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深圳市三所高校的問卷調(diào)查為依據(jù),具體探究了大學生的人口學特征、志愿服務參與動機、志愿服務激勵機制和志愿服務社會支持度對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度的影響。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的長效開展,須建立更加有效的動員和激勵機制,以提高大學生的志愿服務參與度。
【關鍵詞】大學生 志愿服務 參與度 影響因素
志愿服務是指一種通過自愿、義務地奉獻自我時間和精力,使得他人、組織或者社會受益的行動;是在不為物質(zhì)報酬的前提下,為推動人類發(fā)展、社會進步和社會福利事業(yè)而提供的服務。目前,我國高校有相當數(shù)量的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但在實務界存在著志愿者中途退出志愿服務、“招募多、流失快”、“被志愿”等現(xiàn)象。要進一步推動高校志愿服務工作有序、持久開展,必須堅持以大學生的個體特征為導向,激發(fā)其內(nèi)在需求與潛能,建立更加有效的動員和激勵機制,弘揚和普及志愿服務的精神和理念,提升社會對志愿服務的支持度和認可度,以提高大學生的志愿服務參與度,為志愿服務活動提供內(nèi)在動力。
主要變量與研究假設
按照深圳市現(xiàn)有高校的基本狀況,課題組采取分層抽樣和配額抽樣方法,抽取了深圳3所高校700名大一至大三的學生作為問卷調(diào)查的調(diào)查對象,最終回收有效問卷662份,有效回收率約95%。
人口學特征。人類按照其社會屬性進行潛在分類,研究對象的人口學特征是解釋其選擇性社會行為的基本分析邏輯之一。以此為研究邏輯起點,本文進行人口學特征因素影響差異假設,對高校學生的六個方面人口特征進行了測量。有效樣本主要結果如下:男性392人(56.2%),女性287人(43.4%);年齡在19歲及以下、20~22歲、23歲及以上分別為141人(21.3%)、438人(66.2%)、64人(9.6%);入學前戶籍深戶和非深戶分別為359人(54.3%)、300人(45.4%);一、二、三年級分別為113人(17.1%)、320人(48.3%)、227人(34.3%);黨員、團員、群眾分別為84人(12.7%)、446人(67.4%)、127人(19.2%);志愿服務組織學生干部、其他學生干部、非學生干部分別為86人(13.0%)、203人(30.7%)、356人(53.8%)。
志愿服務參與動機。在功能主義構建的多因素模型基礎上,本文進行志愿服務參與動機影響差異假設,設置了幫助他人、履行社會責任、增加社會閱歷、結交朋友、受周圍朋友影響、學?;驅W院主導、其他動機等七個指標對大學生的志愿服務動機進行測量。
志愿服務激勵機制。在梳理國內(nèi)外志愿服務激勵理論的基礎上,本文進行志愿服務激勵機制影響差異假設,設置了八項指標,分別從組織支持、親友贊揚、服務對象的感謝、榮譽獎勵、物質(zhì)獎勵、媒體宣傳、價值體現(xiàn)、其他等方面進行測量。
志愿服務社會支持度。社會支持是指范圍廣泛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社會融合機制,在其中有經(jīng)濟資源的分享,但更側重于社會資源的分享。基于社會支持的角度,本文進行志愿服務社會支持度影響差異假設,將志愿服務社會支持度的測量指標界定為以下五項:政府支持、家庭支持、輿論支持、資金支持和群眾支持。
志愿服務參與度。課題組以參與程度為基點,將過去的一年時間作為測量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度的單位時間,界定志愿服務參與度的測量指標為單位時間內(nèi)是否參與志愿服務和單位時間內(nèi)參與志愿服務的頻數(shù),并將兩項指標聚合為一個因子,即“志愿服務參與度”。
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度的影響因素分析
為有效研究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度的影響因素,課題組以大學生的人口學特征、志愿服務參與動機、志愿服務激勵機制、志愿服務社會支持度為自變量,以聚合因子“志愿服務參與度”為因變量,采取了多元回歸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
