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建構論為青少年問題行為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在社會建構論看來,青少年的問題行為是受一定的文化歷史背景影響,在交錯的社會關系中由他們對事物意義進行建構的結果。應以動態(tài)性和發(fā)展性的視角來看待青少年的問題行為,從關系入手,從文化入手,促進他們行為的積極建構。
【關鍵詞】社會建構論 自我植入 意義的建構 文化背景社會建構論是當代西方心理學中一種新的研究范式,它受到哲學、語言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影響,對傳統(tǒng)的認識論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性的觀點。它反對經驗實證主義在解釋心理現(xiàn)象時所持有的反映論觀點,而是更多受到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影響,強調個體心理現(xiàn)象具有建構性。
社會建構論有幾個基本主張。首先,它強調認識過程是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而不是被動的反應過程,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其次,社會建構論認為認知的建構帶有明顯的社會取向,人與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決定了個體認知的類型。此外,社會建構論強調認知的建構是一個動態(tài)性、發(fā)展性的過程,在認知主體和客體的相互建構過程中,主體的內在特性、客體的外在特征和文化歷史背景、社會環(huán)境都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
因此,社會建構論注重對個體之間的對話溝通、互動協(xié)商等動態(tài)的社會實踐過程的研究。綜上所述,社會建構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研究的新視域,在這個視域下對青少年的問題行為進行研究,我們會有許多新的收獲。
青少年更易產生“自我植入”而形成特定的人格
在社會建構論看來,實在是社會的建構,人格作為一種精神實在,同樣是社會建構的產物,它本身就是流動的、可塑的、非本質的。個體自我的某些成分不是一直存在于個體的內心的,而是隨著現(xiàn)代性話語的變遷被植入內心的,并逐漸轉化為一種內在的心理品質或人格特質。因此,我們應從社會建構的角度去研究人們是怎樣建構人格這些“實在”的。
人格的建構有一個較長的歷程,青少年是關鍵時期,在此時期,個體開始嘗試了解并逐漸掌握更多的行為規(guī)范、價值標準,并對自己的未來角色進行定位和認同。由于青春期半幼稚半成熟的生心特點,個體對己、對人、對事的認知評價和感悟還不夠全面、透徹,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實踐中更易受到多方面的影響,人格尚未定型,外部的價值觀很容易植入到他們的人格建構中。瑪麗·格根曾對青少年群體進行過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所有樣本都報告有“自我植入”的經歷,而這種被植入的自我是其行為的榜樣和“立法”,這意味著青少年人格強烈的社會建構性。①在青少年的人格形成期,如果負面的屬性植入到人格的潛意識中,他們就很容易傾向于將這些負面的屬性帶到他們處理的任何事情上去,從而產生形形色色的問題行為。
問題行為源于青少年對“意義”的不同建構
社會建構論認為,在個體之外確實存在一個客觀的世界,它是獨立于個體的,但是它不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直接影響。真正對人產生影響的是那些被個體經驗過的事物,事物的意義是個體主動建構的結果,是個體在特定的文化歷史時期和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與客觀實在互動的結果。因此,我們可以說,同樣的客觀實在對于不同的個體而言,具有不同的意義。
社會建構論關于這方面的觀點主要來源于符號互動論,它認為我們所面對的世界可以說是一個毫無意義的世界,也可以說是一個充滿意義的世界,這些意義的賦予是由個體自身來決定的。青少年的種種問題行為是在他們自身的社會實踐中自己建構的,而并非是他們對外界事物的機械性的反應。默頓曾在1936年的一篇論文中提出了一個概念—“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其含義是如果人們把某種情景界定為真實的,那么最終結果也必然會成為真實的。從本質上而言,這里所謂的“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就是指一種假構的設想、期望或預測,正是它使得個體按所設想的情境去行動,結果那些最初的設想、期望和預測就變成了真正的結果。青少年對情境有自己的定義,他們不斷地解釋所見所聞,對各種事物賦予意義,這種情境定義和對世界意義的不同建構影響和制約了他們的行為,亦是造成其問題行為的關鍵性因素。
問題行為對青少年的意義在其社會關系中得以體現(xiàn)
