押嫌疑人,被羈押方有權向上級法院申請羈押必要性審查,并以“人身保護令”的形式獲得釋放。
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時間間隔需要加以明晰。為保障羈押必要性審查的順利實施,兩大法系主要法治國家均規(guī)定了明確的審查間隔。只是基于訴訟模式的差異,在具體做法上有所不同。在英美國家,奉行當事人主義訴訟,對于羈押必要性審查,沒有規(guī)定定期制的“職權式”審查,僅存“申請式審查”,其審查間隔以“即時申請”為原則。如在英國,在羈押的任何階段,被羈押方均可向有管轄權的法院提出申請,希望通過法官的羈押必要性審查獲得釋放。而美國立法則規(guī)定,只要嫌疑人被羈押,在任何訴訟階段均可依法提出羈押必要性審查申請。即使法官審查時被羈押人已經獲釋,亦符合申請條件,法官仍需進行審查。在大陸法系國家,奉行職權主義訴訟,羈押必要性審查分為“申請式審查”與“職權式審查”兩種形式。
羈押必要性審查的適用程序需要予以明確。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積極價值的發(fā)揮離不開其科學、實用的運行程序。英美國家追求程序正義,要求法定主體應通過公開的聽證活動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如在英國,法官在接到被監(jiān)禁人提出的羈押必要性審查申請后,經審查若認為其提出的理由表面成立,即可通過公開的聽證活動做出裁決,以決定是繼續(xù)羈押,還是予以釋放。
羈押必要性審查的適用標準有待進一步細化。目前,在我國刑事訴訟中,由于羈押只是逮捕、拘留的持續(xù)狀態(tài),并無獨立的法律地位,因此,立法對其適用標準亦未做出單獨規(guī)定。現行立法對于拘留適用標準的規(guī)定相對比較具體,但對逮捕適用標準的界定顯得不甚完美。依據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實施逮捕的條件包括證據條件、量刑條件及危險性條件三個方面。實踐當中對于證據條件及量刑條件的把握相對比較容易,但對“危險性條件”的把握則顯得比較困難。
羈押必要性審查現實路徑之選擇
針對前述羈押必要性審查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應對,以尋解決之策:
明確羈押必要性審查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對于法定主體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真實性原則。真實性原則即要求審查主體在羈押必要性審查過程中,要以客觀真實的依據為基礎,并通過法定程序最終做出是否予以持續(xù)羈押的處理。該原則要求審查主體做出的審查結論應建立在真實信息的基礎之上,否則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第二,完整性原則。所謂完整性原則就是要求審查主體在審查過程中,應盡可能以完整、全面的信息為基礎。該原則要求審查主體對于是否符合持續(xù)羈押的各項信息均應進行認真審查,并據此做出公正的審查結論;第三,及時性原則。所謂及時性原則就是要求審查主體應盡快對羈押活動進行必要性審查,盡量做到“不拖延”。因為,延誤審查,易造成被羈押人的心靈痛苦,背離司法人道主義的精神。
明晰羈押必要性審查的適用主體。羈押的適用畢竟涉及被追訴人人身自由等基本權益的剝奪。依據我國《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第三十二條規(guī)定,檢察機關為羈押必要性審查的適用主體,但具體由哪一檢察機關進行審查,該《修正案》并未予以明確,此不利于該項制度的順利實施。因此,筆者認為,立法具體可做如下規(guī)定:即下級檢察院批準、決定的羈押或下級法院決定的羈押,統一交由上一級檢察院進行必要性審查。鑒于羈押必要性審查涉及的工作量較大,且由現有的批捕及監(jiān)所檢察機構進行審查亦并不合適,因此,檢察機關可考慮成立新的機構,專司承擔此項工作,借以提升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實效性及正當性。
明定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時間間隔。由前文所述可知,為保障羈押必要性審查的順利實施,兩大法系主要法治國家的立法對于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時間間隔均有規(guī)定。只是由于訴訟模式及國情不同,各國在具體審查間隔的界定方面存有一定差異。然而,我國《刑訴法修正案》對此問題并未予以明確,不利于該項制度應有價值的發(fā)揮。筆者認為,在被羈押方未提出羈押必要性審查申請的前提下,承擔審查職責的檢察機關每隔1個月應對羈押的必要性審查一次;對于被羈押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辯護人提出羈押必要性審查申請的,可借鑒兩大法系主要法治國家的做法,采取“即時審查主義”原則。
規(guī)范羈押必要性審查的適用程序。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的實施同樣如此,欲實現該項制度的應有價值,必須為其設計科學實用的適用程序。筆者認為,立法于此可借鑒域外各國的成功經驗做出如下規(guī)定:檢察機關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應通過由羈押適用機關與被羈押人共同參與的公開聽證活動予以決定?;诠?jié)約司法資源及提高訴訟效率考量,同時考慮我國的司法實際,立法目前可暫時規(guī)定,檢察機關做出的聽證決定即具法律效力。待時機成熟,再賦予參與聽證雙方以救濟權,即參與聽證的被羈押人與初始羈押的適用機關若對檢察機關做出的羈押必要性審查決定不服,可向該級檢察院的同級法院提出申請,由該法院做出最后裁決,即經過兩次聽證審查做出的處理結論應具終局的法律效力。
【作者為西南政法大學副教授;本文系2012年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課題“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GJ2012C08】
責編/許國榮(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