第一,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人口學特征中,性別沒有對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度產(chǎn)生統(tǒng)計意義上的顯著影響。年齡對志愿服務參與度產(chǎn)生正向顯著影響,年齡越大參與度越高。戶籍是影響志愿服務參與度的顯著變量,非深戶比深圳戶籍的學生參與度高。二年級學生在三個年級中參與度最高。在政治面貌子變量中,以群眾為參照組,團員的志愿服務參與度最高。相對于未擔任學生干部的同學而言,擔任志愿組織干部的同學參與度最高。
表1 人口學特征與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度的多元回歸分析
第二,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度的多因素方差分析顯示(下同),志愿服務參與動機變量中的幫助他人、履行社會責任、增加社會閱歷、結交朋友對志愿服務參與度沒有顯著性影響。參與動機中的受周圍朋友影響、學?;驅W院主導和其他動機對志愿服務參與度產(chǎn)生顯著影響,其中受學?;驅W院主導的影響程度最大。
表2 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度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第三,在志愿服務激勵機制子變量中,親友贊揚和價值體現(xiàn)對志愿服務參與度有正向顯著影響。組織支持、服務對象的感謝、榮譽獎勵、物質(zhì)獎勵、媒體宣傳、其他獎勵等子變量被否證。
第四,志愿服務的社會支持度中,群眾支持對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度產(chǎn)生顯著影響,群眾支持度越高,大學生的志愿服務參與度越高。政府、家庭、輿論和資金支持對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度產(chǎn)生統(tǒng)計意義上的顯著影響,被否證。
結論與建議
大學生的人口學特征與其志愿服務參與度有很大的相關性。大學生志愿服務應以大學生的主體特性為行為導向,志愿服務活動要與其個體特征結合,發(fā)揮其參與志愿服務的主體作用。注重志愿服務前期行為對后期行為的影響性,前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學生更可能持續(xù)參與,養(yǎng)成志愿服務參與習慣。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群體特性,普及志愿服務教育,讓更多學生參與志愿服務以提高參與比率,消除部分學生對志愿服務的疏離感。
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更多的是一種“從眾型”動機和“壓力型”動機。而多因素模型中的價值功能、理解功能、增強功能等動機因素卻存在很大程度的缺失。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類型比較單一,跟志愿服務工作未能匹配,沒有真正意義上滿足志愿服務的功能需求。應該鼓勵學生組建或參加各類志愿服務載體,通過多渠道多載體自覺自愿參與志愿服務,從“從眾型”、“壓力型”轉變?yōu)椤胺e極型”、“主動型”。
親情與友情的認可和尊重、志愿服務項目具有現(xiàn)實價值意義,更能激勵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建立各種激發(fā)個人內(nèi)在需求的激勵機制,一方面強化對志愿者提供持續(xù)性志愿服務的激勵,另一方面鼓勵更多的大學生走到志愿者的隊伍中來。在制度設計上,要制定政策,使志愿服務激勵措施制度化;在激勵內(nèi)容上,以大學生的心理期望為目標導向,采取有針對性的激勵措施,用更有價值意義的項目吸引優(yōu)秀志愿者。
公民對志愿服務的理解與支持,能夠有效促進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參與度。一方面,將志愿服務精神和價值理念嵌入到社會的輿論體系中,充分發(fā)揮媒體的宣傳作用,以構建良好的社會支持意識和氛圍。另一方面,發(fā)揮社會、學校、家庭等各類社會網(wǎng)絡的作用,將志愿服務精神的培育嵌入到不同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中,形成合力,以激發(fā)個體參與志愿服務活動。
【作者為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經(jīng)濟學院黨委副書記、講師,本文系2011年度廣東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重點資助課題“廣東高校大宣傳格局構建與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1ZZ024】