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9日上午,臺灣漁船“廣大興28號”在臺灣鵝鑾鼻東南方160多海里處無故遭菲律賓公務船開槍掃射,臺籍船員洪石成不幸身亡,菲律賓當局在其近年來一系列反華行徑上又增加了新的罪證,又欠下中國人民一筆新帳。回顧近一段時間以來菲律賓的作為,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質(zhì)疑,菲律賓到底有沒有意愿維護地區(qū)的和平與安寧,抑或是抱著試探心理,總想嘗試火中取栗。
菲律賓公務船在爭議海域三番五次地明火執(zhí)仗,其行徑不亞于海盜,而事后菲當局一開始是保持沉默,妄圖不認帳,到后來迫不得已由其海岸警衛(wèi)隊承認開火,但卻又倒打一耙、污蔑臺灣漁船沖撞在先,極力推卸罪責,并一再拒絕認錯認罪,其態(tài)度之蠻橫惡劣,簡直就是無賴。
面對臺灣同胞的無辜遇害,中國大陸有關方面進行了及時的聲援,并對菲律賓當局的強盜行徑給予了嚴正警告,彰顯了維護臺胞正當權益的民族大義與毅然反擊兇鄰的果敢。此次事件影響不小,很有可能成為促使“兩個轉(zhuǎn)變”的契機與轉(zhuǎn)折點。
一是促成兩岸聯(lián)手維護海洋權益。
此次事件之前,臺灣當局慣于打“小算盤”,乃至被日本利誘分化,單方面與日方達成在釣魚島海域捕魚協(xié)定,可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在維護領土主權與民族大義的問題上“失節(jié)”、“失信”。此次事件凸顯出臺灣漁民權益的脆弱性與兩岸聯(lián)手的必要性、緊迫性,大陸也在第一時間作出了強有力的反應,臺灣當局應盡快順應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大勢,在南海等問題上與大陸攜手。
具體而言:一是兩岸應就共同維護海洋權益展開對話協(xié)商,務必一致對外;二是就危機管理進行溝通協(xié)調(diào);三是取長補短,臺灣方面擁有南沙最大的島嶼太平島,大陸擁有遠程投送與打擊能力,雙方理應優(yōu)勢互補。總之,臺灣當局應解放思想,以此次事件為契機,認清大勢,順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大潮。
二是促成中國更加強有力地反制菲律賓的反華政策。
近年來特別是阿基諾三世上臺以來,菲律賓對中國兩岸三地都極不友善。
先有2010年香港游客在馬尼拉遭警察綁架致使多人傷亡,菲總統(tǒng)在事后的記者會上竟然詭異一笑;接著是2012年4月在黃巖島襲擾中國漁民未遂,菲至今對此不死心,又搞“惡人先告狀”,將事情鬧到了聯(lián)合國海洋法法庭;再有就是此次事件。與此同時,菲律賓還與日本等國家相互勾連,企圖圍攻中國。而菲律賓之所以一再挑釁、挑戰(zhàn)中國的底線與決心,除了誤判中國因為要和平發(fā)展而不至于對外動手,關鍵還在于其仗著有“重返亞太”的美國撐腰,仗著美菲同盟關系,認為美國會在關鍵時候馳援協(xié)防。而美國也的確是在或明或暗地慫恿菲律賓冒險,美國“亞太再平衡”的關鍵之一就是利用本地區(qū)國家之間的矛盾,在中國的“家門口”煽風點火、推波助瀾、兜售軍火、從中漁利,企圖操控本地區(qū)局勢。
菲律賓的無理取鬧與一再撒野,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的和平發(fā)展構(gòu)成了現(xiàn)實威脅,中國的對菲政策乃至海洋外交,也可由此變得更加注重剛?cè)岵?、軟硬兼施,尤其是針對兇鄰與惡霸,務必強化剛與硬的一手。
對菲可多管齊下,該懲戒的懲戒,有的放矢予以反制:一是經(jīng)濟反制,如針對“菲傭”、“菲勞”、菲農(nóng)產(chǎn)品等,兩岸三地應協(xié)力收緊菲貨物及勞務輸出;二是執(zhí)法與護航反制,中國大陸正在加緊整合新的“中國海監(jiān)”,而這無疑是我們維護自身合法海上權益的有力保障。
(作者為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副所長、研究員)
責編/劉建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