社會建構論主張從特定的文化歷史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風俗習慣和青少年的人際關系出發(fā)去理解青少年的種種問題行為,主張從關系的角度去尋找那些問題行為對他們究竟產生了什么意義。因此,我們可以看出青少年的各種冒險行為不是他們的個體行為,而是產生于他們的種種關系之中。②在對一些問題青少年的訪談中,我們經??梢月牭竭@樣的聲音:“打架讓我在別人面前很有面子,在團體斗毆中沖在最前面會增加別人對我的敬重?!睆那嗌倌甑倪@種語言中,我們不難看出人際關系在其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青少年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不是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直接結果,而是青少年們通過這些社會關系來證實內心自我、明確自身角色的過程。
此外,被標簽為“問題少年”,在社會建構論看來,這是社會建構或“貼標簽”的結果,并不是真正的客觀實在。這個標簽是在青少年的社會交往與互動中被界定的,它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的影響,是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建構生成的。同時,這些綜合因素毫無規(guī)律、雜亂無序地交織在一起,在這些因素中,孰輕孰重都應以當時具體的感受和具體的情景來定,不存在任何一種被認定的必然和本質。因此,我們也應以更寬容的視角來看待青少年的問題行為,這也有利于他們的改造和成長。
青少年問題行為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文化歷史背景
俄國維果茨基的高級心理機能內化理論認為,人所具備的高級心理機能,如認知、情感、人格等,都是在文化歷史發(fā)展的影響之下,以符號和語言作為高級心理工具而獲得成長的。人對被感知的對象,有著“內模仿”的本能,在各種活動和交往形式中,人會把外在的文化歷史和社會背景變成自身內在的一部分,進而有意識地指導自己的心理和行為活動,最終完成高級心理機能的不斷內化。
社會建構論的文化內化理論就是在維果茨基的理論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它認為,個體的心理和行為特征不僅僅是個體的發(fā)展,也是一個社會文化歷史參與的過程。正是在這個大的社會背景下,個體借助于一定的文化歷史支持來參與某一群體的實踐活動,并將相關認知內化,最終形成其獨特的人格。因此,我們必須在文化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去解析青少年的心理和行為是如何被建構的,這些建構又如何受到文化歷史因素的影響。當然,青少年對于文化的內化模仿也不是完全盲目的,他們是有選擇性的,對于那些刺激的、新奇的或是與自身生心相關的文化因素,他們更傾向于去模仿。久而久之,這些行為就內化為青少年的問題行為了。
對青少年問題行為的剖析
社會建構論認為,任何客觀實在,包括個體的心理和行為現(xiàn)象都是由個體主動建構的,而非最終真理。我們不要以正確或錯誤來區(qū)分個體的心理和行為現(xiàn)象,對于這些心理和行為現(xiàn)象要持動態(tài)性和發(fā)展性的態(tài)度,一切都在建構之中,那些可能被認定為問題的心理和行為現(xiàn)象并沒有被固定下來,而應將其看作動態(tài)的、發(fā)展性的過程。
從這個角度而言,不應靜態(tài)地、固化地去看待青少年的問題行為,需要意識到青少年那些被標定為問題的行為并非是其本質性的行為,而是在其紛繁復雜的關系網絡中逐步生成的。從社會建構主義論的思維范式出發(fā),應將對青少年問題行為的本質性認識轉變?yōu)閯討B(tài)性和發(fā)展性的認識,應該看到青少年的問題行為是在其人際交往與互動的過程中建構生成、發(fā)展變化的。③青少年在其成長過程中,不僅會在生理上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同時他們的生命也會不斷體驗、不斷感悟外在的社會情境并最終生成意義。不能預先假定青少年的行為本質,應將青少年的問題行為看作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一次偶發(fā)事件,一次小小的失誤。從這樣的角度去理解青少年的問題行為,就能以平和、淡然的心態(tài)來對待他們,在尋求問題行為的解決方法時,也能夠以發(fā)展性和動態(tài)性的眼光來具體分析問題,并有針對性地去解決問題。
社會建構論是心理學界一股重要的學術思潮,它對于研究青少年的問題行為以及探尋解決方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社會建構論的視域下,從他們的實際生存狀態(tài)出發(fā),著眼于他們的未來發(fā)展,在文化歷史的大背景下,在社會交往和互動的過程中去研究他們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去尋求積極的解決方式,最終實現(xiàn)對他們實踐性的、具體的、終極性的人文關懷。
【作者單位:南京森林警察學院;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課題“未成年犯人生規(guī)劃心理輔導體系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1SJD190005】
【注釋】
①楊莉萍:《社會建構論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58頁。
②Gergen. K, Lightfoot, C. & Sydow, L:"Social construction: Vistas in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Vol.2, 2004, pp.114~117.
③趙翠蘭,蘇春景:“對‘問題學生’認識的思維轉向―從本質主義到建構主義”,《中國特殊教育》,2010年第一期,第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